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川家康(第九部)读后感摘抄
《德川家康(第九部)》是一本由[日] 山冈庄八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35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德川家康(第九部)》精选点评:
●石田三成殒命,家康执牛天下。
●关原一役甚是精彩。器量、神佛、职责、家族、权谋、女人
●秀吉已亡,石田败死,幼主无恃,天下归谁,唯有德川。
●越到后面越疑惑,究竟是日本人盘盘绕绕的心思令作为中国人的读者我感到不适呢,还是作者力图美化一切人物行为又努力使美化合理化于是令读者我产生怀疑,内心更倾向后者的。石田三成终于成功将自己作死,德川氏即将镇守江户,接下来的问题还有丰臣秀赖,然后呢?
●9/13 多年龟缩式的隐忍,终于爆发了,关原合战,一战定乾坤
●写的有点墨迹了
●标记完毕~还差五部读完,不过故事依然引人入胜,暂时还没有落入为了读完而去读的地步...
●花这么多笔触来写关原合战。石田三成根本不是家康的对手啊,家康的对手是信长和秀吉。 三成是为了义理出战。日本人信奉的最高原则。杀身成仁啊,中国还有多少人坚持这个观点?
●著名的关原合战应该了解一下,德川家康忍了大半辈子终于成为天下人。就是作者把对手写得过于低了,感觉是不懂事的在对抗神佛,反而降低了胜利的成色。
●一战定江山!德川家康老谋深算~~~治部大人也死的壮烈......
《德川家康(第九部)》读后感(一):关于三成
总觉得这本里头的三成有点牵强,又像个奸雄,又像个笨蛋。那个阿袖肯定是编出来的吧。不过,这也说明三成这个人很复杂。秀吉刚死,他竟然就起劲的搞家康,可是没人配合他,那他为什么最后又孤注一掷呢?真的挺难理解的。
《德川家康(第九部)》读后感(二):正所谓仁者无敌
德川家康上半生的隐忍,终于在丰臣秀吉归天之后有了回报,无论是关白旧臣还是毛利,伊达等大名,实力与城府都无人能与家康抗衡,然而这位仁者最终却巧妙地以最小的代价平定了日本,扫除了自己统一海内的障碍,而石田三成又似被家康的仁心所感化,可谓功德无量。
《德川家康(第九部)》读后感(三):隐忍之道
关原合战是家康公隐忍多年后,为决定天下大势、维持天下太平的一次大爆发。其实三成也有他让人佩服的忠诚,只是在太阁逝去后,年幼的秀赖使忠诚难以与欲望、野心对抗,如果他能够持隐忍之道,他该也是那个时代的柱石,同时,家康也就没有趁势而起的借口。家康公实乃借力助势!
《德川家康(第九部)》读后感(四):家康做主天下
家康终于战败西军成为天下人。关原之战的胜利不是结束,反而是又一伟大历程的开始。国内矛盾还很多,这些矛盾都在阻止日本的真正统一和稳定。
太阁的家臣在关原之战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对家康的信任非常不易,这种信任的精神传承了从信长时代、太阁时代以来的新精神-从赢取天下、为天下的安宁造福的信念。正如书中所述,三成的失败不是历史的偶然,也不是战事发展的意外。三成的失败在于信念、气度的不足。
非常期待了解家康将如何面对这样的天下,如何开启江户时代。
《德川家康(第九部)》读后感(五):丰臣已逝,德川当道
隐忍之道与胸怀天下的雅量,恐怕终究分不那么清楚,到最后,德川也少不了度命的成分,“远离秽土,欣求净土”,虽有拉大旗,扯虎皮之嫌,或许也唯有信念不灭,足以持久
成为德川家康敌人的,不是手握重兵的毛利辉元,也不是雄霸一方的上杉景胜,而且,真的会有那么一瞬,大家相信了你那卑微与肮脏的算计下,也是一腔武士热血,三成当不虚此生
"先祖义朝公败北,赖朝公亦落败,都乃战败,并非天意。但今日之战,却会让我遗恨终生。我自幼出身名门,了无败绩,甚至连渡海到朝鲜参战都未失手一次。不想到今日晚节不保,留下终生大恨。希望你们体谅。我现在就杀入内府大本营,即使战死沙场,也要死在最勇猛的敌将手中"这一段最显示英雄气概的倒似是岛津义弘,读之竟不禁回思项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