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世界如此危机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世界如此危机经典读后感10篇

2022-04-07 03:05: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世界如此危机经典读后感10篇

  《世界如此危机》是一本由高连奎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314图书,本书定价:38.80元,页数:2013-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界如此危机》读后感(一):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经济学家?

  为什么德国能够国富民强?为什么“亚洲四小龙”只有新加坡建成了中产阶级社会?为什么福利社会难实行?中国社会失序的源头是什么?眼下,当代表西方资本主义的两大发展模式目前都出现了严重危机,世界开始茫然,高连奎先生,通过客观冷静地对这些问题进行有理有据地层层剖析,并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新见解——建立“低生存成本型社会模式”。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对当下一些伪经济学家为了自身利益提出片面观点,以及部分掌握话语权的媒体与伪经济学家在利益驱动下,合作煽动民粹主义等现象提出了批判。

  德国是在世界上真正实现了国富民强的国家,德国模式的核心就是其“社会国”宪法原则和“社会市场经济模式”,这是德国制胜的法宝。社会国原则是起源于十九世纪的一项宪法原则,原则是指国家对社会正义、公共福祉,透过制度规范、法院判决、收取税款和提供给付等方式,对人民的请求进行回应。其意旨是国家履行对弱势群体的保护,以维护最低限度的实质平等,创造机会平等。一言以蔽之,德国模式抛弃了传统自由主义的放任,而是驯化了资本主义,通过国家干预和福利国家建设抑制了市场经济的消极后果,抑制了社会的贫富分化。

  中国虽然是社会主义国家,况且中国经济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发展,但是我们更容易发现,普通民众“养家糊口”却越来越不易,即中国人的生活成本很高,生活压力很大。在这个问题上,本书作者提出了自己非常独到的看法,他认为应该建立一个“低生存成本型社会模式”。要想民众生活幸福,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让民众有钱,而让民众有钱,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提高民众的收入;另外一种是降低商品的价格,从而变相地提高民众的购买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是第一种方法,建立低生存成本型社会则是第二种方式。政府应该做的是,第一,完善消费税收制度,根据商品的消费层次来进行征税。对于奢侈品征收极高的税,对于享受型产品征收比较高的税,而对于生存性产品免税,并用享受型消费、奢侈型消费的税收,弥补在生存型消费方面的税收损失。第二,适当保存一些廉价的商业及生活模式,比如不应该禁止居民骑电动车,这样会加重居民的生活负担。第三,控制好级差地租,政府合理布局国家的经济增长极,不要让全国大部分的人都集中在一些大城市,将人口分流到其他的经济增长极地区。在大城市内,严格控制城市密度,将人口均匀分布在各个地区,在就可以大大降低所谓黄金地段的土地使用租金,从而降低民众的生存成本,特别是大城市的生产成本,等等。

  此外,本书作者认为,中国仍然是一个“藏富于精英”,而不是“藏富于民”的社会。让本书作者忧虑的是,当下,很多人打着“藏富于民”的幌子,行“藏富于精英”之实,因为这样只能让贫富分化更加的严重。在这方面,作者大胆亦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首先,“藏富于民营企业”不靠谱,而是要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混合发展;其次,用“减税来藏富于民”将重蹈西方覆辙,如果要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和社会保障型社会,没有高税收作为基础,那是肯定不行的,此外,减税受益的永远是富有群体,损失的永远是穷人,贫富差距将会更大;第三,通过股市藏富于民是 “镜花水月”,让中国民众将自己有限的收入投入到不稳定的股市交易,还不如存在银行更加稳妥,而且股市也难以起到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功能。

  中国从来不缺乏人云亦云的经济学家,也不缺乏打着为民主义实则为资本家服务的经济学者,中国真正缺少的是一个既能够站在时代高度大胆预测未来,也能够静下心来观察微小生活中经济现象的经济学者,他钻研经济但并不局限于经济,他高瞻远瞩但不好高骛远,他深懂经济规律但不为经济利益所俘虏,这样的学者他能够独立判断,并因为自己扎实的功底和严谨的研究方法深信自己观点的可靠性。哪怕他的判断有部分失误,我们仍然尊敬他,因为他的分析够透彻,够据理,够大胆,他的观点对当下的中国必然有所裨益。而高连奎先生正是这样一位学者,本书的观点这是这样一种观点。

  《世界如此危机》读后感(二):时代需要墨家精神

  中国从来就不缺乏高谈阔论、哗众取宠的专家学者,而是缺少能够真正倾听民间疾苦、为民众奔走呼号的知识分子,而这样的知识分子似乎只有墨家才有。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墨家在中国的失落已近千年。谈到中国传统,今天的人们最陌生的想必莫过于墨家,而在中国历史上,墨家又是唯一替劳苦大众说话的学派。

