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宗教改革运动思潮》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宗教改革运动思潮》读后感1000字

2020-09-22 19:3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宗教改革运动思潮》读后感1000字

  《宗教改革运动思潮》是一本由阿利斯特·麦格拉思著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16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31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宗教改革运动思潮》精选点评

  ●已经买到,正在读,呵呵... 几乎是一口气读完,内容翔实脉络清晰,是了解改革宗思想发展不可多得参考书

  ●宗教改革的运动起初就像西塞罗亚里士多德反抗人文主义者对修辞技巧追求、改教道德理由以及方法论更新不足说服我的理性良心,相反倒是宗教改革不断出现的不可调和分歧混乱使我对路德和慈运理丧失任。有时移情到天主教的立场,我便陷入挣扎。 我现在也很痛苦,每次读到加尔文我会容易卸下防备,我的前设干扰了我,我觉得我对自己很不负责任,亦深感自己的匮乏与毫无能力。就像中世纪避世的修道士躲进修道院一样,加尔文主义快要成为了我最后的属灵壁垒。 "义的归算"一定不要成为我道德松懈的破口,我要注目在任何处境荣耀上帝灵,竭诚为你。

  ●對於信徒和非信徒都是好書

  ●其实写的挺不错的,就是着费脑子,记不住

  ●写了读书框架,宗改背景那段还是很难

  ●彻底上了麦格拉斯条分缕析。接下来要读他的《基督概论》。(2012-05-10)

  ●帮助就是:之前看过了一部电影《玛戈皇后》现在想想有些情节貌似懂了一些;因着本书介绍“英格兰宗教改革运动思潮”,打算接下来看《清教徒的脚踪》;还有。。。

  ●非常全面

  ●一部简明清晰的宗教改革思想史文献提示用起来也颇为方便

  ●清晰明了

  《宗教改革运动思潮》读后感(一):一个最败坏的时代,也是一个最伟大的时代——读《宗教改革运动思潮》有感

  公元5世纪,两位主教开始了一场激烈的争辩,一位叫做伯拉纠,一位叫做奥古斯丁,后来教会大公会议裁定伯拉纠为异端并且谴责他的思想,但是这个可诅咒的思想竟然影响到了整个欧洲,天主教在伯拉纠思想的影响下建立了他整个圣品制度和赎罪制度,随时时间的渐渐地挪移,道中世纪的时候因为伯拉纠主义的影响天主教已经陷入到了深深腐败中,高层奢侈生活和几个大教堂成为了人民沉重负担,为了筹足足够的钱天主教发行了赎罪劵。

  欧洲陷入了深深的黑暗当中,敬虔的弟兄姐妹越来越反感整个教廷高层,其中一批有知识人文学者掀起了人文主义运动,要求重新回到圣经中去,紧接着一批改教家如路德、慈运理、茨温利、加尔文等等被上帝兴起开始跑路整个败坏的天主教系统,宗教改革轰轰烈烈的开始了。

  翻开橡树策划出版的这本《宗教改革运动思潮》,仿佛回到那个波澜状况的时代,胡斯为了正统的信仰走上了火刑架,掀开了宗教改革的帷幕,紧接着伊拉斯谟提出要阅读原文圣经,要求教会按照圣经建立,然后是马丁路德在威登堡教堂张贴《95条论纲》掀起了宗教改革的帷幕,还有加尔文在日内瓦推进的教会改革正式宣告新教的成立。

  就在他们这群先驱的手里,天主教的铁幕被撕碎,圣经恢复了原本的地位,圣礼按照圣经的原则恢复到了两个:洗礼和圣餐礼,人们恢复了和上帝单独交通的权力,因此也开始考虑他们和政府的关系,统治者的权力来自被统治者被确立,工作重新恢复了它本来的神圣地位,脱去不必要的枷锁的欧洲在接下来的几百年内带领整个世界建立了我们引以为豪的现代文明。

  就像改革家们的宣告,改革永远不能停止那样。现代这个败坏的时代尤其需要重温那个时代的宝贵遗产,重新塑造一个伟大的社会。我们需要再一次把圣经高高举起来,忠心的传扬上帝的圣道,忠心的宣扬上帝的福音,通过圣道来改变这个和当时一样败坏的时代。

  拿起来读吧,让我们再一次掀起新的改革!

