饕餮之欲读后感精选
《饕餮之欲》是一本由[美]冯珠娣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2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饕餮之欲》精选点评:
●资料做得充足,标题起得比内容好
●比较细致的饮食人类学之作,有意思。
●好久以前写论文看的
●aA
●是appetite啊,饕餮什么饕餮啊……//太散了,太多了,太浅了。字里行间能读出作者各种小发现和小想法,果然做研究真的是各种困难啊。。
●先不说别的,材料也太单薄了吧。
●书名是“post-socialism”,译成“当代”耶。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作民族志材料,在食&色这种主题上用起来很棒。但不知搞文学批评的人会不会觉得很糟糕。
●跳出-进入的观察,妙趣横生啊
●过于琐碎,且多以文本为研究对象,似觉片面。
●國家主義偏見下透視中國「食色性也」主題的中醫文化視野人類學研究樣本,對身體的忠誠和評論日常生活很有共鳴,但是我get不到她浮光掠影淺嘗輒止式研究的points,而自己人類學著作讀太少,慧根又淺。壹陸讀#087
《饕餮之欲》读后感(一):隐喻
阳痿在《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中形成一种隐喻,过去的革命岁月以及革命中的精神变得阳痿了。
《二嫫》中的情况也是如此,老公阳痿情人放荡,前者象征革命岁月,后者象征未来。
中医理论可以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状态的隐喻的话,那么阳痿变成为当代中国历史地位的隐喻。
《饕餮之欲》读后感(二):隐喻
这本书总体上就是一个隐喻,用中医理论隐喻当代中国社会。
这种隐喻的做法本身并非是无根据的,在中医理论著作中医学和政治之间本身就是有关联的。
本书的亮点是对文本的阐释,这种阐释带给我们以阅读的新视角。
同时阅读该书更能得到一定的启迪,这些启迪对于书写当代中国的文学史以及当代中国的思想变迁都是有一定的帮助的。
总的来说,此书不乏轻松,也不乏启示,值得一读。
《饕餮之欲》读后感(三):充满了奇思妙想
这本书的写作充满了很多奇思妙想,这部作品严肃地讨论了在中国,吃与“吃的”政治,人类学不是只研究一个小村庄,研究“奇风异俗”的独特文化。人类学可以做得很好看,很好玩,同时又不必成为飘洋过海而来的传教士们的传教日记。
第一部分:吃,感觉的政治,显然比第二部分:欲,体现的伦理写得更有意思。第二部分写得有点冗长和罗嗦。也许这跟80年代末“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开放没有“吃”的进步这么迅猛吧。
我们的社会发展的速度实在太快,其实我们已经差不多快忘掉了那个刚刚改革开放的年代,很多东西对我们来说已经是熟视无睹,更弗论对60、70年代的贫困和饥饿的了解了。“熟视无睹”,也许这正是人类学所要“变熟为生”的研究方法。
对“吃”、中医、政治关系之间的“两极相连”关系的论述充满了奇思妙想。
《饕餮之欲》读后感(四):表现较弱
这套书整体都还不错,但是《饕餮之欲》却更差强人意,作为一本休闲读物勉强能过关,但是作为一本理论研究的书籍可能就不那么OK了。
本书主题观点就是想描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变迁,不同于寻常的数据解读,冯教授用更加贴近人的食物与性来解释个人是如何觉醒的,因为鲜活,所以这本书也更加生活。
但是这本书并不一定更加深刻,结论上中国人更加走向个体自主,并且这个过程也同样伴随着建国三十年来形成的传统印记。但是这个结论并非冯教授所独享的。当然书中也提出了许多论证,但是更多的像一个长居中国的美国人的感受,而非严谨的学术论证。
最后就是冯教授对中医的把握,有些遗憾的部分是虽然冯教授中医知识了解很多,但是对于文化层面上的中医却把握不够深入。也许是国家培养中医体制的问题,所以让冯教授产生了一些错觉。
书中用很多中医关于虚实的观念来解读中国社会的一些问题,这个本来没有问题,但是如果单纯将其归功于中医理论我想就有问题了。因为这个不仅仅是一个中医的问题,而是整体文化的问题,对于中医冯教授回避了最重要的问题,即中医的追求,也就是一个中医里健康的人是什么人?其实理解这个根本不能脱离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崇尚中庸,正在此理论下最健康的人就是中和的人,一切刚刚好。而这个是中国文化所追求的共性,中国文化追求最大的极致就是没有极致,所谓“阴平阳秘”的状态就是中医里面好的状态,所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治国最好的状态,二者本来就是统一的,不存在中医与政治无关,理论在古代都是统一的,黄帝内经里面也有治国的原理,因为身体、国家、宇宙都遵循同样的道。
最后在书中不知是翻译问题还是作者的问题,有一处把黄情志理解为时尚的科学用语表示有点遗憾(P132)。