  墨家的“兼爱”就是人与人宽容、平等,强者不欺辱弱小,富人不欺辱穷人,从而实现“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的和谐社会。而墨家的“非攻”,则可以引申为利益集团之间在财富的再分配过程中不“强凌弱、众暴寡”。非攻以兼爱为基础,体现出对弱者的人文关怀,兼爱以非攻为手段,体现出深广的和平主义。这些中华文化中最珍贵的思想火花,却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最为缺少的情怀。

  然而放眼世界,在这个被美国主导近百年的社会,却各有各自对家国与人民的救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疑都把民生放到了第一位,当然这也合乎人类文明的普世价值观。所以在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幸福指数时,都把人类发展指数作为大前提。高福利以及完善的社会医疗与养老体系,却比所谓的经济总量以及人均收入更有含金量了。但是每每言及于此的时候,国人仿佛永远是那么的迷茫与无助。

  或许我们可以看一看《世界如此危急》这本书。作者高连奎,是著名的经济学家,其思想、观点在中国具有广泛的影响力,看过高连奎作品的读者很多都会发出“难得的学术清晰的学者”,“这才是真正的经济学家”之类的感叹。为此,高连奎的研究成果得到中央政策研究室重视。

  这本《世界如此危急》就为我们讲述了德国为何国富民强?北欧人民为什么幸福,美国是如何建成“伟大社会”的,世界为何又陷入长期性危机?中国应对的方法又在哪里?高连奎在书中批判了,目前流行的对经济危机种种错误陈旧、利近害远的归因,总结了与福利有关的七大谎言。作者说中国的未来在于“新福利社会”,是继自由主义和福利主义之后的第三种模式。

  作者写这本书,一方面是要重新唤起中国经济学家的经济学精神,另一方面也是要解决现实问题,那就是现在人类社会虽然存在着“福利超载”,但是“去福利化”绝对解决不了福利超载的问题,反而是经济危机的根源。福利超载是现代化发展的结果,倒退不是人类的出路,现代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只能用更加现代化的方法来解决。就像大危机需要大变革,只有放弃旧思维,才能找到新出路。

  其实,现在的经济学家正在越来越多地承担着墨家的责任。“经济”二字表面上讲就是“经世济民”、“经邦济世”的意思,是一门高尚的学问,在西方经济学中,悲天悯人也是经济学家的基本精神。所以在人类生存如此危机的今天,时代正越来越需要墨家精神。讲究“非攻”与“兼爱”,建立低生存成本社会,相信这才是人类发展的趋势与必然。

  《世界如此危机》读后感(三):世界模式:旧制度与新思维

  文:程实 知名经济学家 经济学博士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虽然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尚未结束,但对于危机的反思已如雨后春笋般冒尖出来。在众多关于危机的论述里,高连奎先生的新著《世界如此危机》格外令人耳目一新。此书值得细读之因,可以用“三个三”来概括:形式上呈现三个特点、内容里闪现三个亮点、回味中留下三个疑问。

  先说形式上的三个特点。特点一是纵横捭阖。《世界如此危机》洋洋洒洒22万字,作者的笔锋横跨中西、纵括古今,用详尽的史料挖掘和制度描述勾勒出两条主线,纵向浩瀚数百年,作者在历史演进中提炼出世界模式的发展方向,横向泱泱几大国,作者在国别比较中总结出福利制度的优化路径。特点二是有破有立。关于危机的讨论多到汗牛充栋,但大多稀松平常、无甚新意,《世界如此危机》中却饱含了许多貌似特立独行、实则意味深长的新观点,作者不遗余力地向读者展示:“世界与你想的不一样”。而改变这个危机中的世界,同样也需要不一样的新思维,在直击诸多流行“共识”的软肋之后,作者又恰如其分地提出了自己对于未来世界转变的核心观点。特点三是放眼长远。正如马云先生所诟病的那样,经济学是一门后视型的社会科学,经济学家的规范研究总是离不开对历史数据的深入解构,实际上,借由这种基于模型和数据的研究范式,经济学既成功给自己打上了“科学性”的标签,又尴尬地失去了对未来的研究能力和预测效果。值得称道的是,《世界如此危机》打破了这层桎梏,作者既秉承了研究过去的严谨传统,又发挥了展望未来的独到想象力。作者以超出经济学学术范畴的人文关怀和历史使命,提出了一系列重建未来国际秩序、经济舞台和国际金融市场的重要建议。这些建议不光值得政策制定者们深思,也值得广大普通读者细细品味。

