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重读哈耶克》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重读哈耶克》的读后感10篇

2018-07-28 04:2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重读哈耶克》的读后感10篇

  《重读哈耶克》是一本由韦森著作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23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重读哈耶克》读后感(一):简要笔记

  弗里德里希.奥古斯都.冯.哈耶克(1899.5.8-1992.3.23)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奥地利裔英国经济学家,1974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代表作品有《致命自负》《通往奴役之路》《货币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物价生产》《自由秩序原理》等。自由是哈耶克永恒思想个人的自由程度决定了一个社会好坏

  让哈耶克出名的是两场著名的论战,一场是联合了米塞斯的与兰格和勒纳等为另一方的关于社会主义经济计算可行性的大论战,另一场是与凯尔斯的就货币、利息商业周期理论的论争。

  我们一般会简单的把凯恩斯理解宏观经济学家,认为他主张经济危机政府对经济干预,通过超发货币、调整利息率等手段促进社会繁荣。而把哈耶克理解为微观经济学家,无政府主义者或者小政府主义者,认为他反对政府的经济调控,主张靠社会自发的力量来逐渐度过经济危机

  但这有些过于简化两大重量级经济学家的争论了,同样受魏克赛尔经济学思想的影响,哈耶克和凯恩斯都认为在现代社会中,“货币将始终对经济事件过程发挥决定性的影响…因而,如果忽略了货币的作用,对实际经济现象的任何分析都是不完备的”(Hayek, 1935, P.129)。他们都相信魏克赛尔所发现市场利率自然利率*的背离是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但是从这一理论出发,哈耶克和凯恩斯却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经济判断政策结论

  “受庞巴维克、魏克赛尔和米塞斯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哈耶克形成独特的商业周期理论:如果央行在政府刺激经济的计划下任意增加货币供给,人为压低利率,就会导致社会資源被错配到资本化程度更高的生产中,创造人为繁荣。最后,到“不当投资”清算时,经济的大萧条就会到来。”(《重读哈耶克》)

  两大经济学家的争论到底谁是谁非至今也没有定论,两人的理论是否也和光的波粒二相性一样需要更长时间研究才能得出最终的结论呢?

  自然利率:

  自然利率是指假设所有价格具有充分弹性,令总需求与总供给永远相等时的利率水平

  该概念是19世纪末瑞典经济学家威克赛尔提出来的,但它长期以来没有受到重视。其有用性被人们重新认识还是在大约10年以前,这是通过现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伍德福德等人的研究而实现的。

  该概念假设各种各样的价格可以反映供求关系而在瞬时被调整,所谓自然利率是指在这个假设中成立实质的利率。在这种假想经济中,由于各商品的供求一致,就实现了有效率的资源分配。这样,自然利率也就可以说是为实现理想的资源分配所要求的实质利率。

  《重读哈耶克》读后感(二):不是生平不是传记作者自己的杂谈

  韦森先生在《重读哈耶克》这本他个人随笔集里面,对韦普肖特的《凯恩斯大战哈耶克》这本书里面,批判了韦普肖特夹带个人感情倾向凯恩斯,在书中对凯恩斯褒奖与赞颂较多,并且对哈耶克在政治法学与社会理论方面巨大贡献视而不见。我个人通读《重读哈耶克》这本书里,也感受到了韦森先生在责备韦普肖特的同时,他自己也是带着对哈耶克的偏爱写下了这本书。虽然我个人是对哈耶克先生十分偏心的,但是,如果从经济学来说,如果就事说事,凯恩斯在经济学的拓展与开发确实更加伟岸,毕竟我们在讨论凯恩斯与哈耶克是在宏观经济学范畴。如果一定要拿一个人其他方面的荣誉去说事,应该是带偏话题,何况哈耶克先生又比凯恩斯先生多多活了几十年,人类社会之进步也会让伟大个体看到的思考的更多而更加伟大吧。

  《重读哈耶克》这本书指出了,凯恩斯与哈耶克大概人生交集过往,因为曾经的经济学论战影响之广,不可避免要用了很多篇幅交待论战的具体时间地点,原因过程结果以及其中的细节,包括两人的经济学思想来源,以及同时代的经济学家及各自代表著作。以上来说,是比较科普的介绍哈耶克与凯恩斯经济学范畴及基本原理的书,适合有对二者兴趣朋友有大概了解再做决定是否深入书籍。毕竟纯经济学理论众多,想要满足自身爱好门外汉不太有可能通吃通学,有一本导读的书可以让人不盲目迈入一条不愿进入的河流。毕竟人人很难有时间与兴趣通读并且理解,《价格与生产》《货币理论与贸易周期》《利润~利息和投资》《资本纯理论》《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利息与价格》《货币与信用理论》《经济分析史》等诸多相关书籍。

