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铁浆》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铁浆》读后感精选

2020-02-17 23:5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铁浆》读后感精选

  《铁浆》是一本由朱西甯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6,页数:27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铁浆》精选点评

  ●《新坟》和《铁浆》最好。怔怔地躺在床上回味,竟是觉得嘴有些苦腥。「写短篇如搏斗」

  ●哪是沈从文故事里的小兵,简直是鲁迅徒弟

  ●六十年代却写出了三十年代的文感。初读有些拗口,但贼,锁壳门和铁浆三篇,果真有震撼,也有悲悯。读完中有股苍凉,难以自已。

  ●整本书的语言质朴一读起来就会让人融入时那样的环境中去。不过,尽管这本书故事性强非常好读,可别想囫囵吞枣一眼带过,很多地方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读。整本书中基本上每个故事都包含了生与死,而且每个故事都让人难以忘怀。从这些文字中可以感受作者深厚文学底蕴一方面,这是在当下各类层出不穷畅销书快餐文学、流行小说中所看不到的。另一方面,这样的文字又和国外的经典作品一样,透露出一种特属于中国的,或者说是特属于故事中那个年代的乡土深情,在这样的深情中又道尽了人性。读完这本书,会让真的觉得仿佛是经历了一场文学洗礼

  ●读的时候吃惊,讶异于作品的“时差”,很难想象这是产生于台湾六〇年代的作品。读起来很像五四时期白话小说,甚至比那时的更好,清末民初的人物传统白描、叙事的戏剧性冲突,《刽子手》里吃炒人心画面、《新坟》里的能爷,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呐喊》。阿城老师说过一句话,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朱西甯先生“哀其不幸,为其争”,或者用朱天心老师的话,“鲁迅太没有温度了”,而父亲因为仰的缘故,多了一些温暖和宽容。而真正的悲剧,是善与善的冲突,不是善与恶的。

  ●乡土文学。除夕夜结束了一月份开的书,看完让我也想写小说。

  ●最好奇的是9个短篇都出自上世纪60年代,似乎与时代存在某种错位,强悍血性的文字又与整个华夏民族存在某种必然关联。文字在朱西甯先生笔下就是那面斑驳的铜镜,照出了繁华与苍凉,也照出了一个朦胧的现今与后世冷静张狂刺痛你给你看世间冷酷、人性的晦暗,最后又温柔悲悯地触摸支撑着你…并且告诉你:别妥协、别投降!阿城评价他“铮铮到骨,是有温度的自然书写”说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虽然我最的是朱的外姓人,但朱家一门三代也真是妙,各自作品自成王国(海盟还只是城邦),仿佛毫传承各不相干。

  ●大概可评为有一股自有的文气。朱氏家族的文学脉络真的出色评论多讲鲁迅传统,个人感觉鲁迅有一些,沈从文更多一些,平视世代新生与隐没。同名短篇隐喻之义太明显,但一点也不觉牵强,即使读过许多同类之作,也觉特别。

  ●我很少看“乡土文学”,要么是情绪代入后恨其不争——但这又是站了全知全能的视角,不管内心怎样辩解都多多少少是种高高在上亦或事不关己的共情;要么是无法理解甚至抵触那种老乡抱团式的传统大村族进进出出悲欢离合。《铁浆》读完,除了“锁壳门”一篇都很震撼,有一股野蛮质朴的生气,纯粹的人味儿。作为开篇故事的“贼”最好理解,“新坟”让人笑不出来,中间的“余烬”竟读出几分“等待戈多”的戏谑,作为收尾故事的“铁浆”则是一瞬间让人无法呼吸。还有一段话,希望以后每每看过社会新闻都能提醒自己:“然而听故事的人多少总有些残忍,故事听到此处,只觉得这两个都是不大被人瞧得起的残废,在那样紧急关头,居然也有着一手绝招,着实难为他们了,就没有谁再去关心以后的日子他哥俩儿该怎么打发。”每个故事后面都有一群真实的人,这才是最要紧。

  《铁浆》读后感(一):带来一种痛感

  九篇读下来的感觉就像朱西宁先生在最后一篇《铁浆》里写的那样,那就算是极短极短的一眼,又哪里是灌进嘴巴里,铁浆劈头盖脸浇下来,喳——一阵子黄烟裹着乳的蒸气冲上天际去,发出生菜投进滚油锅里的炸裂,那股子肉类焦燎的恶臭随即飘散开来。 这本书带给我的就像是这样一种如梗在喉的感觉,那是一个作家带给我的从胸口汹涌而出的痛。

