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和约的经济后果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和约的经济后果读后感1000字

2020-10-10 16:08: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和约的经济后果读后感1000字

  《和约的经济后果》是一本由[英]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著作,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和约的经济后果》精选点评

  ●我推荐凯恩斯的《和约的经济后果》,这本书是凯恩斯在一战之后写的。凯恩斯以经济顾问身份到凡尔赛参加了凡尔赛谈判。谈到一半,他发现和约的条款糟糕了,但他的发声无人理睬。回到英国后,他写出了这本小册子

  ●很一般啊

  ●描写人物细节极其精彩可惜中间一大段核算的内容乏味了……

  ●大师神棍

  ●凯恩斯爵士手把手教你如何针对大事件进行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分析展望,限于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头脑的进步,以后这种近乎“神迹”的分析不可能再有了。

  ●可以说凯恩斯准确预言了欧盟和世贸组织吗?……

  ●2015年6月5日读毕,凯恩斯的成名作,我读完这本书后有以下收获:(1)体验到凯恩斯将复杂因素整合用来解释问题研究写作思路;(2)凯恩斯评价经济后果的思路值得借鉴,从赔偿额的估算到怎么赔款,分析的很细致;(3)凯恩斯是思想家,可以到欧美经济唇齿相依一荣俱荣,一枯俱枯的前景;(4)凯恩斯从这本书简体版的第164页至166页展示了他在价格理论方面功力,可见他在价格管制方面的分析和奥地利经济学派、芝加哥经济学派没有本质不同区别在于他对放松价格管制后,价格会大涨持肯定态度,但是他没有提出解决方案

  ●凯恩斯征程的第一本书

  ●相比于现在课堂上总是强调所谓“经济学的直觉”,凯恩斯在这里展示出一种更加卓越踏实强大的经济学分析的“能力”。

  ●集散文与经济学一体。凯爵爷当年毛姆搅过基吧不然怎么妙笔生花

  《和约的经济后果》读后感(一):短评写不下

  凡尔赛和约是法国主导企图把德国踩在脚下永世不得翻身的不合协定(割让大片土地原材料,索要远超德国支付能力和各国实际损失的巨额赔款,同时还想要只利于自己贸易优势:又想让鸡生蛋卖钱,又不让鸡好好吃饭)。这是一系列理性人性产物:德法两国的世仇(1870年那次是德国胜利),民众愚昧贪婪民族主义,美国总统迟钝和英国首相软弱。所以一战之后的欧洲没办法重整旗鼓专心恢复

  战前欧洲大陆依靠德国生产工业品出口煤炭铁矿进口美国和俄国的粮食。然而北美人口增长减少欧洲本可能分到的粮食,战争合约严重破坏了德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再加上交通运输体系的破坏,欧洲的前景(即标题所说的合约的经济后果)是饥饿一代人贫穷,以及潜在的战争。(一战前德奥俄40年里人口增长超过20%,所以凯恩斯一直强调控制人口的必要性,因为在有利条件下大量繁殖很容易,但是一旦这个条件失去了,人口要想缩回去是很难的)。

  封锁俄国(因为恐共)就等于封锁严重依赖粮食进口的西欧自己,阻止德国和俄国交换产品就等于迫使德国将来再次跳出来抢吃的——潜在的俄德联盟令人恐惧。(还好二战苏联并没有加盟德军)

  《和约的经济后果》读后感(二):一战的经济解读

  英国经济学凯恩斯作为英国财政部的代表1919年参加了巴黎和会。他后来写下畅销书《和平的经济后果》(The Economic Consequenses of the Peace),主张巴黎和会应该为包括战败国在内的欧洲经济恢复元气创造条件,但和会只关安全与边界划分,关心对战败国施加巨大的惩罚。这本书不仅控诉了《凡尔赛和约》,还预言了战后欧洲的通货膨胀和经济停滞。一战后欧洲重建失败,民粹主义和革命浪潮席卷,法西斯主义和极权主义兴起,希特勒上台。顺便说一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及马歇尔计划,都受到了这本书的启发,也吸取了教训。

  的确,这场被视为“终结所有战争的战争”,孕育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启了整个20世纪血腥、动荡、战乱、革命和冲突的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盟友变成对手,冷战马上开始,而主导冷战的,正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废墟上崛起的美国和苏联。冷战就是以苏联为首的阵营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之间,在军事、意识形态、经济等方面的全面对抗与竞争。“历史终结”于1989年,柏林墙倒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铁幕倒下后地缘政治的断裂带,以及新生的小国边界,让我们清晰看到了巴黎和会上的裂痕。南斯拉夫的解体,点燃了欧洲的火药桶,这是第三次巴尔干战争,透过期间所发生的种族仇杀,可以后视到20世纪初的两次巴尔干战争,甚至可以嗅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种族清洗的血腥。

