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晚清有个李鸿章》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晚清有个李鸿章》读后感锦集

2020-11-20 02:53: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晚清有个李鸿章》读后感锦集

  《晚清有个李鸿章》是一本由赵焰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晚清有个李鸿章》精选点评:

  ●古往今来 ,只有两样东西意味着永恒 ,那就是 ,人头顶灿烂的星空 ,以及人内心深处的神灵 。

  ●春秋笔法

  ●还是抒情太多,不过对于李鸿章晚年和重新评价还是有价值的。

  ●中堂大人生不逢时,可惜了。

  ●小沈推荐的书。顶着感冒头疼,一气儿看完。对于这个位高权重,却为国事苦心孤诣,鞠躬尽瘁的士人,满心敬佩。也为他最终难敌命运,身败名裂而感慨唏嘘。还为百年前国人的愚昧而心痛不已。在时间的涤荡之下,历史总会褪去神秘的面纱,还人以真实面目。愿逝者安息,生者觉醒。 PS:属羊的人nb的也不少啊

  ●里面对于社会规律的深刻标识是极为难得的,李鸿章是中人之姿,但是处于历史的风口浪尖,经历了各种惊涛骇浪。他成长的土壤决定了他的格局气度。他的失败也在于此。

  ●病入膏肓的体制让试图力挽狂澜的努力都化为徒劳

  ●看李鸿章的诗,很有感触。他二十出头去考进士的时候,作诗“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侯”,何等的豪气干云啊!等到了年届八十,要死的时候,作诗“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这就是男人,成熟了。

  ●果然作者是写散文的,真是隔行如隔山,同样靠文字谋生,专攻不同还是差得远。这是一本很差的传记,总结起来就是有用的史料太少,无用的抒情太多。你熟悉了历史学家那种信手拈来都是史料的正经传记,这种书看了只能说浪费时间。

  ●对李鸿章的看法在中学时代就已得到修正,该作品也算是基本公允。读来很心疼他,倘若在一个不同的时代,洋务运动和北洋水师或许会有不同的结局。他有他的局限性,而在这局限中,他已做到最好。

  《晚清有个李鸿章》读后感(一):一本好书

  有观点有事实,有历史有故事,增长知识,引起思考。有大历史的眼光,有人本的关怀,有清醒的认知,有客观的评价,有认真的反思和检讨。有有机的内容组织,有细致清晰的表述。

  作者将李鸿章这样重要且颇多争议的历史人物放在历史的环境中,尽力摒弃意识形态的干扰,通过内心的刻画和客观的事实和历史展现,努力还原真实。

  《晚清有个李鸿章》读后感(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首先,作者的文笔非常之好,相比于传统的人物传记有更多抒情描写的文字,写的十分细腻,而且这种细腻显然来自于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深度揣摩和体会。其次,我是一个安徽人,身在异乡,每每遇到不解鸿章之人,都要深深替其辩解一番,鸿章先生是晚清难得的大才,身为同乡,实是自豪。自古江淮多才俊,可惜鸿章生的不是时候。再次,鸿章先生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早年练兵,中年洋务,晚年则力挽狂澜,然终究摆脱不了时代的局限性,而不幸成为那个国家耻辱年代的最后一块遮羞布,以致背上千古罪人的骂名,即使入土也不能安,还闹得个最后身首异处,粉身碎骨的下场,此历史如何之殇啊!

  《晚清有个李鸿章》读后感(三):一个生错时代的人

  花了近一个星期的时间,读完这本赵焰写的《晚清有个李鸿章》。比起梁启超的《李鸿章传》,这本是只能作为李的小传,全书只不过18万字的篇幅,对于描写一个处于乱世中风口浪尖上的人物而言,真的是太过笼统。以致我读完全书,仍不能让一个丰满的晚清能臣(姑且这么评价吧)跃然于眼前。

  一直对李鸿章充满好奇,是因为作为曾国藩的得意门生,以及康梁人等的先驱者,实难想象,一个接受全盘封建传统教育的晚清汉臣,如何能特立独行,把目光定位在学习西洋先进技术的角度和高度上的?但最打动我的,却是李在官场中表现的“真”!在面对列强瓜分的事实面前,他没有慷慨激昂的“主站”,而是能看清时势的希望隐忍。无奈,他终不是最终的决策者,当面对一派,秉着“泱泱大国,唯我独尊”的执政者面前,他只能硬着头皮领命开打,然结果不出其预料,怎是一败涂地就可形容?即使老泪纵横,断不能凭其一己之力扭转历史的乾坤。

  悲呼哀哉!

  《晚清有个李鸿章》读后感(四):局限性

  最近喜欢读史书,越来越感觉到读史使人明智。历史就像是一个轮回,总是惊人的相似,读懂了历史,会发现当世之所见,之所闻没什么大事儿,更没什么新鲜事。

  读了这本书最大的感悟就是”局限性“,人的局限性,时代的局限性,国家的局限性,局限性就像一个怪圈,兜兜转转,终究迈不过,绕不开。

  曾国藩是一个传统的读书人,他宽厚、智慧、诚实的人格特质,是中国精英文化的集大成者,他这种人过于的“正”,只能做光明正大的事儿,但对于变通、打太极等实事儿,他即不屑同时也没有能力,因此在处理“天津教案”运动时,既没有顺应统治者的意愿也没有得到人民的认同。

  而反观李鸿章,他既能入仕也能出仕,他务实接地气,但缺乏更广阔的理想和信仰,所以无论对内对外,都能游刃有余。但他终究也逃脱不了自己的局限性,那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忠义节孝又深入他的骨髓,所以他在明知清朝已病入膏肓,也是尽量去扭转而不是取而代之。

  《晚清有个李鸿章》读后感(五):封面不俗内容俗

  最近在读李鸿章的传记,也是因为有些实际的需要。

  所以,同时读的不止一本,除了这本以外,还有《李鸿章和晚清四十年》以及《李鸿章发迹史》。

  对于《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那本书,连评论都不想评论,看这本书的话,不如重温一下中学教科书了,内容和评论手法差不多,宏观!

  而另一本《李鸿章发迹史》是读客图书做的,虽然说读客的书本本都做得如此”通俗”,但比较之下,在现在书市的历史类图书中,质量还是属于上等的。作者文笔流畅,评论也较能一针见血,难得的是摆脱了什么所谓老官僚这样一些毫不中用的评论。且此书以李鸿章为题,写的主要也是李鸿章,通过大大小小的历史事件和官场斗争将李鸿章的做事能力写得通透明白。

  而这本《晚清有个李鸿章》相比之下,作者文笔不能算差,咬文嚼字的风格可能会受到更多历史爱好者的追捧,但在如何看待历史人物方面,观念毕竟陈旧了许多,尤其继承了传统的评论方法,喜欢给人物定性,对真实认识李鸿章设定了许多障碍。

  当然,其实我本来打算忍了的,但是后来看了了绪论,我实在是想出来吐下槽。大家请看下面这段文字:

  我写作李鸿章的动机却是非常明确的,那源于清醒和困惑的交织——一种极端的清醒,也是一种极端的困惑。这种困惑与清醒是相联系的,更是相融合的。它不仅仅是对李鸿章本身的困惑和清醒,是对中国文化的困惑与清醒,同时也是对于世界以及人类思想和行为的困惑与清醒。

  靠!这是万能句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