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热铁皮屋顶上的猫》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热铁皮屋顶上的猫》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09-05 16:4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热铁皮屋顶上的猫》经典读后感有感

  《热铁皮屋顶上的猫》是一本由[美]田纳西·威廉斯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33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热铁皮屋顶上的猫》精选点评:

  ●猫儿,她坚持着不下来

  ●田纳西的戏剧非常不错

  ●如此婉转啊啊啊

  ●美国三大剧作家里面我偏爱田纳西威廉姆斯,不喜欢奥尼尔。奥尼尔的戏是理念戏剧没有人间的烟火气,谈不上什么人物塑造。

  ●谁能面对真实情况呢? 欺骗,是唯一的生存方式。

  ●表示看不出来几个版本的区别。剧本这东西,真得抱住自己去写的态度去看才能琢磨出点什么呢。

  ●热铁皮屋顶上

  ●热猫也许获评很高,但我真的不喜欢戏中的每一个角色。对比玻璃动物园中孱弱安静的劳拉、以及街车里自怜自艾的布兰琦,喋喋不休地玛格丽特让我烦躁。人物刻画得鲜明,亦或者,过分鲜明了,威廉斯绝对不会做减法,但这部他加的太多了

  ●这部剧本分成三次在偷懒的时候看完,印象很深的是一直不懂这个比喻有何意义?整体来看比奥尼尔仍不如。人生的痛苦,并不是生存的悲剧。

  ●这种剧就不适合老译者来翻译,还是买到原版后看原文吧。译者的译后记我就不说了,没几句评论是get到点了的。

  《热铁皮屋顶上的猫》读后感(一):书摘

  (玛格丽特)呆在热铁皮屋顶上的猫的胜利到底是什么?我真想知道……我琢磨,大概是一个劲儿地呆在屋顶上,能呆多久就呆多久吧……

  (大爹)哼,我去的地方比这还远呢,我刚从月球背面回来,刚从阴曹地府回来,儿子啊,再有天大的事都吓不到我。总而言之,我住的地方一向很宽阔,不会受旁人思想的影响!在一大片地方你可以种出比棉花更要紧的东西!就是容忍——我种出来了。

  (布里克)得了吧,人家搞错了,这是不正常!因为这关系又纯洁又正当,所以反而不正常。

  (布里克)欺骗是我们的生活方式。喝酒是一条出路,死亡是另一条出路……

  (包大夫)不少人就是这个样子的,他们以为自己不承认感到疼痛,就可以逃避这个事实。

  《热铁皮屋顶上的猫》读后感(二):混杂的主题,强有力的对白

  【夫妻】

  大妈:我喜欢大爹!

  大爹:可我根本不喜欢她!

  大妈在大爹生病期间渐渐总揽大权,大爹不舒服。

  大妈在欧洲狂购物,大爹看着不舒服。

  【两代】

  大爹讨厌大哥大嫂两口子。

  大爹觉得大嫂梅和二嫂玛格丽特都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热铁皮屋顶上的猫。

  大爹跟布里克谈了许久,谈不出名堂,布里克觉得这很“痛苦”。

  大爹:不能浪费生命,酗酒就是在糟蹋生命。

  【酗酒】

  布里克:为了排解“厌恶”。

  【欺骗】

  大爹硬要装出喜欢大妈的样子、心疼古柏和梅及其崽子、教堂、俱乐部。

  【实话】

  大爹一向“真的”喜欢“你”——布里克。

  “真正肯花心血的”:布里克、当个出人头地的种植园主。

  【支撑下去的力量】

  大爹:没有比欺骗更好的东西可靠这过日子了。

  布里克:有,酒。逃避人生。

  【纠结】

  大爹:该不该把钱用来“主张毫不足取的、腐败的、愚蠢的行为”?不过既然“用不着立遗嘱”,等待布里克是否能振作起来。

  布里克:不在乎。

  【绕圈子】

  俩人没彼此说过谎,就是没好好“谈”过话。

  非要靠借酒?不,年轻、有信念时不这样。

  信什么?不知道。

  【忍受】

  体育新闻播音员,受不了自己上不了场。岁月无情。

  大爹:推卸责任。

  【斯基普】

  大爹:古柏和梅:你们的友谊不大“正常”。

  布里克(不再超然,恼羞成怒。为保全面子,万万不能承认——借酒排解自己厌恶的“欺骗”的实质)