  还有一点感受就是,韦森先生为了证实哈耶克先生在宏观经济学上面的正确性,不惜笔墨的用各种目前各国的经济问题特别是自2008美利坚房地产次贷危机席卷全球的经济大衰败,来认定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药方失败,不断强调哈耶克的正确性。而且用苏联及华沙条约国家联盟的破产及政治体制颠覆也来说明哈耶克经济学的正确,就偏颇了。可以证明是哈耶克政治学法学社会行为学的正确,经济学是在其中用经济学本身的代数方程等数学问题,实证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数学悖论而反证这个制度本身的不可行性。于是我认为不可以拿来乱用证明哈耶克宏观经济学本身的正确。这个错误跟当年轰动美国的辛普森杀妻案的警方物证错误一个道理

  世界经济目前在宏观上的无解,我个人认为更是因为国家民族风俗习惯语言文化,有太多的多样性,如同生物多样性一样。人类经济问题的复杂度有一种量子物理阐述的混沌形态,而秩序内在的井然,我们只是找到一部分,还达不到处处套用的总的根本规则,也可能是不可能的。比如用自然利率与市场利率的差额和波动来分析商业周期,而人们对货币~利息~信用~投资和经济波动的传导机制和相关环节的理解差距不小。在储蓄,信用,商业周期与货币及央行操作上争论不已。随便几个点,国家处理方式因制度微差,民族习性法律细分的差异化,导致判断,行为及结果都会大相径庭。可以说,哈耶克先生从未给人类史上一切经济危机大衰退之类的问题开药方,反而经常提示人们请静静等待,用时间用人们自发经济行为集合在总框架中自我修正,如同生物自我进化演变物竞天择般。

  还有一点需要声明的读后感在于,这不是一本纯属于跟经济学家及经济学有关的书籍。《重读哈耶克》经常会跑到,大陆与欧美政治体制,近代现代世界史上的社会问题,点滴大陆经济史与商业文化问题,里面也会经常讨论法制,会出现如“法治之法之下的群体自己权利边界。”“如果人不服从任何人,而只服从法律,人即是自由的。”

  里面讨论议会制度也会让我走神,不由得偶尔寻思下,川普与希拉里竞选,英国脱欧,这些大型黑天鹅事件。实际上,议员们变成了他们各自选民利益代言人,每位议员都知道他能否再次当选将主要取决于他所属党派的受欢迎程度,以及他从本党派所得到的支持,所以他主要关心的也就只能是本党派所采取措施的短期效果。这样的体制安排中,议员们几乎不去考虑社会中大多数人的利益,也不会去有可能的有深度的思考与展望更大的国家福祉国民福祉,而多数国家首脑都是这样的议员产生的,也更加无法去考虑整个星球及人类的福祉。这大概就是全球事务,在联合国框架及其他国际机构,很难打成大的协定并且执行的原因之一吧。不仅使利益分配越来越与效率无关,也与想见的公平原则最后背道而驰的。善良家庭开放了恶之花,过份的过多的幻灭会被指责为伪善,这是制度给制度本身的伤害。福山的历史终结不得不破产,人类在自身社会的制度建设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的制度不是未来,他们的制度也不是未来。一本经济学家的书,让我说到了这些,可以说是比较乱炖的一本书。对此,我会心一笑,因为与作者的爱本族之心感同身受,我们都是一个体制与教育方式的产物

  在大陆出版的哈耶克相关书籍,几乎都是跟哈耶克早期经济学范围无关的,虽然哈耶克是以著名的经济学家首先闻名遐迩,但是我们找不到像他写的《价格与生产》这样的经济书籍。出版的是如《自由的宪章》《致命的自负》《通往奴役之路》这样的政治社会结构书籍,里面更多的是用经济学作为他个人的论证论据武器,来完善他的社会学政治学主张,锦上添花使用经济学观点。这个出版现象,我认为其中不乏因纯理论经济学书籍读起来十分艰深晦涩,也跟中国大陆地区近二百年以来社会剧烈动荡发生各种变革之多,让人们不由自主的对社会发展,历史演进,政治体制等诸多人类社会学的相关事宜敏感多情于此。

