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企鹅经典:小黑书·第三辑》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企鹅经典:小黑书·第三辑》读后感锦集

2020-09-08 16:09: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企鹅经典:小黑书·第三辑》读后感锦集

  《企鹅经典:小黑书·第三辑》是一本由[英]简· 奥斯汀 等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149图书,本书定价:套盒平装,页数:201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企鹅经典:小黑书·第三辑》精选点评:

  ●从巴尔扎克往后几部都是与死亡相关的内容。

  ●单独马蒙田那本

  ●猫与维纳斯 会回看伊索寓言/温顺的女人 可开启陀思妥耶夫斯基书单之旅/ 我们为何为同一件事哭和笑里的探讨哲学就是学习死亡适合每年看/屠夫的狗黑贝尔寓言没太看懂/亚瑟萨维尔勋爵的罪行好看/黄昏之读不适合睡前看/漂亮的卡桑德拉 真的很嫩

  ●阉割版的名著,厉害了我的天chao!

  ●狄金森的灵动和想象真的让人无比向往。她可能拥有只属于自己的小世界吧。

  ●《黄昏之读》最棒,欧美哥特文学的感觉 《邓萨尼爵士的罪行》也棒棒的,结局巧妙而讽刺………… 《伊凡伊里奇之死》中的两篇都很现实的描写了死亡的恐惧,病痛的折磨 《温顺的女人》个人觉得…………十分难说,不知道到底是怪男主的狂傲自大,还是怪女人的逐渐变质,反正婚姻本就是一场博弈吧~~~ 两篇预言~~~~~适合孩子读~~~(哼!谁还不是个宝宝) 最恶心的还是那本诗集………我读完了就想到了一个问题~头两年网上说某名家写的恶心废话叙事诗,不就是跟这差不多吗??!! 蒙田那本~~~还是依旧晦涩难懂 我只记得一句话“为同一件事笑和哭~继承!!!”

  ●企鹅真的很用心啊。最喜欢的当然还是wilde的小说,熟悉的风格,精美的语言以及能够想象出的耷着眼皮瞥人的嘲讽与戏谑。最惊喜的是dickens的灵异小故事,三个故事都特别有意思,真的没想到平时大多写平民生活的先生写起鬼怪故事也丝毫不逊色。以后请企鹅越来越好啊~

  ●第三套小黑书读完!!!!

  ●太多诗集了 王尔德和简奥斯汀的很喜欢绝顶可爱 比二总体翻译的好纸质似乎也不一样了。唉,第四套我到底买不买啊

  ●简奥斯汀那本真的有点凑数了,最喜欢托尔斯泰和狄更斯的,陀思妥耶夫斯基那本太致郁了

  《企鹅经典:小黑书·第三辑》读后感(一):没想到还有一本鬼故事

  看谋杀案审判快结束的时候,我感觉身边有一股凉飕飕的风,特别像以前看鬼故事还有看自己一个人看寂静岭时的感觉,吓屎了。

  “法官阁下,他一定不会放过我的,因为我还没被抓的时候,有一天晚上他就不知道怎的来到床边,把我叫醒,还要拿绳子勒死我”这意思怕不是说陪审团团长被死者附体或者是控制了吧。

  这些个鬼故事总是会让人回味无穷呢。

  《企鹅经典:小黑书·第三辑》读后感(二):意外的重逢

  在小彩虹里看了简奥斯汀,只觉得絮叨。四处晃了一圈回来看小黑书第三,开篇杰克与爱丽丝把我笑得,太尖酸很刻薄,反话说的一溜一溜,不带丝毫怜悯。少女性格真是犀利。 本来本来被狄更斯的灵异故事缠绕着,对黑贝尔这个生于巴塞尔的德国作家心不在焉。完全没听说过这个人,短篇带着旧时说教故事味道,像伊索寓言,像十日谈。可是《意外的重逢》却意外打破了旧壳壳。即将结婚的恋人生离死别时,作者将目光从可怜人这里移开,里斯本地震,七年战争,某个皇帝,某位将军,一个国家诞生了同时另一个国家暂时被抹去了。五十年沧海桑田,死去的矿工被挖掘出来,却面容未腐一如当年。 作者此篇是否摆脱了民间故事框架,仅仅是听说到一桩奇闻,将自己的心绪记录而已?将个体与历史对峙,时间从五十年前忽而跃进到五十年后,中间填充进巨量图像快速播放,分明是电影手法,是将个体抛出史实进程之外,将种种重大事件当做背景板仅仅用来凸显五十年在女子脸上刻画皱纹与男子默然沉寂于地下的个人悲剧色。仿若已有了现代叙事的雏形。

