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读后感锦集

2021-03-12 02:01:5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读后感锦集

  《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是一本由[美] 埃里克·R.沃尔夫著作,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10.00元,页数:5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精选点评:

  ●封面再好看也么得用诶,这个翻译实在是太烂了,读的人冒火。跟着旅者浏览资本发展的过程,也许是想管中窥豹,却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3/4弃,寒假两本后浪都没有读完,有点失望,对书)

  ●其实没那么难读的一本书,就是类别难以区分,作者在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中穿插,展示欧洲人和欧洲的生产方式是如何扩张全球,如何改造世界,相互联系的全球市场是如何诞生,如何发展,如何影响整个世界的进程,并且在这里看到联系与交流在文明中的重要作用。整本书结构简单,干净利索,全书各章之间衔接有序,传承清晰,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难度。与之前的《白银资本》遥相呼应,越发期待《棉花帝国》。

  ●我没有人类学背景,实话说读的比较吃力。印象较深的是:1、作者认为在以往历史叙述里,欧洲之外的人群是没有历史的,而早期的人类学也相应把这些边缘人群看作是与世隔绝和停滞的,是人类学家发现其历史。因此,作者试图打破这种叙述,证明历史中各个地区和文化的人是相互连接和影响的,人类学家认为的原始部落早就介入到历史中了。只是1400年以后,资本主义造就了跨种族和文化的工人阶级,遮蔽了其历史。2、打破单一历史叙述后,大量名词失去了意义,变成了僵化的意识形态标签,引用孔子“必也正名乎”令人印象深刻。3、工具性的使用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4、但是,即使证明了人类共享一个原始版的全球化历史,接下来又能怎样呢?我们不是还得依靠概念、术语等“名”,来程度有限但角度各异的叙述历史,并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吗?

  ●读硕的时候读过,为啥没有印象呢……

  ●人在社会,就不可能脱离历史

  ●这次选用的是台湾译本

  ●赞

  ●翻译可以更好一点

  ●没有历史的人

  ●挺无聊的一本书

  《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读后感(一):#2018·阅读记#53《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

  “无论是那些宣称他们拥有自己历史的人,还是那些被认为没有历史的人民,都是同一个历史轨道中的当事人。” 这是汗青堂的系列丛书, 豆瓣评分8.9, 翻完之后, 我认为它完全无法吸引我。 以前我们说起历史, 能想起来的都是著名人物, 作者作为人类学家, 整本书力求告诉读者, 世界从古至今都是一个整体, 每个种族、文明、事件以及每个个体的所有行止, 汇合成了现今的世界。 作者通过12个方面阐述因果, 但因果太复杂, 在作者竭尽全力的叙述中我看到的是无可奈何的乏力。 无论评分多高, 在我的认知中, 它很一般。 不推荐阅读。

  《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读后感(二):虎头蛇尾,相当失望

  作者批判政治科学,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的局限性写的非常好,可以说本书的野心非常大,想利用世界体系建立一个融合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与政治学,无预设的,彻底历史的写作,尝试着描绘欧洲相遇的其他族群,在文化和社会上如何自发的与资本主义汇合,并消融在其中。

  作者对于资本主义的定义非常经典,更强调资本主义的生产性,生产优先分配,因而反对沃勒斯坦—布罗代尔对于资本韦伯式定义,即强调赢利润,认为在19世纪前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把世界市场体系与资本主义捆绑在一起,而在资本主义的史前史阶段,资本主义与贡赋制,亲属关系社会只是处于共生关系,并没有取得压倒性地位,不如说此时的资本主义是一种对生产要素配合和中介。

  然而正如一位豆油说的,作者抛开了人类学去谈生产方式,正如狮子下水去和鳄鱼搏斗,其结果是作者能做的只是枯燥的史料堆砌,细节上处理的也不如沃勒斯坦,可以说是一部没有问题的历史,这对于历史学不是罪过,但对于处理理论而言,则是满盘皆输。

  但最后作者还是留下了好几个很有启发性的观点,一是资本主义中心对于自身地区的边缘化,二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下,劳动分工与种族主义之间微妙的关系,可惜作者都没能展开谈。

  《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读后感(三):不伦不类,抛弃了人类学谈生产关系

  读完了《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整体上看有点《欧洲霸权之前 : 1250-1350年的世界体系》一书的“1400-1900年版”的意味,人类学路径的分析比较淡,主要研究工具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宏观讨论集中在最后三章。本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汇集了全球史叙事的典型缺陷:大量依靠二手材料,随着时间推移和研究深入,叙事很容易过时,变得充满史实错误。其实本书的“参考文献综述”部分本应很有看头,作者自陈“对资料的讨论,也有几分是我智识历史的自传”,然而作者当时读到的文献大部分过于陈旧(不少二战前的文献),甚至涉及部分主题(例如中国)的文献只能用“可怜”来形容。当然,本书因其马克思主义取径,在西方世界仍颇有价值,2010年加州大学出版社又重印了本书,还请著名人类学家Thomas Hylland Eriksen写了一篇新序,但对于中国读者而言,本书的分析工具实在是过于熟悉,读起来颇有几分高中历史教材加强版的感觉,至于其中讨论诸多近代历史现象,无论是美洲的皮毛贸易,供应英国工厂的全球棉花生产,还是铁路的发展,几乎都已有各自领域前沿研究的中文译介,也许本书对于没有时间一一了解这些史实的读者较为受用。 翻译也只能给个及格分,抛开一些专名和术语上台译与大陆译法的差异,仍有不少翻译欠妥,还有把美洲驼译作“骆驼”这样的粗心失误。

