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唐代科举与文学》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唐代科举与文学》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10-04 16:4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唐代科举与文学》经典读后感有感

  《唐代科举文学》是一本由傅璇琮著作,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52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唐代科举与文学》精选点评:

  ●有些细节错误,瑕不掩瑜,紧扣主题,关键是翔实

  ●文笔入胜

  ●材料极详尽,读完可对题目有一基本认识。材料重出现象略多,但不坏。谈到李德裕的部分处理得颇有疑问,接下来看看李德裕年谱好了。

  ●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着重读了《进士试与文学风气》等与文学相关的几篇。傅先生文献出身,用笔扎实。

  ●史料部分如果经过paraphrasing处理,文章会更紧凑,现在的感觉还是太散漫——既然重发好歹有些修订痕迹,否则都2007年还搞堆砌那套就显得非常捞逼了

  ●受益匪浅。

  ●科举与文学关系的早期代表著作,现在看来没那么精细。

  ●得到APP每天听本书分享:第一,在唐代,科举功名可以带来官职、经济特权和社会声望,对读书人有很大的吸引力。第二,唐代科举的主要科目是进士科和明经科。进士科主要考文学才华,明经科主要考记忆背诵。进士科比明经科更难考,也更尊贵。第三,考生的名声对考试结果有很大影响,所以在进入考场之前,考生们要尽可能让主考官和社会名流了解自己。第四,唐代科举考试有很严格的格式要求,避讳和押韵都是其中的重要规定。最后,唐代科举放榜以后,金榜题名者还要去拜访主考官和宰相,等候吏部的选拔考试,落榜者就要各奔前程了。

  ●讲得比吴书清楚 许多问题颇可深究

  ●重要参考书,另有笔记

  《唐代科举与文学》读后感(一):《唐代科举与文学》读书笔记

  这本书为我们展现了唐代科举制度的基本面貌,唐代科举考试的核心是进士科,进士科考试以诗赋为主。读书人为了金榜题名,出了寒窗苦读,还要结交人脉,获取名声,恪守规矩,避开陷阱。科举制度在唐代定型以后,也塑造了重视功名、以金榜题名为荣的的社会风气。

  本书主要将科举的过程分为5个方面进行介绍:

  1、在准备科举考试之前,必须要进行自我激励,坚定信念,因为科举功名可以带来官职、免除徭役并且有利于问题家庭关系。

  2、在科举报名之前要扬长避短,进士科主要考察的是文学才华、明经科主要考察的是记忆背诵,参与考试的途径有两条:学校推荐和县、州统考选拔。

  3、在科举考试之前要结交名流,向礼部图剿自己的文学作品,让主考官了解自己,并且带作品去拜访名流,以获得名流的推荐,提升自己的知名度 。

  4、在科举考书中,格式非常重要,同时要注意避讳和押韵。

  5、在科举考试之后,如果金榜题名,则要拜访主考官和宰相,之后再参加吏部的考试分配具体官职。

  《唐代科举与文学》读后感(二):不如叫《唐代科举》

  #书201607#《唐代科举与文学》傅璇琮

  读历史书其实是苦差事,容易“瞻前顾后”,容易“顺藤摸瓜”,陷入“读读不休”的境地。对本朝的史事清楚了,渴望得知其“来龙”,于是读前朝史;对书中所述某类制度感兴趣了,要弄个明白,于是读学术专论;所览书中,作者大肆称赞某学者的惊人之见,又会泛起好奇心,买来参阅。

  傅璇琮先生的《唐代科举与文学》就是这样纳入书架的。

  说来巧合,田余庆的《东晋门阀政治》,阎步克的《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再加上本书,我是一路读下来的,这三本书刚好是思勉原创奖的第一届、第二届和第三届获奖著作。这种偶得之趣,“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书名叫《唐代科举与文学》,大抵在于书中引用了不少唐诗、唐文和唐代笔记,也论及了科举制对唐代文学风气的影响,但总览全书的框架,裁取的史料,称为《唐代科举》是更为精要的。

  这本书是“文史结合”的典范,考证严谨,论述周至,取材精当,文笔优美,既有真知灼见,读起来也活泼轻快。缺点则是叙述有时过于琐碎,材料引用也有重复,在编辑上的功夫不够。

  另,傅先生卷首的《重印题记》和《序》感情深沉,谦和平实,他写道:“我自己感到安慰的,一是不做重复的事,总想摸索一些新路;二是不做虚浮的事,尽可能务实。我总想把学术工作归结于‘有用’一点上。我们最好把自己所做的化成为阶梯,使人可以循级而上,达到更高一级的境地”。前辈学者的为人治学,果如君子之风。

  可读性:四星 耐读性:四星

  :

  1、本书读到一半,传来噩耗,2016年1月23日,傅璇琮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致哀!

