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欧洲史》读后感摘抄
《战后欧洲史》是一本由托尼•朱特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88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战后欧洲史》精选点评:
●终于看完了上部
●光看这本书对马歇尔计划的分析,这本书就值5星
●相见恨晚的好书。
●Tony Judt的历史叙述绝不能说是意识形态客观的,相反,他有着极其明显的价值导向。但正如书后评价一样,这书的规模和内容在短时间内很难有人能超越。最后,我仍认为,此时此刻,仍未到对那段历史的后续影响进行最后下结论的时机。
●开卷就有晓松奇谈胜利阴影下的既视感
●这本书是我近年来少有的认认真真从头读到尾的好书,见解和史料都是近年来我看到的少有的上乘之作。
●Tony Judt,已逝,当代了不起的欧洲思想家。
●又开始了,什么叫未竟的事业
●我喜欢看的历史是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科技等方面对某一个时间的总结和分析。作者在这部书里大段大段的描写政党斗争和苏联集团的那些迫害行为,作为作者,你真的不觉得自己很无聊吗?只看了1/3,实在是不想再看下去了。
●翻得太差,没读完
《战后欧洲史》读后感(一):徒有虚名的一本书
作者被称为世界50大思想家之一,但是本书读完后的感觉与阅读完一遍高中历史教科书一样,在内容与思想上没有任何突破和独特的观点,只是单纯用史实和数据堆积成的垃圾书,没有一点思想和文学价值。单纯的对高中历史知识的重复,不值得阅读和购买。
《战后欧洲史》读后感(二):这是我读过的最三观不正的历史书了
简直就是作者对历史的意淫。。。
一点专业的感觉都没有
我本来还满尊重他,
好吧现在还是很尊重他,毕竟一个意志上很伟大的人值得人尊重
但我真的很鄙视这本书
字里行间主观情绪这么强,写小说、散文去得了
看完后只觉得怎么还有这样的思维,
倒也挺有趣
《战后欧洲史》读后感(三):关于东欧的审查制度的问题
才发现没什么特殊的啊国啊情什么的,其实别的位置都发生过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喜欢那句“审查的不一定是经典”(原文是这样吗?后头查查,这只是自己理解的)
对了,近几日看哈耶克的几篇报告,开始理解撒切尔夫人的一些改革目的了,但还不是很清楚:)
:这本书的翻译有点儿古怪,有时很好,有时不知所云
《战后欧洲史》读后感(四):非常好的书!
翻译并不是非常糟糕,至少大多数时候不影响理解作者大意。不过如果在阅读中看到一些令人困惑的表达,以下这个勘误表或许有用。 此外Piccolomini在底下的更正补充比我随手写出来的更好,各位朋友可以一并参考。 P106 “坎南……强权政治” 应为 "转而接受坎南关于‘势力范围’的现实政治见解" P107 “以某种相对灵活、紧缩……取代金本位” 应为 “转而建立相比金本位而言不那么僵化、不那么倾向于通缩
《战后欧洲史》读后感(五):从历史中找到一个火花
人文脉络:苦难的一代——多疑的一代——崇美和反美的一代
苦难的一代:面对解放后的欧洲,亲人死亡,生存困难。革命思潮
多疑的一代:先填饱肚子,再要道德。存在主义思潮
崇美和反美的一代:物质基本满足,文化还重建。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思潮
.我觉得一个时代的产物都基本差不多,这也是我们发展的脉络。历史辉格观认为:“”通过审视他们的错误我们学会了他们当时不能够理解的东西。”从他们身上反观我们自身,想要超越一个时代缺点,必须要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它经历过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只能预测它将要发生的,只能走到预测。这也是我一直在寻找的中国发展的历程在哪里,也许从欧洲史中能找到一点影子。也许我们现在发展正在结构和解构主义吧,当然存在地区和个人差异,有可能你还在革命思潮,别人已经过了结构主义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