  《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读后感(四):欧洲人与世界贸易的形成

  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形成对立,表明作者的历史观立场:有太多人群种族的历史在欧洲人插手之前是并不存在的。 这话有其对的道理。新大陆在被殖民者发现之前的科技文明发展史堪称步履维艰蜗行摸索。殖民者带来的酒精、驮马、枪支、文字、纸张、铁器等让部落跑步进入准工业时代。 其不对之处作者亦在文中指出,奴隶贸易在其本地的代理人、承办人在活动中体现出的组织纪律性显然在奴隶贩子到来之前就已经形成,将他们的文明目为低劣是过于自负的。 本书图文翔实,配有大量历史地图及照片、版画等资料,叙述娓娓道来,从马可波罗时代一直叙述至鸦片战争,将数百年的国际贸易、航海、殖民史以累代的核心货物串连起来,毛皮、蔗糖、矿藏、纤维、刺激品、劳动力等,需求产生市场,刺激生产力的规模扩大与技术革新,资本主义是否还有下一个阶段?我很好奇。

  说完这些好的,聊点不足。

  作者埃里克·沃尔夫以其人类学背景,在行文中罗列种族不下百种,几乎将本书打造成了一部世界人种百科大观。在每一章节,由于欧洲列国的殖民行为有别,作者将其时几大巨头的表现与“战绩”条分缕析,在第八章,《在东方的贸易与征服》,作者叙述了葡萄牙人与尼德兰(也就荷兰)人在亚洲的竞争,以及尼德兰人占上风的几个因素,作者指出,“葡萄牙人十分看重宗教动机,可是尼德兰人清楚他们最注意的是贸易”;在第九章《工业革命》,述及工业化进程中不列颠群岛的种族矛盾,作者指出,“英国工人与爱尔兰工人间的冲突加剧,主要是因为英国国教鼓动反对天主教”。

  我认为,将许多种族差异诉诸宗教是一种很机械降神的处理方式,他们背后必然有更客观、科学、可以从地理因素解答的原理,但这些,作者都只是一笔带过点到为止,这就让这本书读起来少了几分爽利。

  《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读后感(五):西属美洲为什么强大不起来?看看这三条基本上就懂了

  

明朝弘治七年(1494年),中国处在著名的贤君明孝宗朱祐樘统治之下,而在遥远的欧洲伊比利亚半岛,西班牙和葡萄牙正式签订了《托尔德西利亚斯条约》,这个条约确定佛得角群岛以西370海里处以西为西班牙势力范围。

这个条约除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其他国家尤其是欧洲之外的国家,根本不清楚,但这并没有妨碍它们接下来在全世界的疯狂扩张。

1496年,西班牙人在中美洲海地岛建立第一块殖民地,后来又陆续侵占了波多黎各、牙买加和古巴。

1519年,西班牙人开始对拉美主要地区进行殖民征服,20年后,他们建立第一个总督辖区,称新西班牙总督辖区。

到了1548年,西班牙人最终实现了对拉美绝大部分地区的殖民统治,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巴西被葡萄牙人占领了。

西班牙和葡萄牙对美洲的统治有很大不同,因此西方史学界习惯将西班牙在拉美的殖民地称作西属美洲。

西属美洲包括大部分加勒比海岛屿、墨西哥、南美大部、中美洲地区、北美西部太平洋沿岸和北美中部内陆,划分为四个总督区:新西班牙总督区、秘鲁总督区、新格拉纳达总督区和拉普拉塔总督区,下面还设有五个都督区,分别是危地马拉、古巴、委内瑞拉、波多黎各和智利。

西班牙统治西属美洲数百年,深刻地改变了这里的一切,以至于到现在都能看到很多痕迹。

第一,西班牙人不断驱赶和屠杀西属美洲的原住民,同时他们从欧洲带来的病菌又多次引起瘟疫,双重打击下,使得原住民的人口大为减少,沦为少数人群。

第二,西班牙人从新大陆攫取贵金属、蔗糖、棉花、烟草、咖啡、可可、染料等资源,由于人力有限,他们从非洲引进大量的黑人奴隶来从事种植和开采,形成旺盛的奴隶贸易。

第三,西班牙只把西属美洲作为原料产地加以掠夺,并不发展加工业,所有的特产和资源都会通过船只运回本土挥霍,这就造成西属美洲后来独立的很多国家,至今仍然境况不佳。

19世纪初,西属美洲爆发了独立运动,西班牙此时也早已失去了往日的风光,自顾不暇,很多国家纷纷独立;到了1898年,西班牙在美西战争中的失利,加勒比海上的古巴和波多黎各等地也丢失,最终结束了在美洲的殖民统治。

美国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埃里克·沃尔夫在《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一书中,将这段历史娓娓道来,但书中的主线是欧洲的扩张和征服,虽然也提到了包括西属美洲在内的非欧洲社会的参与作用,但就像书名“没有历史的人”的人那样,充满了傲慢和偏见。

诚然,欧洲人确实是发现了新大陆,而且对亚非拉等洲进行了殖民统治和巨大影响,但这并不代表这些地方就没有历史,相反,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有些甚至比欧洲还要发达,但他们的发展进程,被欧洲人粗暴地打断了。

不过,这本书除开一些傲慢的因素,史料和分析还是非常扎实的,而且讲述了五六百年的历史演进,写出了世界上不同人群在遭遇这一系列巨变时所经历的不同变化,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