  2、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相关唐代史地读物,可圈可点,可以信赖。

  唐代科举与文学

  傅璇琮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7年9月第一版

  《唐代科举与文学》读后感(三):一些浅思

  读罢这本《唐代科举与文学》,才知什么是真正的文学大家。傅璇琮先生对唐代史料的熟稔与其细致详尽的论证分析,无一不令我折服。也正因此,此书读来颇费些时间,因我阅读量实在太浅,遇到不甚明了之处,便要花一定时间进行查阅,好在终于是读完了的......

  傅先生的这本书围绕唐代科举制度的研究,征引了《唐摭言》、《全唐诗》、新旧《唐书》、《通典》、《文献通考》、《登科记考》、《全唐文》等各种官方史籍与别集,甚至唐宋前后典籍,将史书与唐人诗文、传记结合,使每一条论点的论证都做到文史互通,详实可查。这其中内容之丰富实在是不可言。

  而在本书繁多的内容中,令我深感有趣的,便是制举。制科是区别于常选的不定期考试,只有由皇帝下诏,方能进行选拔。这不禁让我想到了现在的“特招”,像“艺考”“体考”等,都为有天分的特殊人才提供了大量机会。这样的考试虽早在汉代便有可循之迹(汉代诏举),但在唐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从沿袭旧历到正式成为科举中的一部分,这种应时事需求而生的考试,实实在在地为那些“偏科”的举子提供了又一条出人头地之路。由此可见,唐时科举颇具包容性,真正有不拘一格选人才之风范。

  不仅如此,每每举行制举时,国家通常会设置与当时需求相关的制举科名,其科目之繁多复杂尤甚。而其中有些科名更有些趣味性,如:手笔俊拔超越流辈科、高才沉沦草泽自举科、才高未达沉寂下僚科、孝弟力田闻于乡闾科......这些详细描述了人才能力的科名更像是皇帝御赐的荣誉称号啊,也无怪乎当时举子中了进士还不满足,争取制举及第才算能够傲视群雄。

  而在说到进士科时,大多数人都误解唐代科举是以诗赋取士,更认为是这种科举形式促进了唐诗的繁荣。这些傅先生在书中都多有讲解,先是列出《大唐新语》《唐音癸签》这些书目中“都提到进士科最终只试策”,指明“自唐开国起,有六十年的光景,进士考试是只考策文的”;后又详细举证了诗赋是在唐代立国一百余年以后才成为进士考试的固定格局的,最后得出正是唐初前期诗歌的高度繁荣,才导致国家考试进行考核相关内容的相反结论。

  傅先生关于科举制度的论证可谓是详尽扎实,然而对科举与文学的关系阐述上则略显粗浅,有些点到即止的疏忽感。如书中对进士科的考核项目演变的论证十分仔细,列举了大量扎实的论典进行佐证,而真正这些变化是怎样被唐代繁荣的诗赋文学影响的?书中并未落实具体,缺少了前文那种列举多个作家作品的详细论证。而当科举开始重视诗赋之后,其必定对文学产生了一定反作用,这些傅先生也并未多着笔墨。

  而实际上,科举重视诗赋,其弊端远超于推动作用,反而加速了唐诗繁荣文明的消亡。原因有三:

  其一,唐诗文明欣欣向荣本是自由发展的结果,文人或纵情山水,旷达人间;或失意官场,心灰意冷,诗文随性而发,随感而至,都是自然情感的流露。而君主为了笼络更多人才,夯实其地位,将诗赋考核加于人才选拔制度中,实质上是出于中央集权的政治需求。这种手段下所产生的政治文学与其当初繁荣的根本是相悖的。

