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的老师沈从文》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我的老师沈从文》读后感1000字

2020-09-08 20:26: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的老师沈从文》读后感1000字

  《我的老师沈从文》是一本由汪曾祺著作大象出版社出版的126图书,本书定价:12.50元,页数:2009-1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老师沈从文》精选点评

  ●读懂了《边城

  ●嘛,太多,反而找不到切入的点。

  ●温暖的笔,宇宙内容略有重复证明辑录颇全。

  ●我们的现代文学史不是文学史,是政治史,是文学运动史,文艺争论史,文学派别史。什么时候我们能够排除各种门户之见,直接从作家作品探讨社会意义美学意义呢。

  ●此书的编辑问题

  ●很薄的一本书,充满岁月温情

  ●2015-沈从文和汪曾祺 ,读

  ●对写作很有教导意义,也让我产生了读完沈从文现实小说想法.

  ●小册子。从一个学生和朋友角度写的关于沈从文的随笔回忆敏感,慈厚,勤勉的作,一个“抒情的人道主义者”...

  ●看的想哭,难受,被改变时代,很多东西都消失了。

  《我的老师沈从文》读后感(一):文学大师故事

  2013-09-21于多看阅读

  沈从文,我们在中学时就学过他的文章,《边城》,这也是他最出名的作品之一。沈从文用他的文章将湘西风情原始美与原始美一览无遗展现给了我们。

  沈从文先生一直保持着对文学、对美好事物的喜爱欣赏。沈从文欣赏的美其实是对人的欣赏。他不把那些美好物品看成是物,他总是把他和人联系在一起。他总是能够透过“物”看到“人”。对美的惊奇其实是对人的赞叹。因为这些美好的实物都是由人的双手创造出来的。可以说,沈从文先生有着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沈从文先生很勤奋,所以他才能在文学上有这么高的成就。他平时几乎不休息,休息时也是写写字。他对这片土地这些人民有着炽热深沉。无疑,沈从文先生是一位大师,生活在这个浮躁而虚华的世界的我们应该多像大师学习

  《我的老师沈从文》读后感(二):有所寄托

  沈先生对文学的社会功能有他自己看法,认为好的作品除了使人获得“真美感觉之外,还有一种引人‘向善’的力量……从作品中接触另外一种人生,从这种人生景象中有所启发,对人或生命能作更深一层的理解”(《小说的作者与读者)援引(《我的老师沈从文·再读《边城》P70页 汪曾祺)

  读完这本小书,想到的是蒋勋先生谈及沈从文说过的那句话:我现在把很难养的猪都养得很肥。我想起束星北也曾经夸耀自己:我研制了冲刷厕所洗涤剂,效果非常好。也许还有王小波的那句我有重型卡车执照,可以随时上路。

  我最喜欢的是这个题目:我的老师沈从文。汪先生对沈先生的怀念,对沈先生所代表的怀念,写得非常朴素,但是字里行间还是有些东西冒了出来。

  记得沈从文曾经写过:陶渊明也不是一贯的含蓄冲淡,而是也有金刚怒目的勇猛精进。譬如那句 悠然见南山 有可能是 悠然见商山。

  我读沈从文的最大目的是为了想知道沈从文如何可以做到无动于衷地活过来的。客观上他毕竟去世于wg之后,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也差不多要九十岁了。以他颠沛流离的前半生,被砍断的文学创作,在文物研究上的种种委屈,他该是非常烦恼的人,而且,他的婚姻并不幸福。

  但是沈从文一贯在文字里写得比较平淡。哪怕是自传,哪怕是后来的一些回忆,他的国外演讲也不一定纯粹是五毛的客套话,他是真的看得很淡。我在想最重要的原因是他有自己的寄托。

  比较而言,对付痛苦的办法最好也就是有所寄托了。

  (对不起!您要查看的博文不存在或者要延时1-2秒钟,请确认!,看了过滤blog的是活人)