  再看内容上的三个亮点。《世界如此危机》的亮点一是提出了“世界模式”这个讨论主题。对于全球性的危机,经济学家们的研究主题大多集中在全球经济增长模式、内外均衡、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金融市场以及每个国家的经济结构,用作者的话说,这些研究虽然都有其自身价值,但缺少一种“大经济观”的引领。而为了真正从全局来讨论全局性问题,《世界如此危机》将研究主题定位于“世界模式”,作者坦言:“文明是古代的模式,模式是现代的文明”,由此可见,模式是贯穿现在和未来、与经济密切相关但又不局限于经济范畴的一种大概念。在《世界如此危机》中,作者讨论的世界模式,包含了全球范围内资源配置、要素流动、政治博弈、利益分配和社会重组等多层次、多位面的内涵,这种基于大视野、大气魄、大关怀、大经济观、大世界观的讨论,对于读者更深、更广、更好地理解危机、理解世界、理解人类可谓不无裨益。

  《世界如此危机》的亮点二是细致阐述了“世界模式”的旧制度。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只因未到境界。从危机论危机、从模式论模式,往往得不出什么真知灼见,根本原因在于未能从过去窃来火种,并用它来照亮危机中的现在。值得称道的是,《世界如此危机》却并未陷入就事论事的思维框架,而是将大量笔墨用在了对世界模式的旧制度进行深入分析。作者在回顾人类历程的基础上,提出“自从资本主义诞生以来,人类的发展可以归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世界模式1.0”,在这种自由主义模式下,政府显示出“守夜人”的风格,整个人类社会在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下蓬勃发展,而“西方国家表面上也拥有了一切:财富、政治智慧和军事力量”,这个模式持续了约500年。第二个阶段是“世界模式2.0”,在这种福利主义模式下,政府显示出“服务性”功能,从俾斯麦注意到德国“工厂立法”的益处起,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工人福利的改善有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往往能引致微观福利和宏观发展并驾齐驱的共赢格局,这个模式持续至今,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则显示出这种模式在充分进化后已经呈现出“福利超载”等弊端。

  《世界如此危机》的亮点三是果敢提出了改变“世界模式”的新思维。危机是一种世界模式进入“过去时”的标志,也是另一种世界模式即将成为“将来时”的先兆。对于世界模式将如何演化,坊间充满了争议。与大多数讨论者不同,《世界如此危机》的作者提出了一个非常独到的观点:“去福利化绝对解决不了福利超载的问题,反而是经济危机的根源。福利超载是现代化发展的结果,倒退不是人类的出路,现代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只能用更加现代化的方法来解决”。这个独到的观点恰恰和当下欧债危机的现实不谋而合:随着2010年以来债务危机从希腊到欧猪五国再到塞浦路斯等小国甚至开始威胁法国等核心国家的演化态势看,一系列以去福利化为核心内容的财政巩固政策并没有有效化解风险,反而让欧元区连续六个季度经济负增长,陷入货币区建立以来最长的衰退。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和政治家开始意识到,头痛医头未必是良策,过度的财政巩固通过加剧危机中的增长风险反而成为危机恶化的催化剂。应对危机、稳健发展需要新思维,《世界如此危机》就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新观点:不搞无谓的去福利化,不做历史倒退的事情,而是要建设低生存成本型社会模式,促成人类社会从世界模式2.0进化到世界模式3.0。“福利社会解决的是人类的生老病学等大问题,而低成本型社会则是解决人类的衣食住行等细微方面”。作者的这个前瞻性观点既符合现实、又兼顾了微观福利和宏观发展,可谓用心良苦、意味深长,值得每一个人,特别是宏观决策者们深深思考。

  总之,《世界如此危机》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高连奎先生对于危机、对于世界、对于人类、对于中国的思考自成一体、寓意深刻,特此推荐。当然,品味《世界如此危机》之后,也会留下三个疑问:有哪些具体措施有助于世界模式从2.0向3.0进化?低成本型社会如何更好实现个人福利、企业盈利和经济发展的协同?以及中国如何更好更快地融入世界模式3.0?应该说,能够激发读者更进一步的思考,说明《世界如此危机》已然取得了成功。实际上,高连奎先生在《世界如此危机》中也已经对这三个疑问进行了一些探讨,但我们也期待作者在后续著作里能够给读者提供更多、更细致入微的答案。

  《世界如此危机》读后感(四):不公平的现象不会永远持续

  伴随着财富而来还有剥削、苦难、不公、失业、贫困、肮脏不堪的城市贫民窟和动荡的社会。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写道:“在这片丰饶的国土上,从来未能满足下层人民衣食住的需要,周期性的萧条更使千百万人陷入了实际的贫困。在那些大城市里,贫民窟飞快增长,疾病、罪行和恶习四面传播。”

  在“契约自由”的旗号下,工人起码的工作安全得不到保障。正如老罗斯福总统在其《自传》中所写:“那些煤矿业大公司,可以随意地开除矿工;但矿工却不能抛弃公司。他得要有工作才行,找不到工作,老婆孩子就要挨饿。”