  《企鹅经典:小黑书·第三辑》读后感(三):企鹅小黑书第三辑 读书笔记摘抄

[英] 查尔斯·狄更斯

  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1812年2月7日—1870年6月9日),英国作家。主要作品有《大卫·科波菲尔》、《匹克威克外传》、《雾都孤儿》、《双城记》等。狄更斯特别注意描写生活在英国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生活遭遇,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英国复杂的社会现实,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作品对英国文学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百度百科)

《黄昏之读》在瑞士大圣伯纳德山口之巅,五个向导坐在修道院门外的长凳上。他们朝远处高山望去,那边巍峨的山峰浸染着落日的颜色,仿佛是谁失手泼洒了大量的红葡萄酒,色彩在山顶表面恣意流淌,好像还没来得及渗入下层白雪似的。我们就这样看着山顶的红酒一点点渗进雪中,山又恢复了洁白,天空泛着深蓝,风的呼啸渐大,周遭空气寒冷刺骨。[俄] 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7日),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

《伊凡•伊里奇之死》除了这个谎言,或者正是由于这个谎言,伊凡•伊里奇觉得特别痛苦的是,没有一个人像他所希望的那样可怜他。伊凡•伊里奇长时期受尽折磨,有时特别希望——尽管他不好意思承认——有人像疼爱有病的孩子那样疼爱他。他真希望有人疼他,吻他,对着他哭,就像人家疼爱孩子那样。他知道,他是个显赫的大官,已经胡子花白,因此这是不可能的,但他还是抱着这样的希望。他同盖拉西姆的关系近似这种关系,因此跟盖拉西姆在一起,他感到安慰。伊凡•伊里奇想哭,要人家疼他,对着他哭,不料这时他的法院同事谢贝克走来了,伊凡•伊里奇不仅没有哭,没有表示亲热,反而板起脸,现出严肃和沉思的神气,习惯成自然地说了他对复审的意见,并且坚持自己的看法。他周围的这种谎言和他自己所做的谎言,比什么都厉害地毒害了他生命的最后日子。早晨也好,晚上也好,礼拜五也好,礼拜天也好,反正都一样,反正没有区别:永远是一刻不停的令人难堪的疼痛;他意识到生命正在无可奈何地消逝,但还没有完全消逝;那愈益逼近的可怕而又可恨的死,只有它才是真实的,其他一切都是谎言。在这种情况下,几天、几个礼拜和几小时有什么区别?奇怪的是,所有那些美好的日子现在看来一点也不美好,只有童年的回忆是例外。童年时代确实有过欢乐的日子,要是时光能倒转,那是值得重温的。但享受过当年欢乐的人已经不存在了,存在的似乎只有对别人的回忆。[法] 蒙田

  米歇尔·德·蒙田(MicheldeMontaigne,1533-1592),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思想家、作家、怀疑论者。阅历广博,思路开阔,行文无拘无束,其散文对弗兰西斯·培根、莎士比亚等影响颇大。以《随笔集》三卷留名后世。所著《随笔集》三卷名列世界文学经典,被人们视为写随笔的巨匠。《我们为何为同一件事哭和笑》你的生命不论在何地结束,总是整个留在了那里。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岁月长短,而在于如何度过。有的人寿命很长,但内容很少;当你活着的时候要提防这一点。你活得是否有意义,这取决于你的意愿,不是岁数多少。你不停往那儿走的地方,你可曾想过会走不到吗?何况条条道路都是有尽头的。如果有人相伴可以给你安慰,世界不正是跟你并肩而行吗?我相信实际上还是我们围绕死者露出可怕的神情,制造阴沉的气氛,比死亡本身更加吓人。生活完全变了样,老母妻儿号啕大哭,惊慌发呆的亲友前来吊丧,脸色苍白、两眼垂泪的一大群仆人四处张罗,不见日光的一个房间里点着蜡烛,床头围着医生与教士;总之,我们惊恐万状。在那时候,我们未死的人也被埋葬在土里了。孩子看到自己的小朋友戴了面具会害怕,我们也是这样。人的面具与事物的面具同样应该摘掉。摘掉以后,我们发现罩在面具之下的这个死亡,跟不久前一名仆人或丫鬟平平静静的死亡并无两样。

