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长江》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
《话说长江》是一部由戴维宇执导,陈铎 / 虹云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话说长江》精选点评:
●大一过年熬夜看,现在觉得当初简直有病
●解说讲的假大空,但是影像很真实
●很赞的经典…喜欢看纪录片,就随便搜搜。。一看就被震撼到了 那么多年前拍出的画面,那些解说词无一不让我拍手叫好!
●解说和现在的风格很不一样。故意拖的很长的感叹词让人想起了小时候读书的感觉。可能是为了避免过多的干燥解说,有很多,“噢,你知道吗”这种的词语。哈哈。
●文献级纪录,骨灰级配音。。。
●这个超爱,每天睡觉前看一集,然后闭眼就能睡着,好幸福嘤嘤。希望有一万集!
●忠实记录。比续篇好很多。“第一回 源远流长 第二回 巨川之源 第三回 金沙的江 第四回 四川盆地 第五回 岷江秀色 第六回 成都漫步 第七回 峨眉凌云 第八回 从宜宾到重庆 第九回 大足石刻 第十回 川江两岸 第十一回 壮丽的三峡 第十二回 长江第一坝 第十三回 荆江览古 第十四回 洞庭天下水 岳阳天下楼 第十五回 从武赤壁到文赤壁 第十六回 庐山独秀 第十七回 瓷都景德镇 第十八回 佛教圣地九华山 第十九回 飞红滴翠记黄山 第二十回 古城南京 第二十一回 历史名城扬州漫话 第二十二回 镇江三山 第二十三回 太湖平原 第二十四回 黄浦江畔 第二十五回 走向大海 ”。
●光是旋律就足够动人
●那个时候的苏州比现在韵味太多 现在已沦为旱地平原 片中风景荡然无存
●old documentary
《话说长江》影评(一):这是一段记忆
1983年《话说长江》上映的时候,我才两岁,我的整个世界就是上海城隍庙旁边小弄堂里石库门老房子阁楼上巴掌大的一块。莫说长江,即便豫园前的九曲桥,我也是不认得的。那时的我就生活在《话说长江》镜头里的一幕幕场景中。所以在近30年以后再看这部纪录片的时候,就觉得很熟悉,很亲切,心中有莫名的感动。若论片子本身,没什么可多说的,没有华丽的画面,也没有惊艳的特效,甚至限于篇幅,很多绚丽的景色也未能一一展现。可就是在这些朴素的镜头中我看到了自己曾经非常熟悉的生活场景,亲身走过的一个个城市,亲眼看过的一幕幕风景,让我回忆起童年和青少年时代最美好的记忆。
《话说长江》影评(二):看完就想坐船游一次长江
这是一部留着心中血肉的纪录片,长江与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这就是我们的文化啊。有时不停会问自己,自己怎么是这样的一个人啊,自己为什么会这么想问题呢?这都跟我们的饮食我们的语言,我们喝的水息息相关。长江一开始的压抑,最后奔腾入海,流经巴蜀,楚汉,吴越这些文明都是我们中华文明的典型啊,江西也在长江支流上,所有喝长江水长大的人,对水都会有特殊的感情,就像现在的自己,即使游泳游得不是很好,但还是觉着生活的地方如果没有水的话,将失去所有生活的灵气,这将是让生活变得多么枯燥和悲哀啊。丽江也是看完这部片子后,极其地心动想去的一个地方,水灵的城市,水灵的田野,水灵的故乡,我的家。
《话说长江》影评(三):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镜头在一部片子中的运用,往往可以起到画龙点睛富人作用。以纪录片中的南京为例,“古都”是南京影像表达的核心概念,《话说长江》对南京的表达,侧重在对其“古都”历史的一般性介绍,作品充分利用镜头这一影视特有的形象化的表现方式,将能够标示南京拥有2400年悠久历史的历朝历代的代表性景观或建筑作出重点展示和解说,譬如石头城、六朝石雕、南唐舍利塔、明代城墙、城门、明故宫遗址、明孝陵、鼓楼、大钟亭、无梁殿、天王府遗存——西花园石舫、总统府、中山陵、梅园新村、雨花台、渡江胜利纪念碑等,让受众以点带面地感受南京曾经作为中国政治中心——长江流域唯一的十朝都会的厚重的历史遗存。以此呼应该片第20回的标题——“古城南京”中“古城”的深刻内涵。