  《宗教改革运动思潮》读后感(二):这是“思潮”

  看标记,没想到我17年就标注了“在读”,终于在20年的今天标记了“已读”。可想而知,这本书于我来说偏于艰涩。

  这是《历史与思想研究译丛》中的第一本书,也不愧于这个系列。

  全书以宗教改革运动的背景、发展、影响来论述,却不是以时间顺序和惯用的历史笔法来写,而是偏重于改教家的神学观念,尤其是宗教观念在各个改教家间的发展和分歧。虽说是“历史与思想”,然而因着作者本身的福音派基督徒身份,不可避免地较多阐述如今已被基督徒大众所熟知的各种神学理论,诸如因信称义、圣经的权威性、圣礼,讨论路德、加尔文、茨温利等人对这些神学的看法和矛盾。若是对这些想要有稍深入的理解,倒是可以看一看。

  思考了一下为何我会在读这本书时没能一鼓作气,反而转而去看其他书籍的原因,大概也跟上述有关。我从小就被教导正确的基督教神学观念,这些已根深蒂固地流于我的血液中,我也从未发生怀疑。从传道者口中零零散散地知道这些正确的神学观念来之不易,但我也未想去探究它们最终成为如今模样的原因和发展,因而,我对系统神学知之甚少。正因如此,我才想更多去明白和知晓。然而这本书似乎直接触及了我的知识盲区,毕竟对于欧洲的宗教信仰我并不熟知,对于宗改所涉及的政治、历史、经济方面也一无所知。所以读这本书,我需要静下心来仔细地看,很多时候一句话我要反复读上好几遍才能理解。这样无疑延长了我的阅读时间,也让我容易产生疲倦之感。常常是连着读了几天后,放下书来就很难再拾起。趁着这两天有空,外面又阴雨绵绵,下定决心要把它结束,这才让它从我的“在读”中除去。

  读它于我很艰难,但这并不妨碍我视之为一本好书,也不妨碍我藉着它知晓了宗教改革运动的“思潮”,虽然只理解了一大半。作者其实也会带着个人喜好来书写,例如对加尔文的推崇。因而读了这本书后,反而激起了我对加尔文、路德、茨温利、伊拉斯谟、布塞等人的兴趣,想要读读他们的著作。毕竟作者是按照他们的著作中的思想而阐释宗改的,那么要想了解他们,最直接的方法是接触他们的作品,还有客观的传记。

  《宗教改革运动思潮》读后感(三):扫盲班

  几乎一无所知,所以看过之后像是从扫盲班结业了,走出教室,获得的当然是神学常识上的一点长进,知识上的。当然,也清楚了一些历史书里对宗教改革、文艺复兴有意无意的误读。历史的定义,就是和教科书不一样的真实,哈哈。这并不是一本探讨属灵层面以及灵修的书,所以,对于一般信徒,觉得不看关系也不大。那些关于圣礼的讨论与分歧,留给牧师去仔细看吧。

  1、才知道加尔文比路德牛。

  2、人文主义的定义,竟只剩下修辞上的好奇作为共识,呵呵

  3、宗教改革作为历史中的事件,当事人在环境中的影响和妥协。

  4、路德的最大功绩,似乎浓缩成了2点(尤其是在与加尔文的对比中):不惧分裂教会之责而另立门户;提供了群众运动所必须的口号

  5、“从内部考虑,宗教改革运动只是奥古斯丁的恩典教义最终战胜奥古斯丁的教会教义而已。”作者在书中两次引用这句话,很睿智。

  6、对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在结尾处有一个简短的回应,有趣。原来基督教入世也是新教才入的,中世纪修道院时代也是弃世的。联想另一本《奢侈与资本主义》,作者大意是新教至少让源自奢侈冲动的资本主义开始禁欲,于是财富就被投入再生产,于是资本主义就发展了,呵呵。反正资本主义是中世纪就有的,既然这样,中国为什么没有资本主义,也不能只从新教开始谈了,呵呵,不妨用预定论解释中国的没有吧。

