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读后感100字
《回归》是一本由[德]本哈德·施林克 / Bernhard Schlink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306页,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回归》精选点评:
●施林克 朗读者
●像是开启记忆的一扇门
●本哈德的职业精神贯穿于整部小说
●感觉不及reader
●这是一次不太成功的抒情,不太连贯流畅的论述,但是我喜欢看德国人的思考——透着他们严谨的生活态度和工作作风还有对战争的深思,其他国家的人写反思,则是控诉多真正的思考少。
●落叶归根,离乡背井的人,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思乡情结,甚至在这一生中,无论身处何方,都不会觉得安定。就这样,主人公在不断地寻找自己的身世、寻找那位神秘的作者、寻找故事中的人物,而最终找到了自我,所以一切都要回归到原点,才能真正重新开始。
●人生与文学的交叉穿梭,返乡童年父亲爱情,整个人生
●本来是特地冲着本哈德·施林克来的,结果看完了竟然没感觉耶~ 大概是他找到他爸爸的理由太扯了吧,他还是只有朗读者写得比较好
●未读完
●那么多法学内容,可读性不是很强,但是一个又一个返乡的故事却很吸引我。施林克的文字好孤独好沉重,虽然我不太喜欢有些地方的翻译,可还是能感受到。
《回归》读后感(一):以《奥德赛》返乡为主题的小说
题材和主题依然吸引人。关于返乡的主题在《朗读者》也有提及,这次则是一部直接以返乡为主题的小说,可看性比较强。不过他最好的作品还是《朗读者》。插一句,如果《回归》能压缩到和《朗读者》一样的篇幅,故事一定更紧凑、更精彩。再啰嗦一句,马克思的名言Die Philosophen haben die Welt nur verschieden interpretiert, es kommt aber darauf an, sie zu verändern早已有现成的译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回归》读后感(二):生命是一场不停歇的旅程
看完《朗读者》在图书馆又遇见了本哈德.施林克的《回归》。大段的法学逻辑真的让阅读异常的晦涩,但是我还是坚持这读完了。深深的喜欢德国严谨的表达,情感的描述自然流淌在主人公执着追问的旅程之中,深深的抓出人性。
对自身的追问,探究与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妥协,体谅,理解。人生就是一场带着一个又一个疑惑不断追寻的旅程。疑问,迷惑、讯问、思索、矛盾、牵扯、判断、决定、理解、宽恕、懂得、放下……
这一遍,读的真的还是太肤浅。
《回归》读后感(三):“曾经汉娜难为水”
——来自钱定平翻译的《朗读者》。
类似的古诗、成语套用,时不时让人闻到微微的焦味。
硬撑着说,还在可承受的范围内——看在对电影意犹未尽的份上。
如果没有电影,光凭这本小说的中译本,我很难想象自己能对这部作品产生多少热情。对中文的欣赏力,实在属于我少数几样不曾存在疑问的自信之一。谁叫你不懂德语呢?(恐怕这辈子都不打算去懂)
好在我先翻了一部份《回归》。这一本的译者吴筠在译后记里说,Shlink的语言特质在于“刻意简化,却又逻辑缜密且蕴含深意”。
哦,所以读者应接受好比“此情可以追忆,只是当时惘然”的句子?
《回归》的这位2002年才从复旦德语系毕业的翻译至少在让人读人话。有时候,买书不能不看编辑……
《回归》读后感(四):”你回来啦“
核心部分没有看懂,再看一遍应该也还是一样 —— 因为缺乏法学,哲学构筑的知识系统,对于概念和术语的理解大多都是抽离的,很生硬。
但还是把故事看完了,这个作者对于女性的刻画,男主人公对女性/母性的抗拒和需求,是我看过的当代外国小说里(当然,数量很少)比较精彩的。
他在他的两本以反思二战为题材的小说里都以此作为故事的承载,且基调很相似,特别是对钦慕女性的描写:
她们都是中等偏胖身材,浅金色的头发朝后梳着,有淡蓝色的眼睛和白皙的皮肤,乳房丰满,粗壮的大腿上有橘皮组织,经常穿着旧但十分熨帖的内裤。相比男主人公的拘谨,敏感,她们一律都有着一种所谓的满不在乎,和毫无保留的激情——以及,天然并持久的温柔。
这种持续的温柔和激情,萌发并维系了男主人公 ”对日常简谱的共同生活的需求,对沟通的需求,对接受和给予关心的需求,对简单宗教仪式的需求。”
《朗读者》里伯格完全失去了接受这种生活的能力,非常不幸的。《回归》里结尾,彼得“返乡”时看到芭芭拉,她仍像他们第一次见面那样,鼻子上驾着眼睛,靠着门框,把双手叉在胸前,说了一句
“你回来啦!”
这恐怕是返乡故事所能有的最美满的结尾了吧。
(《朗读者》选Kate Winslet 来演实在是很秒,她一定也是作者的梦中女郎吧。)
《回归》读后感(五):严肃地炖一锅文学的鸡汤
据说,冯金线最近提出了个“本数论”。
把作家划分为:一本书作家(名作家),两本书作家(大作家),多本书作家(大师)。
且不管这个划分是不是合理(当然是不合理的),但施林克确实可以归为一本书作家。
自从《朗读者》拍成电影一夜爆红后,通俗作家施林克变得炙手可热,但是,他已经写不出什么来了。
经过十年的酝酿,他又出了这本书。
这时,朗读者的电影,已经成为经典。读者抱着强烈的好奇心,期待这本新书。
结果,看到了大段大段的怀旧式散文,优美的乡间描写,
但如果这样,成为一部小说还不够。
于是,他又加上佐料:当然离不开对二战的反思咯,这是他的招牌菜。
他又加了一些法学角度对二战的论述,
又冗长又乏味,看得人昏昏欲睡。
怎么办?那么,再穿插一个生动的故事。
这就有了小说套小说的结构:加上二战时的一点小说片段。——这下对二战的反思,不仅停留在法学学理上的探讨,还有故事支撑,该生动有趣了吧?
还没有。
那就再加上一点法学家自己的生活描述吧。
再来点侦探味,调查穿插其中的二战小说描写的原型。
怎么?还不够深刻?不够文学?
那么,好!干脆来点奥德赛,再来点哈姆莱特。
这下够深刻了吧?这下够文学了吧!
总之,这本不到二十万字,花了十年写成的小说,
就是这么生拼硬凑地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