  《企鹅经典:小黑书·第三辑》读后感(四):《No.30 独自在黑夜的海滩上》译后记

  去年译的诗集,赶上今年惠特曼200岁大庆,谨以此纪念他的一生和我的青春岁月。译后记

  这本小册子分为两个部分,共十九首诗。惠特曼晚年亲自编定了1891—1892年《草叶集》最终版,企鹅出版社从中摘选两个相邻而完整的子集《候鸟》《海流》组成了这个微型选本。

  《候鸟》探索了不同类型的运动变化,有宇宙从缺陷趋于完美的进程,有美国向西的开拓,有自我身份的追寻,也有历史的波澜、文明的盛衰。这组诗并不包含惠特曼的代表作,但是它视野宏大,富于诗人早期作品的特色,自有动人之处。《海流》则喻示着诗人创作重心的转变:基调从开拓精神、唯物论和个人性走向了内省、唯灵论以及同物无虑的信仰。而自有《草叶集》以来,恐怕就是《海流》比《候鸟》更能抓住读者的心,它语调亲密,多用诗人童年记忆中的大海、沙滩、星月、飞鸟组织意象,探索那“勾连万物”的“茫茫相似”(《独自在黑夜的海滩上》)。诗与诗环环相扣,回味深长,头两首《出自晃荡不停的摇篮》《当我跟生命之海一同退潮》早已成为经典,值得一读再读。

  十几年前,由于成长和爱情的经历,我被惠特曼的一些诗深深打动,翻译过诗人最终收录在子集《芦笛》的一组十二首诗以及另一首自传性的名作“There Was a Child Went Forth”(标题拙译为《有一个孩子脱颖而出》)。《草叶集》在我国已经有多个全译本,选译本更难计数,我本来以为自己不会再动翻译惠特曼的念头了。文学译本有时代性,此番企鹅希望用新文字来呈现这位19世纪大诗人的风貌,我考虑后愿意尝试。翻译它,从准备到译成不过短短几个月,却重新燃烧起我对惠特曼的热情。译稿完成对于我大概不会是结束,而是一个新开始。

  无论选择与否,我们都走在前人铺过的路上(见本书《因为前人》一诗)。我事先挑选了两个颇受好评的《草叶集》全译本做参考,工作之中也将它们展卷置于案头。我借鉴了这些译本的样式和语调,有时遇到特别优美灵巧的处理,自问无法更进一步或别开生面的时候,就沿用了前辈的译法。为此,我要郑重向这两位前辈译者——邹仲之先生和已故的赵萝蕤先生致以谢忱和敬意。然而,任何译本都只是一种诠释,原文才是译者的圣经。我对每首诗的主题、词义、句法、韵律都独立推敲,任何细节均不欲盲从前贤,务求从原著中得到肺腑之中的感情共鸣及理性体会才落笔。翻译有时像是跟作者对话,但这次翻译与其说是惠特曼和我的对话,不如说是四方(他、三位译者)隔着时空的交谈,只不过我只记录了自己的心得。当下读来,我满意这份记录,但是选手并不能同时做评判。本人在原诗理解和风格再现方面跟前辈有何差异,在文字取舍间可能有何得失,我不想自己举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比较。盼望大家慷慨赐教,推动惠特曼中译的继续进步。

  小书的编辑白姗提了许多细致而宝贵的意见,令译稿得有寸进,也要向她道谢。

  除了上述两个译本,此书的注释、译后记里对本书两组诗的阐释,还参考了Routledge出版社1998年版《惠特曼百科全书》、Norton出版社的英文《草叶集》,并其他几部英文传记和研究专著。

