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明暗》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明暗》读后感1000字

2020-09-15 20:4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明暗》读后感1000字

  《明暗》是一本由马家辉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5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明暗》精选点评:

  ●“你唯一学到的,只是那故作冷漠沉默的脸容,那脸容是你在抵御所有迎面冲来的坏结果时所能摆出的最佳姿态。”

  ●(╯‵□′)╯ 又才买完就遇打折

  ●来福士 季风 站读

  ●之前三联出的好看些啦

  ●不偏激,不愤青,娓娓道来。细水长流,润物无声。电影就是戏,看戏久了,人也变成戏了。

  ●马博士的书让我好失望啊!

  ●还是那句话,马老师最大的优点是虽已年过半百看起来仍颇年轻英俊。

  ●马家辉写东西总是婆婆妈妈啰啰唆唆

  ●“不华丽,也不苍凉,就只是沉默地美好。”

  ●写字养家

  《明暗》读后感(一):notes

  也不知被我的懒笔断送了多少很可有结果的思想,也不知被他损失了多少可以供将来的人做参考的事实。

  学问欲强的人更不必要有恋爱。

  悲哀的世界啊,最后我们分手,我送你以大哭,而你答我以无言,关天,闭地。矛盾的世界啊,不论初见或永别,我总是对你以大哭,哭世界始于你一笑,而幸福终于你闭目。

  《明暗》读后感(二):温暖的惊喜

  年底去图书大厦闲逛

  在影评那栏书里瞥见了《明暗》

  书已经不是太新 而且只剩下两本

  不知道是因为卖得好断货了 还是卖得不好不再进货了

  抽出一本随意翻了翻

  这一翻 就买下了

  说是单纯的影评并不准确

  个人觉得 这是作者借着电影和演员来抒发自己的一些关于生活 关于生命的感悟

  有些不能称之为道理的道理

  有些不能称之为领悟的领悟

  总之 很温暖 很惊喜

  2011年 从阅读《明暗》开始

  好的开始

  《明暗》读后感(三):只活那么一刹那的人

  一本书,如果能有一句话留下印象,那也算读的值了。《明暗》的引用,让张爱玲的一句话重现眼前,印下像痕。

  张爱玲于《封锁》中的一句话被马家辉在《明暗》中引用:坐在电车中,看着人行道上行走的众人——翠远的眼睛看到了他们,他们就活了,只活那么一刹那。车往前当当的跑,他们一个个的死去了。

  身体是一辆电车,灵魂乘游于此,睁眼看去,“只活那么一刹那的人”很多。

  只活那么一刹那的——陌生人。

  因为工作或约会的原因,走进地铁,去往他地。在概率的控制之下,选择一个座位,待在那儿看书、看手机或发呆度时,直到目的地到达。

  在目的地到达前的30或50分钟里,视野中会先后印下若干陌生人的影像。

  之一是一个姑娘。穿一双棕色配有小花图案的运动鞋。紧身牛仔裤蓝的耀眼。裤脚与短袜间裸露的脚踝大方地同初春的微冷打着招呼。上身着合身夹克衫,现出平齐小巧的肩膀。再向上,是一张画着微浓妆的年轻脸,大大的眼睛透烁着活力饱满的精神。中央的刘海后梳,用一根简单的黑色发卡平夹固定,发黑如漆如夜。

  美好的生命,年轻、美丽。却是我生活中“只活那么一刹那的人”。

  只活那么一刹那的——熟悉人。

  曾在冬天刚刚开始转冷的晚上碰头在餐厅楼西北角,彼此哆嗦地谈笑到不得不各奔南北,各回各窝。

  曾在一年中最美好的三月、四月里,一起去教学楼后面的露天乒乓球台处打球到大汗淋漓,T恤透。

  曾在夏天傍晚为莫名的理由开始疯狂地奔跑,释放体内不知因何而聚的能量,释放完毕,盯着呼啦喘气的对方放声大笑。

  而一转眼,天涯海角各自散落,皆成“只活那么一刹那的人”。

  只活那么一刹那的——自己。

  Everyday I die a little.

  不愿睡去,因为每一场睡眠都是无知无觉的浪费。而醒来的那一瞬间,更汇聚着痛苦。痛苦昨天永远的过去,过的如此寻常:记不得早餐的味道,记不得中午散步的感受,记不得夜里花香袭来的那刻体验。更更记不得三周前的那天晚上发生了什么。

  “面对大河,我无限惭愧,我年华虚度,空有一身疲倦。”

  昨天的我,今天的我,逝而不返,都是“只活那么一刹那的人”。

  父亲说,人一辈子过的很快。以前是左耳听进,右耳扔出,从不过心。认为自己年轻,可随性折腾,老去我尚远。今日读至此段,不知为何突生恐惧,恐惧老只在眨眼间。

  所恐惧的老去,不止是自己的老去,也是身边人的老去。

  总想一个人待着,远离父母和家人,可以自由自在不守规矩,何等难得。独久了,开始生出恐惧。家人、朋友、姑娘和自己,都是“只活那么一刹那的人”,本已难得相处共享时光,为何又主动避而独处?