  7、加尔文的预定论。因为世界上存在着自己所不能理解的同类,人就很担心其他和自己不一样的同类会损害上帝无所不能的光辉形象,于是只好自己拼命设想出一个预定论做补丁,却不知道补上的漏洞多,还是带来的麻烦多。人或许该更谦卑一些。

  8、基本解答了我之前读经,看到保罗谴责分裂教会时的疑问:新教为什么可以从天主教中分裂出去,他们没有看到保罗的话吗?改教家们通过解释,赋予了自己行为正当性:无非是重新定义教会,重新解释教会,然后禁止其后的进一步分裂。那么既然当日教会如此之差以至于都不被看作是教会了,今日怎么又好了呢?分分合合,或许该合一回去了。

  9、对政治的态度。不容易啊,没有一劳永逸的信仰和学徒纪律手册。极端派倒似乎是蛮纯洁的,呵呵,只是纯洁得不适宜人类了。

  放下书,刚好听到有人回答基督徒该不该参军的问题,答案是3个:有人说不该,因为要爱呀,耶稣还让彼得收刀呢,十戒里不得杀人啊;有人说可以,因为耶和华不是被称为万军之王嘛,他自己经常兴兵灭人啊,而且要顺服掌权者,领导让参军杀人,那就去杀喽;有人说要分辨,正义的反侵略的战争,就可以去,说白了就是坏人就可以听从命令去杀。靠,跟没说有什么区别。在这个烂世界上,做人难啊。当然,比中国的精神资源,还是强大多了。至少在信仰与政府之间,提供了张力。

  10、教会的历史、信仰的历史,同样是人的罪的表现史。

  11、加尔文对圣经的看法:不是关于科学知识的课本,而主要是耶稣基督的知识,所以科学发展不受神学限制;一些圣经语言是上帝俯就人类当时的理解能力而做出的表述,而不是用字面意思来表达实况的。后来,科学压力下神学家有的认为上帝在讲故事,在比喻,而不是真的就那样把万物造出来了,圣经变成了寓言故事集。加尔文要为这一说法负责吗

  12、作者很偶像加尔文,几乎是完人,结尾竟把其与列宁相比,论证划时代的伟人对于时代的重大作用,有点意思。呵呵,所以这本书里完全看不到人民群众的力量。

  13、看来路德可以放一放,要买本《基督教要义》来看。

  《宗教改革运动思潮》读后感(四):简评

  一、引言

  许多人听过宗教改革运动这个名词,并且能够快速地报出许多神学术语,但并不一定了解其中的要义和内涵。而麦格拉斯正是帮助所有一知半解的人们,他在本书中通过还原当时的历史事件,包括陈述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详细地介绍了宗教改革运动中所产生的各样概念,如不同的学术运动,不同代表人物的学说,有时是澄清,有时是解析,还有的是在各样神学运动之中作比较,以及由此带来的人类(欧洲)的部分社会旧有的天主教教义如何逐步被崭新的教义所取代,而与之匹配的政治架构如何更新原有单一的宗教管理样式。

  二、本论

  本书并不是一般的思想史或者教义史,所以作者既不是按照时间的顺序,也不是按照空间的转移或其他既定的逻辑形成框架,而是在罗列与宗教改革运动有关的种种社会、政治、文化思潮背后的教义体系的来龙去脉,并且作为一本导论性的书籍,读者完全可以按图索骥,寻找自己所要了解的词汇,以及与这个词汇有关的运动和人物,争论。