  惠特曼自由奔放的诗篇给人潇洒的印象,却决非随意散漫的创作:从他36岁时自费出版薄薄一册的《草叶集》首版开始,到72岁临终前发表极厚重的第九版《草叶集》定本,数十年之间,诗人屡次仔细修改自己的每首作品,使技法趋于成熟、内容趋于饱满,有手稿和不同版次为证。如果说诗在翻译中折损属于必然,那么我也努力追随了前人的脚步来减少折损,力求从形式和精神两方面趋近原作。惠特曼擅长以“你”呼唤读者,常令人在当下看见自己,肉体灵魂都感受到他的永在。希望我的工作没有辜负诗人的一片苦心。

  ——郑远涛2018.5记于美国西海岸(时为惠特曼出生月、他诞辰的第199周年)

Eri Griffin为惠特曼《出自晃动不停的摇篮》一诗所绘插图,收录于A Folio Anthology of Poetry.

  独自在黑夜的海滩上

  独自在黑夜的海滩上,

  当老母亲来回摇晃着吟唱她那沙哑的歌,

  当我看着明亮的群星闪烁,我想到万千宇宙和未来的钥匙[1]。

  一种茫茫的相似将万物勾连,

  一切星球,长成的、未长成的,小的、大的,那些恒星、卫星、行星,

  一切空间的距离,不管多宽广,

  一切时间的距离,一切无生命的形态,

  一切灵魂,一切活着的肉体,尽管它们从不相同,或处于从不相同的世界,

  一切气体的、液体的、植物的、矿物的演变,游鱼、走兽,

  一切民族、肤色、野蛮、文明、语言,

  一切曾经存在或可能存在于这个星球,或任何星球上的个体,

  一切生命和死亡,一切过去、现在、未来,

  这种茫茫的相似贯通它们,历来就贯通着,

  也会永远地贯通它们,并紧致地把持和包围它们。

  [1]“钥匙”(clef)一词为法文,意思是可以用它解开宇宙的奥秘。

第三辑全套(英文封面朝上)。

  《企鹅经典:小黑书·第三辑》读后感(五):经典是我们赞美而不读的书?马克·吐温错了

  一 “恐怖的”狄更斯与“浪漫的”少女奥斯汀

  提起狄更斯这位十九世纪的英国大文豪,人们总会想起《双城记》中的那句经典: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狄更斯的写作全面展现了19世纪中叶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风貌,对于底层人物的关注和资本主义社会人性的探索,加之幽默辛辣的写作风格,他的作品被称为是“幽默的史诗”。这一点也是他的长篇小说《雾都孤儿》《远大前程》和《我们共同的朋友》所证明了的。

  在短篇小说方面,狄更斯还拥有创作恐怖故事的天赋。《黄昏之读》包含三个鬼怪故事分别是《黄昏之读》《信号员》和《谋杀案审判》。《黄昏之读》中的英国新娘,结婚前连续三次梦到同一个从未谋面的男子的脸,丈夫和她共同经了一段有惊无险的婚姻初期生活。突然有一天,那个梦中的男子登门造访,一切生活都被改变了……。《信号员》中,孤独的信号员有一天突然冲到了有火车行进的道轨上,火车驾驶员喊出的话恰恰是信号员之前和“我”反复说过的话。《谋杀案审判》中,犯人在死刑宣判前嘟囔说,陪审团团长曾在深夜中到他床前,要用绳子勒死他。鬼魅谍影中,究竟谁是凶手?令人不寒而栗的故事中也有幽默辛辣的讽刺,一个个人与鬼相交的故事,也是影射维多利亚时代风貌的浮世画卷。

  奥斯卡·王尔德的犯罪推理小说《亚瑟萨维尔勋爵的罪行》,是手相师波杰斯为亚瑟萨维尔勋爵看手相而引起的一件件谋杀故事。亚瑟萨维尔勋爵的手相意味着他必须去完成一场谋杀,才能化解自身的生命危机。在这场反抗宿命的斗争中,亚瑟萨维尔勋爵有两次心灵的选择“一是面对命运,是反抗还是服从;二是面对自身,是向善还是向恶。”他殚精竭虑地去进行两场谋杀,但都失败了。正在万念俱灰的时刻,他看到了一个熟悉的男人,那个手相师,“一声粗俗的咒骂和一片重重的水花飞溅之后,一切归于平静。”王尔德借勋爵的故事讽刺人的伪善、无知与愚昧,但另一方面他似乎又在肯定这个可怜男子为了与爱人西比尔在一起而犯下的种种罪行,整个看似荒诞的故事隐含着王尔德“艺术独立于道德”的唯美主义观。