  在一个现代文明社会中,如此不公平的现象不会永远持续。下层民众虽然没有富人那么多的财富和社会资源,但他们有人数众多这一独特优势,一旦团结组织起来,就会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于是,19世纪末期以来,要求社会平等和揭露黑幕的运动此起彼伏,声势浩大,对各级立法机构形成了强大压力,迫使它们不得不通过限制垄断、保护竞争、维护中下阶层利益的立法,以纠正市场自发秩序带来的不公正。

  遗憾的是,美国最高法院一开始却站在了大公司一边。在1895年著名的“美国诉奈特公司”案中,最高法院的判决让“反托拉斯法成为一纸空文”。最高法院甚至将一些州的劳工立法打入冷宫,其理由是“偏袒工人,损害老板”。

  在美国司法的保护下,资本主义继续其自由放任,似乎不可一世,但其背后的结构性矛盾积重难返,终于在爆发了经济大萧条。罗斯福以“新政”为号召,带领美国走向了一个节制资本、干预市场、倡导公平与公正的新时代。然而,保守的最高法院将其一项又一项规制经济、保护劳工的立法打入冷宫。新政面临着毁于一旦的危险。

  但是,司法保守的堤坝不可能永远阻碍追求进步的社会思潮。在强大的民意压力面前,最高法院个别大法官退缩了,一些大法官悄然隐退,新的最高法院认可了罗斯福政府一个又一个的立法。最低工资、最高工时的法律保住了,《社会保障法》通过了,工人组织工会、集体谈判的权利确立了。财产自由和契约自由不再神圣。

  新政最大的成就就是让富人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在上世纪20年代,税收对富有群体而言是小事一桩。所得税的最高税率仅为24%,同时由于对最大的地产所征的遗产税不过为20%,富豪家族轻易便可维系下去。但随着“新政”的来临,富有群体所面对的税收不仅开始远高于20年代,即使按今天的标准来看,税率也是很高的。所得税的最高税率在罗斯福的第一任期升到63%(当前只有35%),在第二任期达到79%。到了50年代中期,随着美国背起“冷战”的开支,这一税率升到了91%。对公司利润征收的联邦税的平均税率,从1929年的不到14%上升到1955年的45%多。

  还有一点,即依赖资本收入的人不仅发现这笔收入大多缴了税,他们还发现,要把自己的财富转移给子女变得日益困难。房地产遗产税的最高税率从20%连续升到45%、60%、70%,最终达77%。其结果之一便是,财富所有权的集中度明显降低, “新政”把他们的许多收入都征了税。

  新政的大规模征税措施,导致了贫富差距减小,中产阶级成为了社会的主体,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了里根执政之前。

  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争斗,美国社会终于开始走向基本的社会公正,劳工阶级终于获得了与资产阶级平等的法律保护。在争取平等权益的斗争中,与当时欧洲的工人阶级相比,美国劳工更多是通过选票和法庭,而非单纯的罢工或暴力手段来获得这些成果的。

  自新政后,民主党就一直以弱势群体的保护者自居,其政治理念则是利用联邦政府的权力来扩大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美国民主党推动美国进行的脚步并没有止于新政。

  杜鲁门的“公平施政”纲领

  二战之后,继续推进美国迈向进步的是杜鲁门的“公平施政”纲领,1945年9月6日,杜鲁门向国会提出了战后第一个解决国内问题的咨文,内容包括“二十一点”,这是标志“公平施政”纲领的开端。纲领大致可以发为两个阶段。1945年—1947年为第一阶段,重点是在经济复原和着重解决就业问题,使没美国从战时经济向和平经济过渡,取得了较大的成功;1947年—1950年为施政的第二阶段,重点在于改革,即扩大社会经济福利,但只取得了为数不多的实质性的成就。

  “公平施政”纲领是杜鲁门政府的施政基础,在其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阻力, 1949年第八十届国会对于杜鲁门的“公平施政纲领”反应迟钝,公然敌视。“第八十届国会很快在华盛顿被称为“哼哈”国会,因为它通常麻木不仁,懒懒散散。”除了国会的不予支持之外,南方的国会议员施展惯用的妨碍议事策略来击败杜鲁门在民权问题上的努力,共和党人以及南方民主党人联盟成功地推翻了几乎所有的公平施政计划。尽管如此,公平施政”纲领在社会保障方面,也是有些成就的。

  1950年通过的对社会保障法的修正案,增加了一千万新的受益人,范围扩大到农民、公务人员、个体手工业者、家庭仆 人以及其他工人,并将退休工人的养老金平均增加77.5%。1952年对该法案又加了一条修正 案,养老金再增加12.5%。而且社会福利保障范围的扩大,也使 更多的人都能纳入到社会保障的体系中来, 享受到国家的福利待遇,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们在战后对大萧条的恐惧。

