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你我都是“光”,点亮这一行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你我都是“光”,点亮这一行

2020-09-14 18:45:37 作者:CITYZINE 来源:城市画报 阅读:载入中…

你我都是“光”,点亮这一行

  夜晚俯瞰这颗蓝色星球,是由散播在各地的光点联接组成灯塔闪烁港口,是纵横大洋远航的起点终点;高高耸立的输电铁塔,是城市万家灯火保障矿山之下的矿灯,点亮井下的黑暗无垠。

  在数字技术飞速发展时代,千行百业也发生深刻变化坚守传统行业工作者努力寻找着技术的突破口,为行业点亮闪闪星光

  电力、矿山、码头,这些在我们传统认知中“粗放厚重”的行业,似乎与现在快速发展的数字经济扯不上边。但你想不到的是,这些认知中“传统”的行业,正在乘着数字化转型的东风,破浪前行。而数字化转型,也给行业中每个人工作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十年见证着行业的变迁,也书写着属于行业人的故事。抱着好奇心,我们与3位行业中的工作者深度接触,试图了解他们在科技变革浪潮经历的故事。

  01

  “你可能:我在码头开龙门吊,

  如同网吧游戏!”

  讲述者郑孟寅

  宁波梅山岛国际集装箱码头远控龙门吊司机

  我的工作内容或许与大家印象中的港口司机不同:早上,我首先需要检查龙门吊上的每一个摄像头看看们是否运行正常,是否对位准确,之后再逐个检查设备的的状态完成检查后,我再回到远程操作台,开始一天的工作。

  这个工作场景在早前对我而言也是难以想象的。因为在过去,司机的工作间是位于在龙门吊上、距离地面20米高的司机室,作业时需要在驾驶室中整个人呈90度往下俯视,仔细观察机器的运作,这一待就是12个小时许多和我一样的司机朋友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腰椎颈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劳损。

  宁波舟山港2018年3月建成全国首个5G港口基站,在此之前,最先进网络信息技术5G能和港口产生什么关联,是我没有想过的。

  码头上有两种形式龙门吊,一种是固定的接电形式,优势是节能,但是活动范围受限,一台机转场需要半天时间,灵活性受到很大限制。另一种是混合动力龙门吊,缺点是能耗更高,但优势是灵活性更好,可以在码头中“满场跑”,去不同的地点完成工作。

  要实现龙门吊远程操控,这需要相当大的上行带宽,而传统的无线网络中并不具备这种网络特性特别是遇到极端天气容易出现信号中断问题。我们码头上每天都需要传输大量的视频图像数据,当时的网络信号传输状况经常受到考验

  后来,华为与集团携手,通过5G技术,帮助码头实现了全过程无人化、自动化的龙门吊改造升级

  在宁波3月的码头,天气非常寒冷,工作人员们就住在半个集装箱里,测试环境和办公条件都非常很差,整夜都在进行耐久测试。

  升级改造后,我们司机的工作时长不变,从“蓝领”变为“白领”,可以坐在远程操作室内使用3连屏操控着龙门吊,如同在网吧玩游戏!原本我们一名司机只能同时控制一台设备,而现在在远程模式下,司机与龙门吊的配比为1:3甚至更多。

  我的工作环境优化,压力小了,但想要学习的知识更多了。我觉得以后还是要不断学习,不断补充一些新的知识新的技能,在不断学习中,我们才不会被淘汰。

  02

  “曾经我是‘高空舞者’,

  现在是‘智能使者’。”

  讲述者:戴永东

  国网泰州供电公司智能运检中负责人

  国电网公司专家

  1989 年我大学毕业就进入泰州供电局,到现在正好是 31 年的时间

  我刚毕业那会儿,是在班组这样的生产一线。那时线路巡检还是很辛苦的,主要是靠自行车和步行,套上厚重的工作服,避免被野外的毒虫和蛇咬伤,夜间步行巡一个工段的线路差不多要走 4 个小时,全程靠肉眼去观察,效率很低。后来慢慢就可以骑自行车或是摩托车。

  在电力行业发展前20年,巡检基本就是“靠人工”,条件之艰苦,环境之危险,常人难以想象。当时我们随身带着的工具可能就是一个普通望远镜。杆塔一些朝天的面出现问题往往肉眼无法发现,所以每年都会有员工登塔巡检,爬到塔上去检查在地面没办法的角度。

  在我看来,电力行业比较明显的变化,主要还是发生在最近这10年里。

  这两年,我们公司引入了“智能视频巡检”,运用无人机、机器人实现更多维度巡检。还在杆塔上和带电导线上新安装可视化摄像头和温度或风力震动等各种类型的传感器,让工作人员能通过系统实时查看设备状态,判断它们是否有缺陷和隐患,了解其运行状态。