有意味的是,影片并未止于上述的历史景观或建筑的介绍,它又在结尾荡开一层,以“六代豪华,天国春秋,都化作了长江的滔滔流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语句,将视角拉入上世纪80年代,即影片拍摄时的南京,用特写镜头描述了画家钱松嵒、书法家林散之、科学家韦钰和运动员孙晋芳等当代南京名人的音容笑貌。意在表现 “古都”的新生和历史的传承,以及“今胜昔”的进化观念。应该说,尽管《话说长江》的拍摄时间已经处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的开端期,但对南京城市文化的表达,其强调的仍然是古都演变中的政治、军事等元素,这无疑是以宏大的政治叙事和精英叙事为主体的传统历史叙事观的影像体现。
《话说长江》影评(四):穿越时空的震撼
长江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三长的河流。而它的另一个成就则更加重要:全世界流域内人口数量最多的河流之一(约4亿)。虽然我的母亲河并不是长江,不过我父亲的母亲河是长江的支流,母亲的母亲河则直接是长江干流。因此,我大概也可以算是长江的孙辈儿女。中华民族从数千年前就在长江流域生生不息,创造了辉煌的文明。直到今天,长江流域也是我国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物产丰饶的美丽地区,对于中国来说重要意义。 《话说长江》这部1983年的纪录片正是全方位展示这样一条伟大河流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纪录片。央视为其付出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据说,在播出之时,创造了万人空巷收视奇迹。时隔三十多年,现在再看它,依然可以感受到它的魅力。这部纪录片的内容,涵盖了长江流域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还包括了许多沿岸人民的生活场景,可谓是包罗万象。穿插其间的许多古典诗词,为其增添了几分文学色彩。而一些关于地理的讲解(尽管有些因为时代的原因存在错误,比如认为洞庭湖缩小最主要的原因是长江上游的泥沙在此淤积)又为其增添了科学色彩。 至于它的解说词,则更是一绝,极富文学性的解说词实在是纪录片的经典。其间的直接抒情和插科打诨,更是现在纪录片里无法看到的。陈铎和虹云两位老师的激情演绎,给予了这解说词更强的张力,让人听了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配乐更加不用说了,现在估计没有什么纪录片会让乐团演奏配乐的。根据曲子谱成的《长江之歌》,说是长江流域的域歌一点也不为过。时至今日,我一个非长江流域的人唱起这首几十年前的歌,都感到心潮澎湃,由衷为长江而自豪。今年春节的“长江之恋”春晚,这首歌伴随着长江沿岸美丽的风光再次唱响,让我把这一段反复看了好几遍。 遗憾的是,由于技术原因,画质实在不好,一定程度影响了观感。不过,我觉得即使不看画面,光听解说词就已经是一种美的享受了。 这三十多年前的纪录片不可不说是珍贵的历史资料。1983年,改革开放刚刚开始,重庆还不是直辖市,葛洲坝才刚刚建好,三峡工程的概念还没有提出,浦东还是一片荒地,解说词里用的还是“西德”。这部纪录片为我提供了一个窗口,让我得以通过它一窥当年的风貌。正好,《话说长江》里有许多我很感兴趣的人们的生活场景。尽管画质感人,我仍然可以感受到那个年代人们在改革春风的吹拂下的那种昂扬向上,努力创造美好生活的决心。人们的那种朝气代表着这个民族的朝气,正和那个伟大奋进的年代相匹配。当时一些国家与我们良好的关系也特别有时代意义(日本人把自己同胞往汨罗江里扔真的太搞笑了)。 看了这部纪录片,我和解说一样对美丽的祖国,对勤劳的人民发出由衷的赞叹。我想,所谓的文化自信,从这样的纪录片中才能淋漓尽致地体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