  《我的老师沈从文》读后感(三):读书笔记:上一代文人身上的朴实作风

  从书里得知,汪曾祺当时读的是时至今日依然令人神往的西南联大,当时很多学生都是慕名而投,这里有朱自清、闻一多、沈从文等一干文化名人。

  在这本书里,作者汪曾祺记载了沈从文的教学片段:沈从文曾给他的下几班同学出过一个题目,要求他们写一间屋子里的空气。为什么出这样的一个题目呢?沈先生说:先得学会做部件,然后才谈得上组装。

  他不像闻先生那样,语言节奏性强,有强大感染力;也不像朱先生那样,讲解系统,要求严格,扎扎实实。讲课时,沈先生常常是才说东,忽而又说西,甚至连他写文章时也是这样,有时真会离题千里。

  沈从文对学生的文章做修改的地方不多,但评语却写得很长,甚至有时比正文还要长,可见沈从文对学生的舐犊之情,那时小说史资料不易得,沈先生就自己用毛笔小行书抄录在昆明所产的竹纸上,分给学生去看。

  在生活方面,沈先生也具有着高尚的人格,比如本书作者收到过一封现在是解放军知名作家的信,说起他当年丧父,无力葬埋,是沈先生为他写了好多字,开了一个书法展览,卖了钱给他,才能回乡办了丧事的。

  沈从文的作品很多写到湘西故事,书里说:

湘西地方偏僻,当年曾被一种愚昧势力以野蛮方式统治。那里的生活是“怕人”的,所出的事情简直是离奇的。一个从这种生活里过来的青年人,跑到大城市里,接受了“五四”以来的民主思想,转过头来再看看那里的生活,不能不感到痛苦。《新与旧》里表现了这种痛苦,《菜园》里表现了这种痛苦,《丈夫》、《贵生》里也表现了这种痛苦,他的散文也到处流露了这种痛苦。

  也许正是这种痛苦,才让沈从文的文章散发出迷人的光辉。

  当然,提到沈从文,就不得不提《边城》一书,不过根据书中说法,这个故事是沈从文编出来的。

  有没有一个翠翠呢?

  有的。书中回答:可她不是在茶峒的碧溪蛆,是泸溪县一个绒线铺的女孩子。

  《边城》是写爱情的,写当时中国农村的爱情,这种爱纯粹而不俗,就像空气里小花、青草的香气然而又是那样的实实在在,那样的真。

  沈先生为什么要写《边城》,为什么会写得这样美?因为他爱世界,爱人类。《边城》不到七万字,可是整整写了半年。

  《我的老师沈从文》读后感(四):文学回忆

  沈从文和汪曾祺都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大师。中小学语文课本学过他们的文章,一看到这本书,文学记忆一下子就被唤醒了。

  该书为汪曾祺提及沈从文其人其文的多篇文章的合集,所以有些重复的部分。尤其是多次提及沈从文在图书馆讲的那句“看到有那么多人写了那么多的书,我真是什么也不想写了。”还好沈从文还是写了许多小说和散文,否则中国文学界将失去一位大师。但是,沈从文写作20来年后却改行去做文物研究。从文化史来说很难评价得失,但想来在改革开放前就算继续写也不过多了些所谓“现实主义作品”罢了。

  该书回忆了沈从文的创作理念。包括:先得学会做部件,然后才谈得上组装;训练自己的感觉;首先要对生活充满兴趣,充满好奇心,什么都想看看;看了,还得温习,记着,回想起来还异常明朗,要用时即可方便地移到纸上;要贴到人物来写;要滚到里面去写;语言的唯一标准是准确;怎样把材料组织好,位置安排得更妥帖,对结构的要求是“匀称”。汪曾祺评价他的老师为“用手来思索”的人,是一个抒情的人道主义者。“沈从文体”用他自己的话,就是“充满泥土气息”和“文白杂糅”。

  该书还赏析了部分作品。汪说自己是沈先生的学生,却不是他的研究者,只能谈谈读了他的作品后的印象。我自己当年读《边城》时被“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深深震撼,这种感受只有后来读《雪山飞狐》才再体验到。汪说《边城》不是挽歌,而是希望之歌。我们一般认为沈从文的文字纯粹干净,但他自己却说“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