  最初尝试“智能视频巡检”后,我发现,智能化从一定程度上解决曾经让人头疼的烦恼,但很快也出现了新的问题。

  每次无人机出去巡检作业会带回60到80张左右的照片,这些照片在过往是由人工一张张筛查缺陷。要知道,我们一天巡检量非常大,单单在我们中心每天就有五六千张照片需要检查。当天从一线传送回来的照片,后台人员可能一个晚上都看不完。

  除此之外,可视化监控是每隔15分钟或者半个小时拍一张照片后向后台传送,监控班的值班人员再进行检查,存在一定的延迟。如果危险反馈不及时,没有马上处理,将会出很大问题。

  这样一来,巡检依然高度依赖于人工,效率非常低。

  ▲无人机杆塔巡检人工智能识别的缺销钉缺陷。

  在我们为如何实现更高的巡检效率头疼时,华为提供了技术支持。他们的Atlas200可以结合基于深度学习的识别算法,实现对图像及视频信息实时分析、上传,大量减少无效图片的回传,减轻带宽压力。

  当我们和华为工程师一聊这个事,双方就一拍即合,立刻着手开始探索。一年半后,我们中心就部署了人工智能的算法。第一天晚上传回的数据,第二天早晨就可以拿到已经标注好缺陷的文件,这给我们的工作效率带来了显著的提升!

  但我想:还能更高效吗?还能更智能吗?

  于是我们再同他们商量:能否给监控摄像头融入AI能力?能否实现机器监测到有问题再拍摄图片?或者是拍照后先让AI判断是否有问题后再把这张照片往后台传?

  华为很快给出了解决方案:为巡检设备安装AI“大脑”——Atlas 200 AI加速模块。原本几个月才能完成的庞大数据计算和处理,交给它,就是分分钟的事情。同时,AI科技还可以实现后台精准分析,及时揪出人工巡视不易发现的隐患点。这样一来,工人们在“半夜三点接到处理故障问题电话”的情况将大大减少,在工作之余能更好地享受个人时间。

  现在,我常会对年轻人感慨:“你们真的非常幸运。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努力研究‘智能巡检’,就是为了未来有一天,电力巡检工人能够慢慢成为坐办公室的白领技术人员。我们只要坐在家里,通过5G网络传送来的更快捷的视频或者图像信息就可以监视到设备运行的状态。”传统模式向智能硬件模式的转变,应该说这几年我们基本做到了。

  一些老同志刚开始对新技术还有点抵触、甚至有点不信任,但当后来我们将发现的缺陷数据拿过来给他们看,他们发现,现在行业的智能化发展已经完全颠覆了想象,原来过去这些繁琐人工是可以被代替的。

  现在,我经常会感慨时间真的不够。新技术发展太快了,比如说5G、比如说北斗。最近我也在思考:如何能够让辅助的无人机飞行得更精准,如何提高输电线路的防外力破坏能力……5G让传输数据速度更快,也给我们带来更多想象力,这一切的发展应该会给未来带来很多变化。

  03

  “我在井下11年,

  第一次清晰地看见未来。”

  讲述者:韩晓东

  霍州煤电集团吕临能化有限公司安全生产部副部长

  智能化工作组负责人

  我是土生土长的山西人。2010年,我从中国矿业大学采矿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就来到霍州煤电集团工作,今年是参加工作的第11年。在基层锻炼的6年间,我做过基层采煤队技术员、书记、队长,包括调度室主任工程师。

  说起矿山,人们总是容易和“灰头土脸”这个词联系起来。

  在我刚参加工作那会儿,不只是我,包括身边其他亲朋好友,大家对煤矿的印象不怎么样:一是煤矿经常容易出事故;二是对于矿工这个职业,大家常用“煤黑子”戏称,对煤矿这个行业,还用“傻大笨粗”这个四字词进行形容,而井下环境更是“苦脏累”——又苦又脏又累。我在基层的6年间,矿工的工作状况的确如此。

  在井下工作是具有一定危险性的,矿工们时时刻刻受到煤(粉)尘、顶板、水、火、瓦斯、等灾害的威胁。操作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煤矿事故。

  我记得我在煤矿综采队当队长时,有一次,工作面后部刮板输送机突然间过负荷停机,无法正常启动,原因一时间难以查明。我与工人兄弟们只好逐点进行排查和处理。整个过程中,我都没有出过井。我清清楚楚地记得,当时在井下呆了3天2夜,处理用时将近65个小时。

  每一次下井,矿工兄弟们不管看起来多么云淡风轻,心里还是会忍不住打鼓。

  煤炭行业是能源领域的基础行业,发展至今正面临着一些突出的行业问题。井下系统环节多,地质条件复杂,生产系统复杂,管理难度相当大。从行业本身发展而言,我们都迫切希望井下的作业环境能得到改变。