  其二,唐人对诗赋的过度狂热也导致了国家其他方面发展的不足,如对科学技术的忽视,这从科举中明算的“不见贵”便可看出。唐人从平头百姓到当权者都注重文采的斐然与否,此书中傅先生列举的贞观元年的例子也着实反映了这种情况,在试策中,上官仪之对策完全是堆砌辞藻,大肆颂扬朝廷,毫无半点有关实事之务的影子,然而他最终还是登科了。恐怕也是此类事件的繁多,李慈铭先生才认为“唐人以进士为宰相之极选,以诗赋为政治之本原,驯至国亡,而犹不悟,聋虫瞎马,并为一谈,史官无识,奉为定论。”

  其三,进士考试要求严格,为选拔出优秀人才,必定要制定可控的标准。因此,进士诗通常是律诗律赋,对字数和用韵都有明确规定。这样刻板的要求虽可以理解,但限制了士子的才情与思维却是不争的事实,如祖咏的“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终是凤毛麟角。寒门士子为了出人头地,不得不将自己囿于这条条框框间,中晚唐也就再难富盛唐头角峥嵘之气象了。

  《唐代科举与文学》读后感(四):唐代科举与文学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首次提出: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此可谓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而言其最具特色和影响最为深远的文学样式,则非唐诗莫属,它言近旨远,格调或雄健深沉,或清丽高妙,或平淡简美,或幽曲深远,它因情而起,情动思落,笔底波澜。它幻化万千,引人遐想,令人叹为观止。而这样作品层出的背后,是盛唐的伟岸背影,是那个气象宏大的盛世社会,给了文人们不断向前的雄心,也正是它开阔包容的胸襟,让庶族寒门之士也能遣墨抒怀,吟咏性情,文学不再是士族引以为傲的独产,而是千万唐人的精神载体,更是他们入仕为官的理想阶梯,因此文学与科举之间,有着不可忽视的潜在交融性,研究科举制度便不仅仅是历史所需,更是从崭新窗口关照文学的重要途径。

  傅璇琮先生所著《唐代科举与文学》,便是以此为研究方向的理论著作,先生在谈及其著书的学术追求时曾言:“文化乃是一个整体,为了把握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历史活动,需要从文学、历史、哲学等著作中,以及遗存的文物中,作广泛而细心的考察,把那些最足以说明生活特色的材料集中起来,并尽可能做立体交叉的研究,让研究的对象活起来。”这种总体性的立体多元化的研究,使文学作品暗含深层化的某种政治逻辑,又由于这样的政治体制深刻影响着文人心态,因此诗人们的作品绝大部分是个人政治心态的反映,或积极进取,或消极避世,或在表面的消极中饱含热烈的参与激情(终南捷径),或在表面的积极中暗显消极无奈的乐观,总之,政治因素已然由外而内的渗透到诗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和精神的不同层面,而科举入仕是文人自觉参与政治,实现人生抱负的最直接途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又是一种体系较为完整的制度,涉及科举准备,科举参与,科举结果,其中的每一环节都会因文人的参与,产生出不同的文化样态和文化成果,本书即是由此展开。

  (一) 科举准备阶段:作者采用了制度介绍和人物介绍及活动参与两者合一的方式。

  (1)制度介绍方面,首先是总论了唐代取士各科,其次分别介绍了“明经”、“制举”、“进士”的各科要求。

  (2)人物方面:首先介绍了一般“秀才”的情况,他们需要先由“乡贡”筛选,然后到京参与各种社交活动,拜谒文学大家,通过“行卷”的手段增加自己及第希望,后又“温卷”以防遗忘,除此之外,定期向礼部“纳卷”,群交各路英才,利用舆论之力造势。其次再分析了特殊的“进士”们的出身与地区。

  (二) 科举参与阶段:作者围绕考试中的人物和考试过程进行了讲解。

  (1)考试人物:

  ○1、知贡举:考官,来源和作用。

  ○2、进士:考试者,考试与及第。

  (2)考试过程:

  ○1、举子情状:考试过程中的表情心理等。

  ○2、科场风气:整体严肃,极个别的特殊表现。

  (三) 科举结果:

