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有个曾国藩读后感精选
《晚清有个曾国藩》是一本由赵焰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20图书,本书定价:28.50元,页数:2009-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晚清有个曾国藩》精选点评:
●盛时常做衰时想,上场当做下场时。才学,判断,想有作为,到学会顺势,深知一人之力的微弱。看人独具慧眼,才子满门,容贤,佩服他有这么多的知己。
●幸好先读了张宏杰,否则作者回避了大帅如此多缺点而不提,岂不是要一叶障目了。历史,是需要对照的。读不下去了, 实在很主观地说老曾的好话,读不下去了……1202
●草草读罢此书,曾国藩的深与广,浮躁的我连个一都没窥到。待年龄再长,找机会再读。
●值得一读。
●难道我买的是盗版书?错别字累累,居然还是广西师范这样的出版社出的。作者明显擅长的是蜻蜓点水式的豆腐块,太多豆腐块堆起来,成了豆腐渣。
●知行合一
●视角和其他描述文正的都不一样,感觉比较有料。
●文笔好,臆想多。
●作者的文笔很好,很对我的味,还怕清末曾李袁这三人评价太主观,所以先看了争议最大的袁,没想到算是比较客观的,于是放心来看曾李。但是作者竟不顾这名声在外的曾剃头,而硬以脑残粉方式呈现曾氏心路历程,提及左宗棠的时候竟用“爱唱反调”来形容,我也是服了。曾氏克己自律到近乎变态的行为,正是由他巨大的名利心所驱使的,作者反而极尽褒奖之辞,也是讽刺。一个奋力做一等鹰犬的老狐狸,在官场厚黑被追捧的今日被奉为圣人,算是实现了曾氏的理想。
●作者太喜欢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一部传记写成了抒发自己情感和无穷脑洞的抒情散文了,占篇幅三分之一的作者感言我都是跳过去看的。
《晚清有个曾国藩》读后感(一):自醒节制的人格 小说式的描写
用小说体的描写,躲入曾国藩的内心来叙事,让人很容易读进去,也很容易记住,比一些东拼西凑,力求旁引博证的历史性文献记载要好很多,不枯燥,人物鲜活,个人读了以后也从曾国藩的人格中受益匪浅。
作者主观性肯定是有一点的,但历史就是这样,本来就是无从完全考证得清楚的,更何况是对一个人的研究?我们自己都无法完全自知于己的,何况是些别人?
书就是这样,看了各人有各人的评判和体会,无需一争是非,而不同见解的体悟及争论也便是思想火花的碰撞,至于对错,那是不必要也无资格去评论的。
古人有云:读尽书不可尽信书,尽信书不如不读。 这便是阅读的乐趣,别人写,你看,你思考。
《晚清有个曾国藩》读后感(二):佩服曾文正
“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毛泽东如是说。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心情是至始至终是沉重的。
在曾公无限风光的背后,却是道不尽的无奈与悲凉。正如作者所言“历史赐予他使命,却不允许他享受个人的喜乐;赋予它重担,却不给他健康的身体;让他慷慨激越,却不将他置于那样一个时代。”十几年的戎马生涯,夺走了他太多东西。亲友的亡故,身体的摧残、生命的消耗,让他深深感到人在命运面前的渺小和无奈。
后来的天津教案一事,使他名声扫地,黯然神伤。客观来说,理屈在国人。而外国列强仗势逼人,将舰队开到大沽口加以威胁,硬要清朝交出几十人命。一面民怨汹涌,决策层难免被其裹挟。面对如此进退两难之境,他不在乎自己的一世英明,最担心的自己处理失当,从而招致战争。清国早已经不起战争的消耗了。最后无路可退,不得不妥协,贬裁地方官……
少年得志,博览群书,对于先人之教是勉力而行。以中人之资,建不世之功,可谓大智慧,大阅历的人。但曾文正人生的道路却是如此坎坷,在命运面前竟是如此无奈。使我不禁感叹:人的努力,能力即使如此,终究难敌历史。
看完全他的传记,心情还是久久不能平静。巨人已矣,往者不可追。曾国藩的大才识、大功名,大丘壑,断为我辈所难以企及。但他的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原则方法,他的思考感悟,对人生人世的洞察,却可以为我辈带来思想营养和前进的动力。在心中默示自己:如曾文正公般叱咤风云位极人臣的大人物都是忧苦远多于安乐,我等之事业挫折人生嗟叹又何足道。
