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社会学的邀请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社会学的邀请读后感摘抄

2022-05-13 16:54: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社会学的邀请读后感摘抄

  《社会学的邀请》是一本由(美)乔恩·威特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0.00元,页数:3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社会学的邀请》精选点评:

  ●种族这一点讲的印象特深刻,入门好书,美国为研究对象,很多实证研究

  ●不错的入门书… 稍显啰嗦不如《与社会学同游》那般紧凑…

  ●这个确实很适合入门

  ●求目录啊。

  ●我觉得这本书,拯救了不断失恋的我,缺少定性的我。lifesaver, 诚不虚言。

  ●翻译很好,通读无碍。书的写作风格和《思考快与慢》、《如何阅读一本书》一样,学术味道很重,本书还附引用文献和推荐阅读,讲解深入浅出,是很好的社会学入门书籍。书读到这里是不够了,当能用社会学的眼光去观察、考察周围的人事物的时候,就有点儿长进了。

  ●★★★★ 一般的入门读物,三巨头的理论介绍有些太少了,社会建构和后现代部分还不错,弥补了之前读理论入门留下的残缺印象。后面对现实的社会学视角分析似乎有些太站在美国的社会价值立场了。翻译一般,个别句子读不通。对于社会学本身的深入认识还需阅读更多相关书籍啊

  ●给同事们开春天社会学读书会,挑来挑去第一周读物,想系统友好就选了这本,结果自己读着无聊,大家也都嫌太简单。早知道就选《与社会学同游》,还是文青带感。

  ●超乎预期,最能体现“社会学的想象力”的入门书。

  ●很好的入门级

  《社会学的邀请》读后感(一):海外建言:中国复兴大战略

  海外建言:中国复兴大战略

  本书从国际社会学的角度,以“复兴战略”为论述重心,论述了世界强国的兴衰之道、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大战略,以及复兴过程中在经济、社会、教育、思想文化、人口、环境、交通和城市化等方面面临的问题和发展战略等。

  《社会学的邀请》读后感(二):李毅选集第二卷《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演变》开始发行

  李毅选集第二卷《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演变》开始发行

  本书是作者多年社会学研究成果的汇编。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阐释了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演变,包括社会分层的概念、我国的社会分层结构的历史沿革等,下篇主要阐述社会学理论方法,包括国际社会学的主要流派、当今中国社会传统因素的积淀等。

  《社会学的邀请》读后感(三):书评

  《社会学的邀请》的作者是乔恩·威特是芝加哥罗耀拉大学社会学博士,现为中央大学副教授,主讲社会学入门课程。他的这本书可以说是一本涵盖广泛、通俗生动的社会学入门读物。“我们为什么会照我们想的那样去想?我们为什么会照我们做的那样去做?社会学旨在解答这两个问题,因为其更大的包容性,使得我们能洞悉“全景”(big picture)。社会学是个动词,需要参与线下活动才能理解深刻,尤其是公众活动。”作者不仅想传授最基本的社会学知识,更想通过社会学知识可以为个人生活以及社会提供实践的智慧。在描述观点中,作者不断地用影像材料和自身亲身经历来论证解释观点,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让读者更利于理解知识,也贯彻了书的一主题-社会学是一条在常识之外寻找日常生活新意的自由之旅。虽然这本书结构较为松散,有些案例不是很贴切且较多例子有来源于美国,但依旧不能否认的是,《社会学的邀请》是一本值得阅读的书籍。

  《社会学的邀请》读后感(四):李毅:中国一定要建立自己的社会学理论

  李毅:中国一定要建立自己的社会学理论

  中国社会学1979年3月恢复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中国社会学没有自己的理论,就是一个严重的大问题。在当今世界社会学界,没有中国社会学流派,没有中国社会学思想,没有中国社会学大师。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社会学没有自己的理论。中国大学的社会学院系,不论给本科、硕士、博士,一般都不开设“社会学理论”课程。如果开课,就开“西方社会学理论”课程,少数也开设中国社会思想史课程。而美国大学社会学专业本科、硕士、博士都有不同层次的必修的“社会学理论”课程。

  《社会学的邀请》读后感(五):对个人主义的批评

  有很多人说中国是一个集体主义国家,而美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则抱有强烈的个人主义信念。这本书从社会学的视角给出了一个解构:在涂尔干看来,分工社会造成集体意识的缺失而形成一种强烈的个人主义。如果这个观点正确,那么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没有理由成为一个例外。从我自己的经验来看,大学时候的我对个人主义是深信不疑的;现今资本家鞭策工人努力也必须建立在个人主义的基础上。

  而美国的个人主义思想已经成为一种【集体信念】,这个社会鼓励每个人追求自己的成功,这方面看美国又是集体主义的。其实两个国家在这方面可能确实没有太大区别:前者用民族主义的宏大叙事来鼓励个人主义,后者可能用亚当斯密的类似只要每个人都追逐自己的利益就会使得社会利益最大化之类的理论来说明其合理性。所谓中国梦和美国梦,背后说不定都是一个梦。

  但是“只要每个人做好手头自己的事情,这个社会就会变好”这样的观点显然是不对的。如同苏格拉底所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未经审视的社会又凭什么值得你按照它的价值观生活,或者默默接受它对你的一切影响(作者在这本书中多次提到对个人主义的批评态度,就是想告诉我们社会文化,物质,规范对我们的内在和外在影响有多么深远,绝对的自由在多大程度上是假的)?因此作者鼓励我们用社会学视角来反思,直面社会中存在的阶级差异性和非人化的科层制等等问题。

  很多人是天生的社会学家,当今很多人在认识到社会的问题(教育不公平,阶级压迫)以后,选择的是一种犬儒主义或者消极自由的态度。然而犬儒主义是维持现有结构的工具。换句话说,选择犬儒主义就是在支持和认可这种不平等。作者的建议是鼓励我们形成相互依赖的社会网络来达到目标,因为在这样一个分工社会里,我们通过有机结合达成了强烈的相互依赖,选择一个人按照和社会不同的方向行事只会让你感到倍感困难与不可实现。

  综上,个人主义很大程度上是当今资本主义社会结构性不公的同谋,当你想做出改变时,它也无助于使得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另外,本书后记是一场社会改革派激情澎湃的演讲,看的我热血沸腾。然而他提出的行动指南基本只在民主国家有效,让我们看到在中国通过行动改变社会渠道是多么狭窄。但是这始终不应该成为我们放弃希望的理由,因为社会变成这样,我们也有责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