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丁》读后感锦集
《离婚·丁》是一本由老舍著作,文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4.00元,页数:25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离婚·丁》精选点评:
●一个纯理想主义者如何对生活负责,如何为生活妥协的故事,道出了普罗大众的婚姻生活,职场生活,现实世界。在这个不完美的现实世界中,做一个良民,正派人士,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差不多也该知足了
●一本充满了京味的小说,比《老张的哲学》更老辣幽默。老舍懂男人,也懂女人,更懂人性。每一个市井小人物在他的笔下都栩栩如生、入木三分。
●极写北平的种种。而却是为了离开她!
●人民艺术家
●老李不久就得跑回来,你们看着吧!他还能忘了北平?
●给 离婚 。丁 讲的是什么呢 丁
●渴望着“诗意”,苟且的活。老舍牛逼。20151004
●人民艺术家
●大家就是大家。
●3.16-3.21
《离婚·丁》读后感(一):诗意与活着,原本就是矛盾的一对
离婚这本书看得我非常痛苦非常心塞,丝毫没有痛快的感觉。书里的每个人都是那样庸庸碌碌浑浑噩噩地活着,仿佛人生而为人真的就只是为了完成活着本身的任务。老李向往诗意,最终却被结结实实的生活结结实实地抽了大嘴巴。反倒是一开始潦倒不堪的丁二爷,做了个又怂又豁得出去的英雄。有了丁二爷,我才不至于被离婚郁闷致死……
书的结尾处,老李辞去官职带着丁二回了乡下,但没有明确提到他是否也偕同妻儿,想必是一同返乡了吧。感谢老舍没有明确写出这一点,老李的结尾反而多了一丝丝他所追求的浪漫色彩呢。
其实如今的你我他谁又不是另一个老李呢?有时候甚至会绝望:生存与诗意,从根本上就是矛盾的吧。
《离婚·丁》读后感(二):那个时代
好久不看他们这一辈人写的书了,竟莫名地觉得亲切和喜欢。那些在今天的我看来近乎白字的表达,还有随意的音译英文“笛耳”“估拉克”,多有意思!
老李这个人,搁现在,他一定会经常被人骂:怂。可是偏偏偶尔又有一些堂吉诃德式的英雄行为。明明自己迂腐得不得了,却极其地鄙视周边人的圆滑,市井,甚至基本的生活。他可说是被书本毁掉了,追求的那些诗意浪漫如此地脱离实际。他这个人太矛盾了,矛盾的人不可能拥有开心的生活。他讨厌自己的太太,因为她俗气,粗笨,鹦鹉学舌。他讨厌她到了鄙视和厌恶的程度。可是他什么都做不了,他也什么都不敢做。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想必是永远也错不了。
还好,在经历了天真的被捕和释放,小赵的从中作梗和意外死亡,他大概是想通了,离开了这个永远融入不了的城市。最终,他还是勇敢了一把。
只是,他这样的性格,即便是回到了乡下,也是开心不了的。
《离婚·丁》读后感(三):他们就是我们
读了一半,忍不住有话要说。
上个世纪欧美文学出了很多流派,但是在中国,成熟的作家好像没有什么流派。哪怕他们学习欧美文学的创作技巧,但最终没有形成或隶属于什么流派,非要说个名头的话,我觉得他们都是讲故事派。
各种文学技巧,形式,最终都是为他们讲故事添加助力。而没有演变为形式主义,即形式高于内容。
从教科书看,好像中国近代以来作家都是举着揭露社会黑暗的旗帜写作。如果是抱着这样的目的,那我相信,创作出来的作品流传也是有限度的,随着时间的简别,能剩下几本是个未知数。
老舍写作就是为了记录那些生活过的人,而不是什么主义。他们喝茶、聊天、打雀牌、听戏,他们也吃喝嫖赌,他们说媒结婚离婚,他们结人情要面子,他们善良罪恶,他们美丽丑陋,他们勤劳懒惰,他们苦闷欢喜。他们有的,我们也有,他们就是我们。
