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社会学与十个大问题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社会学与十个大问题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5-13 16:29:2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社会学与十个大问题读后感精选10篇

  《社会学与十个大问题》是一本由【美】乔尔·查农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16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32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社会学与十个大问题》读后感(一):李毅选集第二卷《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演变》出版发行

  李毅选集第二卷《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演变》开始发行

  elected Works of Li Yi, Volume II

  本书是作者多年社会学研究成果的汇编。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阐释了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演变,包括社会分层的概念、我国的社会分层结构的历史沿革等,下篇主要阐述社会学理论方法,包括国际社会学的主要流派、当今中国社会传统因素的积淀等。

  《社会学与十个大问题》读后感(二):社会互动与社会的复杂性、不确定性

  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是选题非常契合我的需求:从不同社会学理论多角度地分析了十大问题,涉及到了人的本性,社会和文化,社会秩序,社会互动,不平等的起源与持久性,社会对人们思考和行动的影响(人是自由的吗?),苦难的存在,社会变迁,宗教以及概化和分类等问题。

  人组成社会,社会又反过来对人产生影响,这就是人与社会的互动。那么人对社会有多大影响?作者认为很小,但是我们要有这种信念。

  到底什么是自由,是一个臆造的概念吗?还是说自由是用作让人们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依据?从思想到行动,社会对我们产生了什么影响,怎么产生的?

  ……

  这本书从不同角度一一阐述了不同观点和理论,让我再次审视自己看待周遭的方式,是否我过于简单化、概括化?这是肯定的。

  我感觉这本书对自己的另一个影响就是启发我深入思考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差异,我是否有理性滥用的嫌疑?我们依靠感觉建立起来的对社会的认知与社会科学里阐述的社会差别在哪?这也促使我去读哈耶克的《科学的反革命 : 理性滥用之研究》。

  这本书涵盖了很多理论派别的观点,所以读起来在有意思之余感觉还有点无所适从和吃力。不过这也恰恰是它的妙处:多视角的冲击,提醒我们不在简单化看待社会问题。

  《社会学与十个大问题》读后感(三):李毅选集第一卷、第二卷出版发行

  李毅选集第一卷、第二卷出版发行

  elected Works of Li Yi, Volumes I and II

  李毅选集第一卷《中国复兴大战略》出版发行

  elected Works of Li Yi, Volume I:

  李毅选集第二卷《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演变》出版发行

  elected Works of Li Yi, Volume II:

  《社会学与十个大问题》读后感(四):事情都不是看上去的那样

  这是我写的第四十五篇“杂读乱弹”。在这里,我觉得有必要解释一下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类东西。

  杂是我读书的口味。哲学、经济学、心理学、政治学……连最前沿的弦理论的书我也翻过几本。并不是吹嘘自己博览群书,我其实是出于谦虚。因为我觉得自己有生之年成为某领域专家的希望已十分渺茫,不如弃精取博,尽可能了解的多一点。为了博,我读了不少好书——不是卖的最好的书,而是写得最好的书。我在茅塞顿开之余,总觉得不应该独享、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但由于志大才疏,介绍也只能是姑妄言之,故曰乱弹。杂,是自找的;乱,却是不得已。

  现在言归正传——当杂七杂八读了一通之后,我发现,不管这些书的领域多么杂,它们似乎都暗含这样的一个道理:事情都不是看上去的那样。

  物理学家这么说,经济学家这么说,哲学家、心理学家……几乎科学家都这么说。太阳看上去每次都从东方升起,科学家说不对,是地球自转引起的;选举制度看上去很民主,政治学家说不是,无论什么政体都是精英说了算;自由市场看上去群龙无首,经济学家说NoNo,市场背后有一双看不见的手。我爱儿子看上去是因为父子情深,心理学家说不一定,也许是因为他身上有我一半基因;我太太买衣服看上去是因为她太喜欢,社会学家说才不是,她极有可能是受了广告的蛊惑……总之,他们存心和我们作对,挑战我们的常识,颠覆我们的惯例,刺激我们的神经。有时候尖刻得简直让人受不了。弗洛伊德就说过,人之所以写文章,是因为性欲受到了压抑。这叫什么话!

  除此之外,他们还异口同声地说:人们通常对此都意识不到。至于原因么他们依然说法不一。哲学家说,物自体是无法认识的;心理学家说,人类心理有固有的缺陷,视觉有天生盲点,记忆是事后编码;社会学家说得又不同,他们坚持认为,社会中的既得利益者往往隐瞒真相,故意误导我们。例如,当权者说他们有权是因为他们比我们聪明,有钱人则说他们有钱是因为他们比我们勤劳。我也很勤劳,我为啥就挣不了大钱呢?

