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的房间》读后感摘抄
《海边的房间》是一本由黄丽群著作,理想国|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6,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海边的房间》读后感(一):一本糟糕的书
太糟糕了,怎么会有女作家这样写女性,人到中年就是恨嫁,如果买了房子就一定要因为父母生病而卖掉,对待周围人的态度一定是尖酸刻薄,同一本小说里一共12个故事,偏偏有三篇是同一个话题,感觉作者从小到大就是那种会对着未婚的表姐嚼舌根的那种人。相比之下对未婚男性的同理心倒是强了很多。真的令人作呕。
《海边的房间》读后感(二):随便说说
作者的文风我真的好喜欢,简简单单的一些侧面描写,只言片语蕴含的信息量却巨大。 最喜欢的一篇还是《海边的房间》,继父对E施针这一段,就像是在看一幕一镜到底行云流水的表演,手起针落,掀衣翻身,精准定位,静谧安静的房间,与窗外拍打礁石的海浪声形成强烈对比。喜欢一朵花,便将她摘下。 《贞女如玉》、《决斗吧!决斗!》和《猫病》,有点相似之处,被迫剩下的外形不甚出彩的女人,未能感受到被爱宠爱,不懂被亲昵对待的温柔,久而久之内心开出阴郁的花,内心独白渲染的很到位。 再就是《入梦者》,特别喜欢这一篇,男人半夜梦醒,发现那个女孩是自己梦中执念的化身,梦还没做完,突然一下子被拉回现实,因感受到被关注而里里外外像是脱胎换骨的他一瞬间又打回原形,他还是那个最孤独的他,无人与他契合,无人对他回应,默默无闻,束手束脚,又是万千世界无人关注的一粒尘埃。 《试菜》给人一种感觉就是即使故人已逝,也不要沉湎过去、感伤悲怀,应该慢慢向前看,珍惜身边的美好,生活总是要继续的,永远有重新获得幸福的权利~ 《卜算子》,则是知命数,却改变不了命数,在我们稀疏平常的生活中无常的事情却是不断穿插,无常往往最平常。
《海边的房间》读后感(三):看似寻常最奇崛
【 我们的生活可能都是看似平淡的,看似困顿无聊的,可是里面包含着不为人知的神秘的随机性,那种大命运之上有着各种各样让人目眩神迷的小机关。】
城市畸爱者的世界,十二个坏掉的人,十二个让人倒吸一口凉气的故事,作者语调淡淡地,文字简洁,像是唠家常般讲述着故事,初读觉得寻常,突然笔锋一转戛然而止,反应慢的还得细细思量才明白每个故事难以察觉的真相,不由得后背惊出一身冷汗,为人性欲望的幽暗,为故事布局的精巧........但这种文字风格和故事氛围并非刻意为之,而是不露痕迹自然为之,书读完了但书中的故事还会时时萦绕在脑海中,让你惊叹:好一个洞察世事的作家!好一个玲珑剔透心❤。
《海边的房间》读后感(四):没有非写不可的事
黄丽群是影响我蛮深的一个人,说这句话并非谄媚,而是陈述事实。2015年,我初涉短篇写作,在经历了初期的兴奋与新鲜劲后,很快陷入疲惫与茫然。这时,编辑在我们那个小破网站(目前已经倒闭)更新了一篇名为《猫病》的小说,看完后惊为天人,立刻下单了台版《海边的房间》。
说起来,《猫病》这篇小说的情节并不寻常,甚至有些离奇古怪,超越了大众对情感的认知范畴。但仔细想来,这个情节是有现实逻辑作为支撑的,只是平素我们并不愿将这些阴暗面抖落人前。而黄丽群,向来目光锐利,极擅于在都市森林中寻觅这隐秘角落,将边缘人群生活的褶皱翻出来,给我们看。但实际上,又哪来真的边缘人呢?即使如你我,每日乘地铁上下班,端坐办公桌前,摸鱼或紧张工作,看起来如此的正常,像外观并未破裂之洋娃娃,实际上心里早已是千疮百孔。
黄丽群大学念的是哲学,毕业后入职出版社工作,但在三十岁的档口却转身去了时尚杂志。她在序言里讲,这仿佛是完全脱离了原来的生活,如果二十岁的日子距离文学很近,那么三十岁之后倒是越来越远了。从我这般外人角度来看,这样的选择似乎透着一种古怪。毕竟,如黄这样的天才少女,包揽各大文学奖项的新秀,似乎理应放弃所谓职场,完全投身于文学创作。但黄丽群呢,她没有,她说“没有非写不可的事”,这样的洒脱、淡然、疏离,一如她小说中透露的冷眼旁观的态度。