  美国的“公平施政”纲领在曲折中艰难前进,其阻力既有政治上的,也有经济上的,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该政纲领的实施的不彻底。但纲领在促进公众对国内社会的觉醒方面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从1950年代后期到1965年的十五年间,在美国发生了一次次唤起美国民众对自由、平等、权利的新理解和新要求的民权运动,这让全国逐渐产生了一种道德升华的心态。这种影响为60年代肯迪尼“新边疆”和约翰逊的“伟大社会”计划奠定了基础。

  经过杜鲁门的承上启下后,美国进入约翰逊的“伟大社会建设”时期。

  1964年,约翰逊提出“伟大社会”的政治纲领,宣布向美国的贫困宣战。此时的美国可以说是处于历史上最富强的时候,然而再富强的国家也会存在贫困。约翰逊称美国“对这个富裕国度中的贫穷的、无继承权的、饱尝饥饿和失望、痛苦的人们负有特殊的责任。我们寻求一个人人能劳有所酬,在施展才干后能得到满足的国家。”“我们寻求一个人人能追求知识,接触美好事物,享受家庭和社区温暖的国家”,“我们寻求一个国家——在那人人能工作,伴随着追求幸福的不仅是安全, 而且是精神上的成就、升华和满足。因此, 让我们共同完成这项伟大任务。“伟大社会”的伟大目标就是最终解决这些人的贫困问题,实现美国经济和社会的重大改革。他在接受总统候选人提名时说,“饥饿的人,找不到工作的人,无法教育孩子的人,被匮乏压倒的人——这样的人并不是完全自由的。”这一说法是和罗斯福所言“四大自由”是一以贯之的,是积极自由的政治价值观表现。

  1965年,约翰逊在就职演说中再次重申他的“伟大社会”政治理念,认为“伟大的社会”立足于“契约的立意公正,明定自由,并有联邦约束”, “在一块丰饶的土地上,家家都不容生活于绝望的贫困中。在一块收获丰盛的土地上,孩童不容挨饿受冻。在一块充满进步奇迹的土地上,邻人不致于痛苦、死亡而无人问津。在一块知识普及、学者众多的伟大土地上,年纪轻的国民必须接受读和写的训练。”“我们必须努力提供能增加每个公民成功机会的知识和环境。”他认为变革的时代,美国将“不停地生成,尝试,探索,起伏,休整,再尝试;但只要一直在尝试,就总会有收获”。这显然又与罗斯福的试验精神一脉相承。此后,他以年度咨文、特别咨文、专题演说、竞选演说、总统经济报告等一系列方式强调美国的贫困问题,诉诸全民的良心,推动联邦立法。

  约翰逊列出解决贫困的五大关键因素:教育、健康、技能和工作、社会和地区重建、机会平等。除了继续新政已经确立的保障和福利外,他运用自己出色的政治手腕和政治影响促成了百余项新项目出台,创造美好城市环境到治理污染;从向贫穷开战,增加就业机会,到强化社会保险和救济;从普及教育到公民权利;从开发农村到修筑高速公路;从“抚育孤儿”计划到关爱老年,为了纪念杜鲁门,约翰逊签署了《医疗保险法案》;为了纪念肯尼迪,约翰逊原汁原味地通过了《民权法案》;即便是在深陷困境的1968年,他也还是全力推动了住房法案的通关。到第89届国会(1965-1966年)闭会时,“伟大社会”的115项立法,已有90项获得通过。

  约翰逊的努力有了惊人的成就:1964到1968年,穷人在美国人口中的比例减少了一半。而在教育方面,约翰逊的成就更是令人瞩目,他所推动通过的四十多件法案,比此前美国历史上制定的全部教育立法还多。

  伟大社会与新政的本质不同在于,新政主要是应急,而伟大社会是想从此改变美国,由政府来保障每个美国人的基本生活水准。新政受惠者主要是那些因非人为因素而陷入绝境者。

  “伟大社会”与越南战争

  “伟大社会”不久便遇到了克星———越南战争。正如历史学家所总结的那样,使命感对约翰逊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在营造“伟大社会”的同时,约翰逊还念念不忘“遏制共产主义”的所谓“使命”,而在越南的战争,就被他视为一项历史使命。

  由于“伟大社会”的种种理念和主张深得民心,由于在国会有着极强的活动能量和广泛的人脉,其实约翰逊总统本可以带领美国走得更远。但正如斯蒂芬•斯科夫罗内克所言,“约翰逊致力于‘以一种以前从未梦想过的规模’进行政治改革工作,而‘保卫南越’则一直分了他的神。”