  如果所有的人都没有意识到,那倒也天下太平了——偏偏有人意识到了。这些人就是科学家(我说的科学是个泛指,社会人文这些“软”科学也在内)。为什么只有他们知道呢?是他们蒙受天启?是神仙托了梦给他们?还是因为他们自己是圣人?都不是,只是因为他们拥有一种特别的方法——这个方法说出来其实并不神秘,这个方法就是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有这么神奇吗?我还是以一本最近读的书为例吧。这是美国教授乔尔•查农写的《社会学与十个大问题》。这类科学书籍有一个特点,作者一般都要先介绍一下自己的方法。这本身就很科学。卖祖传秘方的、兜售成功学的那些法师们可不会介绍他们的独门秘笈,那是他们混饭吃、装门面的绝技,怎能轻易示人?查农这样的人就大方得多,他直截了当地写道:“本书只是想要充满激情地介绍一种诱人的智力思考方式”。

  这个诱人的方法就是“合理证明”。

  合理证明和许多其他科学方法一样,其核心是证明。当这种方法被希腊人发明出来的时候,最初的证明指的是理性证明——只要符合逻辑就够了;这种方法被许多后来的哲学家奉为圭臬,笛卡尔就是坐在壁炉摇椅上苦思冥想为现代哲学清扫地基的。再后来,人们觉得仅仅靠思考、靠逻辑还不够,还必须符合事实,要通过事实的检验,这就是作者说的“实践经验证明”。科学由此滥觞。自打科学从哲学怀抱里挣脱以后,它就奉行这样的原则:拿出事实证据来! 用作者的话说就是:任何一个想法只有通“实践经验证明”,你才可以接受;如果没有,你就应该拒绝它,不管它是谁说的,不论你有多相信,也不管是不是古已有之的,都不行。

  在科学家看来,想法的新奇、作者的权威、理论的宏伟……都不是免检标志,你要别人相信你就要用事实证明它。除非,你不准备称之为“科学”。我知道很多人为了省事,直接把他们的结论叫做祖传秘方,或绝对真理,这样做当然可以省掉证明的麻烦,只要他不自称为科学。

  科学证明有一整套规范,对此我不准备啰嗦太多;作为业余思想爱好者,我们只要知道以下这一点就够了:诚实、开放的态度必不可少。换言之,任何科学证明,它的方法要能够分享,它的结果要允许质疑。

  譬如,伽利略说大球小球同时落地,王大娘说世界上有鬼。如果你要问我谁更可信?我当然说伽利略,哪怕王大妈是你亲娘也不行。原因就在于,伽利略的说法我可以爬到屋顶上自己去试一试,王大妈的说法我就没办法试,尽管她说昨天亲眼看见了一个。这就意味着,证明必须是可分享的,不能只有你一个人才可以观察到,别人在同样的情况下也能观察。查农教授说,科学的美丽之处就在于此。这也是一道分水岭。许多伪科学家也说他们有证明,遗憾的是证明的方法只是他一个人知道。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不管你的结论通过了多么科学的证明,它依然需要面对质疑,结论是对所有人开放的,谁都可以选择不接受;即使接受,也只能暂时接受。因为科学不认为谁能拥有终极真理。韦伯曾这样告诫,每个科学家都要做好准备,在“有生之年看到自己的看法被新证据推翻”。在他看来这一点不丑。

  那么,作为不打算研究什么的人打算从中学到什么呢? 窃以为,最要紧的是要学会:尽量保持合理的怀疑,尽量不去想当然。事实上,这正是科学家对我们的劝告,这正是我们的弱点所在。

  我们活在一个想当然的世界里。我们很少质疑那些别人告诉我们的、我们平常看到的事情。也就是说,我们很少问为什么。为什么苹果往下掉不往上掉?为什么开心时会微笑而不是皱眉?为什么领导都一本正经?为什么危机会突然来临?即使有人会问我们,我们回答也干脆极了:当然这样啦!难道苹果还会往上掉?理所当然,毋庸置疑,不言而喻……这些话不仅是我们凡夫俗子的口头禅,连许多冠冕堂皇的人都这么说。

  “为什么苹果往下掉?”牛顿肯定不是第一个这样问的人,只是他还多问了一句“为什么当然往下掉”?科学的观点是,没有什么是理所当然的。科学始于疑问,在别人不提问的地方提出问题,问其他人通常不会问的问题,“这是所有科学学科的标准。”我最近在网上看耶鲁公共课(顺带说一句:真好看),听一位教授这么说。这位名叫布鲁姆的心理学教授曾向济济一堂的学生这么提问:“为什么屎很难闻?”他说,屎难闻不是因为“当然”臭,臭只是人类的嗅觉所致,不是屎的本质,屎壳郎就觉得屎一点不臭,好闻极了。屎难闻的真正原因是,进化让我们形成了抵御不洁之物的机制,以利于人类的生存。他告诫他的学生,对任何问题都不能想当然来回答。保持合理的怀疑是一种科学品质,值得每一个渴求真理的人向往。

  确实,科学就是在质疑当然中艰难向前的。如果一切都想当然,我们人类也许现在还住在山洞里——正是那些不认为人“当然”就该住在山洞里的人带领我们走出山洞,走出草原……一步步走到今天。

  当然(我又在说当然了),科学方法并不要求我们在每一件事上都这么疑神疑鬼。日常生活中并不需要、也不可能如此谨小慎微。我每天都坐出租车,我不可能每次都要质疑司机会不会把我拉到荒郊野外去谋财害命?让我们记住查农教授的忠告吧,科学方法只有在“思考你比较在意或看着的问题”时才用得着。当真的用得着的时候,我们也一样会发现:事情确实不是看上去的那样。

  (读《社会学与十个大问题》乔尔•查农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版)

  2010-11-24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