老张,我见过,电视里,生活中;老李,就好像我自己。
或许我们吃穿住用不同了,但是喜怒哀乐还是一样。
老李,既看不起周围的平庸的人,自己又不知道如何生活,心理又格外敏感,老是以为别人要耻笑他;既看不起普通的生活,又觉得家庭的温暖不错。他只能躲到书里。他梦想有个理解他的女人:安静,独立,不言语。可他没有去理解他妻子,只把妻子认作孩子的母亲。觉得妻子老土,守旧,愚笨,他却没有去帮助她。
老李对生活中的一切都充满无力感,偶尔心里有一些想法,却从没有实施过。
他简直就是一个受惊过度的孩子,不知如何与人相处,不会表达感情,甚至连打招呼都不会。心里渴望温暖,房东老太太一壶热水就让他激动。
渴望爱却不知如何去爱,渴望被爱又不知如何接受。
这是一个可怜人。
《离婚·丁》读后感(四):老李,北平----那点儿事儿。
这本书我费了大约半年才彻底读完,不是因为没好好读,而恰恰相反的是这是我每天睡前读的最后一点儿东西,秋天的时候,当我躺在床上,磕着小瓜子,抱着它,别提多惬意了,老舍的文字,就是饭后的瓜子,午后的凉茶,绝对的休闲与痛快,于是我就想,等我写完了,我一定把读这本书怎么怎么滋润给写下来。于是我舍不得读完,索性每天3-5页,特别认真的读。
就当我快要读完的时候,老天爷似乎是觉得我不够感同身受,特别给我安排了一档子事儿,让我对于这本书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
先说张大哥,张大哥乐意维系人,请客吃饭就是一千口子,送礼,保媒,活动人儿,吃的讲究又不失体面,要按着说,可是头等的人精子,可终究不是什么达官显贵,平头百姓一个,虽然看的生活似乎很有面子和品位,但终究无权,当天真被当做共匪抓进去的时候,所有人都唯恐避之而不及,而当天真被那个全书最坏的小赵保出来的时候,所有的那一千口子人,以前的那些杏仁粉,山楂糕,俏点心,请客吃饭的排场的就又都回来了,原来那些避着老李不签联名状的人,这一刻又有了说辞,神马不知道,神马真担心,神马不是共匪就好,然,张大哥恢复了了活力之后,又融入其中,全然忘了自己落难时的人们都是怎么对他的。
这就是人情,这就是世故,这就是让我们寒心一部分所谓的关系。
再说老李,老李按说就是那种完全不懂人情世故,内心有着自己的布尔乔亚,自己的坚持,自己的那点子“诗意”的人,人不会运作,请客显着紧张,就连家眷都似乎是那么的不给力,而本书的重点似乎就是老李这种看似不圆滑的人对于世故的一种屈服,可他胆子不大,最后选择辞职应该是最好的一种解决办法,算是有那么骨子骨气,而透过对老李的描写我们似乎又能发现,社会就是那么的悲催,当你对他狠一点儿的时候,他真的就特别的柔软,而当时对他软的时候,它又会无比的凶猛。老李最后带着丁二回归故里,绝对的鼎力支持。
再说丁二,对于丁二的描写,简直就是书中活的最窝囊的一个人,寄居在别人家中给人家打杂,每天看张大哥脸色,连妇女们都看不上,而最后恰恰只有这个看似最窝囊的人,杀死了整本书中的大坏人小赵,丁二自己也说,有的时候事情就怕办,一办就发现其实也没什么,他的质朴,他的胆识,是那些看似活的体面的人所不及的,但事实是可怕的,那些体面的人继续体面,丁二这个窝囊的人反而变得更加窝囊。这就是我们的人情文化。
小赵,自不必说,社会中最人精子的那种人,上下打点,踢领导搞破鞋,挤兑下面的人,发起狠来没有边儿,超现实主义者,绝无信仰者,死不足惜。
这本书里的人物都是鲜明的,至于老邱和老吴等的自不足提,混日子的科员儿而已。
唉,但愿解脱。
《离婚·丁》读后感(五):《离婚》小记
一段日子没有记日记了,接踵而至的考试、乱七八糟的杂事……一度觉得生活极其无聊。 刚刚看完老舍《离婚·丁》,能够找到那么一些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