  Richthoffeni 2017.04.01 愚人节之夜

  《重读哈耶克》读后感(三):读韦森老师笔下的哈耶克思想

  本书是韦森老师发表专栏的合集。因为是写给大众看的文章内容通俗易懂推荐入门的学生、对哈耶克感兴趣但并非作学术研究的朋友看。以下内容算是我看书后,对书籍核心观点的梳理。

  哈耶克一生推崇自由市场经济理论。他认为,市场经济是人类社会现有的最有效的一种资源配置手段,包括经济发展在内的社会发展是自由社会的自发力量行为的结果。政府有意识的操控经济事务,是社会经济波动的根本原因,而非调整经济波动的应对策略

  1.计划经济的市场经济之争

  哈耶克认为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存在无法避免的内在缺陷:1)市场信息纷繁复杂且分散,搜集有效信息的成本极高,政府不可能完成这一计划经济的先导任务;同时利用所搜集的大量信息进行全方位部署的中央经济决策也是不可能任务;2)社会缺乏私有产权激励问题,人们不享有产权也就没有积极主观能动性;3)中央计划经济的决策依据静态均衡的分析,但经济发展是一个瞬息万变动态变迁过程。

  他将市场价格体系视为一种信息沟通机制,市场价格是资源匹配的外化信号。在此基础上,分散于市场中的各个行为主体,利用各自获得的市场信息,迅速对市场变化做出决策,并不断根据市场反馈信息优化决策。

  对市场经济存在误解的人认为市场经济是个人追求财富最大化的狭隘利己之路,但哈耶克提出,市场经济是自由决策下的优化资源配置的机制,财富发展只是这一机制的附属效应

  2.经济自由与政治自由密切相关,私有产权是社会自由的保障

  什么是自由?哈耶克认为的自由是指,人们在社会约定限制下行事,除了这些社会公认的约定之外,人们的行为不受其他限制,尤其不受政府及官员强权统治

  失去经济自由的社会,最终也会走上失去政治自由的集权之路。

  当社会承认并保障私有产权,拥有私有产权的人拥有完整的决策权,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身主观意愿进行决策。这时,生产资源的分散保证了整个社会的权力分散在无数个拥有私有产权的人的手中。没有某个人或者某个群体拥有集中的、完全的产权,也就没有人具备全权控制社会的能力

  中央计划体制正是将社会生产资料集中于政府手中,私人产权被剥夺,政府代理人也就实际掌握着控制全社会的权力。于是政府成为集权政府,没有经济自由的人们也失去了政治自由。

  3.社会法治是社会自由的基础与保障,法治核心是政府权力首先受到法律约束

  法治是无数学者呼吁、推崇的概念。哈耶克认为,法治的核心在于,政府作为社会统治力量的代理机构,政府行为首先应当受到法律的约束。换句话说,法治的意义在于政府和人民都受到法律的约束,绝非政府通过法律约束人民、但政府本身随心所欲(这是“专制权力的合法化”)。什么是政府的权力受到法律约束呢?社会规则、政策的制定必须与法律相符,政府作为管理社会的权力机构,不可随心所欲的修改这些规则、政策。例如,社会的赋税体系不可朝令夕改。

  民主是实现社会法治的一种手段。民主的关键并非通过选举制度选出聪慧的代理人,而是在于社会中的大部分人都参与到整个社会的决策过程中来。当政府希望修改某项规则、政策甚至法律条款时,政府本身无权随意决定,需要征得广泛的社会一致同意

  为了实现法治体系,哈耶克认为政府职能必须分权独立,尤其是立法权,必须设立监督、制衡的机制。

  4.市场经济需要政府,但不需要凯恩斯主义式的大政府

  虽然哈耶克反对中央计划经济,但哈耶克并非反对政府本身。相反,哈耶克认为社会运行需要政府作为。市场经济运行需要政府机构维持市场秩序,政府应当提供对社会原则性约束的保障,惩戒破坏社会原则性规则的行为。但对于市场经济的具体事务,政府不应干预规划

  哈耶克与凯恩斯在政府干预问题上各执一词。凯恩斯认为市场波动、经济萧条是市场“自发”行为的结果,应对经济波动、防止经济走向萧条需要政府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经济进行干预,萧条时利用宽松货币政策鼓励投资。而哈耶克认为,政府的货币干预政策是因,市场波动和经济危机正是政府干预的结果。因此在对待政府作为的看法上,二人水火不容。

