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牛虻》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牛虻》读后感精选

2020-10-06 16:5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牛虻》读后感精选

  《牛虻》是一本由伏尼契著作,上海三联出版的569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2008-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牛虻》精选点评:

  ●保尔~

  ●我都忘了我还看过这本书

  ●最喜欢的书之一

  ●忘了当年读的是哪个出版社的了~但也曾为书中主人公感动,挫折时的忍受~现在想想仍然为那些人致敬~~为了自由或者更高尚的东东真的可以抛弃情么?

  ●无意义的牺牲是无价值的。妄想通过自己的牺牲唤醒他人也确是妄想。

  ●介绍说是红色经典,但是我感觉只是以红色为背景,侧重点在信仰破产的勾勒与误解的灾难。伴随男主一生的仅仅是谎言对他人生的影响,但随后所遭遇的种种灾难也便镶嵌在成长的过程中。女主面对着误解带来的悔恨躺过时间,但在最后可称得上的爱情中得到谅解。

  ●读完突然感觉与家人的关系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最深远的,会影响一个人以后的爱情、婚姻和事业。

  ●初读是在家乡藤架下,带插图的一版,当时为亚瑟和琼其中的爱情所感动;今天重读发现亚瑟内心深处最爱的还是神父啊,革命归革命,但更多的还是想抨击这个无法让他们彼此相认的腐朽制度吧。

  ●掩卷叹息,好难过……没有对主人公所谓的革命事业留下多大印象,反而他与教士的感情让人好难过

  ●父子情神马的……

  《牛虻》读后感(一):牛虻

  《牛虻》是一本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齐名的红色经典,书中的牛虻是“保尔·柯察金”式的人物,他为了革命,放弃了爱情与生命,感动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牛虻》是一部好书,内容富于教育意义,语言风格别具特色。相信广大读者一定会从中吸取到丰富的文学养分。

  《牛虻》读后感(二):为了心中的至死不渝

  这本书确实能给人力量,一种精神让我感动,和《钢铁是怎样炼成》一样,都是为了自己心中的信念至死不渝。在最痛苦的时候,只有忍受;在感觉被世界抛弃后,只有重新找回自己。光明是什么?就是一直留存在自己心中的、不曾改变的信念。人生永远没有低谷,只是偶尔站在了不如自己所愿的位置。人生永远没有最高峰,只是偶尔还为自己欣喜。那样的感动无法形容,当再一次翻开这本书,总有一种推动我的力量,让我不会再回头,只是一直向前。不会,再眷恋身后的繁华一时。不会,因为前方的荆棘而退却。只是为了心中最美丽的梦想。困难总是陪伴着我们成长,难免有时有过失意,不要说自己永远是一个失败者而不敢面对,不要说自己永远制动得哀叹,人生的困难太多,有时自己要学会咬牙而一笑而过,信念永驻心里。

  《牛虻》读后感(三):短评写不下,其实是短评感想。

  这本书是边看边哭的,有点带入了《东京食尸鬼》的金木小可爱。 我觉得这本书主主角是亚瑟(牛虻)和蒙泰尼里,以亚瑟对神父敬爱崇拜神父对亚瑟的宠爱之情开始,我也觉得在第一章压倒亚瑟的最后一根稻草就是神父的欺骗,也在最后他对神父的质问中看得出来。 让我很难过的有几个节点,都是属于他们俩的冲突,尤其是牛虻对神父袒露身份的质问,真的让我觉得支撑他一直与命运作对,要坚持下来的就是他想再见神父一次,所以他在后面有想神父叫其他人也叫“亲爱的”,就像当初叫他一样,因此悲痛嫉妒不已。 总而言之,我有点把它当一种特殊的情感小说来看,而关于革命的部分,很敬佩牛虻也坚持他所坚持的东西并为此不断搏斗。真的,和他经历的相比,我无比珍惜现在的生活,毕竟他离家出走的时候,才19岁。

  《牛虻》读后感(四):为什么革命

  读这本书使我第一次知道西方资产阶级最开始为什么革命,他们反抗的是什么。压在他们身上的其实是民族仇、家族恨,就是所谓的神权和父权。在他们争取民族独立时,他们反抗的就是罗马天主教会所宣称的神权,神权要求他们服从,并且是绝对的服从,不能有自我,不能有独立;即使有些稍稍的犹豫,消除迷惑和忏悔也必须在神的代言人面前进行。父权要求他们忠诚,无条件的忠诚,如果偏离忠诚,那么他们就需要一辈子投身宗教,去寻求解脱和救赎。这样神权和父权就紧密的结合起来,统治了他们上千年。

  文艺复兴之后,文明之风吹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他们逐渐对世界有了不同的看法,对原来禁锢他们的神权和父权就有了怀疑。而当他们稍有质疑之时,竟然遭受到来自以神权和父权为代表的统治者的致命打击,这反而激发起了他们的反抗,而且是暴力反抗。

  这就是牛虻和主教之间根本无法用父子之情来调和的矛盾,这就是他们为什么要革命,而且革命就必须付出血的代价。

  《牛虻》读后感(五):以革命为躯壳,以爱为内核

  所谓痛苦的极致,不过是眼睁睁得看着自己第二次失去你。 《牛虻》早就该读,拖到今天,怪我太懒,所以一直流的眼泪,就算是对我的惩罚吧。 十九岁的亚瑟,一切的决定都带有青年人的冲动,他心中的热血,他经历的谎言,他爱过的人,本身都应该随着时间暗淡下去,但一场以假死为表面的离家,让当年的情感沉淀成了三个人终生的痛苦。这是一本红色的书,可是事实,却是人与神的争宠,其过程其结局,何止惨烈。 整本书节奏适中,却能把握到读者内心,巧妙的把痛感隐藏在每一次的轻描淡写里。 我喜欢亚瑟,十九岁的他天真单纯,却也经历着家庭的煎熬,他赤诚的眼睛仰望着上帝和蒙泰尼里。和十三年后浮夸尖锐的牛虻完全是两个样子,一开始我很难把二者联系起来,直到牛虻去帮助街头的小男孩时,我才真正的认可二者为同一个人,也是从这一个场景开始,我开始被这本书不断的触动。 一切刻薄,一切反叛都是源于爱的,只不过痛苦的经历残疾的躯体让自我保护都变得锋利骇人。我是爱你的,真的很爱你,你是我曾经信赖的教士,也是我的父亲,可是,我和神,您究竟更爱谁呢? 一切的取舍,都是现实逼迫下的不得不,所幸框架之下,束缚之下,我们还可以偷偷的去爱,勇敢的在无尽的噩梦里忏悔,不可控制的在复活了的你的面前热泪盈眶,这正是人生而为人的意义。乱世之下,痛苦深化,情感才会变成带有血腥味的绝美。 你回来了,又走了,我的心也跟你一起死了第二遍,但还好,至少你说了爱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