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话能走多远读后感1000字
《真话能走多远》是一本由季羡林 著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3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真话能走多远》精选点评:
●都是些小短文,比较适合我读
●吾之愚钝,不明耄耋之季老之真意。。
●一个真实的老人
●季老的文章真是太朴素了,不过情感是真挚的!三星半…
●值得一读!
●终于不是骗钱了
●见证大师的成长路。其实,他不是神
●这本书好像是散文集和回忆录的结合体,不知道出他是不是季先生自己的意思。这本书很能了解作者其人,至少看过不至被俗流意见挟持。他的语言朴实古老,带着古董调子,政治评论谨慎得像裹了脚,语言十分刻板教条,简直像小学生优秀作文,不过谈起留学生活,家乡感情还有一切生活中具体相关的人或事则十分流畅真挚,有时充满天真。他不适合搞政治,写时评,希望来生他有个安静的空间,静静做学问,没人贬损或过分拔高他了。
●第一次读季老的书><
●真心大白话。。。不过正是因为是大白话,所以每每读到季老描述的燕园就忍不住鼻酸。
《真话能走多远》读后感(一):让人很想搀扶的老爷爷
一本书,能简单的通过字里行间就可以看到那时的意境。
有一篇文章,说他总能讨小孩子喜欢,他们经常会抱着他不让他走,很多人都搀扶这样的一个老者;有时候在校园里面有个有趣的事情,看沿着小路又一排的车,原来一看,前面是季老在前面……
感受很多真诚的故事 ,诚心推荐!
《真话能走多远》读后感(二):真话走不了多远
粗翻了季羡林的《真话能走多远》,阖上书轻叹,可惜了,老人的一片苦心。
季老取这个书名,想必也自知,书里说的那些真话,大概就能走到自己家门口儿那么远,然后掉一个头,回到老人自己心里去。
在季老那里,真话陪着自己,已走过九十多年。
但在这里,真话和真相都找不到容身之地。
人们只热爱欺幻,为此自欺欺人,多少代,前赴后继。
《真话能走多远》读后感(三):这只是一条信念
季老的真话,是轻度的梅子酒,酸楚中带着微醉的熏香。在一位长者智者的眼中,一切都是细微的解毒和解构。是的,是解毒。在一件件寻常小事和平常心态中的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正如其中的《加德满都的狗》、《当时只道是寻常》。我喜欢这样的名字,这样平常的心态和回望。
喜欢这本书,第一眼是它的书名,再是红色绸带的编织。在机场的书屋中显得落落大方。还有季羡林这三个子的组成。
真话能走多远,其前提是能走远,而问题是能有多远。
我想提的是一个和书没有关联的答案,在短暂的北京雨季中,真话只是阻止了我的前行,但我一如既往,要把他们说出来,对着我要倾述的人和物。
《真话能走多远》读后感(四):真话才能走得远
《真话能走多远》是季羡林先生的一本散文集。
老先生的散文分作四个部分:人生的虚无与价值,名词的泡沫,我的虚荣心,我去过的地狱。季老先生的写人物(回忆师长、故友)的二十余篇散文归入第一部分,在战火柏林的回忆和文革苦难记忆则归入第四部分。
阅读季先生的散文,印象深刻的,是老先生的惊人记忆力。文革中的人和事,青年时代德国求学时的房东,甚至儿童时代母亲的点滴,老先生都能清晰的回忆。想来这也许是季羡林先生成为一代国学大师的先天优势之一吧。
季先生的散文还有一个特点,很关注细节。一只猫细微的动作,一个人下意识的一个神态,都会让老先生注意到。这可能也是大师的能力之一吧。
季羡林先生的学生,也是衣钵传人钱文忠教授为本书做的序。做为学生,钱教授对恩师极尽赞美,这份师生情让读者颇感动。
由于媒体报道的季羡林先生的一些家事,和阅读季先生佛教研究文章的一些世界观的差异,本对老先生没什么好感,但钱文忠教授的序言,让我们认识了一个丰富立体,酣淡平和,简朴达理的老学者,让人肃然起敬。
老先生最让人佩服的,是身逢劫难时,还能安心做学问。据说文革时老先生沦为学校看门人,居然还能翻译出古印度史诗≪罗摩衍那≫。这份功力,非常人可比。
《真话能走多远》读后感(五):想走多远 就走多远
老作家觉得80后的写手们把这个社会的年轻人教坏了。
韩寒却说,那是我们本来就这么坏,并且永远不会对你们这群老古董说实话。
新星出本社最近出了季羡林先生的散文合集,书名叫《真话能走多远》。书中并没有对这个问题提出答案,但在字里行间,可以感觉季先生持有审慎的悲观。
我只愿也只能站在一个80后的立场上,看待所谓老古董们留下的一切。当你承认这个事实的一刻起,你也会变得理智和悲观起来。
当我们理智的时候,真相就会离这个世界近一些。
中国人从古至今,对于知识分子一直持有一种暧昧的态度,而知识分子本身对自己的看法也相当复杂。这表现为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我们都需要一两个有知识的偶像以供瞻仰。但往往站的越高,摔得越重,造神运动不过是另一场灭神运动的开始。
季先生的专业之一是研究中印文化交流史,看过了西天诸佛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因而能以一篇《辞“国宝”》保持清醒,抵制起哄。
《老年十忌》则是另一篇更为清醒更为谦虚的自我反省。而且这种反省,依然充满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真诚。
“我曾写文章赞美过代沟,说代沟是人类进步的象征。这是我真实的想法。可是到了目前,我自己也傻了眼,横亘在我眼前的像我这样老一代人和一些"新人类"、"新新人类"之间的代沟,突然显得其阔无限,其深无底,简直无法逾越了,仿佛把人类历史断成了两截。我感到恐慌,我不知道这样发展下去将伊于胡底。我个人认为,这也是愤世嫉俗的一种表现形式,是要不得的;可我一时又改变不过来,为之奈何!”
不知韩寒能否赞同这字里行间所包含的可爱。
季先生的散文中没有那股老气横秋,倚老卖老的老气。我们最怕说教,最怕有人说“你们的生活是不对的”,“想当年我们如何如何”。我们要娱乐,要轻松,要懂幽默。我们不要二十四史,我们只要康熙来了。
“眼前有时闪出一个长队的影子,是北大教授按年龄顺序排成了的。我还没有站在最前面,前面还有将近二十来个人。这个长队缓慢地向前迈进,目的地是八宝山。时不时地有人‘捷足先登’,登的不是泰山,而就是这八宝山。我暗暗下定决心:绝不抢先加塞,我要鱼贯而进。什么时候鱼贯到我面前,我就要含笑挥手,向人间说一声‘拜拜’了。
这是颇让我动容的一段话。那种举重若轻的风趣背后,谁又能看到岁月的伤痕呢?
“若我下辈子还转生为人,我是不是还走今生走的这一条路,我得回答是:还要走这一条路,但有一个附带条件:让我的脸皮厚一点,让我的心黑一点,让我为自己的利益考虑多一点,让我的自知之明少一点。”
其实这世界还有另一种老古董,想拖着衰朽的身子跟上年轻人的步伐。
所以年轻人固然还是那么坏,却偶尔也会对这种老古董说说实话。
这已经是我们表达尊敬的最好方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