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Too Big to Fail》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Too Big to Fail》读后感100字

2020-09-10 20:16: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Too Big to Fail》读后感100字

  《Too Big to Fail》是一本由Andrew Ross Sorkin著作,Viking Adult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USD 32.95,页数:6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Too Big to Fail》精选点评:

  ●资本主义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之所以历经半年能断续读完,最大的吸引力还是故事 -- 对金融危机和巨头陨落巨细靡遗的新闻式描写。先不谈诸多专业词汇和一连串银行机构及相关人物的名字,单是书的厚度就让金融文盲如我压力山大。书的主要内容集中在雷曼兄弟破产等08年危机关键事件的背后故事,最有趣的当然是还原那些大人物的对话和心态转变,毕竟失败通常比成功更能调动情绪。作者通过一年时间采访和搜集整理资料,最后呈现出来的是一部深入浅出的纪录片文本,在叙事中夹杂反思和分析,调查能力和语言组织令人敬佩。但不得不说有些地方过于追求戏剧化的反差,比如作者刻画人物时加入了过多花边和主观演绎,有点像在给People,而不是《纽约时报》写专栏。

  ●三顆星的原因是寫得太過冗長(至少對我來講),看到中間的時候一度想放棄,不過寫雷曼倒下的部份還是很緊湊好看的。Dick Fuld給了我非常深刻的印象,結合這本書再看08年美國國會對Fuld的聽證會錄像,可以用這樣的詞形容Dick Fuld: "鷹的眼神,犬的忠誠."

  ●看了好多个月终于看完了,drama就是drama,好多东西没说清楚,通篇he says...

  ●太精彩了!

  ●2010.9.30 HIghly applauded by WSJ, the book is written from an unusual angle - the government & the top dogs who made the decisions during 2008 financial crisis.

  ●08信贷危机里主角们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共和党人是如何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并挽救了资本市场的。因为银行在Columbus Day这天不能转账,救下摩根斯坦利的居然真的是一张写了九个零的支票。

  ●写得好好,多年后看依然悬念十足

  ●有点啰嗦,我真心不care每个人在哪读的大学和怎么遇到他老婆的。。。

  ●13W,这本书很八卦。。。但我很好奇,作者是怎么写出那些对话和心理描写的。。。

  《Too Big to Fail》读后感(一):我TMD就一点看不出他们伟大英明在哪里?

  1)这种事要是放在天朝,100%政府注资兜底,然后橡皮图章事后再补个!

  2)老美纠结的无非是,意识形态,不同的政党,法律程序,自由媒体,独立企业,市场看法,民众看法。。。,这些在天朝都TMD不是问题!

  成也萧何败萧何,败也萧何成也萧何,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态环境”!

  《Too Big to Fail》读后感(二):经典的垃圾时间杀手

  确实做到了让人手不释卷,以前从来没发现我读英文还能读得这么快。

  基本上在讲故事,讲一个精彩的故事,除了最后一章,基本没有分析性的内容,所以读起来没有一丁点拖沓的感觉。很多人说这是场信心危机,但是如果这场危机是不可避免的,那信心危机

  就只是个表面的借口。如果中国的银行现在不顾一切的给棚户区居民和低保户大量发放房贷,中国的房地产还能有好结局吗?深入的阅读可以去看the big short.

  手机真是好东西,可以让你在拥挤的地铁里也能自由地阅读,挽救了许多垃圾时间。

  《Too Big to Fail》读后感(三):更像一部记录片

  基本上记录2007-2008年经济危机期间政府如何挽救金融公司的故事,集中在莱曼,美林,大摩,高盛,AIG, JP 摩 根身上。个人觉得没有太特别的地方。只是记录的非常详尽。

  很多公司出问题就在于流动性不足,资产大大减记,导致资产小于负债。

  莱曼是最可怜的,交易在最后一刻被否。宣布破产后不久,就出了救助计划。

  从书中,可以看到美国政府制订一个政策有多难。促成一个交易也不容易。对比起来,中国政府的力量太大了。

  政府就是一个暴力工具,用来保护人民和财产的安全,但是,它也有侵害个体权利的本性。因此,需要达到平衡,才能成为一个好的政府。

  《Too Big to Fail》读后感(四):砍断前进车轮的那把斧头

  可以当小说看,也可以跳出来深思。

  这是一本让我们对那段不远的历史进行反思与回味的书,写得很流畅,引人入胜。

  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当我们在进行纯经济决策的研究时,情境论往往是不作用的,但在实际过程中,构成情境的一切东西都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金融危机是几十年累积的结果,但当大坝将溃的那一刹那,你做为一个国家经济的当事人,是不是从你的身上摘下火箭筒?

  我们在做研究的时候太容易做一个干净的假设,但到了现实中,才会发现制度不是凭空就可以进行设计的,政治干扰,历史作用,决策者个人经历,甚至是偶然的因素,一切都在细节中若隐若现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比如如果是巴克莱拯救了雷曼,是不是还有必要推出TARP?等等。

  在这个过程中,似乎当某事出现,只剩下一个选择,没有人可以做“the axe hewed the wheel. "

  好象看上去如好莱坞大片一样,金三角,保尔森,盖特纳,伯南克奋起拯救了美国,拯救了世界,但只是当事人唯一的选择而已。

  甚至到了今天,当占领华尔街运动如火如荼,当TBTF的那个Big,变成了Enormous,未来该怎么做是一回事,但能怎么做还是另一回事。

  《Too Big to Fail》读后感(五):优缺点体会

  优点:

  200多人500多小时访谈,相关书面证物(笔记、电子邮件、录音、内部演示、草稿、通话记录、日程表等),再加上书末长达40页的"notes and sources",任何能将如此庞杂信息整合到一起的工作,都是非凡的成就。这本书做到了!!

  任何想了解2008年3-9月那段时间美国金融体系发生了什么事的人,都可以本书为起点去寻找答案。这本书还为后续一些学术和政策研究提供了较为可信的基础。

  缺点:

  1、数字只是点缀,而且除了一些当事人照片外,没有任何图表,削弱了整书表现力。

  2、缺乏事件背景的介绍,以及交易细节的描述,使本书欠缺了一些深度。某种意义上说,这本书就是2008年3-9月间相关新闻报导的整合,始于媒体报导,终于媒体报导,未能提高一个层次。

  读完本书后对金融危机的体会:

  too big to fail是难以扭转的事实;大投行高管的冒险倾向也难以根除和监管。因此监管机构有可为的还是要控制杠杆,如本书开头所述“Wall Street firms had debt to capital ratios of 32 to 1”,在那么高的杠杆下,事情会很快坏到无法控制。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