  更为致命的是,约翰逊犯下了一个常识性错误:聪明的猎手不会同时追两只兔子。

  事实上,约翰逊也曾担心战争会破坏他的伟大计划。当越战即将升级时,“伟大社会”计划的许多议案都有待批准,此时,约翰逊忧心忡忡地说:增加国防经费也许会扼杀他提出的自罗斯福“新政”以来最伟大的社会进步方案。

  但的约翰逊不肯轻易放弃的性格,使得他对越战割舍不下。而越战,不仅耗费了美国的大量资源,也耗去了约翰逊的巨大精力,使他的目光变得散乱起来。而最终,他痛苦地意识到:当一个人想同时追两只兔子的时候,却可能一只也追不上。到了1968年,越战使约翰逊的威信“跳水”,支持率也急速跌至36%,并最终迫使他宣布不再寻求连任。而他身后的美国,却用了很多年才从越战的阴影中走出来。

  而我们其实可以反过来想,如果没有越南战争这一外在压力,约翰逊总统也不可能凝聚起建设伟大社会的合力,而当年布鲁门的“公平纲领”没有实现,原因也也在这里,其实任何社会都一样,没有危机,就没有改进社会的动力。然而越南战争造成的创伤只需几年就能恢复,伟大社会的成果却长期保留了下来。

  《世界如此危机》读后感(五):有思想的学术书,很棒

  文:周倩:经济学者 财经作家

  原中国工程院长徐匡迪有句名言:“重要的不是学术,是有学术的思想。”

  如果经济学仅仅是学术,那么,各个经济变量的关系是不稳定的,不可靠的,只要你怀有某种动机,就可以得出各种各样你想看到的结论。所以,经济学家最需要良知。

  《世界如此危机》最令我感动的是,书中字字句句,都透出一种“经济正义”。是一个做学问的人,出于本心的关怀。

  近年,世界上的两次经济危机——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某种程度上讲,也是两种发展模式的结果。市场驱动模式,使华尔街的贪婪得以不加约束的放纵;政府驱动模式,又使欧洲出现严重的福利超载。

  如果说,人类只会在危机真正来临时才有真正的危机感,才有勇气去改变现状。那么,当今世界依旧处于延续着的经济危机当中,人心思变。但是,要朝哪个方向去改变?你心里有底吗?

  高连奎的这本《世界如此危机》,从世界大格局着眼,放眼近百年的历史,详尽、深入地阐述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其严谨的学术思想、精妙的语言艺术,给读过此书的人带来智力上的极大快感。

  起初,我感觉连奎兄是推崇福利经济学的。但读到后面,我发现,书中的思想已经超越了传统的福利经济学。

  在一定发展时期,经济过度自由化带来的贫富分化问题,可以通过政府推行的福利保障制度来缓解,工人福利的改善有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但又会给政府带来难解的债务问题。

  当精英们还纠结于福利的去留时,高连奎已经站到一个更前沿的角度思考问题。

  《世界如此危机》不仅清楚地指出当下人类社会面临的最大难题:人们相信市场,又不想放任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现象的加剧;人们渴望福利社会,而又不加重税收负担。这两对矛盾,概括来说,就是“市场经济和贫富差距”的矛盾,“福利社会和高税收”的矛盾。

  连奎兄也明确地指出解决之道——构建“低生存成本型社会”,也就是连奎兄所提倡的“世界模式3.0”。

  一般经济学家只是用不同的学说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高连奎是一个有使命感和道德勇气的经济学家。

  其实,不论是企业的商业模式,还是国家的发展模式,大多是成功以后总结出来的。成功之前,这个模式是什么,很难说得清楚。

  但是,“低生存成本型社会”至少应该是一种模糊的正确。它不是着眼于经济发展的过程,那种单纯追求GDP数字的增长,不会给人带来幸福感。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要让民生持续改善。一个富裕的公民社会,会反过来助推经济的持续发展。

  李克强总理说:“不能再过度依赖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中国经济不转型难以为继。”

  “低生存成本型社会”正好为国家的经济转型,提供一种有价值的参考。

  按说,现在媒体那么发达,最不缺少的就是思想,无数的博客文章、微博文章中,一些不知名的作者都能提出一些很高明的见解。从互联网中,看到无穷无尽的意见、无穷无尽的观点,每天都有大量的问题引出大量的思想。但那些来自民间的思想,缺少学术内涵,缺少国际视野,缺少大格局观。

  《世界如此危机》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那些带着深厚学术底蕴的思想,不仅能让人开拓智力,更重要是,开拓视野,开拓心胸。

  《世界如此危机》读后感(六):有学术的思想书

  文:周倩:经济学者 财经作家

  原中国工程院长徐匡迪有句名言:“重要的不是学术,是有学术的思想。”