  笔者在书中有几大收获。第一,作者没有单纯地从神学的角度(即上帝的作为)论述宗教改革,而是从历史当中的其他因素考虑宗教改革的发生。首先是中世纪时受教育的人群的增多(页4),对教会的圣职腐败、道德、行政、灵性、教义提出批评和方案。第二,作者客观地展现了主流改教家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如路德述诸于日耳曼贵族,茨温利则求助于苏黎世议会,表明改革的结果对两者会造成好处。他们一方面投靠改教地区的权贵,另一方面却也受制于他们的权力。第三,人文主义对宗教改革的巨大影响是不可忽略的。而这个人文主义的涵义与现代的人文主义涵义不同,历史当中的人文主义,特别是14-16世纪的人文主义者都是极其敬虔的,他们关心基督教会而不是一个无神论者。人文主义者对回到本源的追求,特别是对古典教父时期作品的追求,对表达方式的提倡深深影响了改教家。甚至这种返璞归真的风格影响了改教家的讲台布置和教会风格。第四,反对唯实论的神学家们借着对称义、恩典、预定和圣礼教义的整理和总结,渐渐取代了以经院哲学为方法的天主教神学教义,而这些教义的不同持有者在各自的教义上既有相同也有差异,在称义上加尔文和路德基本相同,罪人称义乃是借着基督的义遮盖我们的罪,而这义并非建基于自己的义,而是上帝所赐的。加尔文更强调圣灵使人生发信心,使人联合与基督。而茨温利在后期对称义的观念开始接近路德,在关于上帝主权方面,随着他的认信,他亦越来越像一个改教家,如同加尔文一样承认上帝有拣选的主权。第五,改教家们否定中世纪的七大圣礼体,认为合法的只有两项:洗礼与圣餐。在圣礼的圣餐的争论中,路德和茨温利意见不同,两者都否认质变论,但路德接受基督真实临在一说,而后者认为那是隐喻和象征,仅为纪念。加尔文采取中庸路线,不论是在圣餐礼还是洗礼,他都尝试调和路德和茨温利的思想,认为圣餐不仅是记号,也是象征的真理,他与其他宪制宗教改革家一样,维护婴孩洗礼的有效性。

  优点:本书富有学术内涵、可读性强。作为入门级的历史书籍,笔者认为可以反复阅读,以便深刻地了解思想的历史,更加真实地接近历史鲜活的涌动。而详细地注释、名词解释更是帮助有兴趣的读者进一步了解宗教改革运动的种种。

  缺点:本书作为一本教科书,是扎实的,准确的。不过正如笔者所言,逻辑的框架是缺乏的,所以在阅读过程中,难以记住整体的知识。作者虽然能够在每一章解决观念的缘起和影响,但对于整体改革的反省是不足的,可以说是在宏观上未能够帮助读者总结、或者提供一个系统的思路和视角,帮助读者去了解。

  三、总结

  本书的导论和序言,帮助笔者很好地了解整本书的内容,虽然许多名词耳熟能详,不过对于宗教改革的政治上的张力和压力却是本书的教导。特别地宗教改革运动应当更准确地翻译为宪制的宗教改革运动,还有如茨温利,笔者习惯的是慈运理。另外,有关重洗派的评价,笔者认为本书十分客观,而非情绪性的渲染用语,如称之为异端,而是称之为极端的宗教改革运动。

  《宗教改革运动思潮》读后感(五):《宗教改革运动思潮》读书笔记

  此书行文非常简略清晰,是教材式的导论,但也有过于简化之嫌。作者Alister McGrath是英国福音派的神学家,看得出作者对加尔文颇有好感,其另一本《加尔文传》也试图为加尔文剔除茨威格造成的污名。把加尔文与自然科学(包括日心说)、工作伦理(韦伯命题)做了关联。

  【导论】

  改革的呼声:

  中世纪晚期教会思想史的一项重要因素,就是受教育的信众增加,导致对教会的批评越来越多,原因是教会【是如何】与【应如何】之间有明显差异。那么谁能改革教会?俗世政权与改革派联姻,西班牙的异端裁判所拥有高于圣职人员与修会(最后甚至高于主教)的权力——“控制这审讯制度的不是教宗,而是【西班牙国王】,“当时欧洲北部的俗世政权正见到他们可以从教会夺回权力的机会,即使因此要附和新的宗教秩序也在所不惜”(p5)。

  “宗教改革运动”的概念

  四个元素:

  (1)信义宗/路德主义(Lutheranism):最初是一项在维滕堡大学的学术运动,关于维滕堡大学神学教育的改革;严格的信义宗的宗教改革运动只是到了1522年才开始;路德比茨温利保守,也没有那么成功:新教神学更倾向于改革宗,而不是信义宗。

  (2)改革宗教会(the Reformed church/Calvinism):现今认为加尔文的观念是经过他的后继者所巧妙修改的。

  (3)极端的宗教改革运动/重洗派(the Radical Reformation/Anabaptism):坚持只有那些【作出个人公开认信者】才应该受洗;重洗派反对茨温利那种妥协(茨温利的某些做法没有圣经支持,如:婴儿受洗、教会与地方行政官员的密切联系,这都是重洗派所反对的);重洗派拒绝婴儿受洗而赞同成年信徒洗礼;财物的共同拥有权、和平的不抵抗原则;被称为“宗教改革运动的左翼”。

  (4)反宗教改革运动/天主教的改革运动(Counter-Reformation/Catholic Reformation):罗马天主教会发展的一些对抗新教宗教改革运动的方法,借此限制其影响力。

  印刷术的重要性:

  有利于传播;印行更准确的版本(宗教改革运动的资料来源主要是圣经以及前五个世纪的基督教教父作家(patristic writers)。

  【人文主义与宗教改革运动】

  人文主义(Humanism,Humanismus):

  这一词是19世纪杜撰出来的用语,在文艺复兴时期并没有被使用过,“暗示着文艺复兴时期的作者本身并没有意识到这个名词现今为人所知的普遍看法和世界观的存在”(p39-40);古典学术兴起,希腊文与拉丁文的古典作品都被广泛研读;Hans Baron认为人文主义是一场【共和主义者】的运动;强调回到本源(ad fontes):“越过中世纪的糟粕,为的是重拾古典时代思想与艺术的光辉”(p42)。

  欧洲北部人文主义(而不是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是影响宗教改革运动的人文主义;他们强调“优美文学”(bonae litterae),“书写与语言的修辞是以古典时代的风格为圭臬”(p44-45)。

  【经院哲学与宗教改革运动】

  在16世纪初经院哲学被贬斥为“对无关痛痒之事所做的毫无意义、枯燥、理性的玄思”(p63);“经院哲学”一词是人文主义者的创造,意图丑化它所代表的运动。

  唯实论与唯名论:

  经院哲学时期的早期(约1200-1350)由唯实论主导,而后期(约1350-1500)则受唯名论主导。分别受托马斯主义与司各脱主义所主导。

  唯名论的两个分支:新路派(via moderna)与新奥古斯丁派

  共同特征是反对唯实论;区别在于:新路派倾向于帕拉纠的立场,对人类的能力抱有极度【乐观】的态度;新奥古斯丁派倾向于奥古斯丁的立场,对人类能力悲观,强调人类本性的堕落。

  对堕落与拯救的不同看法:

  堕落是指“受造物现在是处于比上帝所期望的较低水平”(p69),所以奥古斯丁强调恩典,“恩典是上帝给我们所不配授予不当得的礼物,上帝借此自愿打破罪对人类的辖制”(p69)上帝本可以不这样做;所以拯救是上帝采取主动,而不是因着人类的行为。帕拉纠则认为,拯救的源头是在人类之内,“把恩典的观念置于边缘地位”(p70),“借功德得救”。

