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四重奏》的影评大全
《生命四重奏》是一部由阿兰·卡瓦利埃执导,阿兰·卡瓦利埃 / Jean-Louis Faure / Michel Labelle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命四重奏》精选点评:
●当你能看完的时候,就说明了这个电影的水平
●喜欢这种安静的氛围
●觉悟的法国人
●
●很闷的片,节奏很慢。老人的去世,小羊的出生。一只走丢的小羊。热闹的人群。没有对白,自然语言在叨念。看似无聊的平淡,实际太沉重了。
●欧洲的小成本文艺是需要有耐心去看的,舒缓如斯,甚至是单调冗长沉闷的情节节奏。可是好喜欢宁静欧洲的山野、村落、石镇…
●半梦半醒看完了
●一位老人的离世 一只小羊的出生 一棵古树的命运 居民 羊群 绿林。 所有的生命都可以看做是一颗树,生命燃尽燃尽,最后都成碳灰。片头场景里的村庄里的同样那条小路同样的房屋左边的那个羊圈,在片尾的时候已经没有了。老人的蜗牛小伴侣 老树皮上的蚂蚁 白胡子山羊的一脸享受样儿 印象深刻
●生命的终结,生命的延续,生命的进程,重生,我当成故事片来看的....
●满幕的孤独:寂寞的老人,无助的羊羔,树木的倾倒,焦炭成烟。新的生命带来新的死亡,最终一起归于尘烟。死亡,只是下一个轮回的开始,是希望吗?
《生命四重奏》影评(一):为生命演奏
一位老人的离世 一只小羊的出生
一棵古树的命运 居民 羊群 绿林。
所有的生命都可以看做是一颗树,生命燃尽,最后都成碳灰。
片头场景里的村庄和那条小路还有房屋左边的那个羊圈,在片尾的时候房屋小路依然如故,羊圈已经没有了。
老人的临终前的呼吸 眼睁睁看着闯进门的羊 看着一直以来他所照顾的羊们 彼此互为陪伴 也走得安详
老人死后 一只新的生命降临 很多小羊羔来到村里 新的牧羊人照顾它们
生活继续着 生命繁衍着
我想起老人某天回家 他收在盆子里的小蜗牛们 全都逃出来了 生命的反抗简直势不可挡 墙壁上 椅子上 衣服上 桌子上 爬满了蜗牛
这些小东西在阳光下变得可爱极了 何况它们就像是寂静老人的小宠儿
镜头定格在粗糙黑硬的老树皮上, 一只大黑蚂蚁来回爬行 在树皮的沟壑里探索着什么 谁知道呢 但是这是生命 树是生命 蚂蚁也是生命 同等的生命
最让我惊讶的是白胡子山羊的一脸享受样儿 仰着头 眯着眼 在我看来简直太神气了呢 就像我们仰着头看着蓝天白云 感受风感受阳光 触摸温暖 这是所有生命共享的
如果你也用心观察 自然不难发现生命无处不在
每一段场景都会,有一小段时间的停顿,给观者思考。结局的画面,停格在村庄的屋顶。
我也不知道自己怎么能坚持下来把这没有一个字一句话的电影看完
也不知道影片要表达什么 也许我读到的就是它可能要表达的一部分吧
切切实实的生活就是这样子
四次生命四重奏 我很喜欢这名字
《生命四重奏》影评(二):沉寂于这世界的灵动
一颗不安分的心不应在碌碌无为的虚度光阴里感到怠倦,也不应在乏善可陈的空白生活里感到枯萎,而是应该在路上,倾其所有,力尽而亡。这或许是对生命意义的最好激励。
生命总是在四季的交替中变幻,有人已经习惯到喧闹的世界寻找生命的灵动,但也总有那么一些人捕捉着让我们无垠感动的画面,他们用大自然的语言叙述着······不掺杂任何多余的修饰。老人、狗、羊、树构成了整部电影生命的主旋律。
在那片幽静的山原中,你总能看到,伴随着悠长的羊铃和断续的狗吠,有一位牧羊人背靠着杉树,仿佛在沉思,目光深邃,连羊儿的“调皮”也未能打断他的思绪。偶尔的“不安静”也是他的咳嗽。一个简单的小屋与周围显得有点不协调,老人屋内的布局摆设极为简略,几乎所有的一切都无法抹去岁月的痕迹。他用羊奶换取木炭来温暖整个冬天,用羊奶去教堂换取所谓的“圣尘”、“圣水”,难道这是他对孤独无助余生仅有的一丝信仰?在深夜寻找“圣尘”的第二天早晨,老人离开了。后来,陪伴老人的狗也消失的不见踪影。
我不知道他是一个怎样饱经风霜的老人,但他的每一次沉思、每一次蹑足、每一次咳嗽都能让心莫名的悸痛。我也不知道那是怎样的一只狗,在主人的走走歇歇中它总会一直陪着他。我常在想,它的最后归宿——是被人们遗弃去流浪了呢?还是把忠心交给了另一位主人?