  但是两人对于中央计划经济体制是一致反对的,都推崇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哈耶克认为政府的职能在于营造竞争性的市场环境,凯恩斯则宣扬政府应根据市场情况干预市场从而避免经济萧条,但凯恩斯并不提倡全知全能的大政府。

  5.市场经济与社会道德

  哈耶克认为只有在自由社会中,社会道德才有价值,道德价值才会增长。这里引用韦森教授书中记录哲学家亨廷顿的一段话:“单纯的经济增长会使社会经济、文化失去平衡,突然急剧增长的财富在无任何力量制约平衡的条件下,会把一切变为金钱能够购买的东西:瓦解制度,破坏法律,收买权力,最终导致整个社会的可购买化、金本位化,使社会结构趋于奔溃和混乱。”这不正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下社会百态的写照吗?

  按照哈耶克的逻辑,市场经济本身没有问题,导致这种后果的原因在于政府权力缺乏节制。国家原本正是为了人民安全与社会公正而存在的,政府应当是社会公正的最高权威代表。“无限政府”的存在,导致政府官员手中掌握了无限权力,市场中的人们四处寻找寻租空间,官员腐败滋生。结果政府成了无公信力的政府。这时,人们发现,不遵守法律、不守社会契约精神,通过寻租与贿赂可以聚敛财富;坚守社会道德反而举步维艰。结果社会道德在无限政府的阴影下,失去了光辉的价值。

  最后,哈耶克和凯恩斯不约而同的认为,观念和意识是社会存在、发展、演化的核心。人的行为推动社会的变化,人的行为受各自观念意识的支配,而人的观念意识根植于一切社会信息中。因此,哈耶克和凯恩斯都认为,相较于军事暴力统治、权力财富诱导,对人的观念意识进行影响是最重要的社会力量。

  《重读哈耶克》读后感(四):《重读哈耶克》摘录及随想

  摘录一些比较富有洞见的总结吧:

  1.“法治”的含义不是政府以法律来治理社会,而是且首先是政府的行为在法律约束之下(代导论)

  2.洛克在《人类理解》中的一段名言:“‘无财产之处无公正’这一命题,就像欧几里得几何学中的任何证明一样确定:因为所谓‘财产’的观念,就是对任何事物的权利,而冠之以‘不公正’之名的观念,就是对这些权利的践踏;显然,这些观念就是这样被建立起来的,这些名称就是因此而被赋予的,我相信这一命题是正确的,就像三角形的三角之和等于两个直角之和一样正确。”基于洛克的这一著名判断,哈耶克认为,分立财产制度的确立,是人类社会文明的开端,这一点确定无疑。(P018)

  3.法治的含义也不止于宪政,因为它还要求所有的法律符合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包括:⑴法律必须是前涉性的且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原则;⑵法律必须是公知的和确定的;⑶法律必须具有平等性,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P030)

  4.哈耶克总结了民主的三大好处:⑴民主乃是人类有史以来所发现的唯一的和平变革的方法;⑵尽管民主本身还不是自由,但民主是个人自由最重要的保障,较之其他政制形式,民主政制更能产生自由;⑶民主制度的存在,对人们普遍了解公共事物有巨大影响。(P042)注:哈耶克并没有因为民主本身的问题而反对民主,而是担忧民主在保障自由这一路径上所存在的机制缺陷,自由的敌人不会是民主,而是无限的政府与无限的权力,这中间也就是一种所谓对民主的“否定性肯定”——在保障自由的措施当中,你如果能想出一种比民主更行之有效的措施,到时候再来否定民主的价值。

  5.(限制权力被舍弃后的)民主制度,也会进一步扰乱和扭曲利益的分配格局:“它不仅使利益分配越来越与效率要求无关,而且也与任何可想见的公平原则背道而驰。”(P050)

  6.“只有在自由的行动受着强有力的道德信念引导时,自由社会才会良好地运作。”(P055)

  7.哈耶克主张,不要等到人们的道德水准提高了,再进行宪政和法治体制建设,而是要首先建立自由民主的社会体制,在自由之下才能期望人们的道德水准不断提高。.......如果让人们一直等到他们全部都变得聪明善良时才获得自由,他们只好永远等下去了。(P059)

  《重读哈耶克》读后感(五):都是短篇,摘录一些短片段吧

  1- 长远而言,是观念,因而也是传播新观念的人主宰着历史发展进程。这一信念一直是自由主义信条的基本内容。——哈耶克《自由宪章》

  2- 《通往奴役之路》的几点核心思想:

  第一,市场经济是人类迄今所能发现的最有效率且较为理想的一种资源配置体制。

  第二,经济自由与政治自由密切相关,前者构成了后者的基础和条件。

  第三,私有财产制度是自由的最重要的保障。

  第四,法治之下才有真正的自由。

  第五,“法治”的含义不是政府以法律来治理社会,而是且首先是政府的行为在法律的约束之下。

  第六,“自由放任”理念是对自由与法治的最大危害。

  第七,民主本质上是实现自由和保障社会安定的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

  3-Man is not and never will be the master of his fate :his very reason (最高理性) always progresses by leading him into the unknown and unforeseen where he learns new things .