  【绝食/酗酒——逃避】

  杰克·斯特劳一死,彼得·奥契洛不肯吃饭,也死了。

  布里克:我可没不吃饭。

  大爹:可你喝上酒啦。

  【鸡奸】

  布里克:为什么两个男人之间“正真而真正、深厚而深厚的友谊”,被人看成是……“干那勾当的相公”……

  “因为这关系又纯洁又正常,所以反而不正常。”

  《热铁皮屋顶上的猫》读后感(三):看完评论再读书是错误的。

  由于某种原因,开始做田纳西威廉斯的论文。

  投机取巧+侥幸心理+自以为的小聪明,没有读完原著,便开始大量看论文。

  结果就像做鱼香肉丝时放了腌胡萝卜汤一样,只有讨厌的胡萝卜味儿。

  在这个gay如火如荼的伸张权利之时,就像当初奴隶解放,黑人争取地位时所有的舆论导向都与此相关。每个人都想来插一脚,在世界大舞台露上一面。所以,田纳西威廉斯,一个20世纪早期广为人知的gay名人,几乎所有的作品都在为gay们伸张。于是,gay主题也在cnki里夺目起来。这可苦了思想相对开放,被众多腐女影响过,又处于对人类另一半有着强烈好奇心的我……

  开始读原著时,每一句brick的台词,他否认自己与同性好友关系暧昧的语句,在我眼里都成了欲盖弥彰:有个男人为另一个男人而死了欸,这怎么能不是同性之爱呢?田纳西在反对世俗,他写这部作品就是为gay们代言!这个想法不住的叫出声来,仿佛美国最著名的三大戏剧家之一就这么肤浅,他的戏剧主题就是如此狭隘,不关心人类,不关心世界,不探讨生死……

  抱着如此狭隘的想法,论文一个字也写不出来。我看不出来别的,心里只有别人告诉我的话,他/她对田纳西的评价。然后让我又怕又爱的Mr.LI解救我了!

  “人们一旦知道了田纳西的是gay,所有的一切,相关与不相关的话语/描写都变得是为那个主题服务了。难道田纳西所有的剧本都是为了表达这个想法?他作为一个作家,眼界与心胸竟如此上不得台面?他那么小气吗?”

  听他说完,我竟然暗自松了一口气,终于不用强迫自己把所有事情都与gay的身份与主题联系起来了。回想看big daddy的时候,硬生生的把那些评论往这个大爹身上套,觉得他也是gay的传承人,良心的煎熬不轻啊。捕风捉影不是一件舒服的事儿。

  以上评论不是为了否定这个主题,只为开拓眼界,摆脱限制,不因太崇拜大师们而附和。

  最后一句忠告:以后做论文一定要先看原文,随手记下哪怕感性的想法,切不可急于造出一篇文章而去看评论。

  《热铁皮屋顶上的猫》读后感(四):爱它的名字

  从图书馆随便找的一本书,借它的时候总觉得在什么地方见到过这名字,到现在都没有记起来。

  热铁皮屋顶上的猫,热的跳来跳去,就是不肯跳下来,这就是故事的主题。

  女主角玛格丽特与男主角布里克是夫妻,玛丽很爱丈夫,丈夫不爱她。因为布里克的父亲患重病就要去世,玛丽与丈夫没有小孩,而他们哥哥嫂子千方百计地想来争夺家产。这样一个故事。

  总结了一下我喜欢的书,必定先看主角的塑造,大概说会喜欢两个极端,要么是自私任性肆意妄为,要么是逆来顺受与世无争,《猫》书的两个人都占全了。

  首先说玛格丽特,出身贫困,嫁给了一个富二代老公,就算老公再不爱她她也绝不想分手再回到原来的生活里去,所以才在热铁皮屋顶上做一只备受煎熬的猫。她知道丈夫不爱他,只喜欢窝在足球队和好朋友一起踢球,于是跑到丈夫好友那里,和他上了床,只是为了证明那个朋友并没有丈夫想象的那么出色。没想到的是丈夫反而更加消沉,彻底成了一个酒鬼。