我也是在写文很久以后才意识到,生活永远在写作之前,即使把自己如困兽般放入格子间,并不代表灵魂不会起舞,眼睛不会观察,又或者,文学本不该是闭门造车,我们应该先送自己进生活洪流中折腾一番,才知道自己的渺小。黄丽群多次说过自己的卑微,她讲自己的写作和那些大家比起来不值一提,有时候,我觉得女作者这样没有野心的状态反而能进行最有野心的写作,因为我们写,不为超越前人,也不为一个虚名浮利,仅仅只是“不痛快”罢了,正如黄丽群在采访里说:“写作不过是对世界的优雅吐槽。”
在简体版的《海边的房间》中,《当一个坐着的人》是成稿于2017年的新篇目,这篇小说让我有一些意外,因为它有一定的时间跨度,让我想起爱丽丝门罗。蛮喜欢小说的前几个章节,让人看到老一辈无法击破自身命运的卑微——在外做低头哈腰的门童,对内只能使唤妻女(一种权力的倒置)。而结尾笔锋一转,由极快乐的在微信群同父母报备自己即将受到重用,结果却因为月经来潮怕沾染了椅子而不敢站起,这行为惹怒了领导,当事人只能幻灭般的麻痹自己要做那个“坐着的人”,一切的一切,让人倒抽一口凉气。太残酷了,即使是小小的没有什么起伏的都市生活,但内里却有这样的不可说,不得已,那些卑微的小情绪被黄丽群写得太好了。
还有一点,是我一直一来求而不得的,那就是黄丽群写对白的功底,这方面,她已经出神入化,和张爱玲有一拼。张爱玲很擅于写对话,什么人说什么话,一目了然,黄丽群也很擅于写这个,而且能把粗俗俚语与极端文学化的描述合二为一,这是很难的,稍有不慎,是对描写和对白的双重打击。我想,能结合得这么好,正是因为黄丽群的“灵”与“活”,想必她在日常之中一定极留心周围人说的话及表达方式。
后来,我又在诚品书店买到了黄丽群的散文集子,这些杂文散文里蛮多是涉及年龄的,恰那时我又备受“三十岁”年龄大关的拷问,于是看着看着,就会合书大笑,这写的不就是我吗?我搜罗一切黄丽群有关的文字,还购买了《INK印刻文学生活志》2019年三月刊,看完之后最大的感触是,原来人真的可以选择不生孩子嘛,如果真的觉得带孩子来这个世界不好,那么为什么不能拒绝呢?为什么不能选择许鞍华那种生活呢?到底是谁在束缚着我的思维?
黄丽群的写作速度极慢,有时一年仅一个短篇,给我的感觉是,好像写作在她的生活里不占那么重要的空间,就是想了就那么写了,没有非要不可的意思。后来我又看了黄丽群在一席的讲座,彻底把这个问题想明白了。好的作家关注的是生活与命运,她关心的是如何观察、陈述、探求这其中的肌理细节。
黄丽群在一席的讲座叫做《大命运上的小机关》,这篇文我大概看了不下五遍,恰好也收录在了这次简体版的小说集之中。她在里面提到了荒谬与困顿,她说,她不是要写这些,而是试图去追问这些,我也觉得追问是一个蛮妙的状态——我不是什么都想清楚了要总结交代给你一个核心思想,而是我作为创作者也在同步对生活的荒谬进行一个追问。所以很多人都问我,小说为什么没有明确结局?小说不需要明确结局啊,我们又不是写论文还要下一个结论。生活如果都是下结论,事情就简单了。
简单来说,一席的这个讲座里其实透露了很多黄丽群的创作动机,她要的不是写成一个多么厉害的作家,而是要追问命运的无常,并一同体会那些荒谬的无处不在的细节,这也是大多数艺术家真正要做的事情。
——“我们的生活可能都是看似平淡的,看似困顿无聊的,可是里面饱含着不为人知的神秘的随机性,那种大命运之上有着各种各样让人目眩神迷的小机关。”
所以,黄丽群的小说其实一直都是非常日常的,是我们身边的那些小事,但它同时又通向永恒的文学命题,普通人生活里无法解释的那些小的机关与细节。
在印刻的采访里,我记得黄丽群在写一个科幻长篇,这样的姿态很好,一如那期的插图,她瘦瘦长长的身影,举着雨伞,立于台北的雨季。
海边的房间,连绵的阴雨,永远潮湿未愈的生活,我们每个人,实际上都处于潮间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