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死病读后感锦集
《黑死病》是一本由[英]弗朗西斯·艾丹·加斯凯( Francis Aidan Ga著作,华文全球史|华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6,页数:3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黑死病》精选点评:
●可怕的瘟疫,可怕的中世纪。不过该书学术性太强,资料过于丰富,对于仅仅作为一段历史的了解,有些琐碎了。
●每一章的内容很相似:黑死病到了哪个国家了,先从哪里开始,然后怎么传播。死了很多人,家人不敢相互照顾……感觉是个辛苦活累活,但是不怎么讨好,读起来比较无趣。英国那一章写的比较详细,比较有意思的是如何通过有限的史料去估算死亡的人数,比如国王下发的各地牧师的任命函数量等
●人都死光了。。。所有话都说一个事。。。
●此书胜在史料,以白描的方式讲述这段空前的灾难。
●十九世纪史学样板,出版社无下限瞎炒冷饭。引用价值基本等于没有。浪费时间浪费金钱。
●这种书出版的意义何在?
●黑死病是从中国蒙古到欧洲整个人类的一次大灾难!人类在面对未知的病菌丝毫没有抵抗能力!书中所说,死去的都是好的,活着的都是邪恶的!
●原因何在,结果如何都说的不清不楚,不明不白。失望。
●写的也太简单了吧
●总体来说,每一章都是某国的瘟疫从何处来,瘟疫在A地爆发,病人状况如何,周边人应对的方式,瘟疫在B地爆发(以下省略),部分读者会感到作者每章都在喊【穷人死了!富人死了!教士死了!官员也死了!城市A死绝了!城市B也死绝了!活下来的人道德败坏了!他们不见自己生病的家人(尤其这句话反复说)却争夺遗产!】,更大的问题在于具体如何治疗瘟疫几乎没有提及,作为资料书还是不错的,不断罗列死人、死了哪些人,尤其是图很多。。
《黑死病》读后感(一):扫雷
1.页4行2:“以新频道显示的新声音”应为“以新口吻说出的新声音”。 2.页4行10:“宗教只是一系列的形式”应为“宗教只是形式主义”。 3.页9行7:“死于瘟疫者已达四百万至两千万”应为“死于瘟疫者已达两千四百万”。 4.页13行10:“当时最常走的是第二条商路”应为“当时最常走的是第三条商路”。 5.页75行10:“Pestisinguinaria”应为“pestis inguinaria”。
《黑死病》读后感(二):金融关注
我觉得这比较适合饮用网友评论:
斯坦福大学历史学教授 Walter Scheidel,综合了大量近年针对古埃及、罗马帝国、中世纪欧洲以及近代世界的量化研究,发现:在人类历史上,和平稳定时期都伴随着财富差距恶化,真正能造成财富差距持续下降的只有四大驱动力,Scheidel称它们为“压平财富分配的四骑士”,亦即大规模战争、重大革命、国家崩溃、大型瘟疫!因为战争、颠覆性革命和国家崩溃都含暴力,压平财富差距的前三“骑士”都是重大暴力事件,因此,暴力和瘟疫是真正能持续调整财富分配的要素。
金融学教授陈志武据此说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现代政府的出现,让人类有了对风险干预和规避的能力。通过对经济的干预、对大自然的干预、对货币政策的干预等多种多样的干预方式,把人类历史上的重新配置财富和收入在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自然的调整过程,给破坏了。即使重大瘟疫袭击人类(比如新冠疫情),也不可能会改变人类现有的既定结构,依旧是富者越富,穷者越穷。
一个思考方向,与君共勉。
网友2: 2020/9月。据最新发布的福布斯财富榜,大部分富翁的财富在今年并没有缩水,反而增长了,尤其是互联网行业等高科技行业。
《黑死病》读后感(三):记录
