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羌在汉藏之间》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羌在汉藏之间》读后感100字

2020-10-05 16:1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羌在汉藏之间》读后感100字

  《羌在汉藏之间》是一本由王明珂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7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羌在汉藏之间》精选点评

  ●勉强给四星,主要是不符合我的胃口。是否可以理解作者西方人类学研究这些年来的一些新进展揉合进中华民族分析这一框架之内所做的尝试观点结论同类书籍比较新颖,但阐释方式个人觉得太繁复,主要疑点在于文本分析——哪怕放入了宏观历史背景中——是否可以有效地阐释文化

  ●做挑战杯的主要参考著作,给人非常多的启发,开启我对人类学兴趣~

  ●羌作为一个既古老又崭新的民族,这种历史与现代的民族由来,既体现在藏羌之间,也体现在汉壮这类民族特征并不彰显的主体上。

  ●族群内部地域阶层性别认同差异 “一截骂一截”的模式 羌在汉藏之间文化的修改塑造演变 从羌民到近现代羌族的认同 书写了文化理论田野调查、历史文献结合下极佳的动态民族史

  ●稍微对照了一下除了结语删减应该不大,但是剪刀手剪得很细啊:),见识到了不放过形容词

  ●读了超级久。对材料的分析明白深入要好学习

  ●作者王明珂2014.7.4选第三十届中研院院士

  ●毒药猫,一截骂一截,对羌族的建构,民族的弹性。羌与实际人群都是具有弹性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时代,指涉不同的人群,边缘一直在发生变化

  ●族群研究上大作,点在于别人划线他划圈,别人站队他构建大华夏共荣圈。真不知道能借着什么风活一把。不过当然了,这又有什么问题呢。

  ●总算认真完了,真心功力深厚,材料详实运用概念和理论举重若轻。观点持中,有别识裁的聚焦如“毒药猫”“弟兄祖先故事”“一截骂一截”。但算不上喜欢,也真算不上好读……对于路痴最大的障碍空间想象能力和一看人名地名就犯头疼毛病= =

  《羌在汉藏之间》读后感(一):《寻羌》的专业

  建构与解构

  王明珂对民族“建构论”已经有所反思,但本书的主体仍建立在“建构”的主题之上。讲述民族建构的“历史”和历史,本身就包含有对这种建构的解构,当代中国对于“建构论”的拒斥也正在于此。王明珂却说“中国民族在近代的创造,有其历史和‘历史’的基础”,事实上认可支持了这种建构。也就是说,近代的民族建构实际上承认强化政治经济社会的某种既成事实

  边缘与中心

  边缘理论离不开中心。“华夏”一词就昭示了中心的所在。这一中心不一需要是历史的中心,而仅仅只是作者观察立足点。王明珂辩解自己不是站在核心看边缘,其实没有必要。无论是批判华夏中心还是欧洲中心,都是意识形态的产物。作为学者和观察者,毫无疑问的是,你站在哪里,哪里就是中心。

  边缘理论的另一个困境却不好解决。因为只要有中心就有边缘,有边缘就有边缘之外。可以说羌在汉藏之间,也可以说藏在中印之间。这样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论说,在具体问题上的解释力便值得怀疑了。

  理论的困境

  在本书中,王明珂大段引用西方理论的部分,我大多跳过不读。作者有时并不赞同理论可以解决羌族的具体问题,但依然保持着美国专业学术训练带给他的习惯。在我看来,没有这些理论,毫不妨碍本书的讨论,只不过就不像一本学术专著罢了。对于像我这样的非专业读者,我更愿意推荐前不久读过的《寻羌》,其实王明珂在本书中的观点,已经在那本图文并茂的小册子里清晰而生动地表明了。

  《羌在汉藏之间》读后感(二):“历史实体论”和“近代建构论”

  王明珂在本书中批评了他所称的两种“中国民族”的历史表述:“历史实体论”和“近代建构论”。“历史实体论”者的主张是,中国民族是在历史上延续之实体,“近代建构论”则称中国民族或中国少数民族是近代国族主义的建构物,更具体地说,民族是国族知识精英们的想象与建构。按照后一种理论,汉族也好,羌族也罢,都不过是一种想象的产物。王明珂大体是赞同这种观点的。在他的这本书中,用很大的篇幅讲述羌族文化如何被“再造”的。这种再造在1949年后更加地系统化,官方政策强化了岷江上游的“模糊”人群的自我认同和汉族、藏族和其他民族的区分。

  这种建构首先有历史“事实”的建构。比如,现在羌族尊奉大禹为祖,主要得益于八十年代后羌族知识分子的传播和推广。一些民族文化的“建构”并不是马上就被接受,有的反而招惹反感的情绪。比如说羌历新年,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当地政府开始在岷江上游一带开始推广实行的,有些当地人还比较反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反感可能会逐渐减弱,认同感就会逐渐增加。于是渐渐地,一个民族历史和文化就这样被“建构”了起来。这种“建构”论至少更符合羌族的实际情况,与之对比,“历史实体论”可能更像是一厢情愿地事实粘贴和拼图。当然,“历史实体论”并不是一无是处,它可以让我们注意到历史文化传统的延续性和传承,“近代建构论”如果走向极端,可能会走向民族虚无论,这不符合我们现实的需要。

  《羌在汉藏之间》读后感(三):谁是羌人?