  预定论(predestination):

  奥古斯丁认为上帝预先拣选了一些人可以得救,“预定”一词是指向上帝原初与永恒的定意,要拯救某些人,而不是其他人。而对于剩下的其他人,按照奥古斯丁的看法,上帝略去了他们,“上帝并没有主动地决定他们会灭亡,他只不过是忽略了拯救他们而已。对于奥古斯丁来说,预先的命定只是指上帝救赎的决定,而不是指弃绝生下来的堕落人性的作为”(p131)。

  新路派(唯名论):

  新路派的救恩论(拯救的教义)的主要特色是【上帝与人类的契约】,“上帝与人类之间的契约设定了称义的必要的条件”(p71)。

  加尔文与唯意志论(唯名论):

  加尔文与司各脱之间具有相似性,然而事实上,“加尔文显然是延续中世纪晚期的唯意志论传统,那是自奥卡姆的威廉和利米尼的格列高利,对此司各脱可以作为一个转折点。基督牺牲拯救的功德本质是上帝以恩慈这样命定接纳的,没有理由可以给予”(p77)。

  【宗教改革运动的政治思想】

  重洗派提倡不抵抗的政策、不参与俗世事务,“对教会成员持严苛的看法,不容许向国家或城市政府作出任何妥协”(p214)。

  路德的两个国度:

  中世纪出现了“属世的阶级”(圣职人员)与“属灵的阶级”(平信徒)之间的区分,路德认为这种区分没有约束力;路德认为不存在教会里有一个专业阶层,他们与上帝有更亲密的属灵关系(路德的平等主义);但也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充当教士。

  茨温利的思想中教会与国家不是两个独立的个体,他主张基督徒是可以参与公职的,而极端派(重洗派)认为“参与公职代表了政治上的妥协,从而使基督徒腐化”(p221)。

  【宗教改革运动思潮对历史的影响】

  对世界持肯定的态度:

  1.重新强调创造与救赎的教义:(加尔文)主张上帝与世界在本体论上是完全区分的,又同时拒绝把两者分开的可能性,“世界对基督徒的忠诚没有一个直接要求,那是一个非直接的要求,在于承认上帝与他的创造之间存在着来源的独特关系。在尊崇自然为上帝的创造物时,我们是在敬拜上帝,而不是敬拜自然”(p256),所以“作为一个基督徒不是——实际上是不可能——说要抛弃世界;因为抛弃世界即是抛弃奇妙地创造它的上帝。世界虽然堕落,却不是邪恶的。基督徒蒙召在世界中工作,为的是救赎世界。【委身于世界】,是活出基督徒的救赎教义的一个重要层面。缺乏对世界的委身和工作,就等于宣称它不可能(以及不应)被救赎”(p256-257)。

  2.重新发现一个基督徒的召命(calling)的概念

  宗教改革运动思想与自然科学的出现:

  作者为加尔文伸冤,认为加尔文根本没写过“谁敢把哥白尼的权威凌驾在圣灵的权威之上?”这样的话;而且加尔文对自然科学做出了贡献:强调【受造界的秩序】,“不论是物质的世界或人类的身体,都见证了上帝的智慧和性情”(p265):“天与地把我们置于无数的证据中——不只是那些较先进的证明,即天文学、医学和其他一切自然科学所打算说明的,而是驱使自己受到最知识浅陋的农夫所注目的证明,他们睁开眼睛就能看到。”所以加尔文为自然界的科学探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宗教动机;另一个贡献是他消除了【圣经的字面主义(biblical literalism)】,这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扫除了障碍,“他宣称圣经不是关乎世界结构的详述,而是传讲耶稣基督的福音”(p266);路德驳斥日心说;加尔文发展出俯就(accommdation),“在启示中上帝亲自作出调适,俯就人类思维与心灵的能力。上帝是【以我们理解的能力】描绘他自己的肖像”(p267),上帝为了人类纡尊屈贵。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