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特岛假日》读后感精选
《克里特岛假日》是一本由(英)麦克·盖尔著作,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34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克里特岛假日》精选点评:
●我好像又没读完吧?!应该是~
●忧虑是形势,幸福是内容。
● 麦克•盖尔是我目前最迷恋的英国作家~
●失恋33天说不定就有点受这本东西启发了
●唯一值得写写的就是,从查理身上看到了自己
●以男性视角讲述的中年危机的情感小说,没什么深度。
●结尾的敷衍程度真的逼出我三万字脏话
●有时候就是喜欢看男性角度写的恋爱故事
●喜欢麦克盖尔讲故事的方式,很轻松生活化,刻画男性心理来更好地反映婚姻和自由的矛盾。happy ending
●好久没看完一本书了。很简单的都市男女故事。但是希腊好吸引啊,我也想去看那棵2000岁的大树。
《克里特岛假日》读后感(一):从男人的角度来看度假这件事儿!
对于度假,尤其是到那么美的海边度假,按照我的理解(女生角度),应该主要是海滩边沙滩上,晒太阳玩游泳,晚上在沙滩边走走看看星星。
但这几位大男人想我诠释了存男人的度假生物钟,挺有意思的。
今年十一月份我们的同事去海边度假更猛,晚上通宵白天接着游泳,沙滩什么的,玩儿的更疯了!
还喜欢去海边,也希望有一天也可以去克里特岛看看,体验一下作者书中的生活。。。
《克里特岛假日》读后感(二):给男人一点空间
昨天一天看完这本书。说实在话有点失望,失望是在于我自己设想了过多的不可预料的情节,但实际上感觉平平。因为本书前面说,这次度假让他的人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而且用很多比喻强调此重大。但读完后没有给我以这种感觉。但从本书的初衷看还是反映出男性在社会及家庭中承担了怎样的压力,在这种压力中男性需要释放。以及女性给予男性的谅解与决绝。希望社会与家庭都给予男性一定的空间,理解他们并帮助他们。
《克里特岛假日》读后感(三):蜿蜒曲折的不是海岸线而是感情线
惬意的旅程,蜿蜒曲折的不是海岸线,而是感情线。
三个年过三十的男人个怀心事,多年后再次结伴来到这座被誉为年轻人的天堂的岛屿度假。
男人旅行,如果不是为了自由,那就是为了女人。而前者的可信度,也只有《荒野生存》里的冒险家才愿意拿性命来换。
玛利亚区的海滩、阳光、酒吧、帅哥美女、啤酒、撑死人早餐大快朵颐,克里特岛这个仙境,准备在未来的某一天迎接我吧。
对了,双子座男人和天秤座女人,不是与生俱来的深深吸引吗?嘿嘿。
作者就不介绍了,搜索的到。
谈谈我对作者和其小说的一点小感吧。
麦克盖尔的小说大都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文字简洁流畅。
这个“我”的个性也都差不多,随性、温柔、多情、文艺、有点宅。(一?和我认识的一个小兄弟有点像嘛)
整个阅读过程很亲切很舒服,就像面对一个老友,在你的忽悠下,絮絮叨叨和你嘀咕他和他EX GF的故事。
听着听着,偶尔紧皱眉头,偶尔莞尔一笑,偶尔一声叹息,偶尔浪漫惊喜,这就是生活呀。
比起阿兰•德波顿的“哲学学术式爱情剖析风格”(我自己总结的),我觉得麦克的平民化风格更适合我阅读。
在《克里特岛假日》这本小说中,假期的尾声,当查理决定去一片安静的海滩走走,以此完成他此次旅行的最后一个心愿时,安迪对查理说,“有时我发现,你比女人还女人。”
当一个人兼具男人和女人、成熟和童真这两种特质,并知道该如何运用时,那么他或者是她,一定是充满魅力的。
这并不是说“魅力”多么需要被追逐,因为更重要的一点是,一切并非刻意。
瞬间抓住男女读者的心,引发共鸣,而流露这些也很自然,麦克盖尔的文字处理得很好。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爱情讯号容易让人兴奋,甚至上瘾,有爱情的地方春风拂面,烦恼也九霄云散。
我们都喜欢爱情。
厌倦了好莱坞式惊心动魄的爱情,揭穿了哄死小孩的童话式爱情或者科学家的理性爱情,突然好想回到现实生活中做回普通人。
没什么伟大和浪漫,却有着平凡和温暖。这就是麦克盖尔爱情小说的特别之处吧——像一杯风味英式下午茶。
要知道,生活的情节处处是苦难、残酷,却总是可以度过的。
只有《三十而栗》还没看了,过几天去图书馆借借看,希望我运气好能借到。
《克里特岛假日》读后感(四):旅行的意义
出处:http://milktown.cn
《克里特岛假日》是我读的第四本麦克·盖尔的小说,与《分手清单》、《暧昧纯友谊》和《失恋纪念日》一样,“以男性的视角,从都市男女情感的层面切入,将社会给予男性的责任、女性寄予男性的期待以及由此给男人带来的不安全感和恐惧感等,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
翻看这本书的这两天,屋外又是飘雪又是刮风的,所以我每天不过是“电影+小说+音乐+晒太阳”的模式,这是最近一段时间以来难得的安闲。
言归正传,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我的耳边一直回想着陈绮贞的那一首《旅行的意义》,窃以为,这五个字是多整本书最好的注解。
三个大学时代的好友结伴旅行,不仅只是十年前的旧地重游,而是这场旅行各具意义:对即将与女友莉萨结婚的安迪来说,这是进入“围城”之前最后一次疯狂的机会;对刚与相恋多年的女友萨拉分手的查理来说,这是一次疗伤的机会;而对信仰基督的汤姆来说,一个星期的旅行正好可以让他暂时逃避苦等癌症化验结果的不安。
只是人在旅途,总会有一些意料之外的际遇,而它们足以改变你的一生。
莉萨对于安迪的这趟克特里岛之行心知肚明,因为她是如此清楚自己那个缺乏足够自制力的爱人,因此暗中托付查理帮她看好安迪。尽管查理对安迪的放纵一直不能认同,却出于多年的情谊对莉萨隐瞒了真相——包括安迪在岛上如何与初次邂逅的尼娜夜夜笙歌。
麦克·盖尔的小说一如既往的故事性表现在旅行的第四天,安迪突然把莉萨接到了克里特岛——当然此时尼娜已经结束了度假——他顺利地从一个玩世不恭的花花公子变身为最完美的男朋友……
于是,本书封面上的那一幕出现了:在书的封面上,查理、安迪和莉萨面朝大海,安迪搂着莉萨,而在他的背后是查理和莉萨的十指相扣。(应该是在《四角关系》里见过类似的情节吧)
