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报告政府》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报告政府》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12-27 00:08:3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报告政府》经典读后感有感

  《报告政府》是一本由韩少功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16K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3.0,页数:26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报告政府》精选点评:

  ●不出口的深情。

  ●监狱生活就仿佛回到了原始社会 第一本看见领导人名字的书

  ●看过中篇报告政府,写得真好,很多桥段让人泪目

  ●可读性还蛮强,但还是喜欢韩的散文

  ●舒服流畅

  ●单论《报告政府》:“贫困和权势都是犯罪的条件,你要是没碰上它们,当然很容易做好人。”

  ●作者和小说的名字都听说过,但就没有看过。所以借来一看,发现不过如此,这是一本小说集汇编,故事情节和写作手法just so so!

  ●韩老师绝对是个聪明的人

  ●最长的两篇,《报告政府》和《山歌天上来》有着巨大的能量,讽刺令我拍案叫绝:……一个不怎么好估价的响指

  ●这算不算中国的浮世绘,至少我是这么觉得的。

  《报告政府》读后感(一):你为什么是好人

  下午开会的时候在看。

  这本书的名字对我没什么吸引力,我看它是因为:图书馆里的很多书都太破了...

  他说:权势和贫穷是做坏事的条件,很多人没什么机会接触它们,所以做起来好人就很容易。

  我想也是。

  《报告政府》读后感(二):生而不平等

  书中写到:猴子有猴王,蜜蜂有蜂王,鱼群里也有头鱼,没有平等可言。特别有意思的是,头鱼大多数是残疾,不是身经百战伤痕累累,就是有点神经分裂症或者更年期综合征,因此特别顽强和凶猛。

  正因为命运的不公,光脚不怕穿鞋的所以才演变成穷凶极恶吧。牢头国强身体有缺陷,幼年丧父母亲对他的漠视与无情导致了他一错再错,心中唯一柔软的地方就是看守冯姐暗中的关怀,可是这些都不够,就像出狱了一无所有那个自焚想再回看守所的人一样,没有爱与希望的世界终究不是他们的归途。

  《报告政府》读后感(三):人性,在黑暗中闪现

  一、黑暗角落的人性之光

  10月7日,国庆长假的最后一天,读了韩少功的《报告政府》,一部监狱题材的中篇小说。小说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叙述了监狱中的生活,刻画了一批人物形象,令人难忘的角色有好几个:黎头、瘸子、大嘴巴、冯大姐、车管教。

  黎头:9号仓的牢头,早年丧父,缺乏母爱和社会的关爱,因为杀人而入狱。他心狠手辣,胆子很大,甚至敢于顶撞持枪的警察,在犯人当中很有威望。后来他组织了犯人越狱,未遂,被执行死刑。

  瘸子:一个自学的发明天才,因为制造毒品而被抓起来。他具有顽强的生存能力,能在牢中无中生有,他利用废弃的小物件制作炉子为大家改善伙食,甚至能用洗衣粉、糖、味精一类东西勾兑出白酒供牢头享用。他后来离奇地死在牢里,真相扑朔迷离。

  大嘴巴:他给煤矿老板打工,不仅没有得到报酬,反而遭到毒打。于是,他愤而杀了老板及其家人。他并不怕死,但在狱中惦记着唯一的亲人——年幼的女儿,担心她的未来。他希望自己死后能投胎变成一条狗,可以去保护自己的女儿。

  冯大姐:监狱的管教人员,泼辣,粗心,表面上严厉凶悍,对犯人很不客气,其实富有爱心和责任。她热忱地给予犯人帮助,如鼓励犯人上诉以求轻判,替没钱的犯人掏律师费,私下里以家属的名义给犯人送礼物,以犯人的名义给家属写信寄去安慰……她令犯人感到畏惧,也赢得了犯人的尊敬。

  车管教:很严厉的一个管教,有职业性的冷峻一面,也有可敬的一面。他是底层的小公务员,生活并不算好,为了儿子能有好的前途,甚至让有大学文化的犯人给儿子做家教。他在与省里来提取犯人的武警过招那一段,真是惊心动魄,表现出了作为一个男人的勇气和尊严。

  小说中写的都是一群小人物,无论是正面写到的人物,还是隐藏在他们背后的家人,都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人物。小说中的管教人员并非管束犯人的凶悍冰冷角色,而是对犯人充满了关心和爱护,把犯人当成有缺点的人对待。很难得的是,作者细致地捕捉到管教人员与犯人之间的情感,那种很特殊而微妙的关系,真实可感。作者描写人物非常精当,往往通过一些细节,就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他像剥洋葱一样,一步一步,剥出人物的灵魂。

  任何人都不是天生有罪,也不是天生的坏人,是人就难免有缺点和弱点。韩少功笔下的那些犯人身上,都有魔鬼的一面,同时也有天使的一面,每个人都有人性光辉的亮点。他们因为各种原因而犯罪入狱,作者逐一挖掘了他们犯罪的社会根源。犯人为什么会犯罪?追根究底,其实是社会的问题,是社会环境造成的,个人只是无辜的受害者。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现实中还有诸多问题,作者通过监狱这个不被人注意小角落,同时把触角延伸到更为更大的社会。他饱含着深情,把目光投向底层人的生活,关注他们的苦难,寄予了同情和理解。对于社会的不公和罪恶,作者有力地对进行了鞭挞和批判。

  二、探索者韩少功

  韩少功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寻根文学”运动的领军人物,也是新时期以来(最近30年),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

  从早期的短篇《飞过蓝天》、《西望茅草地》,中篇《爸爸爸》、《鞋癖》,到后来的长篇《马桥词典》,再到最近的《报告政府》;从散文随笔集《海念》、《完美的假定》,到最近的《山南水北》;从译介米兰·昆德拉,到引进费尔南多·佩索阿;他还有一些学术含量的文论……他一直在不停地探索,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成果,而且很少重复自己。他的产量不算太高,却有一批很有分量的作品。他主办过颇有影响的通俗期刊《海南纪实》,也主持过成功的知识精英杂志《天涯》。他曾担任过海南省的作协主席、文联主席,现在却在湖南的一个偏僻山村造屋隐居。韩少功是文学界一个复杂的存在,很难用几句话去概括他。

  最近十多年,社会急剧变化,越来越多的作家与时俱进,写作越来越商业化。当年的作家现在大都过上了中产阶级的舒适生活,越来越不把写作当回事,写出来的东西也不值得读者期待。韩少功早已是功成名就的人物了,如今像当年的梭罗一样,过起了隐居的乡村生活,但是他并没有远离这个时代。他从最初开始起,一直在观察这个社会,从来没有停止过思考。他一直在体验人生,在亲近底层的生活。他有敏锐的触觉,有深刻的洞察力,对社会的解剖是真实而有深度的。

  如果你是一个接近30岁或已经超过30岁的人,受过高等教育,或许读了硕士、博士,毕业后找了一份不错的工作,成为了高校教师、科研人员,或是高级白领、政府公务员……你或许感觉不错,对现在的生活也比较满意,但是你对过去的经历,对当前底层的生活状况,肯定是越来越陌生了。尽管现在的媒体越来越发达,资讯越来越丰富,通讯工具也越来越便捷,但对你了解真正的生活没有多大帮助。你或许坚持一年回老家一两趟,你对家乡人的生活却仍然很隔膜。——这是你,也是我,现在共同的处境。

  对于生活在都市中的人,要扩展对生活的认知和感受,要了解底层的现实生活,不得不借助于文艺作品,比如读韩少功这样的作品。韩少功对中国社会是非常了解的,而且非常透彻,因为他与民间生活的距离为零。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