  如果能实现矿山智能化,一切会大有不同。

  2020年3月,国家八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文件指出,“要推动智能化技术与煤炭产业融合发展,提升煤矿智能化水平,促进我国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

  为什么要实现煤矿智能化?或许原来大家不太了解我们煤炭行业。

  煤炭工业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能源安全。近年来,随着一大批先进的机械化设备的投入及管理水平的提高,我国煤炭行业和煤矿安全生产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深部开采面临的灾害越来越严重,事故风险很高;与此同时,煤矿井下一线存在劳动强度大、安全风险高等问题,进而导致出现“招工难”,人才储备不足等问题。

  从煤矿管理这个方面来说,煤炭行业有一些长期存在的缺陷,“重硬件轻软件”。煤矿采掘机械设备和开采技术已经相当先进,但在信息化、智能化方面,我们十分缺乏支撑,管理水平亟待提升。

  作为国内煤炭主产区和能源基地的山西省,是全国首个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而山西焦煤新一届领导班子紧紧围绕“建设新焦煤,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炼焦煤和焦化企业”宏伟目标,立志要争当全省国资国企改革的“排头兵”,率先蹚出一条新焦煤高质量转型发展之路。

  作为山西焦煤规划的六大经济循环园区之一,霍州煤电集团吕临能化有限公司正积极响应国家和行业政策,争取集团公司的支持,努力在“六新”方面取得新突破,在智能矿山建设方面取得新进展。

  今年6月,吕临能化公司庞庞塔煤矿选择携手中国联通、华为公司建成了全国煤矿井下第一张5G专网,为智能矿山工作的下一步开展“搭建了强大的高速公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保障。

  我们与华为展开合作之前也有过一些忧虑。他们在科技领域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我们就希望能合作。但他们原来的业务没有涉及到矿业,会不会外行?双方的互动和结合会不会不紧密?华为会不会找不着我们行业的痛点和解决方案?但后续工作的稳步进行,对方之“懂行”让我彻底打消了原本心中的疑虑。

  我们双方互相进行知识补充和积累,慢慢地沟通、互相促进、补充提高,整体工作开展得相当顺利,最终组合各方技术、经验、资源优势,初步孵化出了智能矿山联合解决方案。

  在这次合作中,首先,我们先从顶层设计方面进行科学规划,定好智能化矿山总体建设的总基调和实施方案。其次是分步实施,联合华为和国内知名科研院校、大型企业,打造重点场景化解决方案,支撑矿山在采、掘、机、运、通等各环节的业务应用。

  现在,我们公司利用5G网络广联接、低延时、大带宽等特点,实现了高质量音视频调度指挥、人工智能AI摄像仪井下应用、巡检机器人应用等……

  我理想中的“智能矿山”,是井下实现“少人”或者“无人”,整个矿区生产全过程透明化、可视化,人们能够对环境作业和其他的现场信息能够实现全面、实时地感知。同时,结合智能化技术,进行自主学习、智能分析和决策,实现协同控制。

  自从公司成立了智能化工作组后,我的工作重心逐渐向信息化和智能化方面倾斜。我现在最关心的,还是想加快投入人力物力,加快推进我们的智能化建设,真正实现井下无人或少人。

  我希望在未来,煤矿能够实现井下少人和无人,取消夜班,广大职工们能够跟城市白领一样,干干净净地穿着西服,打着领带,高高兴兴地在地面综合指挥中心上班。

  那些尽显前沿科技感的技术、设备、方案已悄然进驻到了千行百业,形成一道道新的靓丽风景线,焕发出传统产业的活力与生机。

  技术并非万能的,“懂行人”只有深入到行业中去,结合核心业务场景,才能释放出数字化转型的真正价值。他们对行业怀揣爱与专业,将科技与情感相连,生动地体现“人文科技”的涵义。

  对千行百业的工作者而言,数字经济的发展,不仅提升了他们的工作效率,在安全、生活方式,甚至是让他们的人生轨迹都发生了转变。

  借助智能化手段,矿山矿企从过去的“灰头土脸”走向智能矿山建设的“神采飞扬”;电力巡检工人的“坐朝问道、垂拱平章”的梦想正成为现实;码头龙门吊司机从“蓝领”变成了“白领”,远程操作误差越来越少……

  深耕行业的工作者,和深入行业核心场景的“懂行人”,他们共同组成了这束“光”,正因为他们的付出和探索,行业的智能未来,才会被点亮。

  这是属于“懂行人”的时代,而他们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本文为推广*

  点个【在看】【赞】

  和“懂行”伙伴一起披荆斩棘,乘风破浪

  

  ?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