  (1)进士放榜:放榜时上级严肃的宣告,秀才们热切期待的氛围描述,其他人对进士及第者的羡慕及部分官宦人家“榜下择婿”的传统。

  (2)宴集:进士广宴亲友,共同庆贺的场景描述。

  (3)进士试与社会风气:进士及第这一结果对个人升迁的极大利好,猛烈激起社会各众的参与热情,产生了浓厚的“唯科举是重”和“中举即腾达在望”的普遍心理,社会风行“科举热”。(范进中举即是鲜明例证)

  (4)进士试与文学风气:就科举内容本身来讲,只有能够切合时弊,有参考价值,且文采出众的完美之作才能在与众多作品的角逐中脱颖而出,因这样的要求,写作用词则不可能是随心而出,而是应尽量骈丽精切,结构需详略得当,严谨圆融,论据繁密,逻辑性强,理中见丽,丽中含理。好的习作则为众人模仿,文学作品应试痕迹明显。

  (四) 其他:

  本书还对培养科举人才的“学校”进行了归类和介绍,延展了科举对社会的影响。

  总体而言,本书语言明畅厚敛,作者引述诸多史例,文献资料进行观点论证,并通过对比详究,推演出相对可靠的结论,供读者参考,体现出严谨求学的大儒之风。内容上,不流于对政治性及历史性较强的科举制度的客观呈现,而是经过剪裁,还原出完整的科举场景,表现文人情态,再由人及文,最终将科举与文学相勾连,过渡自然,其中的如写举子应试心态等语句颇带几分幽默,也表现细微的对“科举人”的考察,完美联结“科举”之“人”的“文学”,不愧为价值丰富的文学著作。

  《唐代科举与文学》读后感(五):《唐代科举与文学》

  正如傅璇琮在《唐代科举与文学》的重印题记中概述到的一样,这本书的研究思路,也是开创性的写作格局,就是“通过科举来展示唐代知识分子的生活道路与心理状态,以进而探索唐代文学的历史文化风貌。”这种通贯性的见解,的确展示了傅先生作为一代学人的风姿。

  “三百年来,科举之设,草泽望之起家,簪绂望之继世。孤寒失之,其族馁矣;世禄失之,其族绝矣。”这是五代人王定保在《唐摭言》中所述。在隋唐以前的中国古代社会中,从来没有哪一项政治制度,能够将所有阶层的知识分子命运进行连接,从而长久地影响知识知识分子的生活道路和思想情感。因此,正如傅璇琮先生在《唐代科举与文学》的重印题记中概述到的一样,这本书的研究思路,也是开创性的写作格局,就是“通过科举来展示唐代知识分子的生活道路与心理状态,以进而探索唐代文学的历史文化风貌。”这种通贯性的见解,的确展示了傅先生作为一代学人的风姿。

关于研究思路:

  傅先生的这本书,对读者最重要的启迪,就在于这样一种用普遍性社会现象串联一个社会群体,进而关联不同领域的方法。笔者试图对这种研究思路进行一个形象的梳理

  由这种研究思路,也就产生了一个有关本书的争议:傅先生通过大量的文献考证、来论述了唐代科举的全貌,但是,这种对史料和笔记的挖掘,并没有展现“文学”的侧重面,或者说,并没有直接地揭示文学与科举到底有什么样的关联?

  从上面的导图,我们可以看到,在傅先生研究思路的预设中,唐代科举,并没有直接地对唐文学进行反映,而是以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作为中间的搭载和关联。因此,在《唐代科举与文学》中,科举所直接能够反映的对象,应该是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精神,并不能实现从科举一眼望到文学的想法。

  唐文学,尤其是唐诗有一个自身的特点,就是作者本人的人生境遇对于文学创作的影响是很大。反过来看,唐代独有的时代气质、文化精神,也会在诸多士大夫的生活和思想中有所体现。很多时候,试图从全景去展览一件事物是很难的,因而,就像好的文学作品一样,作家们总是试图去建构一个由时代环境所孕育的丰满形象,这个形象,既从时代中产生,又是时代精神最集中的体现。从这样一个角度来看,在傅先生的研究思路中,大量文献材料的考证,的确是为了还原,但是,还原的目标,应该是唐代士人们心理与生活,以及唐代士人心理与生活在历史背景之下的变迁。作为补充,傅先生在序言中也提到,还有两个角度,也可以作为本书的并列,“一是唐代士人是怎样在地方节镇内做幕府的,二是唐代的翰林院和翰林学士”。与做幕府和成为翰林学士一样,唐代科举在唐代知识分子终其一生际遇之中都有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

