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聊斋志异》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聊斋志异》读后感1000字

2020-09-22 16:42: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聊斋志异》读后感1000字

  《聊斋志异》是一本由[清] 蒲松龄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4.00元,页数:559,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聊斋志异》精选点评

  ●蒲松龄老先生的yy神作

  ●我古文水平还是远远不够多子认识 很多字不理解

  ●朝着春光而去

  ●科举落第,悍妇,长期赤贫,社会不公封建迷信潇洒不羁,怀才不遇,这些有助于养成一种愤青情绪,蒲松龄可谓古代的屌丝,他搜罗奇闻怪事发奋筑书,每小篇章后则以太史公般的口吻吐泄牢骚,可见艺术家大多为“话唠”。

  ●太太诡异

  ●聊斋里的故事读完常常会在脑海中萦绕一会儿

  ●小时读得迷迷瞪瞪,现实连成一线,现在想想倒是够快乐的!蒲老笔下的鬼都不可怕,为着这点,中暗暗感谢他。

  ●江河日下,人鬼颇同

  ●好久没有这么一本能让我废寝忘食的书了~~

  ●聊斋志异中多少好段子世人却总没完没了地翻拍聂小倩画皮那么几则爱情故事当真有眼无珠。

  《聊斋志异》读后感(一):讀《聊齋志異》

  《聊齋志異》是蒲松齡“一生精力所聚”之書。其故事的來源十分廣泛,所聞所見,隨時記錄。此書在他四十歲左右就已經完成,以後幾經修訂、增補,終身反復經營。他在《自志》中又說:“及腋為裘,妄繼《幽冥》之錄;浮載筆,僅承《孤憤》之書。寄託如此,異足悲矣。”蒲松齡個性樸厚,重視名義,自幼便以氣節和才華自負,但卻命運坎坷,科舉失敗,內心鬱結,不得已轉而創作。所以,《聊齋志異》是蒲松齡藉以抒發內心憤懣、寄託生活理想作品

  《聊斋志异》读后感(二):文言小说的至高点

  尸变那篇用的极简单的字,却能引人入胜,大半夜的我欲罢不能。但喷井那篇想表达意思我一直看不懂。 莱阳宋玉先生为部曹时,所僦第,甚荒落。一夜,二婢奉太夫人宿厅上,闻院内扑扑有声,如缝工之喷水者。太夫人促婢起,穴窗窥视,见一老妪,短身驼背白发如帚,冠一髻,长二尺许;周院环走,疏急作鹓行,且喷水出不穷。婢愕返白。太夫人亦惊起,两婢扶窗下聚观之。妪忽逼窗,直喷棂内,窗纸破裂,三人俱仆,而家人不之知也。 东曦既上,家人毕集,叩门不应,方骇。撬扉入,见一主二婢,骈死一室,一婢鬲下犹温。扶灌之,移时而醒,乃述所见。先生至,哀愤欲死。细穷没处,掘深三尺余,渐露白发;又掘之,得一尸,如所见状,面肥肿如生。令击之,骨肉烂,皮内尽清水。 望有大神指点迷津

  《聊斋志异》读后感(三):人间那些奇妙的事

  将近已读三分之一,流传至今的古典书籍自有其撼人心精妙之处,但又有其与现代生活相背离之处。 故事大都奇异有趣,此书是一个充满创造力与想象力的世界,妖魔鬼怪仙,正是刻画了大千世界无奇不有的奇妙。而最后异史氏的话总是一语便能道出其中的深刻道理,有时会让人不禁拍案叫好。我觉得其中蕴藏着一种对神秘世界的敬畏,对自然万物的尊重,对人生存在价值的探寻,对生而为人应该遵循的品格规则作了标准。 另一方面,书中大量的绝色鬼狐之女,穷困书生,大都放浪不羁的是美人,而三四妻妾是那个时代最正常之事,两姐妹共事一夫学娥皇女英是大度的,是女子不妒,是被称颂的。此实在看不下去。 我反而认为精悍的寓言故事要比爱情故事有趣几百倍。 另外,文言文阅读水平提高很多,速度提升了,理解起来也容易了。 总的来说,很有趣,很喜欢。