  《铁浆》读后感(二):遒劲的文字,凛冽的故事

  第一次读朱西甯的小说,却有鲁迅的文风。

  文字很有力道,短篇小说的遒劲感十足,耐人寻味,对于比较愚钝的我,感觉要反复看几次才能品到内涵。

  六十年代写的清末民初的民情民风确实有味道,有点传奇的味道,也似乎确实存在于真实的生活中。《賊》里的鲁大个默不作声的抗雷顶锅,正是那种隐忍和潜意识里的自发的义气。《新坟》里的确是充满了愚昧,却也有反愚昧的意识,只是自学医术未免不切实际,这是他的局限性,不可避免。《捶帖》就像看自己的童年,小孩子的天真和坏都是那么贴切。《红灯笼》就像拉着人狂奔,跟着情节一起奔跑,也没有多少内容,却牵扯着我的心绪。《出殃》离我远了点,就像一个传奇故事,真是没了人性什么事都做得出来。《锁壳门》是一个结构比较完整的故事,像是一个剧本可以拍个电影了。《铁浆》讲愚昧讲的人目瞪口呆,真有如此的愚昧?!真的是难以置信。不过,谁又能说没有这样的蠢事?

  《铁浆》读后感(三):文学的碑碣

  朱西宁是上个世纪的台湾小说家,与晚年的张爱玲、胡兰成均相友善,朱氏一家文名卓著,比如活跃在台湾当代文坛朱天心。朱西宁的小说功力是卓绝的,看过这部集子9个短篇的人自会知晓,这些生猛粗犷却又典雅悲悯的小说他半个世纪前就写出来了,可是大陆去年才“引进”他的两部作品,另一部是长篇小说《旱魃》。

  瞅进这部集子,你能看见鲁迅笔下粗犷的乡野风骨,但是朱西宁和鲁迅不同,看不出他带着鲜明的批判,他的小说虽然隐喻着没落的传统与激流般的现代之间胜负判然的冲突,但是我觉得意义表达其实是次要的。除了那些人人都知道如何去写作、人人也懂得如何去发掘的意旨,他的小说体现着更可贵的一些东西,笼统而言就是他的“没有意旨”。他的意旨之外有着可贵的无意旨。对那根植着三分记忆又混杂着七分想象的乡村人文风景,他如此怀念而沉眷,虽然身在海岛,却仿佛看不出海风吹拂的迹象,乡野的憨蛮、自然、传奇、勾心斗角、恶与善、仇恨与慈悲,徐徐铺展,犹如长卷。

  我最喜欢的一篇就是《锁壳门》了,那破败的锁壳门,仿佛一个家族社会倒塌后残留的半截子木椽,挂在戈壁滩上残留的某棵树株上,沙风漫吹,天意如刀,锁壳门挂在那儿,千年千年地,不甘就那么遭人埋下去。

  朱西宁的词句大量地从村夫镇民口中啐出,然而令人惊赞的是他字里行间无处不在的“雅”。《出殃》中对偷情心思的描写,能看出非常深厚的古典蕴力,笔触之细腻可追《水浒传》潘金莲与西门庆一节,从衣饰、器物上面营造氛围的笔力自是更像《红楼梦》。古典与乡土的结合,毫无生涩之感,令人都忽略掉了这笔法的秀媚雄狷。

  朱西宁当之无愧为大师。这些还只是建立在他将将中年的那些作品之上。

  《铁浆》读后感(四):《铁浆》

  我倒觉得不怎么可笑,原想把口袋里的楝枣分出一半给康大五,告诉他待会儿鲁大个儿再吊起来,打他什么地方。但又觉得有些不忍心,就没有掏给康大五。《贼》 可是失起火来,总还是被唤起根性里从古代流传下来的那种敬畏和恐惧,以及没有烧到自家头上来的那种兴味。 小街上,这么两个孤独的黑影,双拐和竹竿儿敲响了石板路,却敲不醒两个冥顽,两个执迷,敲不回火窟里逃生的那段情。 瞎子黯然地离开小河崖,走不两步,蹲下去,从鞋壳儿里取出钱折,试试有没有蹉坏。 黑乌乌遍是卵石的小河边儿上,那支给瞎子领路的破竹竿儿一路敲点着石头,发出劈哑的声响,嚓啦、嚓啦,缓缓地远去,终是远去了;然而依稀听得很远,很深,黑夜还是白昼,都是一样沉沉地压在盲人的脊背上。嚓啦、嚓啦,仿佛永远敲点不破的梦,苍凉,和那永续的争执。《余烬》 天上墨一样黑,连那个指甲掐的印子也没了,星光也不怎么亮,疏疏的几颗。《红灯笼》

  垂暮,天空还是艳艳的,田野上已经雾气沉沉,似乎黑夜是打地层底下升上来的。云层往南移,倒像月亮在朝北面匆匆地赶路。

  那一盏半月又被浮云遮去。夜有多深呢?人都在沉睡了,深深地沉睡了。

  风雪一阵紧似一阵,天黑的时辰,地上白了。大雪要把小镇埋进去,埋得这样子沉沉的。

  云层往南移,倒像月亮在朝北面匆匆地赶路。

  那一盏半月又被浮云遮去。夜有多深呢?人都在沉睡了,深深地沉睡了。《铁浆》

  偶尔在网易蜗牛上看到的一本书,空着每次休息的时间,读完了。倒真的有鲁迅先生的感觉,朱先生大抵也是极关注中国的乡土,这些发生在最底层人民中的生活,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所有最真实的部分。每一篇中的人物都令我动容和震撼。正如“不是寂寞,是温暖,没有失落,有震撼”。