  如果经济学仅仅是学术,那么,各个经济变量的关系是不稳定的,不可靠的,只要你怀有某种动机,就可以得出各种各样你想看到的结论。所以,经济学家最需要良知。

  《世界如此危机》最令我感动的是,书中字字句句,都透出一种“经济正义”。是一个做学问的人,出于本心的关怀。

  近年,世界上的两次经济危机——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某种程度上讲,也是两种发展模式的结果。市场驱动模式,使华尔街的贪婪得以不加约束的放纵;政府驱动模式,又使欧洲出现严重的福利超载。

  如果说,人类只会在危机真正来临时才有真正的危机感,才有勇气去改变现状。那么,当今世界依旧处于延续着的经济危机当中,人心思变。但是,要朝哪个方向去改变?你心里有底吗?

  高连奎的这本《世界如此危机》,从世界大格局着眼,放眼近百年的历史,详尽、深入地阐述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其严谨的学术思想、精妙的语言艺术,给读过此书的人带来智力上的极大快感。

  起初,我感觉连奎兄是推崇福利经济学的。但读到后面,我发现,书中的思想已经超越了传统的福利经济学。

  在一定发展时期,经济过度自由化带来的贫富分化问题,可以通过政府推行的福利保障制度来缓解,工人福利的改善有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但又会给政府带来难解的债务问题。

  当精英们还纠结于福利的去留时,高连奎已经站到一个更前沿的角度思考问题。

  《世界如此危机》不仅清楚地指出当下人类社会面临的最大难题:人们相信市场,又不想放任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现象的加剧;人们渴望福利社会,而又不加重税收负担。这两对矛盾,概括来说,就是“市场经济和贫富差距”的矛盾,“福利社会和高税收”的矛盾。

  连奎兄也明确地指出解决之道——构建“低生存成本型社会”,也就是连奎兄所提倡的“世界模式3.0”。

  一般经济学家只是用不同的学说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高连奎是一个有使命感和道德勇气的经济学家。

  其实,不论是企业的商业模式,还是国家的发展模式,大多是成功以后总结出来的。成功之前,这个模式是什么,很难说得清楚。

  但是,“低生存成本型社会”至少应该是一种模糊的正确。它不是着眼于经济发展的过程,那种单纯追求GDP数字的增长,不会给人带来幸福感。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要让民生持续改善。一个富裕的公民社会,会反过来助推经济的持续发展。

  李克强总理说:“不能再过度依赖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中国经济不转型难以为继。”

  “低生存成本型社会”正好为国家的经济转型,提供一种有价值的参考。

  按说,现在媒体那么发达,最不缺少的就是思想,无数的博客文章、微博文章中,一些不知名的作者都能提出一些很高明的见解。从互联网中,看到无穷无尽的意见、无穷无尽的观点,每天都有大量的问题引出大量的思想。但那些来自民间的思想,缺少学术内涵,缺少国际视野,缺少大格局观。

  《世界如此危机》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那些带着深厚学术底蕴的思想,不仅能让人开拓智力,更重要是,开拓视野,开拓心胸。

  《世界如此危机》读后感(七):难得会推荐的书

  还没看完,但已经开了一个日志,当然是在自己不对外的Q空间中。呵呵。我有一个书单,然后能让我有冲动写日志的书都会在看的过程中或看完后写篇日志,这本是有冲动再开一贴的书。

  一开始买这本的时候是凑卓越的金额好拿优惠的,当时还差些金额,所以跑到豆瓣来看大家的评价,结果看到这本。

  书到手后,就目前所看到的而言,除了工具书不作评价外,这本可能是这次的书单中个人认为买得最有价值最有收获的书。

  一是提供了另一个角度,另一种思维方式。

  二是非常现实的接地气的给自己的生活状态在财务方面提供了一种借鉴。

  当然,这就相对于我个人而言。

  推荐。

  《世界如此危机》读后感(八):全新视角剖析人类实践——难得一见的好作品

  本书作者以全新视角剖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提出了继自由主义和福利主义之后的第三种模式,作者称之为世界模式3.0,并认为这是中国未来三十年的出路所在。

  自从资本主义诞生以来,人类的历史基本可以归为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自由放任主义阶段,在《世界如此危机》一书中,作者将其称为“世界模式1.0”,在这种模式下,人类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这种模式最终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成为经典,当时的政府被称为“守夜人”政府。在这种模式下,西方国家表面上也拥有了一切:财富、政治智慧和军事力量,在此期间,世界的霸权也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传递到了英国手中,前后历时约500年。 但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这时的资本主义社会虽然表面风光,但其内部矛盾重重,而频繁的经济危机、严重的阶级冲突、以及风起云涌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都宣告了这种模式的失败。