  布里克,英俊的富二代,酒鬼,故事开始时他半夜喝醉酒玩跨栏把腿踢断了……很难说这是个什么性格的人,他什么都不关心,或者说关心的东西早已经不存在了,他和妻子的对话很有意思,总是玛格丽特说了一堆,布里克把妻子的最后一句话重复一下,再加个问号,这就可以了。

  此外还有哥哥嫂子,带了五个聒噪的小孩,跑到父亲家里献殷勤,在这个故事里显得粗俗而且可笑;父亲,是个白手起家的种植园主,爱自己的小儿子,可惜人家不领情;母亲,深爱自己的丈夫,但丈夫在此刻却说:我忍了一个不爱的人四十年。虽然这个女人我也不喜欢,不过丈夫那句话也够她受的了。

  这么一家子的事情,所有的矛盾,掺杂着小鬼们的恶作剧和尖叫,让人想笑又笑不出来。

  中途的情节有些奇怪,于是去翻了一把评论,又翻到作者生平,才蓦然发现,原来书里有很隐晦的同性恋情节(作者也是同性恋),布里克与他的好朋友之间关系相当暧昧,怪不得会在故事里弥漫着别样的气氛。不过这样一想,前面不理解的部分也就豁然开朗了,布里克愤怒的不是好朋友和妻子上床,而是妻子和自己的情人上床= =

  书看到1/4的时候去找了电影版来看。年轻时候的伊丽莎白泰勒和保罗纽曼,一个漂亮,一个英俊。喜欢看泰勒时时刻刻精力充沛地走来走去,用稍微尖锐的撒娇的口气说话,就像女主角自称的猫一样可爱;也喜欢蓝眼睛的保罗纽曼,虽然他在这部剧里大部分时间只做一个面瘫就够了,但是那确实就是男主角在我心里的形象,也因为这部剧让我第一次认识了这两位已经故去的伟大演员,于是开始收集那时候的老电影过瘾。

  当然最爱的还有书的名字,它让书里的故事脱离了一个小小的房间的场景,变得无限延伸。玛格丽特固然是那只猫,布里克又何尝不是,其他人,父母兄嫂,没有一个是开心的,却又不得不忍耐这样糟心的生活。而无聊的看书人,脚下是不是也感觉得到滚烫的痛苦呢?大概只有到老死才能解脱吧。

  故事结局,父亲还活着,冲突还没结束,玛格丽特假装怀孕暂时度过了一场危机,但也不过是暂时而已,她的丈夫还是不爱她,不过比较幸福的是,她的丈夫也不太可能爱上别的人了。

  《热铁皮屋顶上的猫》读后感(五):除了郭美美,还有谁是热铁皮屋顶上猫?——欲女、基情和富二代的救赎

  (有很多剧透,不用慎入,以为听说过故事就可以不看剧本或者不看演出,就太小瞧戏剧本身了。)

  答应老胡的事儿,终于在2011年下半年的第一个月,开始了。每月一篇好书推介,我很乐意写,尤其是近两年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更觉得对于读过的好书,有必要细细梳理一番。写推介是个好方式,符合我这两年的读书习惯——没有精读,就没有被开垦的人生。

  形式上可能更像读书笔记,我无意去写一篇研究论文,也没有多高深的思想要表达。最大的愿望就是朋友们读了这篇书评,有欲望找原书来看看。心中有一个书评模板,就是当年梁文道在凤凰卫视开辟的读书栏目《每天八分钟》,每期介绍一本好书,夹叙夹议,点到为止。学识不能与梁相比,能不能写好,就只剩下勇气来试一试了。

  书名《热铁皮屋顶上的猫》,作者是美国当代大戏剧家田纳西•威廉斯,陈良廷翻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出版。其实早在1982年,陈良廷已经翻译并出版了此书,但应该跟最近新出的马尔克斯的巨作《百年孤独》一样,此次出版才是第一次国内版权授权出品。个中缘由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

