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经验史读后感100字
《性经验史》是一本由(法)米歇尔.福柯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50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性经验史》精选点评:
●非常细腻而精彩的分析。福柯曰:自我照看的伦理是一种自由实践。
●真的不觉得有怎么样。我不喜欢,且觉得没什么道理。
●这个译本没法儿读
●感觉福柯属于很会侃的人,但始终不知道他想表达什么。法国人写文章似乎都非常绕非常散,不光形散神也散,缺乏圆整的体系与结构,不容易让人读懂。
●我:福柯文笔真好啊。爹:哦,他也就文笔不错啊。
●重读此书,竟然超快速的看完了(要是读所有书都能有这个速度就好了)。虽然我还是不太理解希腊哲人对男童之爱(所以我大概还是不太理解福柯先生),但阅读过程中有许多意外之思考与收获。最直接的一个问题是,福柯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本书,搬出数千年前的苏格拉底们的理论来详述……
●这三年的研究方向就是你的这本了。dear Foucault...听说佘译得一般般,不过最终是要落实到英文著作中去的,也就不care了~
●福柯最为成熟的作品,极具个人特色的权力分析的经典之作。第一章是纲领性的论述,宣称不能简单地将人的性经验放在压抑-解放模式之下看待,而应当考察借助各种规范起作用的是什么类型的权力——例如,反对手淫的道德与其说是为了消灭手淫,不如说是为了借助对手淫的关注而对某一特定的群体施展权力。第二章及以后,福柯划分了性的三个阶段:关注人经由性行为而对其社会身份和关系所产生的影响的古典时代;转向对自我的关注,将性当成一种既有益又危险的因素纳入养生法中的古代晚期;以及将性本身当成罪恶、只能以婚姻和繁衍的义务来将其涤净的基督教时代。在这种“知识考古学”中,福柯关注的不仅是性本身,更有由此勾连的一整套的微观权力的作用体系;“性”之所以成为独特的乃至往往是禁忌的话题并不是偶然的,而本书的指向正是揭示其中的必然性何在。
●学术写作指南
●关注自我那部分不知读了多少遍,每一次读这本书,还有疯狂史,都要感谢一遍福柯
《性经验史》读后感(一):坦白说,我没看明白
抱着对李银河所推崇的福柯的崇拜,我订购了这本书。看书名的时候我以为应该是像简史一样从古希腊的社会性行为概括开始写起,但翻开书本发现居然是一部语言近乎于哲学的社会学专著,我得承认福柯从一种全新得角度结构社会、权力和性得联系,但是我还是实在没法从中译本中耐心领会到其思想得精髓。
就此却步,带着遗憾,但是实在看不懂啊
《性经验史》读后感(二):不推荐的经典之作
与其说是书,不如说是论文集。
而如此高深的论文集,对于不了解其引文及评述对象的诸如我这样的读者来说,只好一如既往地怀着崇拜的心情,和它保持一定距离的美感了...
实在耐不住寂寞,不如还是轻松一点去看本国专家的书吧~张北川先生比李银河女士多一点幽默感。
《性经验史》读后感(三):你以为福柯的目的是在谈权力?
三星是说译本,然后,表面上看福柯一如既往地用谱系学的方法通过史料来展示权力运作在性领域内的物理学。实际上,我认为福柯恰恰是刻意营造“性”的建构和被建构之感,通过对其建构过程的细致展示将“性”作为生理的、感官的体验解放或者说隔离开来。将人们的关注点转移到以性“知识”为核心的权力图谱之中。这是福柯对性的一次叙述,使它与常识分离(他谈论它却又不在谈论它)。我在这里看到福柯对去除性的某种“被叙述性”和“被建构性”所作的尝试和努力,因此《性经验史》并不是一个讨论性本身的真相问题,而是一次祛魅和萃取。
《性经验史》读后感(四):性为什么那么重要?
书绝对是经典之作。但那个瞬间,当你决定读一本70、80年代的社会学书籍,还是法语中译本的时候就应该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来迎接之后艰难的阅读历程。
过程可以说苦乐交织吧,基本一半的时候在感叹作者的思考之深邃有趣,另一半的时间则是苦于整理作者的逻辑和解构句法。可谓看得抓耳挠腮,第一部里的压抑假说一章其实是作者反对的观点,但前面也没铺垫,讨论到后面一章才反驳,搞得我很乱,译者在序里也不总结一下…这一点其实对理解中心思想非常重要,即作者是反对 “ 性曾受到压抑,并不断的被解放 ” 这一观点的。
《性经验史》读后感(五):其实没看懂
从生物演化角度来看,我们的基因编码里存在着对繁殖行为的奖赏,快感奖赏越高,生育率相应提高,基因编码越容易流传下来。早期的人类社会,人类已经开始对动物和植物繁衍的相似性有了一定认识,有鼓励性行为将其和谷物繁盛联系在一起的仪式,也有认为应该压抑性行为来换取谷物丰收的理论。当人类懵懵懂懂的开始哲学抽象思考,开始试图控制自身时,对于难以自控的性行为和快感体验,产生了迷惑与恐惧,有人将放荡视为罪恶,也有宗教将其升华为对神的献祭。
福柯整理了大量古典文献中关于性的哲学讨论,进行了形而上的分析,但是不知是翻译问题还是我的理解问题,读得一头雾水,还没有李银河的解读来的条理清晰。刚好混合了《金枝》和《危险的愉悦》一起翻阅,人类抽象思考推理,和实际的行为经验,往往相去甚远,对于我来说,抽象理论不如人类学报告合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