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的艺术读后感1000字
《小说的艺术》是一本由[英]戴维·洛奇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良伴侣
●在家里找出来这本。加上这本,David Lodge 的作品就看全了,但还是最喜欢《大英博物馆在倒塌》,万年不变的嘲笑英国文学系学生,哈哈哈
●有理论分析,有原著欣赏,也有历史的,挺好的,毕竟我改变了自己只看故事的局面。
●和小說面面觀一樣,是一個較為開放的文本,讀來生動。
●小说的技术
●2016年已读055:不好看,基本涵盖了从现实主义到现代、后现代小说艺术的方方面面,有些切入点还算新奇,但囿于篇幅的限制,有些太过流于表面,谈不上是“对文本的细读分析”。以及,不少人名、书名都没采用通译。
●何时能把参考书目里的小说读过一遍再回过头看这本书,感受应该会深刻些。 阅读量太少影响了理解的深度,倒是对提出的基本概念有了一定的印象,对以后读小说会有帮助吧。
●惯性吞噬着工作、服饰、家具、配偶、对战争的畏惧……而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要让人们重新找回生命的感触
●有时间想要把里面提到的书,仔细都看一遍。。发现自己原来读的好囫囵。。
●中弃,没意思
《小说的艺术》读后感(一):蛮细致的分析
2010年10月25日读完了这本书。
在刚刚拿到这书的时候,粗略地翻了一下,觉得就是一本《阅读与写作》+《青年必读书手册》。
对于小说,我最初的诠释就是一个故事,非常吸引人目光的故事,扣人心弦的故事,是现实与梦想,想象的结合体.
但是这本书在部分领域上颠覆了我对小说的看法,小说是一门艺术,在语言修辞方面的专门运用,不再是单纯的阐述一个故事,而是用精准的,巧妙的,斟酌过的语言来书写一个世界.
虽然文中涉及了很多国外的作品,由于这本书是译作,所以,部分文化以及语言文字,没有能够很好的领悟到.
.S.多学些语言文字,了解他国文化,对扩宽自身的视野都是有好处的
=0=这本书就是小说在不同国度的解读.
中国小说,谁来解读下?
David Lodge对小说的分析可谓是到位,且伴有新颖之处。
我读这本书的时候并不是当成一本“分析小说”的理论书籍读,虽然书中的小说批评属于运用甚广,牵扯其它专业之深,看似学院派,但并不失其僵化,David Lodge好像一眼就能看到某一位作家与其余作家的不同之处(这个得建立在大量的阅读文本上才可以得出,其二是,有很强烈的文本感受)
以前我一直感觉学院派的批评家几乎走到僵死的局面,后来才发现西方文论家做text 的研究是那样的灵活。
这本书,是任何一个中国学者想从事文学研究无法绕过的必读书目。
尤其是在学科细分年代的今天。
《小说的艺术》读后感(四):小说是3个人玩的游戏
小说是3个人玩的游戏
小说是一种游戏,一种至少需要3个人玩的游戏:一位作者,一位读者,还有一位是主角。
作者通过文本的叙述,控制着主角的情绪;主角的情绪反应又引导着读者的反应。
但是,由于文本语言的意义和形象,需要读者的大脑重新解读。
因此,不论作家具有多么强烈的诱导意识;作品也会产生超出作家意识的新意义;这些意义取决于读者,读者通过阅读过程也许可以理解作家的意识,也许可能根据文本和自己的意识投射建构新的意义,从而获得一种审美活动的享受或快感。
《小说的艺术》读后感(五):甚解,不求
一次长途火车可以解决几本豆瓣在读里积欠的书目,这本书里提到的许多书多年前我都读过,如今却基本上只记的书名和梗概而已,而戴维.洛奇对于其中风格特征的剖析,当年阅读时也从不曾考虑过,年轻时读书,图的只是个爽而已。就如同我一直不知道电影学院里关于电影的专业课程是如何教授的一样,想来也是这么逐帧分析探究的吧。
如果把这本小说的艺术当作纯粹的读物来看,还是很有乐趣的,起码让我对当年看过的不少书又燃起了兴趣,想重新找来读读。不过若有热爱创作的文艺同学想从中学到些写小说的奥秘,恐怕也是白饶,看完本书最大的收获,还是乐趣与谈资而已。
若是有人写本中国小说的艺术,怕是会很有意思,张大春的小说稗类略有此意,但学究气十足,好看但不够有趣,唐人传奇、宋人异传、明清笔记、鬼怪奇谈,若有人把其中传承和历史风格再加上时代背景一一评论,再分析相类故事之异同,甚至书中人物之名姓等等,也用专栏文章的形式载出,应该很有趣,若是江湖兄用他那鬼气森森的淫笔来写的话,我会第一个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