  谁是羌人?这个问题可能很少有人真正地思考过。

  传统观点认为,很多人认为今天的羌人是古代羌人的后裔,后者早在商代就进入了华夏民族最早的文字记录甲骨文中。

  但古代羌人在零碎的历史文字记录中一直面目不清。羌是华夏民族对古代少数民族的笼统的称呼。古代的少数民族,在汉人写就的史书中,有的时候叫羌,有的时候叫戎,有的时候叫做蛮夷。按照现代人类学的观点,他们应该是由许多不同的族群构成,但诸多细节不可考的历史记录只能让他们长期处于一个模糊地带中。

  后来的人们把居住在岷江上游的一些非汉人叫做羌人,他们中很多被汉人和藏人同化。居住在此间的一些汉人和藏人又被外面的人当做羌人。这些分散在岷江河谷的羌人在语言、风俗习惯上有相当的差异,这给研究者对羌人的界定带来的极大的困扰。

  虽然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后,羌人民族化的问题得到解决,包括一些本来认为自己是汉人的人也被认定为羌人。但羌人究竟是谁,羌人从何而来等问题可能成为永久的迷。

  这是一个历史与现实的困境,就像那个永恒的问题:我是谁。我们也许永远无法知道,我们究竟是谁,不过我们终需自己去认定或被认定,自己属于某一群人。从以此得来的归属感中,找到彼此的位置,安放自己的命运。

  《羌在汉藏之间》读后感(四):灰在黑之间

  作者在自序中也解释到由于他无法阅读藏文原典加之藏学对东藏这一边缘地带研究甚少,此书主要聚焦于“汉化”而某种程度上忽略“藏化”这一过程,除了这一局限以外,我认为其他方面都做得很好。王明珂此前提出的华夏边缘概念我并没有了解过,但是通过阅读此书也有了大致的了解。

  进入正题,在新中国成立进行民族划分之前,羌族的认同是比较模糊的——越靠近汉区就越为汉化,越靠近藏区就越为藏化,原本汉人称“羌”并非指代现在的“羌族”,而是对中原以西各少数民族的泛称。有点像色布上的灰色,假设左上角是纯白而右下角是纯黑,那么灰色便是中间对角线由浅色至深色的一带,难以区分哪里才是绝对的灰。但是在进行民族划分与入籍时出于种种考虑(也许是优惠的政策、也许是文化寻根)许多原本自认为是汉或者藏的汉化或藏化程度较深的羌人都填报了羌族,此举加深了羌族内部的认同。他们有着相似是历史神话传说,一定程度上加深了民族认同感。

  另一部分则是由于现代民族国的观念之传播使得羌族认同其“中国人”和“中华民族”身份,在构建“中华民族”这一以华夏为主体的过程中人们在对羌族历史文化的挖掘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往华夏方面靠拢——尤其以“禹”治水文化为代表。值得注意的是,在寻求羌族文化特征的过程中由于“乡谈话”的盛行,寻找古音古语以建立标准“羌语”的努力基本失败。

  羌族认同的强化,汉羌之间由敌对、提防到认同包容,从“蛮夷”到“少数民族”、“兄弟民族”的友好转变,值得我们思考。由于汶川大地震进入人们视野的川西羌族地区,在旅游业急速发展、外来援助伴随文化进入、基建加强使得对外交流更密切、再加上互联网时代冲击的情况下羌族会如何发展,我拭目以待。

  《羌在汉藏之间》读后感(五):中国是一个不断成长的概念

  《羌在汉藏之间》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非常霹雳的,爱不释手,嗟叹不已。同样的感觉出现在《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等书上。这些书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它们都在我所不熟悉的领域,却深入浅出引人入胜把我这个外行牢牢吸引,并让我有不少收获。

  《羌在汉藏之间》所讲的,给我很大启发。我长久以来对于中国、中国人等概念,有不少疑惑也有不少摸索的思考。去年去西藏,还写了一部“旨在思考西藏的中国性”的《西藏日记》,发到论坛上,争议不少,激起了一些爱国者的愤慨。其实蛮可笑。他们的中国概念固然没有理性的反思,我的思考也比较的粗疏。但一牵扯到什么主权啊爱国啊的,有些人士就成了无头苍蝇。他们以为中国是一个自明的无庸置疑的概念。他们恨不得把自古以来目前这个960万平方千米的地盘就叫作共产中国。殊不知目前这个中国是历史的形成的。它的边界有扩张与收缩,所谓中国人也是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如今只要具有中共中国或者中华民国身份证的都可以被称作中国人,不论其种族文化,这纯粹是现代的思维。历史上的中国是什么,中国人又是什么,所谓少数民族的中国认同是怎么回事及如何建立起来,这些都是我感兴趣的地方。近年来游历各地,每每揣着这些问题,西藏如是,云贵川如是,福建等地也是。这些传统中国的边缘或中国之外的地方,是怎么加入到中国或者说成为中国有机组成部分,是我时常思索的问题。

  王明珂先生的著作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他在《羌》一书,令人信服——至少是令我信服——的描绘了一个中国西部边缘向外推进的过程。羌人原本是中原华夏人——也就是本来意义上的中国人——对西部非我族群的统称。随着中国王朝的扩张,所谓羌人地带随之后撤。其实不是后撤,而是原来被认为是羌人的,融入到了华夏之内,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