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为了不能失去的故乡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为了不能失去的故乡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09-18 16:5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为了不能失去的故乡经典读后感有感

  《为了不能失去的故乡》是一本由华新民著作,法律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2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为了不能失去的故乡》精选点评:

  ●旧城改造把北京变成了poor Hongkong,和《城记》前后读完,心里是对这个城市的叹惋。

  ●社会热点+特殊身份+文艺+媒体,只是事情本身比较感伤

  ●越看越气越心疼

  ●火车上看了简直影响我出去玩的心情,拆那的强盗行为,悲哀!

  ●我们的金树街是建立在这样的暴力与不堪上的。。。。也许被我们捧为后花园般的南锣其实在8中后面就能有的。。

  ●很清晰的列出了法律的冲突所在 每看完一个章节几乎都会热泪盈眶

  ●好高的评分……

  ●中国人的心结。

  ●米看完,看时会心悸。为了不加重抑郁症病情,只好放下。

  ●方圆十二公顷的废墟仿佛一座鬼城。一个多月前这里还承载着八百年的历史,还有美丽坚固的四合院,还有鸟和树,和人们说话的声音。还沸腾着生命。

  《为了不能失去的故乡》读后感(一):一本为了保护北京文物的好书

  这是一本会让人唏嘘不已的书,有那么多曾经美丽的胡同和四合院,如今早已成了废墟,早已被高楼淹没不知去向,只留在书中那一张张的照片中;同时留下的还有它们被破坏时的惨象,前后对比,令人震撼不已。看了这本书,给人很深的震撼

  《为了不能失去的故乡》读后感(二):正在失去的故乡

  书中一个又一个案例,看着让人心里难受。10年危改已经把北京改得不是北京,暂且放着地域特征与文化特征先不说,对于公民财产的保护又做到了多少呢?自己的财产在偷偷的被变卖,利字当头,法律向上层既得利益者低头,无权无势的弱势群体手中还有什么武器可言。

  《为了不能失去的故乡》读后感(三):胡同?那是传说

  古老的北京城,安详的四合院

  苍翠老槐树庇荫下的悠长胡同

  历经三千年磨难于不倒

  万没想到只三十年改革开放被肢解的体无完肤

  我主皇恩浩荡

  称这是文明古都

  说这里积淀文化

  并高歌没有XXX就没有新中国

  我很想问候你大爷

  《为了不能失去的故乡》读后感(四):什么是现代化?

  今天在图书馆,眼睛漫不经心地扫视书架,一眼瞥见了这本书,毫不犹豫地抽出来,找了个位子坐下就读起来。

  一直对纪实维权类的东西很感兴趣,腰封上的字很吸引我——一个蓝眼睛北京人的十年胡同保卫战。书名起的很诗意。整本书的文字特别简单,淡淡的叙述,几乎没有一点华丽的词藻和卖弄的写作手法。在胡同被无情强拆后,作者无能为力地叹息“很心痛”“我哭了”。就是这么简单几个字的心情描述,却让我和她一起心痛了。书中黑白的摄影记录下了被拆迁的胡同的原貌,见证了几百年的几个朝代历史的文物也就在顷刻间消失了,代之以所谓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拓宽的公路。冷漠的拆迁办看不到沧桑的胡同的哭泣,胡同里浸泡了历史气息与文化的石块,牌匾,古树……的哭泣,也听不到世代生活在胡同里的普通居民失去早已经产生了超越居住的房屋的哭泣和叹息。他们被金钱腐蚀的心中只存在利益的吸引,他们无法理解那种无法言状的深刻感情,他们无事一次次的流血与抵抗……

  这是我们需要的现代化吗?我不知道现代化是不是一定要高楼林立,我不知道现代化是不是一定要车水马龙。我只知道,在我的心中,一直有一个对现代化的理解,就是以人为本。它能够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它不应该披着一个我也不知道是什么的外衣理所当然地侵犯人民的利益,它不应该用强迫,威胁,恐吓,逼迫与残忍的打压人民来加快它的进程。

  我想我是热爱中国的,不是因为它是从小老师教导的中国是我们的母亲,也不是因为我生在这片土地上所以我必须爱它。而是它悠久的历史积淀出来的文化令人沉醉。汉字成就的中国特有的书法艺术,青铜器,瓷器揉合出的人文气息,水墨丹青描绘的花鸟虫鱼壮丽河山,古巷古镇记录的闲时随意的生活……都让我深深沉醉。但是,现在打着现代化旗号的野蛮人类居然要一点点地毁灭这些历史积淀下来的文化遗产,我心痛了,我心碎了,我困惑了,本来有血有肉的祖国被一点点掏空内涵之后,我还该爱它吗?我还该爱一个空空的没有灵魂的躯壳吗?

