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研究方法》读后感1000字
《社会研究方法》是一本由(美)艾尔·巴比著作,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5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社会研究方法》精选点评:
●是本大全。
●我也想说看到了很多错字......权当了解翻阅了。
●我想我买的是正版,可是里面还是有不少的纰漏,诸如封皮的作者名以及文内的不少错字,不过总体上不错,翻译还算专业。
●我就补添一下 不想说现在想研究计划吃的是本科学习时这本的老底
●思路清晰。萌萌的老爷爷写的书也萌萌的,翻译过来之后更加好笑了……虽然有些搞笑的地方给人一种“米国人笑点好低”的赶脚
●翻译仍然不好。
●邝sir偶像写的书
●为啥我不是太能接受这本书呢。。。
●作为一本教材,太不严肃了吧
●作为入门教材,还是写得很实用滴~豆哔上一边倒不太好啊囧……就是当初老师讲得太水……
《社会研究方法》读后感(一):寻找理性
才看了一章,每章后面都有复习和练习题。当然是不会做,完全不知该咋回答。又一次暴露了本人的无知和渺小,以及未知世界的广袤。对于基本上在“自学”社会学的我来说,是一本看了郁闷,但是还要咬紧牙关看下去的书。
想要在幻想和感性之外寻找理性的人,可以一读。
《社会研究方法》读后感(二):案上工具书,时时翻看
这本书属于入门的研究读物,适合初学者学习,强在将那些看似高深不可测的理论背景说得浅显易懂,引人深思;而弱的是高级的研究方法也用同样的方式和口吻来解说,就显得力不从心,不知所云了。
粗略地读完了,但是还是有很多值得再深入翻看探究的,书中也提供了很多的意见和建议,属于自己深入钻研的。所以,放在案头,遇到了相关问题可以多翻翻,求提示。
《社会研究方法》读后感(三):中国读者理解难度较大
也许是本人才疏学浅的原因,我没有觉得这本书有大家普遍评价的那么优秀
书的内容很多,五百多页,而且每页都是分两栏。然而实际有用的内容可能连一半也达不到,许多话显得很“墨迹”,同一个意思换几句话颠过来调过去的论述,结果反倒更迷糊。
我感觉理解本书最大的障碍在于文化差别,这本书里似乎用了许多只有西方文化下人们才可以理解的表达,尤其是举例的部分。本书的原作者艾尔巴比是美国大学的社会学教授,中文译者北大邱泽奇是尽量忠于原著翻译的。然而,在中国文化下生活的我们,许多例子或是论述几乎无法理解。这本书要想完全读懂,可能需要一定的美国社会文化积累,对美国的政治运行,人民生活习惯有基本的了解,否则看许多章节只能停留在“一知半解”的阶段。
这本书我到后来几乎就是靠每章后边的“本章要点”读完的,具体的内容,就准备将来在需要之时再进行查阅了。
我们老师推荐了两本书,一本是这个,另一本是杰克莱文著的《社会研究中的基础统计学》,这本书也是美国书籍的原文译作,其中也涉及到了许多西方生活相关的例子。但这本就理解起来容易的多,例子的出现和解释也恰到好处。
所以我十分期待一本能弥补这个问题的书籍
《社会研究方法》读后感(四):Amazon上美国人对这本书的评论
这本书是课程要求的,不然我才不会买它。
毫无疑问这是我作为学生和老师读过的六十大箱子书里最差的一本。
这是我读过的最混乱、最啰嗦、编辑最差的一本书。
对于很多复杂的内容,作者却没有多花笔墨介绍。
第十六章关于回归和相关的内容就是最明显的例子。
既然该书已经是第10版,出版社和巴比先生本该纠正了这个错误吧。
可他们并没有。
我想最贴切的描述时把第一版的内容重复了九遍。
巴比先生可能是一个出色的老师和杰出的学者,但这本书却是一部平庸之作。
如果系统允许的话,我会给它打0分。
-------------分割线-------------
我教了三个学期的研究方法,一直用这本教材。
如果你想教授更全面的研究方法,请用其他的书。
这本书的太多内容都是有关质化研究的。
还有,有些内容就是胡说八道。巴比先生关于使用分层抽样的讨论根本就是错误的。
书上的例子大多都是20年前的,既不有趣也没什么启发性。
巴比先生写教科书好像是为了赚钱,而不是作为一个愿意和大家分享他渊博学识的学者。
------------分割线--------------
(上面应该是大学老师的评论)
学生的评论超搞笑,比如:
“巴比先生的那些故事浪费了我很多时间。”
“偶尔出现的烂笑话让我念书念的更痛苦了。”
------------完结-----------
《社会研究方法》读后感(五):研究基于逻辑和事实
1 本书纲要
2 本书带给我的若干启发
3 针对本书的疑问
4 后续安排
--------------------------------------------------------------------------------------
1 本书纲要
《社会研究方法》主要分四章:研究概论,研究建构,观察方法,资料分析。
《研究概论》
第一章《人类研究与科学》,从我们对社会的认知来自“约定俗成”的事和“个人经验”讲起,说明社会科学的任务就是寻求真实,打破过去错误的经验或者说明新的经验。接着叙述科学研究的基础和方法,面对的伦理问题。
第二章《范式、理论和社会研究》介绍了范式研究的转变,以及研究的传统模式:理论、操作化、观察。
第三章《社会研究的伦理和政治》。
《研究建构》
第四章《研究设计》阐述研究的来源:探索、描述、解释。说明研究的个体范围和时间范围。简介了研究的过程,和策划书的写作。
第五章《概念化、操作化和观察》说明了观念、概念和事实的关系。以及操作化的相关注意点。
第六章《指标、量表和分析法》主要介绍了指标和量表的建构。说明经验关系的检验和四种经典量表。
第七章《抽样逻辑》
《观察方法》
第八章《实验法》介绍实验法有优缺点,重点说明了内在无效性的来源。
第九章《调查研究》介绍适用和优缺点。
第十章《定性的实地研究》
第十一章《非介入性研究》介绍了内容分析法,既有资料分析法,历史趋势分析法。
第十二章《评估研究》。
《资料分析》
第十三章《定性资料分析》。
第十四章《定量资料》分析。介绍了单变量分析双变量分析等。
第十五章《详析模式》,复证、辨明、阐明、标明等概念。
第十六章《社会统计》,介绍描述统计、推断统计、其他变量统计等方法。
第十七章《阅读和撰写社会研究》。
--------------------------------------------------------------------------------------
2 本书带给我的若干启发
2.1 “科学的两大支柱:逻辑和实证。""社会研究的三个层面:理论,事实,资料分析。"
科学的现代解释是寻求真实。理论是一种逻辑关系,用实证来证明逻辑。
2.2 事实、观念、概念的关系。
观念是主观而差异的,采用同样的概念交流会产生认知上的偏差。这也是人言可畏的原因吧。
所以以后我不评价,只是客观描述事实。
或者说文化会潜意识里影响我们的观念,所以美国大片那种美国文化式的侵略真是很恐怖。
2.3 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是我认为最接近社会学的一种方法。观察社会本身的出版物、动态,进行编码,分析,预测。
内容分析法也是对熟悉传统实验室问卷研究的我一种新启发吧。本来做研究就是取之生活,实验室呆久了反而忘记了。打板子。
2.4 根据需要针对性采取措施。
必须说明在如此纷繁的资源和有限的时间精力资源中,只有合理规划,明确目标,才能提高效率。
--------------------------------------------------------------------------------------
3 针对本书的疑问
4 后续安排
to be contin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