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城市社会学》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城市社会学》读后感1000字

2022-03-28 03:33: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城市社会学》读后感1000字

  《城市社会学》是一本由郑也夫著作,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3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城市社会学》精选点评:

  ●中信2018版

  ●受益匪浅的社会杂谈

  ●前年写的干货多,视角跟观念都有借鉴意义

  ●杂食与博学

  ●三颗星给内容,一个星给书写方式

  ●1、原来高中地理所说的“区位”是对ecology的误译,生态学的思想其实很有跨学科价值。2、城市历史学和都市文化研究亦是相通的,看到施坚雅卢汉超这些熟悉的名字,我觉得这本书虽然简略,当目录来看应该不错。3、“目的论是一个懒人的思想“,建立因果联系须谨慎。

  ●很平和的语言

  ●从广图借的书里发现同校同年级城规生六级准考证一枚。。。

  ●先生的知识面真广!

  ●城市社会学第一节导论课讲得拉拉杂杂,见缝插针把郑老师的读完了。行文风格赞

  《城市社会学》读后感(一):现实的理想主义者

  郑也夫(1950年8月-),出生于北京,毕业于丹佛大学,中国著名社会学专家,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郑也夫是中国开放以后最早研究中国知识分子问题的社会学家。郑也夫先生以其独特的态度,对待社会生活中阴冷的地带,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观察和分析中国当下处境中的真实问题。 著有《代价论》《信任论》《后物欲时代的来临》、《知识分子研究》、《阅读生物学札记》、《神似祖先》、《吾国教育病理》、《文明是副产品》等。 郑也夫教授讲课是非常吸引人的,这本书是同名课堂演讲之实录,出口就能看出教授的学识和强大朴素的阐释能力。社会学与人类学这两个学科在我心里一直很神圣,永远想着入门,却在书库里挑了又挑,不知道该选择哪一本。本来想选择国外研究著作,又怕生涩难懂令我望而却步。非常幸运选到了郑也夫教授的这本书作为我社会学的入门教材,读完之后收获颇多,觉得非常满足。

  这本书中有太多的环节可以一读再读,甚至背下来再自己做深入研究。在第二讲,我学到人类始终在游动与定居之间摇摆;第五讲讲街坊邻居小合同的时候,我甚至忘了这是社科作品,以为自己在读小说,不断地沉浸到儿时的记忆中去……

  这个世界永远在不断发展,各个地方都在搞建设,要完成自己的地域城市化。如果说文学作品让我成为一个理想主义者,那么这本书让我学会,如果成为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总之,读完这本书,收获颇丰,非常幸福。

  《城市社会学》读后感(二):饥饿下的碎片书评,比较散

  内容丰富但较薄,可以起到科普、入门的作用。

  做产品和规划城市一样,不能太有洁癖,我们最终是给那94%的用户做产品,参差多态,物种多样才能成为健康的生态。

  全书的观点还是很犀利的,现在应该不好出版了,比如农民工这个词本身就是矛盾的,这个词体现了一种歧视,而这种歧视是自上而下造成的。

  作者说到一点,为什么近三十年出现了「中国速度」这样的奇迹,一是政策二是廉价劳动力,这个没的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分析为什么中国有这么廉价的劳动力,他先举了罗马的例子,为什么罗马可以忽然崛起又忽然衰败?因为当时罗马使用奴隶制,奴隶主直接奴役成年精壮劳动力,这个过程中没有担负奴隶的成长养老费用,所以迅速崛起,但是这不可能是一种常态,当奴一代老了,需要奴二代替代时,罗马必须承担养育的成本,这就是快速衰败的原因。这也是中国可以快速崛起的原因之一,将来也会遇到相同的问题。

