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奴役之路》读后感精选
《到奴役之路》是一本由F.A. Hayek著作,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0 TWD,页数:1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到奴役之路》精选点评:
●自由主义经典之作,不过总觉得主观性太强,逻辑缺乏说服力。
●殷海光是我閱讀生活中出現得較晚但影響我最深的人,是他讓我知道了羅素和哈耶克,我的政治素養和自由意志是在先生這裡學到的。順便說一下,F.A. Hayek的這本著作,殷先生的翻譯是目前來說最好的版本了
●自由派的书,很多警告已经是当前的现实
●翻译得十分流畅,当时受益颇多!
●删节本,还有四分之一的话是括号内译者的添油加醋,虽然也添得很精彩。红色赤魔的说法也是喷了。这书绝对禁书。
●自此我将特别乐意做个自由主义者
●翻译得不怎么样么。。为什么台湾的还是最好的译本啊
●哈耶克太伟大了 埋在伦敦的那对基佬都不配给他系鞋带。
●我小学时身高一米四多女同学都比我高一头根本不跟我玩,愤而阅读了《共产党宣言》P42关于公妻制的论述后深觉有理就成为了虔诚的共产主义者。到了初中突然长到一米七也开始有女同学递纸条,心想跟班上那些矮挫丑分享太亏了,于是开始阅读海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抛弃了马克思主义。
●封面殷海光先生的手稿,很有历史感。殷海光先生这个封面肖像很经典。很喜欢这个精装本。
《到奴役之路》读后感(一):破产的社会实验
抱着良好愿望而创立的社会制度最终让人失去自由,成为巨大社会机器上的螺丝钉:人由目的变为手段。社会称赞谎言与服从,人无法自由选择生活方式,离开政府指定岗位无法生存。这场社会实验已证明破产。计划经济不在,政治独占的内核能否单独撑起Socialism大旗?
《到奴役之路》读后感(二):呵呵
汗。。。读完,都数不清自己睡着了多少次。殷海光老湿真是个自由主义的愤青,让我觉得不太客观和公正,总是有点偏激的意思,尤其是每章之前的“译者的话”,有点干扰原文的阅读。作为一本评价很高的译本,恐怕i也有这种激愤的情绪在起作用吧。毕竟是一本自由主义的经典,很耐读,还是很值得一看,有人说,30岁之前不是个自由主义者是没有良心的,后一半就不说了,我还处于培养良心的状态。。。。
《到奴役之路》读后感(三):Facebook的朝鲜和其他国家
一个从经济到思想都被包办的奴役社会。SO,在这个社会下,没有能力能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人被迫随波逐流,活在GOV的政策下,GOV让你兴,你就兴;GOV让你死,你不得不去死。个人的努力要顺因某个政党所指定的经济or思想政策,如果这个政党是一党专制的,整个社会的人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努力适应,顺从于这个Party制定的统治政策,久而久之,社会思想僵化,经济缺乏活力,兴的不过是站在统治阶级的党,忘的,却是全民的思想和自由。
《到奴役之路》读后感(四):读到奴役之路有感
这本小册子是我读过的最畅快淋漓的书之一。因为它解答了我的很多问题,有豁然开朗之感。
民主或独裁,绝不仅仅是一种选举领导人的方式;自由或计划经济,也绝不仅仅只关心到经济。关于独裁政治和计划经济的种种弊端和后果,哈耶克在此书中都有精辟的论述。
对于这本书,我很难写下任何书评,因为我根本无法以更精辟的语言表述书中的观点,我能做的只有摘抄。因此就不多写了,就此罢笔。
《到奴役之路》读后感(五):胡适:从《到奴役之路》说起
12胡适的评论要结合着殷海光的评论来看,是很有意思的。文字版可能没办法发出来,于是改成截图。以往对于主义和由自的一些隔膜,通过这些对话可能会比较清楚。储安平说的由自的多与少和有与无的问题,在历史中是已得证明的。本来是没什么好说的,但是要凑够超过140个字才能发长评,不发长评就没办法发截图,不发截图的话,文字又通不过,真是麻烦。哪一天才可以不要这么麻烦,这是由自的问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