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色之花读后感1000字
《情色之花》是一本由[法] 菲利普·索莱尔斯著作,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南京七九八)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1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情色之花》精选点评:
●看不明白就不能打分... 只能说有些内容还是读得进去的
●读完更加讨厌花束了就。。。一堆生殖器拿在手上啊。。。又残忍又。。。不知道,不太喜欢剥夺植物的生命吧我,毕竟已经是宇宙植物保护协会成员了。
●那些色彩浓烈含义暧昧的花啊。。。话说扉页就有文字硬伤
●我以后再也不装逼买这种看不懂的书了
●被“庄和子合起来叫做庄子”雷到了……
●总有一只花开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
●情色之花
●一本随性的奇书 大概是按时间顺序摘录的各种大家作品里关于花的片段 情欲与花结合起来的时候俗艳也成为高雅 神秘都变得奔放
●要是情色书籍我就不会看得这么累了。。。
●1.菲利普·索莱尔斯对不同作家的花语集结,参考价值大于阅读价值。2.关于乔伊斯、卢梭、兰波、普鲁斯特、热奈等作家的篇目饶有趣味。
《情色之花》读后感(一):花自開
不知道為何要添油加醋的翻譯成這樣的書名,難道說是營銷策略么,彩色插畫非常精美,內容晦澀難卒讀,原文應該是天馬行空的吧。只是現實有些慘不忍睹。還是來些自娛自樂的好。「玫瑰不問為什麼,開花因為開花,不去注意自己,不求被人看見。」這一句貌似還是海德格爾的,好像王陽明也說過類似的話么,有種空谷幽蘭自開自落的意境。海亞姆死後五年,墓前的石板完全被花瓣掩蓋了起來,好一座花冢。
《情色之花》读后感(二):文艺上花的综述
因为要写一篇关于文艺上花朵形象的文章,才有缘看了这本书。
虽然叫情色之花,但是依据法文的题目,貌似跟中国的“情色”一点也不搭边。
翻开扉页,就仿佛进了万花园,作者就是那导游,带着读者们,沿着历史的脚步,去追寻那隐匿在各处的花朵的形象。笔法很飘逸,每一小节都很短,欲言又止,有时让人看得不好意思,有时又让人忍俊不禁,有时又让人不禁拍案叫绝。虽然感觉很精彩,但是其实很多地方我还是没有看得太懂,因为欧洲的文艺史一点也不了解,这也算是我的遗憾了。
《情色之花》读后感(三):高中秋天,运动会,我和古老的风
或许再也没有一本书这么深刻地点醒我了。在看了这本书前我是一种人,之后就变成了另一种。高一运动会那天我深刻记得,是阳光明媚的九月,有风,不冷。借了朋友没看完的情色之花,一头扎进了花芯。我一向是知道自己的不知道之处的,看了之后才明白那是敏感,多情,满腹的欲望和懒散,幸亏龙萨懂我,普鲁斯特懂我,波德莱尔懂我。多少年过去了,还是忘不了我的清晨的百合,别在胸前的卡特莱兰和花园里神龛背后的一瓶小男孩的精液。之后我顺藤摸瓜地找到了花事,找到了尤利西斯,打开了压抑多年的感情与妄想的洪流。生活不能令我满足,我不是属于自己的,我属于花,属于海边悬崖上的绞刑架,属于摩尔人的荒原。没什么能比一朵花更感动我,比彩绘玻璃窗里的阳光更感动我,比金色的麦田更感动我。我知道我完了,要么克制,要么顺从,要么死亡。
《情色之花》读后感(四):Fleurs: Le grand roman de l'érotisme floral
看介绍觉得是讲述文学中的花朵,细读却有些令人失望。翻译略显生涩,中法夹杂,也许不能完全怪译者,索莱尔斯就是个喜欢玩文字游戏的主。如果说文字还算能忍受的话,篇章的破碎则是真叫人头疼,无论的是章节还是语句都让人难以把握作者的逻辑,算得上是意识流中的随大流。
不得不说来自于Choix des Plus Belles Fleurs中的插图真是赏心悦目,但是雷杜德的图鉴我已经有一本了,再者,插图与文字实在也配得差池。如果说对于法语作家的理解还算是独辟蹊径,算是换个角度的话,那么对于其他作家的理解总让人觉得是浮空掠影,无法深入。对于中国文化的描写更是近乎可笑了。虽说对于文学的解读各有不同,对于一些大家的认识,还是要自己慢慢去培养的好,不建议像这本书一样,一开始就把一些深邃的东西浅薄化了。当然,如果你自己本身就是大家,这样做倒也无妨。毕竟那些拼拼凑凑的小句子和一些引文读起来还是蛮有意思的。
《情色之花》读后感(五):花与文学
风雨使繁花再现青春。——波德莱尔
这是沉默的花与更深沉文学之间的碰撞。
仅仅一个Fleurs,在中文里翻译为“情色之花”。就像译者在序里面说的那样,我们阅读这样的作品,有如与朵花的对话:文字与话语都失却了原本的力量,空余那朵无声的花,如初绽般艳丽娇美,使人目遇成情。
作者十分渊博,把花朵和无数的文学作品和大师联系起来,其中还引用了各式各样的神话故事,这是生命之花。
花朵们具有爱情的意向。只需要让它们说话。
quot; 关于花语的起源有着各种各样的传说。古老的东方后宫中,终生过着幽禁般生活的女人们便是用花语向外界诉说着承传千年的秘密。那是永远不能说出的爱情。"
quot; 而在更古老的神话中,女神的血染红了玫瑰,玫瑰也由此成为了爱情的象征。花朵与爱情之间自古以来便有着难以割裂的联系。"
作者偏爱鸢尾花,文学家歌颂玫瑰。
乔伊斯说,"眼睛带来的一切是微不足道的。我有一千个世界要创造,我只失去了其中的一个。"
我们用文学的眼光来看花,再从花中发现文学,真是有趣的很。
花朵,上帝,女人:这是总的方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