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味道》读后感摘抄
《上海老味道》是一本由沈嘉禄 / 戴敦邦著作,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284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200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上海老味道》精选点评:
●用舌头感受上海
●本来我在网上试读过这本书觉得很有老上海的风情和味道就下单买了实体书,越看到后面越受不了,我自己也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但是真的很受不了作者整体通篇在bb,“呵呵 ,我没有看不起外地人,但是外地人就是洋盘”的这种地域歧视,满满的优越感,就非常有那种小市民很市井的样子 我非常不喜欢,是不是作家协会的人都这样?喜欢在自己的书里面显摆自己?
●最爱书之一!喜欢沈嘉禄的文、戴敦邦先生的画~!
●书中提到的位于淮海中路茂名南路转角的老大昌,是儿时美食记忆的一部分,一楼记得是卖奶油蛋糕,掼奶油等糕点,二楼是设了卡座供应炸猪排罗宋汤,小时候一有钱就会去打打牙祭,那时候吃的东西匮乏,老大昌绝对是精品,可惜现在的老大昌已不负当年之名了……
●难忘'葱开'
●沈先生在用心写字,这些吃食后面透的是人情味,戴敦邦的插图配的也赞。
●一个字,赞
●不知道是谁趁我不在的时候给顺走了,tnnd
●本绍兴柯桥人看的十分感动!!!!!!!!
●写得妙趣横生,让人心生向往
《上海老味道》读后感(一):关于对上海的偏见
也许是因为是北方人,同时因为专业的关系,对于上海相关其实不那么感冒,总觉得吧……有点矫情……
不过对于真正的好书还是难以抗拒,写得好就是写得好,无关京派或是海派。精彩的文字配上精彩的配图,很过瘾!(当然我怀疑和我喜欢老东西也有点关系……)
《上海老味道》读后感(二):上海人不得不收藏的好书
沈先生一直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个作者,特别是再写和上海有关的东西时特有的诙谐幽默的语调特别容易引起上海人的共鸣.这本书的口碑比较两级化,整本书充满了对曾经的老上海特有的弄堂文化的回忆,因此身边本地70,80的朋友都特别容易引起共鸣,而大多数其他地方的朋友却觉得书写的过于晦涩,这只能说各地文化的不同造成了理解的不同.
《上海老味道》读后感(三):嗲
有次去看黄,问他最近在看什么书。他说最近很迷一位师兄的书,说他写东西很有上海的味道。如果没记错,指得就是本书的作者。
书的封面设计得很有味道,插图也很灵。作者的文笔很好,遣词造句特别到位,感觉不是一般人能写出来的。
记得黄说过,“中国人最爱吃,什么节日都跟吃有关。”所以说,吃也是一种文化。作者虽然写吃,但加上与吃有关的奇闻轶事,相信不经意间就唤起了很多人对老上海的回忆。既是写吃,更是写史啊。
高脚布,我好怀念啊。
9.5.18晚写于402
《上海老味道》读后感(四):用舌回忆
今晚读罢上海老味道,没有大呼过瘾的兴奋,也没有想要立刻出去寻觅美食的冲动,有的仅仅是一丝余韵,一种说不清的回味悠长。
虽说沈老师书中的许多种种我都未曾有口福一尝,但是他那种朴实的描述确确实实准确传递出了味的本源。
味道究竟是什么?
私以为那是一种认同,就好比臭豆腐一样。你认同它,就吃得出其中香味,否则只能抱怨其臭与不健康等等。
每一种饮食都寄托着其时代价值,吃一口久别重逢的老味,让你仿佛又回到那个某年某月某时。
能不感动么?真让人没吃到口就已经按耐不住了啊。
《上海老味道》读后感(五):老上海风情画卷
买这本书,还是因为在卓越上买了香港味道然后被推荐才买的。没想到它带给我的惊喜远远超过了香港味道那本书。
首先作者是作家,对文字的驾驭能力就令人赞服。由美食写人写事写城市的变迁,虽然我只是小时候在上海住过两年,可是在读本书的时候,许多记忆就如潮水一样涌来。比如说罗宋汤,我小时候吃到的就只是它的变种,是用西红柿酱和洋白菜熬炖出来的,去年我突然想仿做一下,却没有成功,不知是美国的洋白菜太老了还是怎么的,反正做出来的东西怎么也咬不动,滋味也没有进去,洋白菜还是一股白菜味,反倒没有我平时的做法好吃。但是读文章的时候,我鼻端似乎又有热乎乎的西红柿酱熬白菜的气味在萦绕。
其次,作者是真正爱吃懂得吃会吃的,不像有些美食文字,材料的堆砌多余对美食本身的描绘。作者对中华美食的爱在字里行间就透出来了。
第三,书里的插图真是让人爱不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