  《和约的经济后果》读后感(三):永远最迷人的凯恩斯

  我一直认为凯恩斯是世上最迷人的经济学家。每我捧起他的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the Peace,我都会觉得特别幸福,能读到他的书,即是幸福的一个理由。

  认识凯恩斯的时候我十七岁。当时我的政治经济学老师是一位非常爱唠叨的老先生,一半时间唠叨马克思,另一半时间唠叨凯恩斯。1883年马克思逝世那一年,凯恩斯刚刚出生。马克思是个太过聪明的犹太人,因此直到今日我也不是很明白他的政治经济学。但是凯恩斯是个有点俏皮有点不恭的英国人,相比之下容易亲近得多。

  在非学术类的书籍中他时常以一种温情脉脉的姿态出现。他与布卢姆斯伯里的朋友们彻夜交谈,在战时帮助哈耶克一家安顿生活,在1914年勇敢的前往财政部赴任。而他的学术著作中,充满了古希腊式的尊严与开阔的情怀,他的注意力并不在于提出一个崭新的观点从而获得世界的关注,他在乎的是如何能使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他的理性是温暖的理性,而不是冰冷的刀锋。

  作为一个剑桥人,他骨子里保留的是出世而非入世的精神。在我读过的关于凯恩斯的文章中,董桥在《凯恩斯的手》中的一段话一直令我非常感动:“到了后来他看到和平会议拟出来的条约违反他的脾性、凌辱他坚信的恕道、伤害他的专业知识的时候,他客客气气呈上辞职信,回到宁静的剑桥去,回到书房去,跟他的藏书和藏画在一起,带着同样真诚的心愿用他的手写下了《和平的经济后果》,一点没有后悔一九一四年八月二日在剑桥找摩托车赶到财政部去的那一段旅程。”凯恩斯选择的,是在社会需要他的时候站出来,在受到侮辱后却温和冷静的离开。他在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the Peace中,仍然对于这个世界抱有最大的善意和热切的关怀。

  我一直渴望被理性的光芒照耀,却更容易被理性背后深藏的感性所打动。凯恩斯总是能用他内敛的深情,轻而易举的打动我的心。

  不用为我悲伤

  朋友,千万不要为我哭泣

  因为,以后我将永远不必再辛劳

  天堂里将响彻赞美诗与甜美的歌声

  而我甚至也不再去歌唱

  也许人生对于他来说,也不过就是miserable,tolerable。

  《和约的经济后果》读后感(四):智力优越感的炫耀

  凯恩斯可能是个人智力优越感太强才写出了如此作品,读者在感受到他的极力炫耀之后也不免对其自以为是的逻辑表示惊讶!也不免要提出自己的看法,澄清他主张的一系列谬论和自以为是。写作上他是在努力往“文学”的方向靠拢,核心观点上提出了自己的一套说法:1.和约要求的赔款额度超过了德国承受的极限,所以德国将进行报复;2.普法战争以后的欧洲经济是依赖德国发展起来的,所以一战后欧洲经济要继续依赖德国,对德国苛刻要求不正确,经济状况不好将导致更多的布尔什维克革命;3.巴黎和会的领导人们狭隘愚蠢,就他自己最聪明。然而从历史后果来看,这种以经济代替政治、思想的观点出现了重大理论偏差,而且明显地袒护了德国。

  德国成为欧洲的威胁的根本原因是:其形成民族国家比英法晚得多、没有经历充分的思想启蒙和自由主义思想洗礼,在国家制度上还是个人专制主导;思想上极端的自卑与高傲并存,造就了极端的德意志民族主义,这种偏狭危险的观点在德意志学术界取得了垄断性地位,导致普通民众被广泛洗脑,成为战争的资源和工具。一战战后这些有毒思想并未得到清理,英美还有意扶植德国来遏制法国,德国的实力并未受到大的损失,并且一直得到英美财团的支持,这也是德国能在一战战败后迅速发动二战在物质上的根本原因。直到二战后经过美苏法英四大国的分区占领和改造、地理上彻底分割东普鲁士,分裂为东德西德,才逐步消除了德意志极端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的影响,成为正常国家。因此凯恩斯仅仅从经济角度论述一战后的德国问题就犯了根本性错误,追求和平首先不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是政治问题,要达成对欧洲战后持久和平的安排首先是一个政治安排,而不是经济安排。凯恩斯为了突出他作为经济学者地位和经济问题的重要性,本末倒置,搞错了战后欧洲安排的首要问题,这是首先要进行严厉批判的。