  我们时常说着可持续发展,但是或许终有一天,或许我们经济发展已经很好了,但是我们却再也没有办法拿出含有历史价值的东西展现给他们。或许有一天一个孩子指着书本上老四合院的照片问家长这是什么的时候,家长空洞的答案掩盖不了一座文明古城消失的扼腕叹息。

  当初八国联军毁灭了圆明园,历史课本至今仍在讨伐他们的罪行,他们毁灭了我们伟大的历史建筑。但是如今,我们国人自己毁灭掉一个个四合院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自己背负了多深重的罪孽!!!他们要被历史审判啊!

  我不是北京人,但是我却从四合院被强拆的悲剧里看到了国内普遍的悲剧现状。所有的价值都是从属于未来的,凝聚着文化的建筑所具有的艺术性魅力是构成中国特色美必不可少的元素,如果要毁灭这些历史积淀下来的艺术品,甚至还要和人民唱反调,走流血路线的话,我只能悲愤地在心底怒吼:永远不可原谅!

  《为了不能失去的故乡》读后感(五):消失的北京城

  前天我走过奥林匹克中心,看见一位年轻的女士正领着她可爱的孩子参观“鸟巢”,小男孩眨着眼睛好奇地说:“妈妈,太棒了!这是北京最漂亮的地方!”我听了后觉得很有趣,但是转而突然又很惆怅,因为我知道,现在的游客很难真正欣赏到“原汁原味”的北京城了。取而代之的是近年来将老北京城拆除后新造的各种地标性建筑——水立方、中华世纪坛、甚至CBD商业区也常见祖国各地的游客们。许多人第一次来北京,印象中只有林立的高楼大厦和各种造型的立交桥;外国人也越来越经常使用“现代、繁华”来形容他们见到的北京城。

  然而就在十年、二十年前,北京城绝不是现在这样子的。再倒退五十年,你来到北京后也许会迷失在由胡同和四合院组合的四九城中。《为了不能失去的故乡》的作者华新民是一位有着欧洲外貌的“地道”老北京人,她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生于北京东城区无量大人胡同18号院里,是当时三千二百条胡同里唯一的一个蓝眼睛“洋娃娃”,有着四分之一中国血统。她从小在北京胡同中长大、上学,后来去了法国生活。当华新民于1999年再一次回到思念中的北京时,面对为了申奥、建设现代化而四处拆迁的北京城,她震惊了,“一座美丽的古城正在我身后被摧残,被碾压,一扇门接着一扇门,一条胡同接着一条胡同。”华新民的祖父、曾祖父、父亲都是中国建筑工程师,她现在为了让老北京城的每一座四合院消失得慢一点而奔走于市政府、土地局、开发商之间。

  拿起这本书时,会被它里面精美的四合院图片所吸引,会感叹:北京城居然还有这么美丽的院子!那些精致的院墙、雕花的屋梁、甚至是院内一口明代的水井都会让你仔细端详半天。可是,当你再看图片下的文字,却感觉无比心痛,这些充满历史、曾属于皇家的四合院,全部消失在尘土飞扬的推土机下。许多建筑甚至是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文化遗址,却由于拓宽道路、城市规划、建立XX中心等等理由一夜之间成为废墟。华新民日日奔走于这些随时都可能坍塌的院子,熟悉地推开一扇扇门,里面坐着的老人们都会热情地招呼着她,就像遇见老邻居一样;她夜夜痛心地抚摸着院墙上美丽的砖花,因为当明天的太阳再次照耀它们的时候,一切不复存在。小珠帘胡同、曹雪芹故居、史家胡同……这些都可以作为历史博物馆的建筑随着沉重的敲打声渐渐远去。看着看着,你的心情会愤怒、痛心,继而无奈、悲伤,因为面对这一切华新民已经动用了她所有已知的关系,使用了所有抗议、阻碍的办法,都无法阻止北京急于脱去她“陈旧”的外衣,奔向繁华。她始终不明白:为什么这些本应该向世界炫耀的、独一无二的资本,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反而去追求那些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轻松复制的东西?城市的发展是很重要,可是它就重要到需要以牺牲历史和文化为代价?再过二十年,北京还是不是那个让全世界提及都会想到的北京,而不是另一个香港、纽约?

  合上书,我忽然想起了梁思成和林徽因在新中国成立后提出的建都方案。在他们的方案里,首都将设在北京四九城之外,而四九城内因为有太多历史文化建筑而被围起来,在里面栽种园林,建设成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古都园林公园。公园内不允许行车、没有其他现代建筑,逐步对一些已残缺的文物进行修补。可惜这个方案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被采纳,如果当年那些园林图纸变成了现实,现在的孩子们是不是会站在古老的院子里,拍着手兴奋地说:“这里是北京最美的地方!”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