  第一篇书评名字有点长,叫《除了郭美美,还有谁是热铁皮屋顶上猫?——欲女、基情和富二代的救赎》。原谅我如此噱头,因为对于很多网络上看字儿的人来说,一个有用的标题胜过千言万语。因为这本戏剧剧本从题材上来讲就是一个通俗的情节剧,而内容因涉及同性恋在当时也有一定争议,所以我并不觉得这个名字会侮辱这部戏剧巨作。这出1955年在美国百老汇上演的话剧,由伊利亚•卡赞执导,一问世就好评如潮,威廉斯因此也第二次得到普利策奖。三年后,本剧改编成电影,由伊丽莎白•泰勒和马龙•白兰度主演,米高梅公司出品。大约十年以前,中央台放过这部电影,看过以后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何为热铁皮屋顶上的猫?在剧中提到几次,女主角玛格丽特在和丈夫布里克对话时,常常以此自喻,说自己是一只热铁皮屋顶上的猫,虽然深受着煎熬,却依然愿意扛下去。因为“跟个心爱的人一起过日子,比独个儿过日子……反而更寂寞。”

  布里克是一个大农场主的儿子,富二代,身体健硕,曾是橄榄球运动员,后来比赛失利,加上好友斯基普去世,他变得意志消沉,整日酗酒。前两天大晚上喝醉酒去体育馆跨栏,摔断了一条腿,只能拄着拐杖到处溜达。妻子玛格丽特对布里克非常不满,家中大事临门他却不闻不问。布里克的父亲——老农场主得了癌症,从医院回来后家里人都瞒着他,表面上一家人风平浪静,为老农场主的生日庆贺,但是暗中布里克的哥哥和嫂嫂已经开始打起了遗产继承的主意。布里克和玛格丽特婚后没有子女,玛格丽特很担心遗产落入贪心的哥哥手中,而此时,布里克却依然嗜酒如命,丝毫不关心家里的大风暴。更让玛格丽特揪心的是,虽然她百般暗示,布里克却对她身体的欲望置若罔闻。在争吵中,玛格丽特将矛头指向布里克逝去的好友斯基普。玛格丽特早就看出了他们的不正常之处,于是巧施手段,与斯基普发生了***。像布里克一样,斯基普出身有头有脸的人家,无法公开自己的性取向,与玛格丽特的一番遭遇更让他只能借酒消愁,不幸出了事故。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但依然无法改变布里克对玛格丽特的态度,这让玛格丽特伤心欲绝。老农场主终于知道自己的病情,他要教育自己的小儿子布里克——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

  1955年左右的美国,麦肯锡掀起风暴,垮掉的一代初露头角,反对种族隔离的呼声日益高涨,而社会对同性恋依然是保守的态度。田纳西虽然是同性恋,在布里克的人物塑造上他非常节制,而剧中写得最好的人物当属玛格丽特,她在欲海和道德间挣扎,为达到目的不惜一切的劲儿,像极了我们这个社会。

  之所以提到郭美美,是因为玛格丽特自己的一段道白,所有能感同身受的人,都可因此去揣测郭美美的心境。一个平凡的女子,攀上富贵之后,如今又卷入更深的漩涡。而她只是漩涡中拼命挣扎的小人物,那些暗地里运筹帷幄、有头有脸的人物,则躲在风暴背后,看着众人如何将一个制度的愤怒发泄在一个不值得同情的可怜虫身上。

  摘录一段对白如下:

  玛格丽特:

  这就是当穷光蛋的滋味,你不得不向那些叫你痛恨的亲戚溜须拍马,就因为人家有钱,你一共只有几件人家穿过的旧衣服和几张过时的三厘利息的公债券。我爹爱喝烧酒,他对烧酒这份儿迷劲儿,跟你对回声泉(剧中的一个酒名)这份迷劲儿一摸一样!——可怜的妈妈啊,只得靠过去那些政府公债的利息,每个月一百五十块钱收入来维持一点社会地位,勉强支撑门面!

  ——我初登社交界那年,出来交际只有两身夜礼服!一身是妈妈仿照巴黎时装杂志《时髦》上面的款式替我做的,另一身是我痛恨的一个势利的阔表亲穿过的旧衣服。

  我嫁你那回穿的是我姥姥的结婚礼服……所以我才像热铁皮屋顶上的猫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