  如果你对第二辑中妙语连珠的王尔德还有印象的话,他在《只有乏味的人会在早餐时才华横溢》一书中说:“男人总想做女人的初恋,女人喜欢的是做男人的最后一段罗曼史。”“风流韵事是富人的特权,不是无业者的职业。”他对爱情与婚姻的调侃让人忍俊不禁。谈到爱情与婚姻,同是英国作家的简·奥斯汀是一位不能绕过的人物。她的长篇小说《傲慢与偏见》是一部描摹爱情与婚姻的经典小说,以伊丽莎白和达西先生的爱情为主线,全面反映了18世纪末英国乡绅阶层的爱情、婚姻、道德和女性成长状况。

  此次出版的简·奥斯汀的《漂亮的卡桑德拉》收入了少女奥斯汀的6篇作品,在这些她写于十几岁的文字中,我们已经能看到她日后的风采。在她笔下,女性面对爱情是积极争取的姿态,在《杰克与爱丽丝》一文中,露西为了心中爱慕的查尔斯·亚当斯,独自离开北威尔士到帕米迪德尔地区追求他,爱丽丝更是主动让父亲去查尔斯家为自己“提亲”。奥斯汀擅长的幽默与讽刺笔调,也可以看到,在《杰克与爱丽丝》中,查尔斯自称:“在我自己看来,我是个毫无瑕疵的美男子。至于您的女儿,先生,对我而言她既不够美丽也不够温顺,既不够聪明也不够富有。”只是他最终所娶之人实在让人大跌眼镜啊!在《一位热恋中的年轻女子写给友人的信》中,亨丽埃塔小姐与默斯格罗夫处于热恋,“天使般的亨丽埃塔小姐,我是多么热切地期盼着您那可憎的叔父和缺德的婶娘早赴黄泉,此心此情,苍天可鉴。”讽刺的是她是一个迫切等着继承遗产的“黑天使”。简·奥斯汀的小说魅力经久不衰,因为我们总能在男男女女的故事中发现自己,努力的、张扬的、懦弱的或卑微的自己。

  我们对于德国作家约翰·彼得·黑贝尔是陌生的,但是德语文学最具影响力的当代评论家马塞尔·赖希称“黑贝尔的故事是德语中最美丽的故事”,黑贝尔的崇拜者歌德更是称黑贝尔“以最天真,最优雅的方式为宇宙辩护”。《一个可怕的故事是如何被一条普通的屠夫的狗公之于众的》是黑贝尔的寓言故事集,他的故事充满荒诞色彩,幽默之中饱含对人性的思索。《天气操纵者》中,一个诈骗者谎称能控制一年的天气,喋喋不休的居民们无法统一想要的天气,于是诈骗者赢得了金钱;《秘密斩首》中一个刽子手被拉去斩首一个从未见过的被捆绑的姑娘,事后惊觉没人知道她是谁,犯了什么罪,也没人知道她的坟墓在哪里。前者是人类的贪婪,而后者则是更恐怖的平庸之恶。它恰好象征着汉娜阿伦特所言的“无思想、无判断、盲目服从权威而犯下的罪恶”。

  不同于黑贝尔现实主义风格的寓言故事,本辑小黑书中伊索的寓言集《猫与维纳斯》,更多的采用以动物喻人的写作方式。简单的寓言故事下体现的哲理句句都可以作为人生箴言,如“在你尽力自助之前,别祈求别人帮你。否则,今后你的祈祷都是徒劳的。” “有些人总是把自己看得比在旁人眼中重要得多。”以及“所有人都更关心找回他们丢失的东西,而不是得到他们缺少的东西。”人性从未改变,我们看到的一切早已写在寓言中。