  从二战发起的原因看,恰恰是因为德国没有进行民主化改造,自由制度在德国没有扎根,极端民族主义思想泛滥,才给了纳粹党机会。因此一战后协约国和美国对德国的惩罚恰恰是非常非常不够的,当然这可能是列宁夺权导致的俄国力量缺失,没有彻底解决德国问题,后来英美的纵容导致没有稳定民主的德国实力再次恢复,这才是问题的总根源。德国没有建立的稳定的民主、思想没有经历改造的话,不管是否需要德国进行赔款,其侵略性是不会有变化的,从这个角度说经济和政治惩罚的程度还太轻了。

  由于德国政治和思想的不完备和侵略性,其经济发展主要是为侵略提供物质基础,在这种情况下德国分裂、或者德国周边国家经济的强大才是维护欧洲和平的更好基础。普法战争后德国成为中欧经济的启动机关键原因在于其人口规模因素,这个并没有什么值得吹捧和神化的。中东欧其他国家具有稳定的政治环境后,一样会有自身的经济发展,现在的中东欧国家,如波兰等在正常化后在经济上也取得了很大进步,凯恩斯这种偏袒和依赖德国的思想或许也只是一种“民族优越论”的体现罢了。(一些英国人具有亲德思想,部分英国先民来自日耳曼部落移民)

  巴黎和会领导人诚然不完美,但其态度上都是负责人的领导人,德国首先破坏欧洲和平、造成了数千万人的死亡、难以计数的经济损失,难道不应该承担相应责任?严厉惩罚有什么问题?法国作为除了俄国以外损失最大的国家,克列孟梭要求强力惩罚德国、使其丧失侵略能力,有什么问题?英国民众也承担了惨重损失,劳合乔治站在惩罚派立场有什么问题?从历史结果看惩罚得还非常非常不足呢!威尔逊主张的民族自决有什么问题?弱小民族的独立和生存条件改善难道都要依赖德国才能实现?这就是凯恩斯的高明逻辑?

  按照凯恩斯宽恕德国的想法,不触动德国的根本制度和思想文化基础,德国可能更早地发动二战了,并且更彻底地将世界带入深渊、造成更大的破坏。二战的爆发很大程度上是一战后的国联安排不够有效,美国没有履行其国际义务,被列宁等控制的俄国迟迟无法进入国际主流,这些问题的产生恰恰是英国人起了最不好的作用,作为英国政府要员的凯恩斯没有看到以上的问题恰恰在于自己的国家要寻求存在感?我不知道凯恩斯炫耀智力优越感的原因是什么,或许是他真觉得别人在智力上都比不上他、都是糊涂蛋,也或许是只想“秀”智商。而在重大严肃的问题上“秀”智商,恰恰是一个负责任学者的最大缺点,可以用“可耻”形容。

  《和约的经济后果》读后感(五):并非客观,却很理性

  《和约的经济后果》成书于1919年,这本书奠定了凯恩斯的学术地位,是他早期的重要著作。当时的他36岁,与高寿而又容易神经紧张的父亲相比,凯恩斯在专业上的发展并不早。

  作为天才,凯恩斯有一种对权威不够尊重和喜欢嘲弄的态度,却又为人谦虚。自少年时代,他就有着口无遮拦,脱口而出的习惯,不怕说出令人尴尬的话。不过,他的刺头并不强到触犯禁忌,他的思想发展一直受到周围环境的支持而不是被环境所扭曲。

  这本书共分七章,分别是绪论、战前欧洲、巴黎和会、条约、赔款、和约之后的欧洲、补救。

  从绪论就可感受到凯恩斯的文风。“西欧最近半个世纪所赖以生存的经济组织具有极其不寻常、不稳定、复杂、不可靠以及临时性等性质。”“巴黎是一个梦魇,那里的每一个人都是病态的。灾难迫近的感觉充斥于各种无聊的场所;世人在重大事件面前显得无助和渺小;意义重大的决策混合着不切实际的成分;轻率、盲目、傲慢、混乱的叫嚣声四起——古典悲剧中所包含的一切要素都具备了。”凯恩斯不扮客观,而宁愿使用极致的、情绪化的表达来对抗相左的观点。在他看来旁观者因无需对决断负责,所以很容易犯错误。历史学家才常用这种“自由”。

