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销员之死读后感摘抄
《推销员之死》是一本由(美)阿瑟·米勒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37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推销员之死》精选点评:
●现代派就指着他和奥尼尔了
●每个人都需要认清自己
●還真是一句句「讀」完這本書的啊。
●有感和被有感
●希望有机会能在舞台上看一下《推销员之死》和《萨勒姆的女巫》。尤其是《萨勒姆的女巫》,经历过和知道文革的中国人相信会感同身受的~
●好一个悲哀的故事
●“我们用了二十五年的时间,今天终于付清了房子最后的一期款项,这座房子终于属于我们的了,可是亲爱的,家里没有人了。”——真他妈现实!
●读的我热泪盈眶甚至微微发抖。
●作为销售员,我不想死。
●用思想和心理环境表现外在环境,几个细节几句话就支撑了整个戏的框架
《推销员之死》读后感(一):中国春梦的未来
威利的死 是个人的悲剧 更是国家与时代的悲剧 六十多年前的美国人从梦里惊醒并讶异地认识到站在冰箱顶上够不到月亮 六十多年后我们才刚刚开始学会做着属于我们自己的中国式的春梦
这一同样的悲剧会发生在未来的中国吗?未来中国的威利也会死去吗?
《推销员之死》读后感(二):当今有爱就会获得财富
原来爱是虚构美梦的最可人的材料,这种现实主义让人为之一振,舞台的导演表现形式就令人为之倾醉,想一想,威利和本的悲剧还会不断发生,但不管什么社会形态坚持爱就能获得财富,这是我的观点,也许一辈子不行,但加上儿子,孙子那些时间一定行。可怜那些以往有爱而无法生存的人,也祝贺他们一定永存于舞台,电影,文字,绘画,音乐当中。现实主义万岁。
《推销员之死》读后感(三):威廉•洛曼
《推销员之死》中,主角威利一生努力的工作,结果在要退休前被开除,到最后走头无路所以选择自杀来换取保险金给家庭。我觉得威利一生都在说大话,永远不敢承认自己已经失败了。他之所以会想要自杀是因为他终于承认自己已经失败了,无法面对家人。
人一生都会犯错,但是犯了错要改过,不能因为没做好就撒谎来掩饰错误。威廉用自己的一生来编制一个谎言,以至于他连自己都几乎要骗过去了。一开始他撒第一个谎来掩盖一个真相,撒第二个谎来掩盖第一个谎。威利的悲伤的回忆(比夫小时候所看到的外遇)需要用他的美国梦来掩盖,当时是第一次他的谎言被当面揭穿,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不惜一切代价的尝试弥补和遮掩发生过这样一件事。这时威利的美国梦对他更加的重要,他的美国梦是来告诉他自己的一切都还是美好的。
我认为威利的经历不仅仅代表他或美国人,他的经历全世界的人都可以联想到。没钱,没地位,有梦想,当现实太残酷的时候,就会选择在梦中活着。威利的悲剧不只是个人的,他也是全人类的悲剧。
《推销员之死》读后感(四):幻灭
美国梦的光环环绕下,是大多数未成功者的幻想及其破灭。
做了一辈子推销员的老威利是自尊心极强的人,葬礼上友人也道出:“推销员每天用灿烂的笑容以及擦得亮眼的皮鞋去面对一个个客户,当他没有得到对方报以笑脸的回应他便知道自己失去了机会。”在家中,妻子总是安慰着、迁就着、鼓励着爱幻想的威利,而威利在幻想些什么呢。他希望儿子能永远像十七岁打比赛时那样辉煌、意气风发,希望自己对他们从小开始的成功教育能使他们出人头地,能为这个家带来转机,总是将梦想寄托在儿子们身上;也幻想着当年如果跟随哥哥本选择去阿拉斯加闯荡,用四年青春换来巨大的财富,那么如今便不用龟缩在城市中艰难生活,永远面对着数不尽的合同、贷款、物质带来的束缚。他永远没有认清现状,从不去考虑儿子的真正志向,空有抱负而又不肯脚踏实地面对现实,后悔人生的选择永远是最无用的,当这种后悔已经无法遏制便成为了病态,对于成功的巨大幻想最终只能加剧人生的失意。
人永远要认清现状,埋头生活,成就感与安全感永远来源于琐碎但有序,重复实为积累的日常。保持梦想而非幻想。
《推销员之死》读后感(五):又一次美国梦的覆灭.
是条件平等,还是结果平等?这是几个月前在一个公益网站上看见的疑问.美国相比于中国,无疑在条件上制造了相对的平等,同样的教育,同样的环境,同样的起点.可是这就能杜绝社会的阴暗丑恶面吗?显然不能.
听说阿瑟·米勒被誉为美国戏剧节的良心.一年前有幸拜读过他的著作"萨伦姆女巫",一个政治性很强的剧本.当时并没有太大的触动,故事是好的,构思也很巧妙,人物刻画入木三分.却没有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而这本推销员之死,完全颠覆了我对米勒原有的印象,无论是对穿插游走在现实与回忆的威利的塑造,还是对于美国梦的准确又有力的抨击,都为这个剧本增添了熠熠光彩.作者的慈悲,在整个剧本中贯彻始末.对于社会的细致观察以及深入分析,甚至敢于辛辣的讽刺,正是一个优秀作家所该具备的第一要素.卡发卡如此,雨果如此,米勒也是如此.
为什么标题要说"又一次"?半年前我读了一本在布什执政时期美国非常热门的一本图书"愚蠢的白人",作者用幽默却犀利的见解无情的将"美国梦"粉碎.个人认为,要移民美国之前必须看一看那本书.那个胖子甚至拍了一部纪录片来讽刺美国的枪支文化,当然枪支泛滥只是美国泡影的一角.种族歧视,财政混乱,政府公然欺骗,财团垄断,等等问题都是美国所面临的.
是条件平等还是结果平等?当然这是属于发达国家的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