  《唐代科举与文学》,其实是用科举去展示有唐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和生活,进而展览唐代的文学风貌和变迁。

关于科举与文人

  傅璇琮先生在本书中,收集了大量的史料,细数下来,可分为以下几方面——登科记与登科记考、史料笔记、政书、传奇和特色诗文。其中,最经常作为考证判定的依据有二,一是五代人王定保的《唐摭言》,二是唐代杜佑所撰的《通典》,这两部书,主要是从史料的方面,来对科举制度加以说明。除此以外,傅先生在史料的剪裁中,择取了大量文人科举的轶事。

  在“乡贡”一章中,为了论述京兆府在乡贡中的特殊地位,傅先生就援引了《集异录》中关于王维举解头的记,以此,可以直观地看到,唐代科举乡贡中地域上的不均衡以及唐代权利阶层对唐代科举公平性的干预。而在叙述明经一科在唐代科举和社会中的独特性地位时,则举出了李贺与元稹、崔彦昭与王凝等多人之间的矛盾,来展现明经一科,尽管人数众多,但在整个社会尤其是知识分子眼中低下的地位。

  通过这些文人在科举中的相关事件,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唐代的文人对于入仕,有着积极蓬勃的追求。尽管在科举一事上,从个体文人来看,有着大量心血的交付。但是时代面貌所赋予的这种向上的力量、蓬勃的追求,让加入时代主流的的愿望,不随任何牵绊而终止。

一些观念的厘清

  由于傅先生严谨的考证,《唐代科举与文学》对于一些传统的观念,也进行了厘清。

  首先是关于诗歌与科举的关系。我们在论述唐诗的兴盛原因时,很多时候都讲述到唐代科举,尤其是进士科中诗赋的考察对于律诗发展的助力作用。但是在傅先生的考证中,从唐初开始,在很长的一个阶段中,进士科是并不考察诗赋的,诗赋作为进士考试的格局,是在唐代建国一百余年以后形成的。而在此之前,唐诗已经完成了从初唐到盛唐风格的过渡。与其说是科举促进了诗歌的发展,不如说是发展到顶峰的唐诗,对社会各个方面包括人才的选拔上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其次是对科举公平性的认识。科举作为隋唐在政治制度上的开创,在为统治者服务的同时,也为广泛的中下层文人提供了公平的晋升机会。但是,从科举的选拔方式来看,这种公平性是很微小的。科举的途径主要由两条,一是在学馆中学习,成为生徒,二就是成为各州县的乡贡。而成为生徒,是针对太学、国子监、四方学,在这些学馆中学习,先决条件就是家长的官品等级。因此,乡贡是普通大众晋升的唯一途径。但是,在乡贡中,人数受限,还要经历层层选拔,层层选拔中又有说不清的机缘问题。这就使得在唐朝前期,主要的中第之人,仍然是世家大族的子弟。这种情况,是在中晚唐,伴随战争和经济问题带来的社会环境的改变,得以一定程度上的改善的。

  这本书是大二的时候蹭古代文学课,黄老师力荐的。写读书笔记再翻出来看,很多大二上课的情景还历历在目。“文章九命,由感而生”。忆及老师说为什要读作品的原因,就在于跨越时代,在漫长的历史时空中去寻找千古知音。阅读唐文学,其实就是在不同的风格中,找寻到自己的影子,自己和时代的影子。

  《唐代科举与文学》,材料的组装到底是琐碎了一些,但是并不妨碍去观瞻一代学人的热血风采。谨以傅璇琮先生在序言中引到向达先生的一段话作为结语:“回想以前埋首伏案于伦敦、巴黎的图书馆中摸索敦煌残卷,以及匹马孤征、风尘仆仆于惊沙大漠之间,深夜秉烛,独自欣赏六朝以及唐人的壁画,那种‘擿埴索涂’空山寂历’的情形,真是恍如隔世!”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