  愿此年所余,怀满热情:与家人闲絮家常,与朋友欢聚时光,与姑娘约会交往。即便矫枉过正,也亦为之。

  《明暗》读后感(四):发乎情,不止乎理(《明暗》序,文/止庵)

  家辉兄的文章,我最早是在《深圳商报》的《文化广场》读到,还记得专栏的名字叫“深港情书”。从前废名说梁遇春,“他的文思如星珠串天,处处闪眼,然而没有一个线索,稍纵即逝,他不能同一面镜子一样,把什么都收藏起来。”(《〈泪与笑〉序》)我对家辉兄亦有此等感慨,我佩服他文思敏捷,而且无所不谈。

  我一向羡慕能写专栏的朋友,自己就不成。偶有编辑约写,我总把交稿期尽量推迟,生怕到时交不了卷。这除了才情高下有别,亦与文章写法不同有关。我们看一部电影,读一本书,思考是个延续的过程,专栏文章写的是“上半句”,另一路写的是“下半句”。废名所讲也是这种区别。相比之下,后者或许稍稍安稳,但也少了许多鲜活,而且没有“上半句”,经常也就没有“下半句”。胡适在日记中说:“今天在《晨报》上看徐彦之君的《去国日记》的末段引Graham Wallas的话:‘人的思想是流动的,你如果不当时把他用文字记下,过时不见,再寻他不得。所以一枝笔和一片纸,要常常带在身边。’这话很使我感觉。我这三四年来,也不知被我的懒笔断送了多少很可有结果的思想,也不知被他损失了多少可以供将来的人做参考资料的事实。”我看《明暗》,觉得正可移来用上,盖这里多有“很可有结果的思想”,多有“可以供将来的人做参考资料的事实”;而我对此只能发发“我的懒笔”之类感慨了。

  我们写文章,常常是“发乎情,止乎理”;家辉兄则是“发乎情,不止乎理”。他好像有意要把《明暗》这类文字,与他那些看来分量更重的评论作品区分开来。周作人在《美文》中说:“外国文学里有一种所谓论文,其中大约可以分作两类。一批评的,是学术性的。二记述的,是艺术性的,又称作美文,这里边又可以分出叙事与抒情,但也很多两者夹杂的。”所云“论文”,即essay,通译随笔。他接下来说:“读好的论文,如读散文诗,因为他实在是诗与散文中间的桥。”应该是专就抒情一路而言。后来周作人为俞平伯《燕知草》写跋,又提到“论文——不,或者不如说小品文,不专说理叙事而以抒情分子为主的,有人称他为‘絮语’过的那种散文”,《明暗》正是这种“絮语”。中国新文学史上,写“絮语”大概要推梁遇春为最上乘,特别是《泪与笑》,比他的《春醪集》更好。开头所引废名的话,是站在批评和叙事的立场去看抒情,他接了苦雨斋的衣钵,早已“止乎理”了,我所发类似感慨亦如是,说穿了都是“门户之见”。相比之下还是知堂翁胸襟宽广,因为其实他也不写抒情之作的。

  “絮语”虽“以抒情分子为主”,抒情却要有个根由,这样才不流于空泛与虚夸。也就是要“借题发挥”。《明暗》中,所“借”的“题”就是作者看的那些电影。我看这与我写读书笔记是一码事,只不过他是“发乎情”,而我是“发乎理”罢了,假若真拿这些东西当“影评”或“书评”看,我们自己是不认账的。虽然《明暗》里多有诗似的句子,但归根到底,家辉兄写的是“感受”不是“感慨”,“感慨”容易落空,而“感受”是有对象的,所以更实在,更具体,“情”并非无端而“发”。

  以上所说,无非是家辉兄与我文章路数不同,不啻直接“发乎理”了。因慨叹他叫我写序,不无“明珠暗投”之虞。可是“上半句”与“下半句”到底说的并非两回事。举个例子:看了电影《返老还童》,我觉得真写尽了那种失之交臂的人生际遇,双方有如分乘对开的火车,相逢只在交错的一刻。家辉兄却道“我从来不吃这套”。他提醒说:

  “别忘了当女少男老的时候,两人躲在床下,点起烛光,火影闪动的浪漫也是何其美好。男的白发苍苍俨然老头子,但女孩子用灵动的眼睛看着她,说‘我相信你是不一样的老人’,何其敏锐啊何其精确,正是这对灵动的眼睛为她和对方带来了温馨的快乐。

  “也别忘了当男少女老的时候,男的无助无力,女的殷殷垂怜,在树下在风中,一老一少携手而行,虽无语言交流,但在眼神深处,任谁都看得出来他们是紧紧相依。

  “别忘了希腊人用十四种词汇来描述‘爱’。每一种形式和每一段关系的爱,都是爱却又不是同样的爱,此也所以爱之复杂层次令人着迷令人上瘾……没有一种爱有资格垄断爱的定义。”

  我想这里有个“此在”与“彼在”的区别罢,恰好与我那“上半句”与“下半句”的说法对上号了。或者说我们分别属于“爱情派”与“人生派”。然而及至读到他有关电影《女人不坏》的一番话:

  “但假如爱情远不止于‘需要’而更隐含其他附带而来的满足,包括自尊感、归属感、安全感、成就感、占有感、温暖感……爱情重要与否,便很视乎一个人有没有办法从其他管道取得类似满足;愈有,爱情便愈不重要;愈无,爱情便愈变成生命意义之所在。

  “换个角度说,我们爱上爱情,往往只因我们没法或没机会爱上其他事情,而我们之所以爱上爱情,也不是因为爱情本身而只为了贪求伴随爱情的其他感受。”

  我发现两“派”原来殊途同归。回过头去看《返老还童》,男女主人公所能“爱上”的,也只有家辉兄说的那一种又一种或一段又一段的“爱情”了,虽然他们大概无意非要把希腊人所描述的十四种“爱”全都见识一遍不可。这到底是幸福还是不幸,实非我或家辉兄所能断言。不过与我不同的是,家辉兄是性情中人——这词儿好像多少暗喻“见异思迁”,我并没有这个意思,那么我说他是个执着甚至固执的性情中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