  爱情与婚姻:从温顺的女人到带枪的女人

  《企鹅经典:小黑书》第三辑中,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伊凡·伊里奇之死》选用的是著名翻译家草婴的译本,这一版自1985年出版后已经绝版。同样的,美国作家艾米莉·狄金森的诗集《我的生命是一杆上实弹的枪》选用的英文译本自1933年出版后绝版,因此,这一版本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高尔基曾经如此评价托尔斯泰,他说:“不认识托尔斯泰的人,不可能认识俄罗斯。”作为俄国19世纪中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鸿篇巨制《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是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他擅长在洪流滚动的历史画卷中,勾勒众多纷繁复杂的群像人物,同时又能够在个体人物的描写中,深入挖掘人物的立体性和丰富性。人性的微光另一面是丑陋,他所写的正是平凡生活中的“大多数”。

  《伊凡·伊里奇之死》是托尔斯泰论述死亡的巅峰之作,如果说“《战争与和平》用了124万字来回答生命的意义,那么《伊凡·伊里奇之死》只用了不到4万字。”伊凡·伊里奇费尽波折终于爬上自己想要的职位,他最大的理想是和妻子过着快乐和体面的生活。但是“他们在爱情的小岛上临时停泊一下,不久又会掉进互相敌视的汪洋大海,彼此冷若冰霜。”突然而来的病情让他在一个足够长的时间内,缓慢体会死亡浸透骨髓的破坏力量。家人的冷淡、医生的敷衍和疾病的折磨,让他开始反思自己循规蹈矩的一生,“说不定真的过得不对头”。在死亡迫近的时刻,他想起小时候,生命力善的东西越多,生命力也就越充沛,而死亡这件事,则是“死过之后就不会再死。”

  倒叙手法的使用,精确而冷酷的现实生活刻画,将死亡的阴影展现的淋漓尽致。这不禁令我们反思生命的意义何在?死亡对于我们到底意味着什么?

  哈罗德·布鲁姆在《西方正典》一书中,对缔造西方文学的26位大师进行了评论。其中俄国选择的作家就是托尔斯泰。他把另一位俄国作家舍去了,这位被舍去的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因为他的作品总是透着一股邪气。”

  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并称为“俄罗斯文学三巨头”, 他的作品注重对于幽暗人性的挖掘,擅长以柳叶刀式的精准,剖析人物内心的精神世界,可以说,他是探索人类心灵奥秘的人。《企鹅经典:小黑书》第三辑中,他的小说《温顺的女人》十分惹人注意。在此,他塑造了一个拥有病态占有欲的丈夫,最终导致妻子自杀的故事。

  一个开当铺,读过歌德的《浮士德》的41岁商人,娶了一位年轻漂亮且温顺的16岁女孩。故事从头至尾都是一个男人精神错乱的自白,对于爱情与婚姻,他的所想是:“我要完全占有她,让她自己来读懂我、尊重我!”他觉得给她婚姻的保障,努力赚钱给她体面的生活,保持婚姻的忠诚,这就够了。当妻子发现丈夫伪装之下的秘密后,她再也无法接受,因而出轨。温顺的女人开始反叛,清晨将醒未醒间,丈夫瞄到妻子拿枪对着自己。他说:“我挚爱的人举着左轮枪对着我,即使她不开枪,我之后的人生还有什么意义?”

  这种婚姻是一场互相折磨,在散漫发展的情节中,故事的走向扑朔迷离。在新生活即将展开之际,这个妻子某天早晨突然抱着圣象跳楼自杀了。整个故事背后,揭示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不可沟通性,一个是具有病态占有欲的丈夫,一个是内心走向绝对孤独的妻子。每个人展示出的心灵幽暗瞬间,都让我们思考,究竟谁是那个不幸的人?表面的纯洁背后,人人都有藏在皮囊之下的罪恶。

