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中国建筑史》读后感100字
《图像中国建筑史》是一本由梁思成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30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图像中国建筑史》精选点评:
●这次买的是手绘图线装版……建筑界的出版资源分配有点不合理,有的人被做的太多,太密集,就说建筑四杰,其他三个几乎没怎么出
●做项目时的参考资料
●虽然无缘建筑这一行,但大师的作品,读着总有收获。
●梁思成的重要作品 略读
●很适合入门
●怎样的美丽与伟大能让一双伉俪付出如此艰难而不悔,怎样的动荡人间使那位学人没能活着完成心愿,而又是怎样的机缘与友谊让如此宝贵的财富珠联璧合重现遗泽人间。存亡继绝者,功德无量。
●在宋朝,营造法式看来是一种行业规范而被各地区严格执行。而营造法式指导下的房屋具备坚固实用等诸多优点,更重要的是美观大方颇具灵气。见过云南民居的人都会有此感触(因为边陲地区总是有些中原的先朝(宋)遗迹--明清的建筑法例没有出过京城)。这部书对于营造法式中建筑做了简略地解构,放在中国建筑的历史长河中读起来是种享受。后半部关于塔的介绍解答了我多年的很多疑问。这本书值得拥有。
●建筑图纸简直太漂亮啦!
●对建筑结构的名称太过陌生,翻看图书中的图像,去搜索互联网时却发现某些建筑甚至在日据时期被保护,到了文革却被大肆“破坏”,那种打烂自家文脉的勇气可真是相当地“后生可畏”,不过激烈的日子总要结束,生命的节奏总要有缓有急,不然机体-身体-主体肯定受不了,于是又迎来了恢复振兴阶段。
●撇去专业方面所得颇丰,最感慨的还是感情。看了这本书以后,我突然明白关于他们爱情的讨论都是空话,维系他们的是义气和共同的理想,为了保护中国古建筑而一起努力过的感情,必然是区区爱情所无法取代的。
《图像中国建筑史》读后感(一):很是不错
我是没有梁师那本中国建筑史,说是那本介绍更加深入。但是这种对照图片的描述更合我意啊。
本书主要也只是说明了中国以木质梁柱结构为主的建筑特色。大体上让人对中国古建筑有所了解,但可惜的是现存可供赡仰的已经太少了。
《图像中国建筑史》读后感(二):令我激动的一本史书
缺:缺点写在前,1、图文不尽同步;2、图片中部分注释的字体太小,而且并非现代汉语。阅读起来稍微吃力
优:1、深深敬仰梁思成先生对于中国建筑文化的深爱;2、本文文笔流畅,平易近人,思路清晰,可谓一气呵成。
本人初涉此领域,所感甚多,但所知甚少,难以表达那种令我全身如造电击般的激动之情。
《图像中国建筑史》读后感(三):是本能一气读完的书
梁思成这本书虽然材料内容不够充实,但是整体脉络算是非常清楚,我不知道其他类似建筑史的书写的怎么样,但这确是一本可以一口气读完而呼过瘾的书。
书中主要是以介绍建筑结构为主,而少有文史趣闻,不过对于我这种本就只是想要了解中国古建筑的人来说就刚刚好了。
内容方面主要多是介绍的拱柱结构还有佛塔,图片说明也是非常详细,只是其它内容涉及就不多了。
《图像中国建筑史》读后感(四):隔行如隔山
记住了“斗栱”,其他的记不住了...
但之后看到古建筑,还是会肃然起敬的,之前缺乏敬意了。
梁先生从不同的时期古建筑风格进行阐述,主要分为木构建筑的豪劲时期(850-1050);醇和时期(1000-1400);羁直时期(1400-1912)以及佛塔的三个时期(记不住了)。
佩服梁先生的选择及学术成就,会让我思考要做什么,为什么要去做。
以上,M。
《图像中国建筑史》读后感(五):鼓吹梁思成是一种时尚了吗?
因为梁思成主张保护北京城墙,在21世纪的数字时代,鼓吹梁思成,似乎成了近几年的时尚,更有愈演愈烈之势。发类似文章的人,动机是什么?是幸灾乐祸,还是想重修城墙? 历史不可以假设。但是,文人们最倾向于对历史进行假设。经常,假设必然包含着指责,指责是因为悔恨,悔恨会激发愤怒。 梁思成声称的,“以五棵松为中心建设一个新北京”,客气评价是浪漫,客观评价是愚蠢。如果新建北京,那么何必选择定都北京?从西柏坡搬到石家庄不就好了?毛主席有那么多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