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的大冒险读后感锦集
《吃的大冒险》是一本由[美]罗布·沃尔什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5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吃的大冒险》精选点评:
●平淡的文字里但见趣味十足
●辣椒那章很过瘾的读法
●10.12.05 虽然我没有崇洋媚外的情结,却还是不得不由衷的赞叹,老外的想象力实在是值得我们佩服。关于吃的冒险,如果换作本国人来写这样的作品,肯定不会为了美食做到如此的程度,老外的探索和探险精神,确实值得国人学习。
●不错,有探险,有猎奇,有典故,只是看了只能望洋兴叹,于是一一说给在米国的某人去实践~
●去美国享受各国美食~
●有点外国版鱼翅与花椒的感觉。
●冒险多过于吃。
●实践了一下沃尔什的鉴定优秀炸鸡标准,Yelp上屯子最受欢迎的炸鸡店果然还是有根据的。关于吃的书里面印象最深的一本之一。
●好想吃辣酱。。
●把世界各地的食物写得色香味俱全,看着让人饿,让人想大吃一顿,感觉真是好极了~
《吃的大冒险》读后感(一):不失为一本好书
大冒险这个说法未免有些追求噱头了,特别是在国人眼中,还有什么能比得过中国食物的博大精深光怪陆离呢?
不过看下去,还是不失为一本好书的。
这里吸引我的,是那种寻求食物时的人生态度。
另外译者的水平也值得赞叹。
《吃的大冒险》读后感(二):美国大叔也爱美食
这个美国大叔非常有意思,喜欢女人,喜欢辣椒,喜欢冒险;有意思的是他的书不引经据典,但是令我这个只在自助餐吃过大部分外国菜的家庭妇女居然能一字不漏得看了头三篇,犹如自己也尝过蓝山咖啡(虽然我从来不喝)大口啖过烤全羊。
最不可思议的是,大叔把充满石油味的德州汉堡说的这么有个性,K, 真饿。
可惜没带借书证,明天一定把这本书借回家慢慢看。
翻译的语言很麻辣,喜欢这个译者,要是能翻译一下霍金的书就好了,哈哈。
哪里可以借英文版的看看?
《吃的大冒险》读后感(三):吃的大冒险
评判一本美食书的好坏,最基本的标准是读者是否能被书中描述中的食物勾引去,然后产生强烈的饥饿感。Robb Walsh 不愧是James Beard Awards (饮食界的诺贝尔奖)二度得主,追寻美食的故事和文字很精彩。他最大的贡献是用灵魂介绍了美国南方饮食文化,虽然只是炸鸡和烤肉之类的食物。
印象最深的故事是介绍Benny Wade Clewis 当地很出名的囚犯黑人厨师的故事《狱中再尝乡土味》,就餐的地点是得州的监狱。感谢作者能注意到正在消失的美国南方黑人烹饪。 感动的一段文字:
把最普通材料变成有个性的美味菜式,一向是南方黑人烹饪的特点。
“黑人的灵魂菜之所以叫灵魂菜,是因为做菜的人只能将就着材料做,”本尼说,“凑不齐的材料就用自己的灵魂补上。”
《吃的大冒险》读后感(四):这位爷叔是真好吃
名字颇为耸动,封底广告语上也把书中唯一一笔带过的吃昆虫什么的着重放出来,其实都是坑爹。作者沃尔什最大的冒险也不过是去越南菜馆跟侨民探讨下越战的意义,然后吃个里面放在上上签的幸运春卷神马的。
通常我不大爱看外国人写的美食书,除了翻译上的隔膜,最重要是他们写的那些吃的、调味品,很多是我们生活中接触不到的,隔膜又添一层。这书印象倒还不错,因为作者真正是个馋人,馋相跃然纸上,至少第一印象就好了。尤其是他到处追寻世上最好吃的辣椒酱那几篇,啊呀好想跟这位爷叔交个朋友啊!当笔友也成啊!我要向这位爷叔隆重推荐我们扶兰的小徐瓜瓜大冲辣椒酱!海南黄灯笼也不错,但瓶装的就太咸!
还有《行家吃蟹》那篇,也深得我心。吃蟹就是要慢,要吮吸到每一个角落。就像友邦人士对我们的皮蛋持有不可理喻的偏见一样,我以前也一直以为蛮夷是只吃蟹盖不啃蟹钳的,所以傲慢与偏见哪儿都有,你们也不要愤愤不平了。
除了遍尝高级昂贵的美食,比如据说是世界第一名厨的料理,他也跟自己女儿在社区内做炸鸡这种垃圾食物的试吃与排名,这是对食物的真爱啊各位亲!听说台湾KFC的吮指原味鸡就皮脆肉嫩,绝不是内地这种疲软风湿、外面死咸里面不入味的样子,我最了不起就是将来有机会去台湾自由行时先去KFC吃炸鸡啊!
不过令我遗憾的是,这么一位对吃没有什么戒心很少成见的仁兄,书里还是几乎没有中国菜的影子。在很多西方人心目中,高级的美食就是法国菜,要试试异国风情就尝尝南欧东西非神马的,很少有中国菜什么事。看到他写到的越南菜里也有幸运春卷,我就直叹气,为什么亚洲菜除了日本料理,都要搞这种自降身价的邪魔歪道?是哪个开了这样的恶头啊?
《吃的大冒险》读后感(五):吃貨吃貨
美國人是不懂吃的。也不知道是誰說過這句話。他們說英國人吃炸魚排布丁,美國人吃漢堡包薯條。中國人覺得他們根本不懂得吃的藝術。我看本書推翻了這一論點。美國人不是不懂吃,這種指控明顯是種族歧視。是中國人瞧不上美英兩國人吃的東西,茹毛飲血的飲食大漢族主義蒙蔽了我們的判斷。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我們不一定要喜愛吃漢堡,但一定要知道人家也不是每天吃漢堡包和炸魚排的。
英國人統治過許多地方,介入到很多地區的政治,所以英國國內對自已涉足過的國家料理就比較時興,像中餐、中東、印度等料理在英國就很興盛。美國因為移民人多,飲食就多元,德、意、法、日、中、西班牙、墨西哥、韓、越各色,花樣之多口味之繁,那比中國八大菜系是複雜多精彩多了。
當然,西洋的飲食文化和我們是各有千秋,這不妨礙我們去吃美國人愛吃的橄欖油,也不妨礙美國人愛吃我們的炒面。首先要讓自己換個腦袋思考,這年頭都全球化了,不能再固步自封,要把自己當成全球文化的一份子,要去接觸去包容和欣賞不同的文化。
有些中國人可能很難真正愛上那些不油不咸的食物,也不明白為何有些老外吃肉不喜歡看見骨頭,中國人很難理解為什麼你老外吃肉還駝鳥心態不敢面對自己吃的是動物屍骸這一事實。當然人家也很難明白為什麼你中國佬要吃那麼油膩的東西,為什麼一邊吃飯要一邊抽菸。
這本書不會談到這些問題,這本書談到的是飲食文化淺薄又保守的美國人怎樣在過去這三十年間追求新的體驗,他們的口味是什麼,對什麼感到興奮,新鮮,又對什麼感到害怕。可能對吃狗肉吃穿山甲的中國人來說,這作者吃的東西都算是文明的可食性物質,但對美國人來說,這位作者已經算是吃的冒險家了。這書是台灣先出版的,后三聯才出。三聯的版本和本地化相當成功,比台版的設計要有情趣和典雅,譯筆的本地化也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