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国建筑史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中国建筑史读后感摘抄

2020-09-05 20:2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国建筑史读后感摘抄

  《中国建筑史》是一本由梁思成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5.00元,页数:32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建筑史》精选点评:

  ●尽管书中涉及的许多专业知识无法理解,特别是有关斗拱的部分,但此书帮我第一次对中国建筑的脉络有了系统的认识,感谢梁先生。书中透露出的梁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然人觉得此书是值得反复研读的,相信下次读时,会有更多收获

  ●其实是一本很薄的书,里面都是梁思成绘制的图还有拍摄的照片,梁从诫译,后面配有英文原文。深入浅出,非常好懂。因此我来分析一下红卫兵毁掉的我们家几代人共同的回忆,一座关帝庙,应该是唐代建筑。想此心里不是滋味。

  ●刘敦桢的没读过,据说比这本更系统更易懂。回溯我们的过去,大开眼界。

  ●“重修古建,均以本时代手法,擅易其形式内容,不为古物原来面目着想” 如今又刚好处在审美低谷的时代。 呜呼哀哉

  ●购于苏州诚品,赠友人⼀本,自留一本。

  ●绪论先点明三个方面的问题:中国古建之特征,中国建筑史之分期以及两部重要的建筑古籍。其后,按照绪论所划分的时期,逐一研究论述。每个时期基本依:(文献记载)本时期建筑大略,本时期建筑活动,本时期建筑之实物以及本时期之建筑特征的主题成文。梁公与林徽因每亲自踏足各地寻访古建,亲手丈量绘图和拍摄,故考据严密且真实可信。梁公更是谙熟古籍文献,行文时而旁征博引,令人佩服。一遍读过,即明晰建筑史之分期,又可把握各时期建筑形制的特征及传承关系,可谓建筑史学必读之作~

  ●撸了撸自己前两年选过的课,发现自己强行和本专业同学们跟了一切建筑史课程(虽然也就两门)@#¥#%……

  ●如梁先生才是真正的“为往圣继绝学”。

  ●文辞洗练而优美,且有手绘图、实景照片相对照,补充了解了《中国古建筑二十讲》中不甚明白的建筑细节部分。学术性较强,通篇读下来也只是一知半解。

  ●读起来还是有点乏味。图很棒。

  《中国建筑史》读后感(一):木构之美

  看这本书,我总是翻开一页久久端详,把寥寥数语的解释贴在画面的细节中,体会木构的不同之美。木构的不同在于形体与结构是合二为一的,结构处处具有着现代建筑中形体才散发的美,斗拱中的万千叠嵌甚至让你瞬刻间忘掉了整体而独关心于这精巧局部。

  《中国建筑史》读后感(二):鼓吹梁思成是一种时尚了吗?

  因为梁思成主张保护北京城墙,在21世纪的数字时代,鼓吹梁思成,似乎成了近几年的时尚,更有愈演愈烈之势。发类似文章的人,动机是什么?是幸灾乐祸,还是想重修城墙? 历史不可以假设。但是,文人们最倾向于对历史进行假设。经常,假设必然包含着指责,指责是因为悔恨,悔恨会激发愤怒。 梁思成声称的,“以五棵松为中心建设一个新北京”,客气评价是浪漫,客观评价是愚蠢。如果新建北京,那么何必选择定都北京?从西柏坡搬到石家庄不就好了?毛主席有那么多钱吗?

  《中国建筑史》读后感(三):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欧洲游学半载有余,四处游历,感慨于西方古建保存之完好气势之恢弘,醉心之余虽不能头头是道,却自信对其历史构造略知一二,今日读毕《中国建筑史》,顿感对祖国之伟大智慧,反而所知于皮毛尚不及也,自怨自艾油然!

朱夫子说读书要循序渐进,熟读精思,我深以为然,反思自己自去年至今,读过的书近百本,却一直都是无头苍蝇,随便翻读,每有收获,却难成体系,怀着这样的遗憾和反思,准备开启一个系列阅读,冠名“民国大师巡礼”,二月读过林语堂先生的吾国与吾民,今日这本梁思成和林徽因先生伉俪合作而成的《中国建筑史》就算是系列的第二本啦!读完只想叹其为天书一本,并非梁先生遣词艰涩,实在是本人毫无建筑学基础知识,对于中国古代建筑更是全然不了解,本书并不是科普读物,而是系统的学术著作,菜鸟读来,天书一本,无可厚非

  《中国建筑史》读后感(四):出门旅游必备

  书上列举的所有建筑,我知道我有生之年是不可能全部看遍的了,不过古建筑比较扎堆的一些地方,像山西的五台、大同,北京,西安,河北正定等等,一定要去的。去的时候带上先生的这本书,然后在古建筑里面对着书上讲的看上一天。这些古建筑的所有特征,书上基本全部讲的清清楚楚。读着书里对每一个建筑的细致描写,能感受到作者写书时花费的心血。

  在书末尾的附文里,作者这样写道:“这部建筑史是抗日战争期间在四川南溪县李庄时所写。因为错误的立场和历史观点,对于祖国建筑发展的前因后果是理解的不正确。例如:以帝王朝代为中心的史观,将各时期人民辉煌的劳动的创造和智慧的累积,竟说成了封建主和贵族的成就……(写于1954.1)” 现在看来,这几句被刻上深厚时代烙印的话,该是先生故意说的吧。作为一个对中国建筑史乃至中国历史有着那么深的研究的人,他肯定知道,当几十年后人们读到这几句生硬的套话,唏嘘的不会是作者的庸俗无知,而会是那个黑暗的时代。

  《中国建筑史》读后感(五):读一半就感动到不行,很难得的体验

  一般都是看完再打分的,可这次没等及(目前看到154页“三大士殿”)。 刚开始看绪论的时候耗得时间挺长的,特别是那几张基本结构的图,反复对比加各种百度(梁和枋的区分、础的读音等等),当时觉得这书够我喝一壶的,可就是真喜欢。哈哈,乐在其中矣(此处应有摇头晃脑的表情包)。 过了磨合期,越往后看越迷恋。自己国家几千年的东西,随着了解,愈是有一种温情与敬意。他俩在民国,我在现代,梁思成和林徽因感受着建筑,我在这看着他们。真可谓“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那时候的营造学社经费估计也不多,一对小夫妻就在那漫山遍野的到处跑。搬梯子、测绘、拍照……辛苦自然有,但那种甜蜜与幸福也挺让我这个单身狗羡慕的。(话说胶卷虽然也不便宜,但也别光顾着拍建筑,不知道多拍几张合照、旅游照没???) 一边看书一边百度。时代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有些心爱的东西你偏偏就留不下来。想抢救的没有钱,想保护的也拆了。身体本来就不好,又和吴晗吵了一架,林徽因也去世了…… 其实也没什么可写的,自己也没写过长评,就是有些感触。能整天徜徉在这些“美”之中多好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