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湘西散记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湘西散记读后感100字

2020-09-14 19:4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湘西散记读后感100字

  《湘西散记》是一本由沈从文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311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009-7,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湘西散记》精选点评

  ●永远热爱先生文字

  ●没进去。。。

  ●太有了!!!!

  ●沈老不愧是浪漫作家,在与夫人通信中和之后的散文记叙中都得到印证。怀揣着这本书去到湖南的凤凰,虽未能感受到书中的淳朴风情,但能看到相同古城也是一番风味。只是如今的凤凰再也不是沈老笔下那个带着湿润空气民风淳朴的小城了,而古城中的那条河依旧缓缓流淌

  ●老沈是个很浪漫的人

  ●小孩接受先天教育以及性格养成过程

  ●这本书的内容平淡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湘西人生活,十分简朴,没有华丽辞藻,但靠着引人入胜故事吸引了我,其中的照片要好好提提,拍得很不错环境很美,和文字内容十分搭配,起到了很好的烘托效果

  ●合上书页,冬生、巧秀以及巧秀妈妈人生水墨画久久印在脑海,湘西已不再神秘平淡无奇得饶有趣味。

  ●文字真的很纯美细腻干净,让人很舒服的那种,即使是悲伤,也没有那个时代作者普遍压抑。湘西在他的笔下透着安详静谧的诗境。如一条小溪缓缓流淌,阳光下泛着粼粼的光波,悠扬地向远处淌去;如乡村的午后,安睡的婴儿,浆洗的妇人摇摆走来的大白古老钟声响起母亲轻声唱着童谣

  ●涓涓情谊江流

  《湘西散记》读后感(一):美不美

  推荐语说沈从文的文字有种力量平常无奇的东西经他道来就变得饶有趣味,这话不假。他的文章写景抒情处像色彩斑斓四散喷涌的油画男女感情刻画却像水墨画,注重写意追求的是那无法言喻的中的感动

  沈笔下的湘西就是这种油画和水墨画的结合人们言行思想传统,而真挚的感情热烈奔放。

  据说张兆和曾问沈,你写的湘西真不真,沈反问,你为什么不问我写的美不美。

  一句美不美,概括了沈笔下的人物和这片土地

  《湘西散记》读后感(二):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沈从文

  创作风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诗意效果,融写实、纪象征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突出单纯而又厚实,朴讷而又传神,具有浓郁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神采。沈从文以乡村为题材的小说是典型的乡村文化小说,不仅在整体上与都市“现代文明”相对照,而且始终注目于湘西世界朝现代转型过程中,不同的文化碰撞规定乡下人的生存方式、人生足迹历史命运。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一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来源百度百科

  《湘西散记》读后感(三):读了沈从文,更喜欢汪曾祺

  上周看了汪曾祺的散文,看到师从沈从文,好奇心大发,于是从书柜中将《湘西散记》取出来重看。其实早几年看过,但印象不深,不及三毛、席慕蓉、毕淑敏等给我的清新印象。

  文风上看,有时代的烙印,以书法做类比,沈大师的文风我读起来更像是篆刻,一笔一划刻画的很深入也很细致,少些细腻。汪曾祺和沈从文二人的照片看后,文如其人,真的不能对号入座。

  20.30年底湘西在沈先生的笔下有如国画山水一一铺开。

  沈先生对数字应该是特别敏感的,经常有这样的文字“一个种菜园的周,生了四个女儿,最小的一个女儿,人都呼为夭妹,年纪十七岁。。。。。。。。。。。。”,对于数字的精准,感觉有照相机的功能了。

  最喜欢沈和汪,他们对于色彩的把握,铺陈层次渐进,颜色又超贴切。“河面被一片紫雾笼罩。。。。,”“颜色积翠堆蓝。。。“如云如雾雪粉。。。。”,除了眼睛视觉之外的感官,总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汪曾写到夏日吃瓜,“凉气四溢”,这四字,用的真好。

  对人物的描写,沈先生倒没有特别怜悯情感的外露,陈述事实,但末了,总是意犹未尽,总会为他所描述的底层人物,为他们的命运惆怅。人微如蚁,终究还是要生活。人有理想,也会有那么一两次的不甘和抗争。

  此间描写到湘西的赶尸、苗蛊,让我豁然开朗,原来网络上那些盗墓笔记之类的小说,还是有历史渊源的。毕竟有那么多的传说,久了就成了故事。

  沈先生有乡土文学大师之称,不负盛名。推荐指数我个人而言,并不高,因为我更喜欢他的学生汪曾祺。

  《湘西散记》读后感(四):三三。

  这是偶然去图书馆翻得一本书,都说沈先生是一个温柔细腻的人,不由得翻看了前几,发现事三三给二哥的几封书,便由比坐下来细读。

  最初读三三的信都觉得字里行间都透露着我就是只想想你的感情。到了二哥的书信才发现,沈先生才真是个爱撒娇的人儿,写不下去是我满脑子都是你,好山好水是满脑子的你,路过险滩还是你。说好了写写书修订文章,最后还是要把纸墨都留给你。

  我有时候觉得那个时候的人真的很轻松又容易信任呀,没有网络,手机,甚至电话。书信也只能都攒好到了岸再一口气寄出,就是这样十几天十几天,没有信息的日子里我数着路程想着你的沿途风景,你看着风景想着若有我一路作陪的美妙。我们过得太匆忙,半天的忽略就让人坐卧不安。我们忘了距离的美好,忘了自己各体存在的价值。

