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钟鼓楼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钟鼓楼读后感10篇

2018-07-08 05:5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钟鼓楼读后感10篇

  《钟鼓楼》是一本由刘心武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1985-1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钟鼓楼》读后感(一):生活,怎么会那么容易

  全书结构让人耳目一新,以一天的时间主线记录了12.12日一个普通胡同四合院人物 日常,这是多少千千万万的普通的人物日常,设计了各个阶级 各个层面的人物悲欢离合,没有多么高雅格调,确那么的真实,就是些生活中琐事,宛如清明上河图,窥一豹而知全身反映了各个层级的生活状态知识层次,以及他们作为历史见证角色见闻感受作者紧凑描写将生活中矛盾集中的爆发出来,是那么的真实,这也许就是生活中不可调和的矛盾。

  我曾一度读不下去,是不忍,因为朴实平坦文字 就像温水一样 让人舒服一样,但是心里的滋味,生活的无可奈何真是让人!特别他们临逢社会巨变,每个人的知识观面对着社会的剧变崩塌 一时间不知何去何从!因为各种历史原因 知识、信仰观念碰撞,让生活难免充满坎坷,但是他们这些都是一些朴实善良的人啊 他们本应该幸福美满!这只是一厢情愿朝代更迭!都不会这样!这就是生活!这就是社会!

  每个四合院想一个树一样,时间是树干 人物是分支 每个人的故事经历如同枝叶一样,随着时间的流失,我们看到了这颗树越来越丰富的全貌。

  《钟鼓楼》读后感(二):无主之书

  首先说一点,《钟鼓楼》很好看。在我看来,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可读性强,之后再谈其他。

  结构很有意思。全书从章节上看,总共就只写了早上5点到下午5点的事情也就是说只是一天中发生的事。让我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乔伊斯的《尤利西斯》,这本大部头的书我没读过,因为知道肯定读不下去,多半弄不明白,虽说如此,简介总归是看过的,知道这本书也是只讲了一天的事情。不过,《尤利西斯》是意识流,《钟鼓楼》可不是。

  关于刘心武老师,说起来还是他研究红楼梦》更加广为人知吧。小说方面,我只读过开伤痕文学风气之先的短篇——《班主任》,长篇没有读过,此次得到多看书券,正好换得一本。

  读完全书,发觉书中并没有一个主角,而是展现世态百象,有点像《红楼梦》的叙事方式,可红楼也还以贾黛为主,《钟鼓楼》可就很平均了,我还是第一次读到如此“平凡”的小说,人物众多,经历却毫无一点出奇之处,说得上是对日常生活的“零度还原”。不过,主角虽然没有,主线倒是有一条:婚宴的举办。

  调侃地说,钟鼓楼才是本书主角,代表着时间;或者如书中第五章第一节标题所言:本书的一个大主角——四合院。

  可以说,每一小节都可以单独成立感觉就像短篇小说集,因为前面需要为读者一一地介绍人物,但是除前两章是最接近独立短篇的存在外,后面几章相互间的联系就越来越紧密了:某一人物的行为总会或多或少地对他人产生影响。如同先广撒网,然后收拢一般,也像蛛网交错,错综复杂,让人不得不赞赏其行文和结构。看得出,作者是在有意模拟现实中那些看似微小的行为可能带来的影响。

  可贵的是,每一节读来都趣味盎然,不会觉得枯燥

  前期的铺垫与后面的矛盾爆发拿捏有度(其实也是个小矛盾,日常中哪有刀光剑影),不会给人留下刻意为后文布局之感。

  书中至少有两节用来专门介绍四合院和钟鼓楼,对这两段我是略读,因为大段大段介绍长文较为乏味,稍稍有点脱离于故事之外,有兴趣者可细读,涨知识。

  最后,这本书是完全没有结尾的。嗯?我居然完全不觉得惊讶愤怒,其实也很正常。本书讲的是一群性格身世各异的普通市民的故事,会产生何种结局不足怪(或者说平凡得让人没有探究的欲望),因而一点也不会觉得不对劲。

  同时,作者在全书末尾也以自问不答的形式,列出了读者想知道但书中并未给出答案的一些问题大概也是为了堵住读者之口:我知道你们想问什么,没写可不是因为疏忽了。

  但有个地方有一个问题,人物的对话太书面了,不像口语,例如末章旬磊对秀藻说的一大段话,正式得简直就是公文了!这个应该是个例,毕竟之前的对话都夹杂很多京片儿,没有这种情况

  作者对普通人的行为、心理把握十分到位。例如书中给我很深印象的那位詹姨,对于她的多嘴多舌、心直口快个性真是惊得“五体投地”,虽遭人忌,却是副热心肠。各位周围应该不乏其人吧?