  ——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

  4-如果没有一个把保护私有财产作为自己主要目标的政府,似乎不太可能发展出先进的文明。 ——哈耶克《致命的自负》

  5-如果人不服从任何人,而只服从法律,人即是自由的。 ——康德

  6-如今许多政治家都有一种习惯,以为在人们没学会运用自由之前,就不应该让他们自由,此乃一个不证自明的假设。这种教条堪与古老的故事中那个蠢人相比:他决定在没有学会游泳之前绝不下水。如果让人们一直等到他们全部都变得聪明善良时才获得自由,他们只好永远等下去了。

  ——T·麦考莱

  7-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的思想,不论它们是对的时候,还是在错的时候,都比一般所想象的更要有力量。确实,世界就是由它们统治着。讲求实际的人认为他们不受任何学理的影响,可是他们已经是某个已故的经济学家(思想)的俘虏……我确信,与思想的逐渐侵蚀相比,既得利益的力量被过分夸大了……不论早晚,不论好坏,危险的东西不是既得利益,而是思想。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8-按照“哈耶克三角”,生产越迂回,即生产最终消费品所需要的中间产品阶段越多,就越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本,因而也会有更大的货币总量。

  9-依照哈耶克和新奥地利学派的商业周期理论,我们也可以反过来认为,任何一次经济衰退,对人类社会实际上都是一剂良药:在政府信用扩张和央行人为压低利率所导致的短期虚假繁荣中,资源被错配,生产结构被扭曲。这样,每一次经济衰退,实际上都是对政府信用扩张和央行“超发货币”所导致的资源错配和生产结构扭曲的一种“逆转”,萧条后的经济复苏也必定通过清理“不良投资”来完成,因而也是向消费者时际偏好与资源可获性相一致的资源配置的一种回归。

  9-哈耶克认为,凯恩斯提出的通过降低利率和增加货币供应来实现充分就业的经济学主张,在本质上是一种亡命徒式的政策。这不但会导致通货膨胀,而且在长期内会使失业更加严重。

  《重读哈耶克》读后感(六):暧昧中的敏感

  大约三年前,在那座大厦里,我坐立不安,头脑中被杂乱的碎片所充斥,在那些财经网站上到处浏览,试图寻找到易于改写的研究报告。在华尔街日报中文网上读到了《重读哈耶克》系列文章,它们归属于《经济学如诗》专栏。

  彼时的中国,重庆那件事情引发的热议正在散去,但仍能轻易感受得到,毕竟那年正值大选年,有关政治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想。彼时的中国,伴随着政府将GDP增长率下调,经济热潮也在缓慢消退。中国经济怎么办?这一困扰政府的难题引发了大政府主义信仰者与小政府主义追随者的激辩。

  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种不安情绪,旧经济秩序的边际效应正在递减,但新经济秩序是什么?

  我立刻被作者的文章吸引,经典解读、新闻报道、经济学批评、历史叙述、政治分析,毫无缝隙地交融在一起。他不仅捕捉到了时代经济情绪,还给予了这情绪以更大的历史框架。

  更重要的是,可以感受到作者对陈词滥调的逆反,他用追问、质询、嘲讽来对待那些砖家式的程式化判断,他质疑将凯恩斯与大政府直接划等号,更怀疑哈耶克就是自由放任的代言人。

  我记住了作者的名字--韦森,悉尼大学经济学博士、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未曾料到,读完那些文章没多久,我边告别了那个行业。一年前,这些文章被集结出版,名为《重读哈耶克》。一个多月前,在牛牛均匀的呼吸声中,我在书的随后一页写下这样几个字:2014年12月10日,第一遍阅毕于广州;昨天,我完成了第二遍的阅读。

  在我成长岁月的历史中,2012年有着重要意义,这一年对于我所在的这个国家的意义也不可小觑。那一年之后不久,中国进入了被普遍解读为“新常态”的时代,无论经济还是政治。