  从小到大最思念的时候 最喜欢看着晴朗夜晚的明月和繁星,总觉得这个时候的你要是也抬头看我们就能看见彼此,若不抬头看我也能借着月光看着你,直到看见沈先生对三三说的一番类似的话才发现,情话可以这么动心。最后附图。

  看书的时候百度百科了沈先生和兆和。他们也有过一段意见不同而长期争执的阶段,沈先生为此还不回了家。看这里我就想起但是看《妞妞》的时候 周国平和妻子在女儿患病到去世之间的患难与共,然后故事的结尾是妻子更了别人。我很难想想三三和二哥是为了什么让这样亲密的两个人让这样惦记着彼此的两人有了那样的局面。或许大成人的世界总有高过爱情的太多东西,大成人之间也不再是爱情。

  三三和二哥,是我记得的最温柔的两只。

  《湘西散记》读后感(五):重抵桃源

  “山头夕阳极感动我,水底各色圆石也极感动我,我心中似乎毫无渣滓,透明烛照,对河水,对夕阳,对船人同船,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的爱着!”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乡愁它总是比我想得更加浓烈,特别是在中秋,重阳这样的节日,离家千里,记忆中故乡最荒凉的颓唐也成了最美的风景。乡愁渐染,兀自以为与《湘行散记》所述感情相似,又恰好喜欢散文就选择了它。

  我也走过无数的桥,看过无数的云,可是却从未到过湘西。演员要演活角色就要爱上戏里的人,我想要读懂沈从文就要能想象出湘西的模样。我脑海中的湘西和我从小生长的江南水乡总是有些相似的,只不过是将斑驳的青灰色调成古朴的木红色,将扁薄的竹筏换成典雅的乌篷船,一切都是所谓“故乡”应有的样子。

  “茶峒地方凭水依山筑城,近山的一面,城墙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临水一面则在城外河边留出余地设码头,湾泊小小蓬船。”沈从文先生在《边城》中是这样描述的,漂泊了久了的游子的心里总会编织属于自己的故乡的梦,正如顾城所说:“遥远的地方是美丽的,因为它只存在于你心里。”所以当张兆和问起沈从文,你写的湘西真不真时,沈从文先生反问,你怎么不问我写的湘西美不美。或许,我脑海中的湘西是不是湘西的写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有没有被那种来自淳朴大地的泥土芬芳所打动。

  托尔斯泰曾说:“质朴是美的必要条件。”湘西凤凰美就美在它的纯粹朴素,简单真实。在这里,水手,妓女无不散发着纯洁的光芒,很难让人想起文字所发生的年代是动荡不安的战乱岁月,这是纯粹的魅力。同鲁迅在《故乡》中无法说出故乡的佳处,感到悲凉起来不一样的是沈从文先生明自己用任何言语赞美故土小河都显得蠢笨的欣喜。从文先生的故乡是寄居着诗意和梦想的回味无穷的地方,是一切美和爱的来源,是无论失意或者得意时都可以止泊凭靠的心灵寄托。

  离乡十六载,归家探望重病母亲,故土人家好风光不因凝重的心绪而有些许黯然失色。到了“柏子”小河,快要走到“翠翠”的家乡的时候,“日中太阳既好,景致又复柔和不少”,沈从文先生醉了,为着这故土的三寸天堂,为着书里那水灵灵的姑娘“翠翠”,为了心里储蓄久了思念着的三三。

  从文先生是会画画的,书中附录了许许些些他或认真或随意的画,画如是水墨画但却夹杂了油画浓墨重彩的意味,字如其人,画亦如其人,沈从文先生的感情比水墨浓烈得多,但语言却和水墨一样淳朴真挚,“因为每夜这一粒星子,必有一时同你眼睛一样,被我瞅着不旁瞬的”,看见星子就想起夫人的眼,突遇严寒便想捏紧夫人的手暖一暖。

  “没有你,一切文章是不会产生的。”在那样一个战火纷飞,仅能飞鸽传书的年代,爱情究竟有什么意义?湖水里有你,棉被里有你,家乡的馕里有你,而你却在千里之外;吊脚楼上的妇人,因为生计被迫沦落风尘,但却仍像少女一样执着的期待着远方的可人儿。“命运”二字沉重的压在肩上,却无以撼动那颗趋向自由追逐爱的心。这超越世俗认知的爱恋使“爱情”看起来再也不是花朝月夕的字眼。

  佳人才子之爱或水手妓女之情,沉于文字或浮于肉体,都有或平凡却伟大的故事。沈从文先生就是用他毫无藻饰的平白的语言写下了最真挚的底层人民的故事,打动了千千万万的人民 。他来自那片土地爱的也是那片土地,在《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情妇人》中他看见了穷苦百姓生活的阴暗面,但他没有选择无边的同情而是尊重神圣的命运,不扰乱原有的哀乐。他无助于苦难,但却欣慰着痴迷着苦难背后唱起的《十想郎》小曲,在那飘渺的橹歌声中,扬起的是最真实而美丽的生命。这正是他所想表达的底层人民的精神所在也是这本书传扬的价值所在,是来自那片土地的温暖的爱。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今宵愁苦谁知晓,烦不了,隔水相望唱歌谣。

  “我还要说的话不想让烛光听到,我将吹熄了这支蜡烛,在黑暗中向空气去说 。”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