  作者对比其他国家的劳动力的工资,发现我国劳动力工资比南亚的工资都低,这些农民工为什么可以接受?原因在于人的本性,人类是一种不懂「绝对值」的物种,我们更在意对比,对比是无止境的,这也是人类有今天成就的原因。农民工能接受就是因为「对比」,他们对比的样本是还留在老家的人,所以他们可以接受现在的不公正待遇。那农民工的下一代还会这样想吗?那要看农民工的孩子在哪里成长,现在已经有了农民工将孩子带到身边的趋势,繁华背后是糜烂,这种环境成长的孩子不会再有他父辈的对比参照系,如果制度再不改革,可能造成很大的社会矛盾激化。

  读城市社会学是发现做一个产品和建一种城是类似的过程,我们要协调各方需求,并且有排污治理的能力,让生活在城市中的每一个人都可以互相激发,成为一个自驱动的有机城市

  《城市社会学》读后感(三):《城市社会学》书评

  花了两个小时时间浏览了一下这本书,总体来说是一本讲课笔记,城市社会学文献回顾之类的,很适合精神不济的时候打开,郑也夫属于半路出家的派系,作品很多,面面俱到但深度不足,综述多于自身观点,不过因为点多,还算有不少闪光处,引人思考。我的阅读方式是快速刷字,打算如果有兴趣,就去翻一翻参考文献的作品。

  几个有意思的观点摘录在下面:

  1. 欧洲城市的兴起和法人团体(职业团体)的产生,说是大部分农民都是农奴不得随意迁徙,想要摆脱农奴身份桎梏只能远走他乡三年不被找到,外在衣食工作怎么办呢?通常教会承担这种弱势人口(孤寡病残等等)照拂,但是逃跑农奴人数太多规模太大教会照顾不来,所以形成了以进城谋生人为构成的行会(而非同乡会,因为同一地区的担心被打包抓走),这些行会提供培训、工作、庇护甚至是生活照料,有的还帮政府分担安保工作。这个起源倒是讲得恰到好处,涂尔干的有机团结寄托于法人团体,仅取其形式,却忽略了历史原因。郑也夫这里把历史和政治制度结合起来讲,有理有据,讲通了。

  2. 社会学大家回顾及对帕克的重点介绍。教授介绍“教授的教授”,会更有信度。帕克继承丰厚财产,做了12年满世界跑的记者之后,34岁才读研究生开始研究社会学,先在美国读研,后去柏林大学读博,40岁毕业也没有进入校园,参加了大量社会工作,近五十好不容易聘上教授还没有薪水,却是乐呵呵地带兵研究桃李满天下,终成大家。又是一个励志故事,只有两个关键点,一是经济无忧,二是热情至上,其他都是浮云。

  3. 对中国城市户籍制度的介绍,说是起源于资源有限,所以创造了一种严格的分配方法,身份界定方法,有点意思。

  4. 公积金制度批评,也说到了现有公屋制度国家。公积金制度学自新加坡,却只学了一半,只能买房用不能租房用,歧视无房者,批评的好。

  5. 对于目的论的批评,其实他的观点没有讲通,但是使我想起了一句话,私以为社会学目的论或是类似的解释方式,其实都比不上中国一句老话,“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今天看了老弟发的TO读博OR NOT的文,觉得所要衡量的没啥,不过“舍得”两字。在天赋未知,资源有限,经济不稳的情况下读博拼教授,想要清净纯粹思想深邃,又想世俗之乐年轻有为,好像是不可兼得。

  我呢,起步稍晚,天赋未知,资源有限,经济只够学费,所幸也算进过社会不求名不求利不求当教授甚至不非要在哪定居,最担心的倒是热情能否长长久久,不过,“在犹豫时,只管先行动”,这句话倒是不错。