  话说,那年代(八十年代)北京结婚都这么迷信么?而且也真够复杂的。

  另外,书中对那条鱼的描述完全把我恶心到了,估计是真有其事。

  《钟鼓楼》读后感(三):命运

  钟鼓楼看到最后冲击力真的蛮厉害的,越接近结尾的时候越觉得奇妙,整本书真的就是在描述一天里发生的事情!看到最后才又明白远不是只让人看到这一天里这个四合院里的故事,而是以四合院升华空间,时间,个体——命运,整体——历史。 看完书对刘老师真的无比崇拜,他的知识如此系统,他群追溯的时间不仅仅体现在人,而且还有物和流逝文化,比如四合院文化,乞丐文化,鼓楼与时间的文化等等。 这本书最后的宏观理论实在是太深奥浅薄的我还不能很好的理解,有机会一定补补宇宙和爱因斯坦相对论知识。 片面的我理解的是这些: 澹台智珠骄傲的视艺术生命的全部寄托的人在经历文革的时候也放弃了她的艺术,信仰在现实面前也会妥协,声称要嫁给舞台的人最后有了家庭孩子。她的生活也让人看到三观不同的人靠爱情凝聚在一起会让两个人多么痛苦,谁能保证爱就不会被不理解不信任而消磨殆尽呢? 卢宝桑是可鄙的,他不懂自尊更是狠狠践踏了别人的尊严,是不是也能说明,不懂爱自己的人也不懂如何爱他人。 荀师傅这样的人是可敬的,即使在扭曲的年代依然能坚持原则的人,正是这样的人格魅力使他有一种吸引他人欣赏磁场,可他也有局限,他理解不了新时代在知识环境成长儿子。 韩一潭和慕樱真是两个大反转人物,一开始以为韩一潭是那种兢兢业业工作者,到最后他的态度竟是因为他的生活经验,对时代与生存理解后的一种活法,虽然莫名被疯子诗人打扰和龙之睛的忘恩负义使他显得可怜,可这种可怜在看到他对自己亲生女儿懵懂冒失的处理方式后就消失了,虽说那是特殊的文革时期,也许文革的可怕就是这样,抹掉了生为人人性父亲为求自保而牺牲孩子,这样的环境,人还能称为人吗?没有感情的人是不完整的,甚至不如进化低级动物。 慕樱更让人看到有些人对感情的暂时专一不过是因为经历太少,当她有更丰富的经历的时候她会有一万个理由离开。她也更让我明白了读书的好处,当你看到了暂时驳回不了的意见,可又说不出更有力反对论证,可心里总觉得那是不对的,可无奈于就是说不出哪里不对,可这也会让你有所比较,什么才是正确价值观。当你质疑的时候,虽然你不能打倒它,但却不能被质疑的声音牵着鼻子走,因为答案随着时间总会被找到的。质疑别人却又找不到论据来支撑自己是能力不足,终究还是被人牵着鼻子走了,慕樱没有把有血有肉的人作为人去对待,而是比喻成为物,这才是重点?人非物,有思想有感情,不是说不要就不要的,无情的人严格上来说,就不是人,至少不是完整的人。她明明是一个努力的人,聪明的人,可对待生活她心机太多,也许别人看来是一种智谋,终究还是欣赏不来她这种人。 时间,对于我们来说真的太重要了,它是个人命运构成的一部分,而我们大部分人却并没有认真对待,同一个空间里,相同的时间轨迹却有些不同的命运。 我们这个年代大多数年轻人没有荀磊那样出色成绩,却有比他更易碎的玻璃心, 没有张秀藻的理性,使我们不敢确信是否值得被尊敬和被爱,如果注定平凡为什么不努力成为路喜纯那样平凡而美的存在呢? 在我们总是抱怨老一辈人的一成不变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在慢慢成为守旧不愿接受事物的他们?

  《钟鼓楼》读后感(四):有些话矫情到死

  有些话真要看吐了。作家写个书非要这么赤裸裸地表忠心

  人物都很“典型”,——为了讲故事不得不塑造出含有某一特点的人物。作者有心把小说向纪实靠拢,就别整这些虚的,薛纪徽说了,“甭装孙子。”

