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往迟返》影评精选
《急往迟返》是一部由雷吉斯·瓦格涅执导,何塞·加西亚 / 卢卡斯·贝尔沃克斯 / 玛丽·吉兰主演的一部犯罪 / 剧情 / 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急往迟返》精选点评:
●典型的法国片 悬疑都拍得这么文艺 不紧不慢的讲故事 结果最后竟然是俩熊孩子的家族纷争 = =||
●
●剧情普通。演员很帅,警长像钢铁侠,助手像华生
●
●剧情一般 基本能跟上主角的思路 甚至在他前面 最后演员演技很有张力 但画面有点跳 衔接不是太好
●案子破的没什么技术含量。
●浪漫的法国侦探电影~
●
●瘟疫般de恐慌 是什么样 de 恨
●文艺悬疑片~老师只给放法语字幕、看得半懂半猜!
《急往迟返》影评(一):恐惧可以摧毁一切------《速去迟归》观后感
欧洲的惊悚片大多于宗教的神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部片子也是如此。瘟疫的气氛制造的不错,不过却只是家族的复仇,未免太俗了。不过知道了钻戒是护身符。
《急往迟返》影评(二):旧套路
片名缘自于中世纪神话中免除瘟疫侵害的方法,意思是马上离开,晚点归还。而瘟疫则是导演故弄的一个玄虚。其实,并没有哪个丧心病狂的异教徒要散播瘟疫,涂炭生灵。电影讲述的还是一个基督山伯爵式的复仇故事,外加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简单套路。感觉上,很多国外的悬疑片、推理片都由一些中世纪的神话、经卷或者预言作为引子。导演使出浑身解数,带领观众一路披荆斩棘,在迷宫中左突右闪,最终剥茧抽丝,真相大白于天下。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仿佛任意翻开一部古籍,某句箴言,某个符号,都能引出一次谋杀、一场寻宝。啥时候,也能看到中国电影里面有类似的桥段呢?比起那些经典的片子,本片的故事架构,就显得比较单薄了。法国电影还是以轻松的生活片为擅长。看过的法国悬疑片中,也就是《这个杀手不太冷》中的那位每天喝两盒脱脂牛奶的让.雷诺,给人的印象最深刻了。
《急往迟返》影评(三):充满亮点的文艺推理剧
我觉得如果与同样的“瘟疫”题材的作品相比,此片不知道好了多少。首先这并不是一部纯粹的推理剧,而是兼顾到了某种文化性的东西——甚至我们可以说,本片的疑点立足于“黑死病”,同时又对“黑死病”进行了一番浅显的文化普及(片中提及黑死病爆发时的相关文化——免去瘟疫的护身符等等,同时也提到黑死病在1920年还小规模地在法国爆发了一次)。而另一方面,本剧在塑造人物性格方面显然比一般推理片要高明很多。对于人性的反思似乎均是所有推理片涉及的领域,而它往往集中表现在犯罪者身上。而本片则将人性的反思凝练于登场的全部主要人物,人们经历了一场骚动,并在骚动之后使得心灵发生了些许改变——永远记不住人名、恋爱危机的局长,因为某个案件隐居于世、靠秘密出租公寓为生的老绅士,还有愿意四处漂泊的广告宣读者……
说到广告宣读者,我不得不说本片还反映了一个较为真实的现代巴黎的市民社会。如果不是本片引入这样一个人物,也许我们永远也无法知晓居然在现代社会还有以在广场上宣读广告为业的人。而剥离了诸如《天使爱美丽》或《天使A》那样童话般的梦幻巴黎,我们似乎能更为真实地去了解置身于巴黎的街道与人群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感觉。同时,本作在情节方面也是一环扣一环,而到了最终的最终,也才能知道全部的真相。
最后再来说说拍摄方面。非常喜爱导演对于傍晚巴黎余晖的捕捉——无论是反射在车窗上的还是窗帘背后的,都非常令人陶醉。除此外,导演借着对于光线的拍摄,巧妙地将这些似乎并无需要关注的部分与剧情串联在了一起,并推至高潮,真是令人又惊又喜。
但说了这么多,我想从推理剧来说的话,本片也许并不是那么出彩,所以还是推荐给喜好文艺片的人们观看吧,这真的是一部无法错过的佳作(而我想之所以没有受到关注,很可能是海报拍得不够先声夺人的缘故,但这也确实吻合本片的意图——导演似乎是尽量想在文艺作品与推理剧中寻找一个平衡的支点,更加深入地反映法国的社会人情与历史文化)。
《急往迟返》影评(四):《急往迟返》:阴冷缺失的巴黎
再美丽的城市也有藏污纳垢的地方,再美丽的心灵也有阴暗自私的时刻,有时候,缺失反而构成了完整!