  《城市社会学》读后感(四):要点笔记

  第一讲:概论

  城市研究的五大学科:建筑学,地理学,经济学,城市史学,社会学。

  美国当今历史学中,城市史学是最重要的最有活力的一个子学科。中国重理工轻文社,建筑学研究城市学。西方社会学才是城市研究的第一重镇。

  早期专业不妨“杂食”,拓宽食谱,开发知识面。经济学、地理学一开始很吃力,很快适应,以后爱读,四十岁时初次接触缺少消化的“酶”。

  第二讲:城市的产生与近代的变迁

  动物选择领地作为生存方式,三功能:觅食、择偶、培育后代。

  采集和狩猎在进化,采集发展成种植的农业,狩猎者成为管理者统治者,权利的基础是武器。王权是促成城市产生的主要因素。阶级分化产生,统治者对服务的需求刺激农业外的其他行业,历史在阶级不均等中起步。

  欧洲中世纪的社会结构是领地和封建制度,城市规模小,城市文明衰落,领地、农庄是主导的居住地和生存方式。中世纪城镇中兴起的第一个民间团体是长途贩运的商队。皮雷纳推论:商人不是从农民中产生的,而是流亡的农奴。内堡居住早期城镇衰落时期留下的居民,包括贵族和领主,外堡居住商人和移民,内外转换融合,城市诞生。

  西方的行会没有同乡色彩,因为是非法的个体逃亡,难以集体行动。中国民间城市社团多有同乡色彩,实施集体战略。西方的行会后来接替管理、司法,甚至获得政治权力,中国的城镇中政权一直都存在,民间团体停留在同乡互助,没有其他社会角色。

  第三讲:古典城市社会学与生态学

  杜尔凯姆:无机团结和有机团结。

  韦伯给城市五点要素:城堡、市场、民间团体、相对独立的法律、一定程度上的自治。城市中的生活是陌生的匿名的,乡村成员则都认识。

  齐美尔城市人的精神生活特征:货币支配的理性、漠视事物间差异的傲慢、冷漠人际关系的自由。

  芝加哥学派领导美国早期社会学研究,两大特征:重视经验研究、重视城市问题的研究。帕克把生物学科借鉴到社会和城市的研究中,今天生物学和社会科学相互间的借鉴是空前的。

  第四讲:生态地理学与城市历史学

  克里斯塔勒和勒施的六边形理论:销售范围的理想形状——圆——的现实情况。

  施坚雅中国市场和城乡关系:集市等级、集市覆盖范围和人口密度呈反比、集市日期的协调、同一商业区的口音。

  第五讲:城市社会学的四支理论流派

  决定论、成分论、子文化论:环境空间(人口规模、密度)对其中人与社会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城市人口的人员成分、小群体到城市形成子文化。

  城市布局和交通:工业时代城市的基本布局特征是住所与工作地点的分离、阶层和住区的分离。

  《城市社会学》读后感(五):城市化有罪论?

  首先该声明的是,尽管表面上来看中国城市人口暴涨,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实际上远远落后于于由资本积累推动的工业化进程。在工业和服务业已经在GDP中占有90%的时候,城镇人口(包括作为城镇常住人口的外来农民工)才刚刚超过50%。 我们好像一直在推行一种“反城市主义”。 我们应该拥抱城市还是拒绝城市? 我们这群生活在温床里的人,是大多数还是小部分? 如果说知识能改变命运,为什么寒门越来越难出贵子了? 曾经,根据《收容遣送办法》,民政和公安部门可以将“三无”人员关押在收容所里,省内不超过15天,外省不超过1个月。这项规定在2003年废止。但到了2017年,我们又迎来了“非首都功能疏解”。到底,贫穷是罪过吗?

  看完了《城市社会学》有几天了,怕再不写下来等从德国回来就忘记了。 这本书已经出版有些年头,有的数据已经十分陈旧,但有些当时就存在的问题如今仍然没有得到改善,也触及了一些敏感类的话题。结合Z老师的讲座和《大国大城》,又有了更进一步的梳理。 整本书是对于郑老师课堂的记录,语言白话,前期像是对世界范围内城市社会学的研究综述,中间陈述了中国城市化问题,这部分是我觉得最有价值的,后面对于水,垃圾什么的看法算是老生常谈了,交通观点仍可参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