生命的循环衍息,总能让人们看到希望。老人葬礼当天,日光显得格外的安静,羊群偶也会抬头痴望着天空。就在悲伤与希冀的交融中,一只小羊来到了这个美奂的自然。在母羊的鼓励下,它坚强地站立起来,学会了走路。可惜,在一次放牧途中,它遇到阻力,与队伍脱离了,等它跳出那个坑,伙伴已经走远。它独自走着走着,就来到了那棵似乎能令万物沉思的杉树下。秋去冬来,白雪覆盖了整个世界,只是少了小羊的影子。
万物来源于尘土又化作尘土,这或许就是一种宿命。突然有那么一天,杉树在众多人的“努力”下被告别树根,在这之后,它最荣耀的可能就是成为了人们狂欢的工具,哪怕只有短暂的几分钟。然而,在此之后,它只能被送进煤炭厂,与众多的树在一起,消失在屡屡烟雾中,最终成了当地人取暖的木炭。
片里极少的对白像是一种无声的讲述,套用白居易的佳句——此片无声胜有声。电影的结尾与开始形成了鲜明的呼应,这又何尝不让人联想到生命的轮回。老人、狗、羊、树看似关联不大,却都被生命这个词紧紧地栓在一起。用心去感悟,或许每个人对生命都会有了不一样的感悟。如果觉得喧闹烦扰,如果觉得人生缺少价值意义,就去寻觅寻觅沉静于这个世界的灵动,我不知道它会带给你什么,但至少会有一份安静的心。
《生命四重奏》影评(三):尘归尘,土归土
尘归尘,土归土,让往生者安宁,让在世者重获解脱
能看到这部片子,纯属机缘巧合。
能看完,也纯属机缘巧合了。
感谢这么多巧合。
那是个元宵夜,毕业半年,十多个人挤在城中村的一套小房子里,洗衣机轰隆隆的响个不停,隔壁铺一哥们在发牢骚,抱怨洗衣机一天响到晚,然后转身抱着手机和他的相亲对象聊个火热。还有几个公放看视频的同事,声音大小不一。我习惯性的塞进耳机,看上一部在白天下好了的电影以消遣漫漫寒夜。
看了会儿,发现没有字幕;没有对白;剧情发展缓慢;镜头冗长;写实性很足。按以往,我一般是会快进下看个大概的,特别是对于这种来路不明的无名电影。但,今天外部环境的聒噪与内心的躁动不安令我渴求这份宁静。我像屏住了呼吸一般的,一口气看完了整部影片。铛铛的羊铃声反而令我觉得宁静,那份静谧还在我的脑海里荡漾了一夜。
大概剧情:
影片开头是一个烧炭的场景,空气中充满了烟尘热气,然后镜头转入一片青青草原,一群山羊与一个牧羊老人。
1、牧羊老人:
一位年朽孤独的牧羊老人,他一直咳嗽,甚至于在回去的途中依偎着倒下。他每夜服用尘、圣水,在服用后第二天,似乎是有药效了,相比头一天整个人都精神有力起来。后来有一天晚上发现圣尘不见了,于是跑去教堂要,却没能得愿。于是第二天便垂死状态,最终孤独离世。
2、牧羊犬:
在老人第二天病危时,牧羊犬一直在向路人求救,然而并没有得到形形色色路人的理解与体会。狗狗挪开顶车的石块,车溜进羊圈,羊群到处乱跑,最终引起注意。
3、蜗牛
老人将蜗牛放在一个金属锅里,压了块石头,后来老人回来蜗牛居然顶开了盖子,爬的到处都是。后来老人将盖子用布系了起来,却在第二天被跳上桌子的羊碰翻在地。这些蜗牛,终究重获自由。
4、羔羊
老人死去后,就是一只小羔羊的诞生,从刚出生到站立起来。刚开始羔羊们被关在羊圈里,镜头以这只刚出生的羔羊为视觉点。羔羊们在羊圈中玩耍,一块岩石、一把扫把都能成为它们的玩具。大羊们回来后,它们就嗷嗷待哺的去找自己的母羊。
5、迷途的羔羊
羔羊长到一定的程度后,与大羊一起外出放牧,却被困在一个土沟渠里。那种无助的叫声,令人悚然。在寻找羊群无果后,羔羊依偎在一颗大树下。
6、挺拔的大树
羔羊蜷缩在大树下,秋去春来,大树依旧,只是没了羔羊的身影。后来,大树倒下,变为人们狂欢的工具,然后丢弃。
7、木炭
被裁成木块后,这些木板被作为烧炭的基木,烧成木炭然后反馈给村民以供取暖。最终化为烟囱里的缕缕炊烟,飘向远方。
~~~全剧终~~~~
我是这么看待影片名,生命四重奏的:老人、羊、树、木炭,构成了整部电影的主旋律。
牧羊老人——迷途羔羊——静谧大树——重生木炭
人——动物——植物——物品
有思想、行动意识、生命体征——有行动意识、生命体征——有生命体征——无意识、无生命体征
如果把这些看做是一个轮回的话,老人——羔羊——大树——木炭,然后化为尘土,吃进老人的肚子里,万物来源于尘土又化作尘土。
生命的最终结果都是一样的,归为尘土。
因为这样,才能短暂的脱离尘世,才能觉得格外的宁静。
《生命四重奏》影评(四):《生命四重奏》影评
《生命四重奏》影评