―――韩兮
这绝对不是我们印象中那个充满了阳光,演绎着无数浪漫的巴黎。导演雷吉斯•瓦格涅曾拍摄了极具诗情画意的爱情史诗《印度支那》,但这一次,他却用镜头为我们奉献出了一个阴暗冷峻的巴黎。
电影改编自侦探作家弗雷德•瓦尔加斯的小说,这位女作家笔下的故事都具有强烈的中世纪风格,于是电影也在遵循原著的基础上将故事中的中世纪符号以影像的手段加以强化。除了色彩的阴暗以外,影片还架构了许多更具有中世纪感觉的情节,例如广场上的信息员,在现在这个媒体与通讯无限膨胀的年代,这样一个人物的出现无疑将观众带回到了古代的情境中,混乱的广场,一个人在宣读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其它人或听或各自做着自己的事情,这种混乱感是颇具古典意境的。
影片无疑在背景中对中世纪进行了一次模仿,除了混乱的广场,还有潮湿的地下通道,狭长的街道,局促的房间等,这些环境的营造更利于将观众带入情境之中。但最直接也是最令观众感到兴奋的无疑是故事本身,那些中世纪的神秘符号将更具有直观性,也更具有说服力,反写的“4”,“CLT”所代表的“急往迟返”,还有最骇人听闻也是最令人恐惧的黑死病(鼠疫),这所有的一切都将影片从现代拉回到了古代中世纪,恍若隔世,上帝的惩罚即将重现。
对于欧洲人来说,中世纪的黑暗是一种心理上的,不仅仅在于宗教的残酷,更有黑死病所造成的约三分之一人口的死亡,一种邪恶的力量将从巴黎开始,所以对于欧洲人来说,此片颇具心理契机的。但作为东方的观众可能并没有如此强烈的感同身受,所以这些手段的运用只能让我们更关注一下故事本身,绝难向着人文方面思考。但影片中由于害怕黑死病的蔓延而戴上口罩的场景恐怕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够感觉到的恐慌。
对于一部内含中世纪诸多元素的侦探影片,美国人的制作肯定能够令人感到十分地过瘾,所有观众将会紧紧地跟随在导演的身后,强烈的追寻着迷题的答案。但这却是一部标准的法国片,它所表现的所有中世纪元素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打开门展现给观众看,而绝不是将观众推进门里还要牵着观众的鼻子走。这个区别从影片的开头便体现了出来。
影片开头,首先进入观众视线的不是那些神秘的中世纪符号,也不是阴暗的老鼠世界,更没有杀人的场景,而是警长的生活,女友与他分手了,这种悲哀的心情虽然与影片的色彩是相吻合的,但却与案情并没有太大的关系。于是,我们理解了此片最终的套路,是对人物的描述,而不是对案件的侦破。
纵观此片,事实上也的确如此,案件的侦破过程并不惊险,甚至有些拖沓,警长也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几乎看不到他的智慧,更没有勇敢可言。这样一个并不可爱的人物显然不是侦破片的主线,反倒是在侦破的过程中,每一个过场人物的故事在慢慢地浮出水面,教授曾被指责为侵犯妇女,信息员落魄无奈才走上了广场,助手总怀疑自己办案的过程中得了黑死病,至于三个主要的罪犯,老太太一味地相信中世纪黑死病的报应,少年则深受其影响,而杀人的姐姐更是饱尝贫困,每一个剧中人都是不完整的,包括那些死者,他们都有着自我的缺陷,而这些带有缺陷的人组成了这个神秘的故事,于是故事本身的魅力被冲淡了,人物无疑是凌架在了故事之上。
如果这个故事有美版,笔者很难说到底会喜欢哪一种风格,但毫无疑问的一点是,此片在讲述的过程中节奏还是有些缓慢,虽然很明显是导演故意留给观众的思索时间,但却也造成了游离之感,尤其对于非欧洲的观众来说,如果再紧凑一点恐怕会更好的。
韩兮
2007-11-15于通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