黑死病发生的时代,国际贸易已经很频繁了。正因为交流的迅速便捷,所以疫情扩散的速度很快。受限于当时的医疗卫生条件,疫情发生率高、死亡率高,但是治愈率低。也正是因为如此,这次瘟疫成为了社会改革的前奏,也是人们信仰发生变化的序曲。无论是随着黑死病结束而发生的农民起义,还是人们道德堕落(不再完全信仰上帝救赎),这个时期明显是进步的。 世间万事不可能简单的以好或者坏来定论止争。纵观历史上几次大的瘟疫灾难,每一次都会对社会制度造成深刻的影响。可能发生之时,人们还无法准确评估它带来的影响和对社会观念的冲击,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就会理解过去发生的事情与社会制度之间的关系,通过不断重申、反复研究,从中吸取教训避免再次陷入类似的颠覆性重构。 黑死病,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场悲剧。但不能仅仅以悲剧来看待,特别是有识之士,要能够引导社会变得更加包容,更具生机,否则有的只是消极悲观。 所幸的是,今日面对人类社会类似问题,类似困难只会让人愈挫愈勇。今年我们遇到了同样严重的疫情,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直面困难,克服困难。那句老生常谈的、在某种意义上讲并不正确的短语“信仰时代”,正可用在这里。势如溃堤之水,短时间内让人绝望且恐惧。然而,因为时代际遇和条件,让我们有了更好的可能性。经过历次磨难而生存下来的人类,一定会在时间中获得努力奋进的力量,从而构建起人类命运共同体,对抗自然的无情。 正如文中所说的,没有什么能比悲观更不符合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和心灵的基调了,没有什么能比希望更符合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和心灵的基调。但逝者已矣,我们因为疫情而受重创,一蹶不振。尽管这样,我们也不能把时间浪费在无谓的悲痛上。我们不能仅凭感情观念去感受,那会加重罪恶,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在痛过之后,把人类发展过程中那些可贵的想法理念变成现实。 愿,我们的世界越来越好!
《黑死病》读后感(四):黑死病的社会影响
1. 短期造成人口的大量死亡(书中估计英格兰损失了一半人口)。
2. 宗教热情下降,最杰出的修士因瘟疫而死,活下来的修士持规守戒的热情减弱。新入会的修士因缺少必要的训练,很难像从前那样严守教规。
3. 道德水准下降:
“在瘟疫中活下来的人都是心中的邪恶被唤醒的人,都是呆板迟钝的人。”
“幸存者自保的方法很奇特。尽管自保的方法各式各样,但有一点相同:自私自利,毫无仁慈之心。人们避免接触病人,避免接触病人周围的一切。每个人心中只有自己。”
按常理,经历如此严重的天罚之后,人们本应该变得更好才对,但事实却完全相反。人们不再劳作,“沉溺于享受继承而来的俗世财富。”
“瘟疫过后,人们变得更加贪婪,尽管占有的东西更多了,但仍贪心不足。他们愈加垂涎财物,为之吵闹不断,纠纷不停,争讼不已。所有的东西都卖得非常贵,家具、食物及各种商品的价格翻了一番,仆人只为出钱多的人服务。从此仁爱之心开始变冷,冷漠伴着邪恶肆虐。”
4. 社会结构解体:“瘟疫过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法院里人头攒动,为争夺死者遗产争讼不已。疫情波及其他岛上时,意大利面临着饥荒和萧条。但令人奇怪的是,这时竟有人在大肆挥霍。他们认为,死人给活下来的人留下了足够的财产。”
5. 瘟疫后土地制度变革,原来是领主提供农具、管家进行管理的农奴制度,大瘟疫后土地租赁方式产生,并在英格兰形成较小的大地主阶层。
6. 大瘟疫终结了中世纪,引发了社会重构,黑死病过后一百五十年的时间里,欧洲才从几乎崩溃的边缘恢复,实现了经济振兴和宗教复兴。
另外书中提到的一点,可推断隔离对瘟疫的扩散效果并不好:“有那么一段时间里,格洛斯特人为避瘟疫,想方设法不与瘟疫肆虐的布里斯托尔来往,但仍无济于事。一个地区传染了另一个地区,一个镇子传染了另一个镇子,一个村子传染了另一个村子,很快整个英格兰都陷入了同一种灾难。”
《黑死病》读后感(五):功能性插图?华文全球史策划人您放过原著吧
我跟写书评(《如何精心毁掉一本历史著作》)的羽落弦豆友大约是同一批“受害者”。在一次讲座中,某位前辈提起《黑死病》一书的文字内容有一定史料价值,于是我便像她/他一样,买来它做参考。
该书配图问题之大,上面的书评已经有所提及了。在这里要特别说一句:读者不需要是艺术史或者医疗史领域的专家,就能发现这些图片有问题,请出版方去了解一下谷歌图片的使用方法好吗?