  不是所有女人都以做温顺的女人、温顺的妻子为自己的此生目标。

  美国传奇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1830-1886),是一位和惠特曼共享美国诗坛顶尖地位的诗人。生活于南北战争时期的她终身未婚,她也不屑于去做世俗眼中的乖女孩和好妻子。作为文学史上的知名宅女和重度社恐患者,她的大多数时间都在家中度过,一生写了1800多首诗。她的诗歌短小精悍,所运用的比喻、象征手法,怪癖中透着灵巧,因此,她的诗歌的先锋性即便放在当下也是“睥睨众生”的。

  她始终带着强烈的自我意识,写下自己心中的诗句:

可是,他们在这儿;没一个生命爽约, 没有一朵花避开温柔地顺从我,髑髅地的女王。——《我如此畏惧那第一只知更鸟》我手中紧握我的力量 和世界作对——《我手中紧握我的力量》

  对于爱情,她宣称自己是“带枪的女人”:

我的生命是一杆上实弹的枪,立在角落,直到一天主人经过——验明正身,带走我。一时我们游荡在绝美的树林,一时我们猎取母鹿—— 而每次我代他而言 群山径自回应。——《我的生命是一杆上实弹的枪》

  拥有强劲战斗力的枪支意象代表着狄金森作为女性在爱情中的坚韧与刚毅,平等而并肩作战的爱情才是她的心之所向。

  她也曾写下许多灵巧的诗句,描摹爱情的样子。

  她写道:

但愿我是,你的夏季。——《但愿我是,你的夏季》如果你能在秋天到来, 我会把夏季拂掉。 半含轻蔑,半含微笑, 像管家妇女把苍蝇赶跑。——《如果你能在秋天到来》为什么我爱你,先生?因为风,从不要求小草回答——《为什么我爱你,先生?》

  艾米莉·狄金森这种宁静的热情让人迷恋,在动荡和浮躁的时代,她能够始终保持内心精神世界的丰盈。

  找到承载自己灵魂的那本书

  在《企鹅经典:小黑书》第三辑中,有令人拍案叫绝的恐怖和犯罪故事,有蕴含无限哲理的寓言集,更有深刻隽永的诗歌与情节一波三折的小说。还有塑造了无数人思想和生活的革命性作品蒙田的随笔集《我们为何为同一件事哭和笑》和惠特曼的诗集《独自在黑夜的海滩上》。

  蒙田是法国在北方文艺复兴时期最有标志性的哲学家,法国历史学家德利尔指出:“蒙田善于像哲人那样讲话,像朋友那样谈心。”在《论良心》中他说:“良心使我们背叛,使我们控诉,使我们战斗;在没有外界证人的情况下,良心会追逐我们,反对我们”。他认为探讨哲学就是学习死亡,我们生活的一切都是从生命那里窃取的,“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岁月长短,而在于如何度过。”蒙田以哲人的眼光观察我们的生活,旁征博引许多古希腊、古罗马作家的经典,论述塑造我们人类经验的各个方面,包括爱情、艺术、友谊、死亡和生命等。

  惠特曼是美国文坛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显现着超验主义和现实主义相融合的风格,作为自由体诗的领航者,他那热情、炙热的诗歌,也使得他的作品成为美国自由、反抗和开拓精神的象征。他质问:“你是谁?是什么让你的一生偷偷地内疚?/你要回避自己的一生?/你要在翻拣和闲话中度过一生?/你是谁……”;他呐喊:“不是为了甜蜜的娱乐/不是靠枕和软鞋,不是宁静的日子和学者的生活,不是安全乏味的财富,寡淡的享受对我们无用/开拓者!啊,开拓者!”;他宣言:“让别人去完成范例吧,我从来不完成范例。”

  艾米莉·狄金森在《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一诗中写道:

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 也没有一匹马能像 一页跳跃着的诗行那样 把人带往远方 这渠道最穷的人也能走 不必为通行税伤神 这是何等节俭的车 承载着人的灵魂

  希望你也能在《企鹅经典:小黑书》中找到承载自己灵魂的那本书,那辆车。

  《企鹅经典:小黑书》这套文学经典口袋书,让我们不用面对煌煌巨制的名家经典而感到恐惧。小而美的口袋书设计,让我们重拾阅读的快乐。马克·吐温曾经如此调侃经典:它是指人们赞美而不读的书。”企鹅小黑书则在提醒我们,那些令人生畏的文学大家的作品也并不难以相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