  阿城在最后的跋里所谈的“意义”也值得思考。

  这本书值得买一本。

  《铁浆》读后感(五):相见恨晚

  如果不算上之前读过的黄锦树的《雨》,我几乎没有读过大陆作家之外的华语小说。所以,读过《铁浆》之后,有的是“似曾相识”的亲切。朱西甯先生的小说,跟鲁迅先生的小说在某些方面颇有神似之处。这份亲切,大概来自于这里。或者说,这里面还夹杂对朱先生笔下的某些遥远而亲切的形象的切身感受。

  朱西甯先生的小说,已经有作家莫言、阿城等人作过评述。我想说的只是作为一名普通读者的感受。我是不太赞同把朱西甯先生的小说简单地归为“乡土小说”、“自然主义小说”的。

  中国的小说分类,既有贴标签式的懒惰,又有划分流派的“拉山头”。如果说写了农村的人和事,就被自动划到了“乡土小说”的分类,读者也不自觉地将其视为末流,那估计很多好书都难有出头之日了。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墨西哥作家胡安·鲁尔福。他写的都是墨西哥农村的景象,充满诗意和哀丧(甚至被人指责为“妖魔化”墨西哥的农村)。要是把按照中国的标准,他的小说很容易就被划归到“乡土小说”里去了。加西亚·马尔克斯曾这样评价他的小说:“ 他的作品不过三百页,但是它几乎和我们所知道的索福克勒斯的作品一样浩翰,我相信也会一样经久不衰。[1]”

  之所以会提到胡安·鲁尔福,是因为题材不应当是评价作品好坏的标准。更重要的是,衡量一个作家能力和水准的,是他作品中所具有的密度和能量,而不仅仅只是数量(这也是胡安·鲁尔福对自己的定位)。朱先生的《铁浆》,也是两百七十多页而已,同样蕴含着惊人的密度和能量。

  接下来再说说自然主义。小说中氛围、环境的真实、不加遮掩的描述,往往会被认为是“揭疮疤”。很多读者,天然地对自然主义小说近乎纪录片那样的忠实刻画充满了敌意,觉得读了会心理不适。倘若作者要以一个“刽子手”、“大烟鬼”做主角,“将其中的‘坏’刻意暴露给别人看”,那就很容易招致批评。理由不外乎“揭中国人的丑”、“中国有那么多的好你不写,偏偏写这些愚昧封建的东西”。可他们要是真的用心读过《水浒传》、《西游记》(不是看老版的央视同名电视剧),就会发现,梁山好汉中有不少人会吃人,就连《西游记》电视剧里憨态可掬的猪八戒和老实巴交的沙和尚都吃人吃得不亦乐乎。

  朱先生的小说,看起来有自然主义的倾向:不是政治性或者批判性的写作,记录的多半都是有些骇人的故事,可字里行间,并没有流露出官僚腐败的斥责,更没有刻意去呈现民众愚昧的一面。他不批判,不揭疮疤,只是忠实记录。然而,朱先生并不是冷静的科学家,遵循绝对中立客观的原则,他的笔下有宗教式的大悲悯。《新坟》让人联想到威廉·福克纳的《烧马棚》,有一种古希腊悲剧的宿命论的悲怆,让人感觉不知救赎何时能到。《刽子手》则让人想起了鲁迅先生的《药》,“人血馒头”和“炒人心”的骇然展示,为亟待解救的国民的麻木心智和“看客心理”写下了精彩的病例。

  《铁浆》的二百七十多页,蕴含了早已失落的“旧中国”的精确描述和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精神追溯。这是文学中最可贵的部分。它没有循着中国传统文学的路子,铺陈展开,章回演绎,繁复雕饰;也没有用西式的方式,追寻叙事方式的创新,用的仍是五四之后作家的清淡笔墨。甚至她对张爱玲小说的偏爱,比如张的冷峻,都没有体现在其作品中。他找到了自己的老师,却又走出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路。只能说,他和鲁迅先生不约而同地走到了一条路上。

  文学是要给人读的,是即是“为己”(写作出自本心)又是“为人”(需要读者的阅读)的学问,两者不能偏颇,因为目的性超过文字本身的,多半沦为了二流甚至末流。朱先生的小说,文笔质朴,没有赘言,句子间可见用心的裁剪。那是一种减去了一切不必要的东西之后的纯粹。

  读完之后,只能说,“相见恨晚”。

  [1] 引文出自《加西亚·马尔克斯:对胡安·鲁尔福的简短追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