  《聊斋志异》读后感(四):爱听秋坟鬼唱诗——对《聊斋》一书的感觉

  读的是掌阅公版的电子书,制作精良,注释简洁到位,书末附有关于中国狐鬼文化的简论,以及对历代志怪小说的辑目,若有余暇,循此作一泛观广览,能得此中三味。

  聊斋一书,假借狐鬼妖仙恍惚精怪之事,寓托作者揭刺世道疾邪之意,掩卷深思,足以感世。中多因果报应,乡野奇谭之类,亦可以侑谈佐笑。

  《聊斋志异》的缺陷简述如下:

  一,故事多有重合,其中的桥段,人物的身份,情节进展,以及最后的结局多有雷同。

  二,存在右文轻商的倾向。主角多为读书人,且大多好色,女主无论是狐是鬼是仙是妖都是貌若天人,各种主动投怀送抱颠鸾倒凤。

  三,人物人生价值的实现在于考中科举获得功名,或者说整个家庭意义与价值的圆满就在于本人或者子孙后代有人能通过科举考试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

  四,许多故事的故事性不够,目的性太强,纯是为了引出最后的“异史氏曰”几段议论。而且最后的议论往往有借题发挥的嫌疑。

  这些缺陷或者苛求过甚,也许这正是蒲松龄落拓一生的心结和愿望所在吧。

  另:豆瓣短评字数还是太少了,这些简短的感受作为书评显然不妥。 希望短评能放宽字数限制。

  《聊斋志异》读后感(五):不与人言

  我一直感到奇怪的是,为何在明末清初以致乾隆时期,文学艺术界会如此大量的出现鬼的影子,从罗聘的鬼趣图到蒲松龄的《聊斋》,袁枚的《子不语》,甚至还有纪晓岚的《阅微草堂》,至于《萤窗异草》,加入时庆生写的,也是乾隆时期的作品,鬼不但大放异彩,而且这几部作品艺术成就还颇高,首推的当然是聊斋和鬼趣图。

  本篇说聊斋,阅罢此书,应该说书中之鬼更近于人。我以前想,考虑到这个时期的特殊性,鬼的活跃大概是因为文人之口早经钳制,然而中国古代文人的内在修养导致他们不能完全做到隐而不发,只能借助鬼口加以阐发。这在鬼趣图里或许说得通,可是仔细看看聊斋,好像又不是,聊斋里的鬼虽近于人,却大部分是好鬼,这其中尤其是那些频频出现的女鬼,女妖,其好义任侠,其铮铮铁骨,其知恩图报,其爱意拳拳,试问世间又有几个人能做到,虽然我们可以说这是借助鬼的善良正直来反讽,可是为什么这些文学巨匠偏偏选择鬼来体现呢,完全可以用儒林外史这样的小说笔法,用市井小说的题材来体现,这也符合中国文化里写实的一贯风格,甚至曹雪芹写红楼也特意加上一笔鬼判的桥段,难道这是偶然的么?

  我始终以为,在中国文言的精炼和汉字的音义的特殊性限制中国小说发展多年以后,明朝以后,中国小说的发展空前繁荣,到了这个时候,中国文化里的浪漫主义开始发酵了,其实中国文学一直以来的写实风格并非是中国文学的真相,早在战国的列子里,更早在庄子里我们就能知道,中国文学的面目不该是这样的苍白,应该是百花齐放的,假如没有以上所说还有其他的种种限制,如果中国画一样,文学艺术也应该是慢慢出现写实和浪漫并存的景象的,古典文学的发展严重滞后了,不仅在时间上滞后,也落后于作家的创作力,所以当这种钳制放松,井喷式的发展导致鬼小说的集中出现,那为什么在中国画相对健康的发展里,没有出现更多更早的鬼趣图呢?可能是不美吧,中国绘画里没有西方的透视和素描,必须用东方的透视原理来体现,这种景随人移的变化视角更适合长卷的发展,而长卷更适合生活图景的描绘,也许还有儒家思想里的子不语怪力乱神等等规范的影响,然而到了这时文学也可以来表达更丰富复杂的内容的时候,交互影响,才出现了这种鬼文化大行其道的图景吧。

  总之,读聊斋,我觉得不要把它当做批判小说来读,从人性的角度更能发扬小说的真意,从阅读和艺术欣赏的角度来说,我是提倡去政治化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