大多数电影一味迎合着观众的低俗的视听欲望与低下的思考能力。当电影不愿意迎合观众、自我妥协的时候,往往就会被抨击为自以为是。
十部自我妥协的电影的价值总和,也不如一部自以为是的电影。
在整个中文互联网世界,并不奇怪的是,有不少电影,根本找不到关于它们的影评。尤其是那些发人深省的电影作品。
怎么说呢?你得有放羊的耐心,才能看完它,而不必硬着头皮并免于快进之类的频繁的小动作。
或这也算是电影中的异端了。电影拍成这样,自有其别具一格的理由。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何须字幕?电影本身所呈现的,已经是一个世界。电影画面、自然界的风雷之声及偶尔出现的其意义无关紧要的噪杂人声或狗叫声、羊叫声本身,已经是一种语言。
A
一个孤独的老人,每日相伴的是其赖以为生的羊群,其生命的最后岁月,不匆不忙,一五一十的展现于银幕,直到生命的最后,那一如生命的安葬仪式。
观察一个人生命的最后过程,是否有利于我们的关于生命本身的思考?是否有利于我们反思生命的意义所在?关于这些问题,电影本身并不作出回答,而是留给观众去判断。
电影的意义不在于有意图的灌输和宣示,而在于不紧不慢、犹如正在发生的、不着痕迹的启发和展示。电影的意义,只是一个观察角度的提供。
一只羊羔的出生。
从一个人的生命的终点,到一只羊的生命的起点。电影只是提供一个观察的角度。整个观影过程犹如真实的观察过程。我们观察电影,就像是在观察生活一样。
从对其他生命的观察到对自身生命的思考,是一种并无转折难度的本能过程。通过对于一个老人与一只羊的观察,你也可以从旁观者的角度,从思想上来介入与此同等的自身生命。
C
一只离散于羊群的小羊。
当小羊栖息在树下,无人关心,直到整个区域,包括小羊的栖息之地,覆盖了白雪,就像当初老人所遭遇的无人关心的境遇。
关于那只曾经离散于羊群的小羊的遭遇,就这么的被白雪抹去。
D
环保意识,并非电影本身所流露出来的,而是观影者本有的。
法国偏远山区的这些人,以烧制木炭为生。他们砍伐树木,烧制为木炭。这些木炭在中国2000年初就很常见,也很时髦,冬天的时候,被用于城镇家庭取暖。这样一种营生,所带来的森林资源被破坏的结果,让山区显得荒凉而孤寂。
我在政府工作。我们曾经跟林办合作整治过这样一种营生方式,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是半路截获。清晨的时候,可以抓到路上的木炭贩子。我的一个初中同学,就是这么一个木炭贩子,像所有的木炭贩子一样,凛冽的寒风中,他穿着单薄的衣衫,他只能如此穿着,因为接下来的行程中将难免大汗淋漓。在整个接下来的行程中,他不得不他踩着那辆老旧的男式自行车,拉着满满的两大袋子木炭。这满满的两大袋子木炭,是他在前一天付现金采购好的货物。当他到达城镇以后,由于运动的停止,热量不再散发出来,单薄的衣衫很快就让他感觉到寒冷,在寒风中,他在真诚的抱怨,抱怨天气还不够寒冷,就像是千年前的卖炭翁一样,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半路上,我们几乎截获了他。在追截的过程中,他回过头来。看到是他,我们停止了追逐。我向那位同学挥了挥手,让他走了。我知道,这木炭,要是截获了,没收了,他会承受一笔不小的损失,这意味着他十几天都白干了。骑自行车拉着这么又重又庞大的两大袋子木炭去往十几里路外的城镇,这显然是很辛苦的。这钱来得很辛苦。
从道德上去谴责别人的不同生活,本身未必是道德的。没人认真想象过他人的生活,在同样的生存处境下,你只能选择同样的营生方式。
E
老人死去后,他羊圈的羊不见了。羊圈被废弃了。
一个人在世上的痕迹就这样被抹去。
病患中的老人,去教堂要来些废旧杂志的纸张包着的扫地灰,老人就是这么天长日久的,用水杯冲泡并喝掉这么些他或许视之为药物的东西。或者这不过是种文化习俗,关于尘归尘土归土的神的启示,关于信仰及其信仰者所履行的对神的虔诚的自我表示。
老人的死,或由于愚昧,或由于无人关心的孤独和穷困,或不过老人也从未想过要抗拒或从一定程度上抗拒的自然之理,但这已经无关紧要,因为根本从来没人在意。
F
关于人类生命的意义,你能说它是什么呢?
或许什么也不是。根本无所谓意义。不过平平常常。对意义的强求,只会导致重负般的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