  在这样的时刻,韦森的重读提醒我们,你要学会用更敏感的态度去理解政经历史中的暧昧含混之处,防止自身滑入僵化的陈词滥调。当新常态来临时,这种视角变得更加迫切。

  记住哈耶克那些观点吧,但更要记住:有时候,关于哈耶克的争论,其实与哈耶克一点关系都没有。

  一、市场经济是迄今所能发现的最有效率且较为理想的资源配置体制;

  二、经济自由与政治自由密切相关,前者构成后者的基础;

  三、私有财产制度是自由最重要的保障;

  四、法治之下才能有真正的自由;

  五、法治的含义不是政府以法律来治理社会,而首先是政府的行为在法律的约束下;

  六、“自由放任”是对自由与法治的最大危害;

  七、 民主是实现自由和保障社会安定的一种手段,而非目的。

  《重读哈耶克》读后感(七):读书观感文集

  将亚当斯密《国富论》,马克思《资本论》,凯恩斯《通论》以及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放在一起视作社会实验的主要思想来源。

  无论思想多么深邃,影响有多大,如果把思想就视作信仰,笔者是比较恐惧,尤其是在天朝这个奇怪而又复杂的环境中。

  哈耶克认为只有在具有宪政民主政制的法治国中,只有当任何人不受制于别人尤其是zf官员的专断意志和命令而只受于法律统治时候,才有真正的自由。——法制之下才有真正的自由。

  私有财产时自由的最重要保障。

  此书是韦森对哈耶克大师著作的读书观感甚至是读书笔记。

  这样的读后感是众人对事物理解的二次投射。n个人眼里有n个哈姆雷特,一方面可以帮助读者深入浅出的理解大师的想法,从不同角度进行剖析和理解。

  同时最好也能够重新读一遍哈耶克大师的论著。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观点。

  看完这个书我才发现,林毓生,吴敬琏,黄有光,林毅夫,许纪霖etc都是哈耶克的学生。。。。果然学经济的一定要比命长。

  《重读哈耶克》读后感(八):专栏文字成书多有缺憾

  在公共媒体上发表的专栏文章,通常短小而易读,毕竟面对的读者是社会大众,到底不是学术杂志上面对的同行。因此,学者写专栏文章在保证内容可靠性的同时,又为大众普及了专业领域的一些思想与知识,无疑也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从这一点上来看,韦森教授所写的那些有关哈耶克的文章放在专栏当中阅读的时候,着实是非常有价值的。

  然而,当把某人散见于各种媒体上的文字集结成册的时候,未必是一件好事,特别是当这些文字都是关于同样的事物的时候。其中最大的问题便是,内容上的重复感与深度不够的分析。

  《重读哈耶克》一书,分成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作者自2011年7月起,在《华尔街日报》中文网的《经济学如诗》专栏中陆续发表的11篇文章;第二部分是自2012年,作者应邀,边读边写,陆续写出的“纪念哈耶克逝世20周年专论”的8篇经济学文章;第三部分则是作者对《凯恩斯大战哈耶克》一书的书评、哈耶克与维特根斯坦的传记以及作者自身的一次演讲稿构成。

  一如前述,作者并没有将专栏中的文稿,重新整理与修订编排成一本结构完整的书,以至于变成一些“零碎文字”的集合体。当你阅读前几篇的时候还有一些新鲜感,可随着阅读,你会发现有一种说来说去就是这么几件事的感觉。以这样的标准来看这种专栏集结成书的形式,我想大多数都无法避免这一点。《共同的底线》一书也是将散见于各处而又关于同一主题的文章集结,虽然在深度上与见解上要远高于本书,可是全书的文章依然不乏重复之处。

  到底,一篇文章与一本书是有很大差异的。写文章的人可能要考虑到第一次看到这篇文章的人,故而还要讲明一些背景,但是读书的人不同,他是沿着书的脉络从头开始读的。这种区别,使得这类集结成册的文字多有累赘之感。

  再其次,韦森教授开篇即言哈耶克先生的思想境界极高。然,在韦森先生的叙述当中,有一种读中学教科书的枯燥之感。某某人在提出了怎么样的看法,而哈耶克先生早在什么时候即在某书或某文中便展现出这种洞察。这般笔触到底单调。即便是作者在序言及后文中多次提及的哈耶克与凯恩斯的论战,也显得并不精彩,由此看来,倒不如直接去看书中韦森教授所写的书评的那本书——《凯恩斯大战哈耶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