嫌弃归嫌弃,我迟迟没有给这本书籍打低分。最主要的原因是不想伤害译者——想到那位老师辛辛苦苦地翻译、添加译注,实在觉得打出来的1星对他不公平。但面对不尽心、把读者当傻子和韭菜的出版商,不打一星又如何表达读者的态度?
今天之所以来打下这个一星,还要感谢出版方不辞辛劳地”自我挽尊“行为。前些日子,某公众号转载了《如何精心毁掉一本历史著作》这篇书评,在下方留言中,赫然出现了图书策划人的留言:
呵呵( ̄▽ ̄)"且不论所谓“功能性插图”这个词在出版界到底存不存在,既然系列策划人要说插图,我们就来看看华文全球史系列是怎样做出“追求完美”的“功能性插图“的吧。
一年多以前,我买了华文的《澳大利亚史》一书,美滋滋地拆开包装,掀开那个跟“汗青堂”系列要多类似有多类似的封面之后,我被里面的插图震惊了!
一本讲述澳洲发现、发展史的书,621页正文里有各种来源未标明的油画、版画、照片等人物肖像共计290张,无论涉及的人物是否跟行文主线有关系(比如名字只是简单被提及了一下的各位君主),出版方都要给他留出位置,放一张大大的肖像,其中大部分还是下面这种画风(让人很难不怀疑是在故意凑页数)。
请问这些肖像图对于读者理解澳洲史有什么帮助吗?
( ̄▽ ̄)"( ̄▽ ̄)"( ̄▽ ̄)"在《澳大利亚史》的图书页面,可以明确看到读者们在批评该书地图少、地形图少、地图缺乏时间标注,人物肖像过多,有明显的蹭页数嫌疑。
在《 塞尔维亚史》的图书页面,读者在短评里说“ 地图少得可怜,用来注水的人物画像、毫无卵用还倒添乱的注释,以及错漏百出的翻译。 ”
在《法国大革命与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图书页面,读者质问:“ 地图居然一张都没有,历史类读物,尤其是涉及战争的,地图都没有怎么看? ”
在 《德皇威廉二世回忆录 》的图书页面,读者吐槽:“这套书有两个特点: ①全都是有100年前的公版书。 ②巨大多无关插图,数量之多达到了严重影响阅读体验的程度。 ”
……
无需再列举下去了,很明显:
《黑死病》的插图问题绝非孤立,而是华文全球史整个系列的通病。
这个系列的套路很明显:选一本已经故去的史学界老前辈的作品,包装上很有汗青堂风格的封面,塞上一大堆不尊重画家版权、不一定准确又对文字没什么辅助说明价值的图片以增加页数,最后冠以“全球史”的名字,假装它是本好书。
如果说译者和编辑还能因为有苦劳得到读者的理解和尊重,那面对图书策划人和外包图片业务的那个什么”盛世华章“工作室,我只有一句忠告:"错了就要认,挨打请立正"。
您有没有想过,您之所以成为全国首次尝试所谓“功能性插图”的先行者,可能是因为别的出版方配图的时候,会相对讲行业道德呢?
您快别为自己的“功能性插图”自豪了,放过无辜的原作老前辈吧,谢谢您!
给译者一点起码的尊重,别再让您莫名其妙的“功能性插图”拉低人家作品的评分了,谢谢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