《晚清有个曾国藩》读后感(三):晚晴的理想和现实
刚看到书名的时候觉得可能不是一般严肃的书,鉴于自己从来没有真正地了解过曾国藩,决定从一本最通俗的读物开始读。结果发现虽然通俗易懂,适合当入门读物,但其实是一本严肃的文笔很不错的传记。
如果以文武为界,曾的一生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北京功名 —— 南方与太平天国的战争 —— 战争结束,文官生活恢复
每一阶段都有一种思想占据曾思想的主要地位(我烂烂的中文!),在书的最后有一段曾的朋友欧阳兆熊对其的评价:
“在京官时,以程朱理学为依归;及出而办团练,又变而为申韩;至(咸丰)八年重新出山后,则有很浓烈的道家成分了”(pp.208-209)。
就像是书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评价,孟子似青年,孔子似中年,而老庄如老年,在曾的身上,每一种文化的交替影响似乎都合情合理,融为一体,—— 可能是因为总的来说还是在中华文明的体系下面吧。
虽然他的一生可谓精彩,但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却又不可避免地蒙上了一层悲剧的色彩。曾有一种封建士大夫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气度,可是他只能忠于一个并不完全相信自己的少数民族政权;虽然是孔孟之道虔诚的追随者,但同时也不得不学习西方的“奇技淫巧”(怎么感觉像是现在?)。他的一生都为同宗的思想所贯通,这使得他即使是在训练湘军的时候,也不忘向士兵们灌输孔孟之道,让士人做军队的统领,然而却只能在西方列强虎视眈眈中华大地的时候,向持有不同思想试图推翻清朝统治的太平天国宣战。与此同时,在军队中培养谦谦君子的想法也不可避免地遭到失败,在那样的年代里(最恐怖的一段是在湘军攻破金陵时,城里的百姓已经开始卖人肉了),这种想法只能是空中楼阁了。
在他的一生中,曾一直向往一种耕读人家的生活,有自己的菜园,自给自足,不问世事,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这种简单恬静的生活却一直没能实现。如果说现在异地是很多人生活的常态,曾可以说几乎和妻子异地了一生,虽说在当时可能夫妻感情也就尔耳,但想想还是觉得很悲惨(好吧,小女生的腔调又来了)。他后半生一直为癣疾所累,一旦发病全身奇痒难忍。
这本书在提到对曾的研究时,大多数资料都来自其家书,奏折,对弟子的教诲,甚至还有他提写的对联,但很少提到他的诗词歌赋和其他文章,也难怪曾在最后要感叹一生都没有时间整理自己的思想了。
看完了这本书,忽然又对晚晴的历史开始感兴趣,今天从图书馆借了一堆书,幸福充实的读书生活又要开始了。
《晚清有个曾国藩》读后感(四):认清自己是个啥很重要。
读完《晚清有个曾国藩》,羞愧难当,羞愧与自己的无知、羞愧与自己的无能,羞愧与自己的无为。但仍有一丝庆幸,至少不是在临死前在认清自己。
曾国藩很伟大,对与我,他的伟大不在于位极人臣、不在于文学才能,而在于他时时的“自省”和“谦卑”。
【摘入书中他的“日课十二条”:
一、主静:无事时整齐严肃,心如止水;应事时专一不杂,心无旁骛。
二、静坐:没日需静坐,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三、早起:黎明即起,绝不恋床。
四、读书不二:书未看完,觉不翻看其他,每日须读十页。
五、读史:每日至少读《二十三史》十页,即使有事亦不间断。
六、谨言:出言谨慎,时时以“祸从口出”为念。
七、养气:气藏丹田,修身养性。
八、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随时将自己当养病之人。
九、日知其所亡:每日记下茶余偶读一篇,分为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
十、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不可一味耽搁,否则最易溺心丧志。
十一、作字:早饭后习字半小时,凡笔墨应酬,皆作为功课看待,决不留待次日。
十二、夜不出门:临功疲神、切戒切戒。
【摘入书中一篇他的日记:
“静下新来细细思考,古往今来已有亿万年,而且没有穷尽,人在其中生存,只不过几十年的时间,仅仅一会儿功夫罢了!大地广阔几万里无法知道它的边缘,人在上面生活,睡觉休息,活动游走,白天只需一间屋子,晚上只需一张床,古人和近人写作的书记,浩如烟海,人的目光所能涉及的地方,不过只是九牛一毛!世事千变万化,有各种途径的美名,而人一辈子的力量所能达到的,不过是太仓中的一栗!懂得了时间的无限而我所经历的时间极短,那么碰到了忧患逆境,就需要稍作忍耐,等它安定。知道了大地的宽广而我所居住的地方是如此的窄小,那么碰到了名利争夺之事,就应退让隐忍。知道了书籍是如此的多而我所看到的书是如此的少,就不因为稍有心得就沾沾自喜,而应当考虑选择其中好的去持守。知道发生的事情很多而我处理的很少,就不敢夸耀自己的功名,而应该考虑推举贤人来进行图谋。如果这么做事情了,自私自满的偏见就会慢慢的消除了。”
做人如曾国藩,对自己如此苛刻,做事务求“忠”“孝”“勤”“检”,到最后仍像一滴水消失于河流之中,像雪花融入冰冷之中,一切都悄无声息。或许,能做的仅是过好今天。
不知道下一秒我会怎样、不知道明天、明天的明天我会怎样,只希望能如他一样遇到好的“去持守”。
感谢作者:赵焰写出这本书,感谢生活让我读到这边书。
《晚清有个曾国藩》读后感(五):既立业,尚读曾老先生
市面上有很多以曾国藩为噱头的成功学书,初不以为意,觉得现今的传记都太“捧脚”了。可读到一句“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士为将为相一完人”,忽觉这评价甚高呀,是个大人物。经朋友推荐《晚清有个袁世凯》,听着他讲袁世凯其实是个才气很高的人,开始猜想那曾国藩是不是还有什么让人意想不到的点呢?
曾国藩是个摩羯座,难怪那么“别扭”。本以为是个极尽圆滑之人,在朝堂之上如鱼得水,细看来却是个跟自己较劲,一生都在矛盾中挣扎之人。曾国藩一生都在追求内心达成一种境界,不说是孟子主张的“内圣外王”,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却也八九不离十了。本书基本是以曾国藩思想体系的变更或者说是丰富为主线,以编年体的形式徐徐道来曾老的生平。曾国藩的朋友欧阳兆熊曾经评价其思想体系的“一生三变”:在京官时,以程朱理学为依归;及出而办团练,又变为申韩;至(咸丰)八年重新出山后,则有浓烈的道家成分了,世事洞明,智慧而阴柔。随着曾国藩对内心升华的不断追求,他对自己的要求也越发严明起来。比如早年间他为自己定下的“日课十二时”,看这每一件都是严苛自己、虚耗心力的课业,我的内心倒是颇有同感。不过,伟人伟大的地方就在于---知行合一。除了一些心性上的感悟,这本书也让我对太平天国起义有了一个稍微详细的认识。本以为曾国藩只是文臣,没想到这个书生竟统领着其他书生创建了晚清史上至关重要的湘军,并在将近16年的镇压起义运动中担当大局。但是比较让我发笑的是,曾国藩并不全是为了拯救清王朝而全力付出,应战的更多因素在于想要守护这百千年来的传统文化。作为一代贯穿古今中外思想的杂家,曾国藩终其一生都想在学术上有所造诣。军旅生涯是被迫的选择,是万分不想涉足的选择,但为了守护自己的真正追求又不得不让自己一头扎进去。讽刺的是,正是自己所憎恶的东西成就了他。其实读到这些,我真是又发笑又心累,这天下摩羯一家人啊。大学四年这万分憎恶的学生工作让我每每心力交瘁,就想读书做公益的我却碍于人情又苦守着。但真正滑稽的地方,又在于捻北结束后朝廷宴请百官,曾又为自己位于汉官之首而颇为得意,我又何尝不是?哈哈,呵呵。
读这曾国藩,心里总闷着一股气,叹不出来又咽不下去。大概是像极,心里怕着了。我达不了那样的成就,也请饶了我,别让我太跟自己过不去。毕竟现在的我,依旧不能很好的给自己定位,依旧不知道“我”该是怎样的我。这本书中,还是可以撷取很多的妙言佳句以作警示语之类的。还是忍不住讲来一句,“法国作家玛格丽特尤瑟纳尔曾经说:一个人一生所构成的图表……是由三条弯弯曲曲的、无限伸展的、不断汇聚又不断散开的线条组成的,这就是:一个人曾以为是的、曾希望是的和曾经是的那种东西。”
最后,用一句话来描述对这个说不清道不明的曾国藩的印象,“一切非高妙的学习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耐心比拼的过程。”曾国藩,真的寻到自己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