  汪说沈从文对故乡尚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所摧毁的淳朴民风十分怀念。去年暑假去了凤凰,跟沈从文那时又是另一番光景了。在商业化之后,苗族土家族的淳朴民风更加难以保持。我就被导游忽悠了。满街的人,满街的车,就剩江水和吊脚楼可供欣赏了。湖南台拍过一部《血色湘西》,回想起来应该参考了沈老的文章。有时不禁感叹,难道所有美好都只能到非现实的文学影视中寻找了吗。可是,沈老说:“横在我们面前的许多事都使人痛苦,可是却不用悲观。社会还正在变化中,骤然而来的风风雨雨,说不定会把许多人的高尚理想,卷扫摧残,弄得无踪无迹。然而一个人对于人类前途的热忱,和工作的虔敬态度,是应当永远存在,且必然能给后来者以极大鼓励的!”毕竟还是该抱持积极态度去直面现实的。

  第一篇《我的老师沈从文》稍显杂乱,还好看到后面越来越精彩。

  《我的老师沈从文》读后感(五):谢谢这本书给了我看沈从文的机缘

  我对沈从文先生的了解肤浅的一塌糊涂——

  大学那会儿浮光掠影看过一篇他的小说,但现在无论如何也想不起名字来了,只留下“寡淡无趣”的印象;

  一直都知道《边城》那个著名的结尾;

  最近几年才发现《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作者也是沈从文。

  然后,就没有了……

  似乎除了鲁迅先生,近现代中国的作家于我,每一个都是彻彻底底的陌生人。他们面目空白,作品空白,只留下名字这个符号,还有中学语文课本上对他们的“定性”评语。真是失败的教育,无药可救的我。

  然后在多看的书友会里看到了这本书,这应该就是缘分吧。我不认为这是一本书,因为它只是文章的集合,不但有很多重复,而且就像碎拼图,还得自己拼完整了才能消化。不过幸好,它挺短,在我的耐心还没耗尽前,书读完了。我长舒一口气,对沈从文先生的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把“寡淡无趣”的记忆抽了出来,又细细一品,虽然还是记不起那小说的名字,但好歹有点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作者汪曾祺说他的老师“他画的不是油画,是中国的彩墨画,笔致疏朗,着色明丽。”而那时的我,看的都是浓墨重彩的英美小说,是适应不了含蓄清淡的中国水墨画的,所以“寡淡无趣”的评价顺利成章的出炉了。

  但现在的我,却能体悟到几分中国水墨画的美。去年上博的《翰墨荟萃》展里,有一幅倪云林的画,小小的,干净的,淡淡的,但却很耐看,甚至有一种寂寞的感觉,我一下子就记住了。介绍上说倪云林的画风“疏林坡岸,幽秀旷逸,笔简意远,惜墨如金。”(瞧,这就是业余和专业评价的距离)我不知道沈从文先生的文章是不是也是这样的,但从作者的描述来看,的确给我这种感觉。

  另外我很佩服沈先生的一点就是:

  多数现代作家对这个问题(指近现代中国的落后)是绝望的。他们的调子是低沉的,哀悼的,尖刻的,愤世疾俗的,冷嘲的。沈从文不是这样的人。他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一九四五年,在他离开昆明之际,他还郑重地跟我说:“千万不要冷嘲。”

  真是让我感佩——我之所以不读近现代的小说,就是因为冷嘲比例太大,读一篇胃得疼好几天。

  当然作者抛得八卦也很有意思,他说沈从文先生——

  诗人,总是有些倜傥不羁的。沈先生说他有一次上课,讲英国诗,从口袋里摸出一个大烟台苹果,一边咬着,一边说:“中国是有好东西的!”

  我有一次在沈先生家谈起他的小说的结尾都很好,他笑眯眯地说:“我很会结尾。”

  还有金岳霖先生的——

  那次演讲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讲着讲着,他忽然停了下来,说:“对不起,我身上好像有个小动物”,随即把手伸进脖领,擒住了这只小动物,并当场处死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