***之后的三人如何相安无事?
解决的办法被作者在结局部分处理得巧妙而温暖,核心人物便是查理在克里特岛邂逅的尼娜的姐姐堂娜。仅仅是短暂的邂逅,这个两年间一直走不出前夫阴影的女人以一种崭新的爱拯救了自己和查理。
再具体的细节不多赘述。
整个故事里,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潜伏这一种或浓或淡的感情危机,如何让爱情得以维系,成为大家都要思考的难题。
萨拉的肉体和精神的双重背叛让查理对于“爱是永恒”的古老命题产生了怀疑;莉萨用这样的比如来形容她和安迪的关系——我们的关系可能更像一次交通事故,两辆车撞在一起,无法分开,否则的话,就会给车里的人造成永久的伤害;汤姆深爱着自己的妻子安妮和两个孩子,但癌症的梦魇笼罩之下,他甚至不能确定孩子们长大之后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堂娜离婚之后就再也没有动过感情,直到她发现自己竟然在机场不知道如何与查理告别……
感情中的纠拌在所难难免,而爱要如何继续?这是一个需要双方一起应对才能找到最佳答案的命题。
《克里特岛假日》读后感(五):其实我想去布莱顿
终于把Mike Gayle已出的书都看完了
在google上搜了下这个两性关系专栏专家居然是黑人...
而且这个粗壮的黑人居然能写出这些细腻的系列
我真是太爱了
回过头说下这一个故事
看封面三个人是不是有韩国那部空房间海报的感觉
这个度假中发生的出人意料,转折多多,
最后却又峰回路转,完美收场的故事还是他一贯的风格
套用封面上的话
只要给予一定程度的刺激
任何人的生活都有可能脱离常轨
我很清楚男人们结伴去旅游要的是什么
所以
请你帮我“看”着我的男朋友...
1.看着他们,我尽量不去想,可还是忍不住回想起二十五岁的自己,
回忆起自己的青春时光,还有那永恒的乐观心态。
从外表看,我们和他们没有特别大的区别;但在内心深处,
我们是截然不同的。“这就是年长十岁给你带来的不同,”
看着他们又笑又闹,我对自己说,“这十年能使纯净水变成汽油。”
2 绝大多数男人心中都藏着一个幻觉,觉得自己是个情绪多变的
正待发育的少年,永远找不到一个女朋友。
3 假期之所以是假期,就是因为它摆脱了日常生活。
这本故事里有意思的语录不像之前几本那么多
说说书中提到的一些景点
1 克里特岛:希腊神话中,宙斯(zeus)曾化身成一公牛,诱使欧罗巴(europa)乘之渡海,到达克里特岛,在这里诞下米诺斯(minos)。 游客的集中地就在北岸,由于威尼斯人曾在1210至1669年期间,统治克里特岛,所以岛上亦建有不少威尼斯格调的堡垒和教堂,十分典雅优美。岛上主要的市镇包括hania、rethymno、 lraklio及agios nikolaos。
2 伊拉克里翁(Heraklio):是克里特岛上最大的城市,雅典第五大城市,也是克里特岛的首府。同时在伊拉克里翁还有一个国际机场和港口,是岛上的交通枢纽,因此几乎每一位到克里特岛的游客都会先来这里,再转往其他各地尤其是离伊拉克里翁不远的米诺安文明最重要的遗址——克诺索斯(Knossos)。
伊拉克里翁也是克里特岛最现代、资讯最发达的城镇,同时在这里却有着雅典最重要的博物馆-伊拉克里翁考古博物館。在伊拉克里翁的威尼斯广场(Venizelou)和艾拉弗瑞亚广场之间就是伊拉克里翁最热闹的商业中心。
伊拉克里翁的中心地标是威尼斯广场附近的莫若西尼喷泉(Morosini),喷泉已不喷水了,白色的喷泉座上蹲坐数只石狮,另称狮子喷泉。
3 布莱顿: mike gayle很喜欢这个地方吧 好像每部小说主角都在来自这个地方。
布莱顿(Brighton)与伦敦毗邻,在被王室和贵族开拓之前原本是个小渔村,渔夫们都住在小巷里面,至今小巷的角落中还保留着古老的各式酒吧、古董商店、书店和咖啡馆。十八世纪末,海滨城市布莱顿幸运地被英国王室选定为官方避暑胜地,连同王室家庭一起来的还有英国的上层,这样一来给布莱顿蒙上一层神秘而美丽的面纱。今天经历了飞速发展的布莱顿既有保存完整的摄政统治时期建筑风格的古老建筑,又被视为英国潮流之都,是英国古典与现代文化良好结合的典范城市,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海滨的伦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