  最讨厌的人物是慕樱。当然别人喜欢我也不反对,很主观事儿

  其次讨厌荀磊。这个人物完全是被作者写傻逼了。书里的青年知识分子可都够小资的,听音乐全是西洋的,谈吐也离不了西方文学,也是够洋派。书里的知识分子也都很博学,什么知识都信手拈来,这真的不是空中楼阁吗?我看这些80年代的知识分子比当代知识分子都博学。我认为作者完全是把一些需要查阅资料才能说出的知识,全让人物不经意间随口说出了。比如荀磊,顶多一个“翻译家”,对钟表文物却有惊人判断力。我也质疑那个年代的教育,国内培训一年,去英国两年,回国就成了“家”,能翻译全书,同时生活品味也完全靠拢西方,这现实吗?相比之下,我认为我们时代的教育简直太落后了。

  这群知识分子也真够酸的,比如荀磊,聊天都能聊出满嘴“历史命运使命”,还有“自我意识复苏”“民俗美”不一而足。真让我等新时代大学生自惭形秽,随便拿出哪一个话题都无法如此深入

  读书前看简介,说全书只写了发生在12小时内的事情。于是还有什么说的,必然是不停插叙啊。所以结构上我也没觉得多么惊异。

  刘心武一个成都人,这本书却写出了满篇的京片子。挺逗。

  当然某些社会心理,现象等的分析还是很精彩的。

  《钟鼓楼》读后感(五):六个时辰家长里短

  《钟鼓楼》是作者刘心武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荣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 小说讲述了20世纪80年代初发生在北京钟鼓楼一带的故事,展示了极其丰富多彩的社会场景,陈说着市井悲欢、几代人的命运,穿越岁月烟尘,再看刘心武笔下的动人世相,犹如翻开了城市记忆鲜活浮世绘……堪称一部洋溢着浓郁京味的现代《清明上河图》。 “这是一本时间跨度最小的书”,原来就看过刘心武老师的《刘心武解读红楼梦》,再加上这个“时间跨度最小”的评价,我决定读一下这本《钟鼓楼》。 读完之后觉得作者真的很厉害,几十个人物的性格,一举一动人生百态都刻画栩栩如生。 翻开书,一眼就能看见作者的巧妙构思:全书一共六章,名字分别是:卯、辰、巳、午、未、申,写的就是这六个时辰,也就是十二个小时之内发生的事。 钟鼓楼下的薛大妈家里办喜事小儿子薛纪跃要娶媳妇了。然后就围绕这件事,讲述了薛大妈的亲戚朋友以及邻居们生活的酸甜苦辣…… 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薛大妈要娶小儿媳妇,可是大早上薛大爷还出去晨练,大儿子薛纪徽要加班,孙女莲蓬发烧了,大儿媳妇孟昭英也来的晚了…… 京剧演员澹台智珠的乐队合伙人师姐挖了墙角焦头烂额之际,丈夫也不理解不支持,和她闹不愉快…… 住在北房的张奇林,明明是一个局的局长,却没有一个带厕所住房,只能天天上公共厕所…… 詹丽颖是个热心肠的阿姨,可是热心肠的她总是好心坏事,往往一句话让人上天堂,一句话让人下地狱。在她热心帮忙薛大娘的时候,她远在外地的丈夫却病了,她急得团团转…… 修鞋的师傅荀兴旺原本有个指腹为婚的儿媳妇,现在的儿子却找了个同事女朋友,那个曾经指腹为婚的姑娘要来家里探望了,几个年轻人见面又会发生什么呢? 就是这么个小四合院,几户人家,几十个人,在短短的12个小时里面,发生了许多的事,也反映了人世间人情冷暖。 说好让他们一早就来帮忙的,可你瞧,天光眼见着越来越亮了,却还不见影儿。薛大娘心里只怨着孟昭英,这是她的一种心理习惯两口子带着孙女来了,儿子叫没叫爹妈她不计较,媳妇要是忘了叫,或者叫慢了、声音听去不顺不甜了,薛大娘便会老大的不痛快一般来说她倒并不发作,但面对着媳妇时,她却肯定不会出现哪怕是一丝笑纹。 一小段话,就把薛大娘甚至是许多婆婆对媳妇的态度反映出来了,这种对儿子对媳妇两种不同的态度,也正是婆媳矛盾的根源。好在最后,婆媳俩可以互相理解、互相体谅了。 路喜纯是个父母双亡的孤儿,但父母相继去世之后,他并没有想许多人想的那样就此沉沦下去,而是努力的生活,努力的工作,努力的学习。面对卢宝桑的侮辱,他本来可以挥起拳头,但是为了不破坏新人婚礼,他还是忍住了,最后还为了不使卢宝桑蒙受不白之冤而开口为他辩解。他是一个微不足道小人物,可是小人物也有自己的光芒。 总之,这本书就是一些家长里短的小故事,一些生活的小片段,读起来了却津津有味,因为可能就是你我身边的故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钟鼓楼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