《饕餮之欲》读后感(五):记不住事,却忘不了吃
如果说出“一加一等于二”会遭殃而承认“一加一等于三”会没事,那么还有多少人敢道出真相?今天,我们说到孟子的名言“食色,性也”觉得理所应当,但在“爱人民”和“大锅饭”的时代,有几人敢说这句话?那不光是一个极度饥饿的年代,更是一段没有性别的历史,食色是被排斥在外的。新中国建立到今天也就六十年,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中国却不再是那个中国。
六十年前,新中国建立,五十年前,大跃进、反右运动,四十年前,文化大革命,三十年前,改革开放,二十年前,高调提倡民主化,十年前,港澳相继回归,开启“大国”序幕,一年前,成功举行奥运会……在急速的政治蜕变中,日常生活也没有掉队,在中国的城市生活中,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曾经帮助人们度过漫长饥饿夜晚的精神会餐被取而代之,感官盛宴成为人们生活的主要内容,集体主义政治和话语逐渐褪去,张扬个人与追求自由成为新时代的关键词,新时代的人们高呼——饕餮无罪,纵欲有理。
那个似乎渐形渐远的时代曾千真万确存在过,在今人的眼里,它是非现实的、非自然的、受限制的、不真实的,当时的人们中了乌托邦的蛊,他们以意识形态为食、以想象超验为乐,在饥饿与禁欲中享受着虚幻的快乐,而今天的我们,自认为是走在一条通向“现实主义”生活的真实道路,我们在向某种自然而客观的人性回归,然而“现实”却没有想象中美好,另外一种不正当的喜好与不正常的追逐正在蔓延。曾经的人们在饥荒中享受着某种满足,而如今人们的饱食背后似乎也隐藏了匮乏,“他们”和“我们”的观念和实践完全不同,却分享着相同的身体和欲望,人们不能放弃追求身体上的欲望,但不同时代总是规定和制约着人们选择追求什么。于是,身体,成了政治话语的载体,成为社会价值的表象,显示了经验的痕迹,实践着观念的惯性。
人们曾经毫不留情地将毛时代的话语体系击成碎片,希望通过重述形成新的社会价值,用新的方式记忆过去的时代,但我们必须承认,今天正在进行中的历史与实践正是建立在那些碎片上的,借用它们的某些力量,我们完成了新的建构,然而从来没有真理说,破旧立新,就是以真代假,以对换错,历史往往却是,以一种错误取代另一种错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美国人类学家冯姝娣(Judith Farquhar)在《饕餮之欲》(Appetities)中呈现了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的中国城市生活结构,考察“食与色”观念与实践的变迁,重新审视日渐消失的“身体”,从而展示世俗生活如何顺应一个国家的政治。生产和消费的道德与政治性、集体主义的责任以及个人的愿望通过一个个关于“吃”与“性”的文本和经验而无限扩展。事实证明,在过去的三十年,政治影响力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却丝毫没有减弱,作为我们所有活动根基的日常生活正悄悄地但却强有力地沉淀在历史和物质的进程当中,过去的经验正不知不觉地限定着现在的经验。从餐桌和卧室逐渐隐退的政治改头换面地继续制约着公共思维和个体存在,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去政治化”以一种新的“政治”面貌和形式存在。三十年前,在筒子楼里,个人没有隐私;三十年后,在新媒体中,个人照样难说有什么隐私,人们照样无所顾忌地评说着别人;三十年前的人,饿死,三十年后的人,撑死,历史仿佛在不断变化,但又总是那么相似。
如果我们承认,“理想”和“集体”作为一种规训的话语曾横行一时并毁灭了一代人的话,那么,活在“金钱”和“个性”当道的今天,我们便丝毫没有资格理直气壮地以为自己从虚伪意识形态中解脱并获得了解放,我们只是在玩着一种差异的游戏,并没有实现真实的心理解放,我们仍旧在“楚门的世界”里。这就是人类的宿命,因为从一开始我们就没搞清楚——人并非医生而是疾病,人并非清道夫而是垃圾本身。
通过作者精彩的文本分析与叙事,我们看到,话语和实践如何在身体这一场所相互交织,理顺或打乱、激发、阐释以及阻隔着经验的各个层面;在今天,“这些话语和实践既是全球性的也是地方性的,既具有随意性也具有特殊性,即让人愉快又拘泥于细节,它们相互作用,构成了我们的欲望、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透过分析莫言、张洁、陆文夫等等人们的小说和电影创作,结合作者的亲身经历以及其他一些资料呈现,在中国过去的三十年,饮食耻与荣、性爱的隐和彰,是清晰可见的社会变迁,是特定时代的集体经验,然而还有许多难留踪迹的、容易逃逸了的、无法言说的感受,这种莫名的“感受”告诫说,任何时代,盲目乐观和轻易判断都是不足取的,因为,自由也好,平等也罢,命名容易,成真却难。在这个真假莫辨是非难分的时代尤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