  在“战前欧洲”这一章,他把一些看似不相关的侧面统在起来,给我们呈现了一幅欧洲1870年~1914年间的发展长卷。“1870年以前,欧洲大陆的不同部分都专业化地生产着自己的产品,但是作为一个整体,欧洲是完全可以自给自足的。人口也是与这种状况相适应的。”此后的50年里,分工的半径扩展到了美洲,美国对欧洲的粮食供应,使得欧洲本土的更多劳动力从耕作中解放出来,从事资本品的生产,人口也开始进一步增长,生活水平在普遍提高,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分工带来收益递增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人们逐渐视经济进步为常态,而忘记了马尔萨斯这类古典经济学家的警示。迅速增长的人口;以德国为支柱建立起来的经济组织和经济体系;劳动者所获很少、资本家获得大部分蛋糕、却以清教徒的方式继续做大这块蛋糕,而不是消费它的社会心理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1914年这种平衡被打破了。这时,太多的不稳定因素呈现了出来——“过多的人依靠这个复杂的、虚假的组织而生存,劳动者阶级和资本家阶级心理上的不稳定,欧洲食品供应的不稳定和对新世界的依靠。”等等。

  “巴黎和会”一章非常好看,四巨头的速写。主要落笔在克雷蒙梭和威尔逊两个人上。在凯恩斯眼里,克雷蒙梭是四位与会者中最杰出、最强势的。他也是四个人中唯一能使用和理解英语和法语两种语言的。他的问题在于对法国的那份忠诚。“唯一有价值的就是法国,其他一切都毫无意义。”这使得克雷蒙梭在谈判中对德国没有丝毫的怜悯和慷慨,凯恩斯发现这个老者只从德/法之间的过节去看问题,并不考虑未来的欧洲文明该有怎样的新秩序。威尔逊总统“思想和气质在本质上是神学的,而不是理性的,所以有着那类人的所具有的所有优缺点。”不仅消息不灵通,而且对周围环境变化极不敏感,不懂随机应变。对于和会这种给予与索取在瞬间转换的游戏,威尔逊太缺乏经验,总是在别人的奉承和抚慰下改变自己的立场。个人觉得凯恩斯把“凡尔赛合约”的导向归于伟人们的个性有点过于偏激了,毕竟这些首脑们的言论后面还有这些国家的民众、党派的力量,他们有时候也是身不由己的。

  “条约”与“赔款”二章,是针对如果执行和约,德国的赔款能力、协约国经济破坏情况算细帐的过程。在戴维·费利克斯的新版序言中提到:这一时期的经济学是一门新的、仅被半承认的社会科学,这本书使经济学的地位提高了。这份贡献恐怕就集中在这两章之中。相信经历过巴黎和会的人不止有凯恩斯认识到赔款的不可执行,但象他这样凭借理性的头脑将各方的数据、资料加以陈述和比较,来支持自己的立论:“欧洲欲渡过难关,需要各方的宽宏大量。”恐怕不多见。

  “和约之后的欧洲”在凯恩斯眼中是没有前景的。“和约中没有包括任何使欧洲经济复苏的规定——没有使战败的的中欧变成友好的邻邦,没有使新建立的欧洲国家稳定,没有收复俄国;没有促进协约国之间的团结~~~”历史已经证明,凯恩斯对未来的洞察力不止表现在对证券的判断上。

  在“补救”部分,凯恩斯提醒人们:“现在是人类灵魂中的通用元素最微弱的时期。”“战争的结果是每一个国家都欠其他国家一大笔钱:德国欠协约国一大笔钱,协约国欠英国一大笔钱,英国欠美国一大笔钱。国家欠每个国家的贷款持有者一大笔钱,而纳税人又欠国家一大笔钱。”整个形式极度虚伪、令人误解和伤脑筋。欲脱此困境必得激发教育和想象的力量,重新塑造人们的观念。

  目前的中国经济何尝不是遇到此等困惑,各种问题接踵而来又彼此掣肘、层叠覆盖。人民币升值,产品出口缩减,油价等原材料价格提升,财政收入增长过快,民众工资长期维持不变,人群内部不同行业、不同地域、城乡之间、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大已是既成事实,偏偏人们并不认为这种差距是合理的~~~。我们的经济学家如果也能出这样一本不佯装客观、振聋发聩的著作就好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