  在这种情形下,另一种模式诞生了,这种模式并没有诞生在当时的世界霸主英国,而是诞生在了另一个正在新崛起的大国德国,确切的说,当时还不存在德国,因为当时的德意志还处在封建社会,全国有几百个骑士国组成,虽然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但封建割据导致了国内缺乏统一的市场,因此卑斯麦极力的想统一德国,但德国也面临着严重的阶级斗争,这阻碍了卑斯麦的对外征战,而当时国内兴起的“工厂立法”却吸引了卑斯麦的注意。

  工厂立法其实并非起源于德国,而是诞生于资本主义最发达的英国,英国工人要求政府进行立法,缩短工时,英国资本家当时极其反对缩短工作日的“工厂立法”,并且与工人展开了血腥斗争,直到缩短工作日,在工人状况有所改善的时候,资本家的收益也大大增加。卑斯麦看到“工厂立法”对平息工人斗争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后,便亲自推动了这一进程。1883年,德国通过了《疾病保险法》,《工伤保险法》在次年通过,就连最难通过的《老年残障保险法》在1889获得批准。

  就是这样,德国成为了世界最早通过立法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德国工人在世界上最早拥有了保险和退休金。而工人福利的改善,极大的促进了德国的经济发展,德国也一跃从西欧落后的国家迅速成为与英法抗衡的强国。当时的德国首相俾斯麦一直将“工厂立法”当成自己最伟大的成就,并将其称为 “一切历史上的社会改革之花”。

  德国崛起的经验反过来又触动了英法等国家,他们也纷纷效仿。英国1905年制定了《失业工人法》,1909年制定了《退休法》和《劳工介绍法》,1911年通过了《国民保险法》。法国1894年颁布了《强制退休法》,1905年制定了《专业保险法》。自此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开始了自己的“工厂立法”进程。这就揭开了“世界模式2.0”的序幕。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另一个高福利的大国苏联开始崛起,大萧条之后,美国总统罗斯福在经济上采用了凯恩斯主义政策,积极干预经济,在民生上也开始着手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苏联和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二战结束后,曾经的霸主英国不甘落后,痛定思痛,下定决心建立世界上最完善、最先进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而且不仅仅是简单复制德国、苏联和美国模式,而是开辟自己的道路。

  1941年,英国成立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部际协调委员会,着手制定战后社会保障计划。受英国战时内阁财政部长委托,经济学家贝弗里奇爵士提交了题为《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的报告,这也是影响整个世界社会保障的经典著作,在英国、欧洲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重大影响,被业内人士视为现代福利国家的奠基石。而报告中最著名的福利社会三原则,普享性原则、统一性原则、均等性原则,也成所有文明社会的基本精神和核心制度。

  此后,福利国家的理念又被推广北欧。而且它们后来居上,成了西方福利国家的“橱窗”。而当时的北欧,城市化才刚刚开始,到了上世纪60年代才进入高峰,他们大多是社会民主党执政,极其重视劳动者的福利,当时最重要的措施就是政府补贴建设住宅,为工人提高各种福利,而就是这些措施让野蛮落后的北欧海盗国们在二战之后迅速崛起,并一跃成为人类最富有,最自由的地区,成为现代人类文明的标杆,影响至今,至此世界模式3.0正式确立,并发展到顶峰。

  然而,世界的变化并没有停止,上世纪七十年代,第四次中东战争,导致石油价格上涨了将近十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进入“滞涨”状态,此时被压制多年的保守主义势力趁机上台,作为福利国家发源地的英国,在大滞涨后,最先走向了“去福利化”道路,美国紧缩其后,而且这一削减福利的浪潮也逐步席卷到几乎所有西方发达国家。其实现在英国的福利制度早已不是贝弗里奇模式了;而北欧国才真正继承了英国模式的“衣钵”,成为贝弗里奇模式的典范。 “入海方知天地远,出水才见两腿泥”,金融危机爆发之后,那些”去福利化”国家的经济几成残枝败叶,而北欧却一枝独秀,散发着明星般的魅力。

  事实证明,“去福利化”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好办法,毕竟福利也人类文明的进步,倒退也是没有出路的,然而话又说回来,那些已经“去福利化“的国家要想重回高福利也是不容易的,毕竟高福利也有高福利的缺陷,因为高福利必然要求高税收,而高税收又必然推高生存成本,而且现在人类面临的不仅是贫富分化的问题,更是生存成本不断升高的问题。

  其实西方国家“去福利”化的问题早就凸显了出来,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西方就开始摸索“第三条道路”,第三条道路的理论由西方社会学权威吉登斯提出,其基础是风险社会理论,他们认为现代社会风险在增加,这是导致福利保障不堪重负的原因,因此主张在保持现有福利不变的情况下,加强教育培训,老年就业等以增加人类抵御社会风险的能力,这一理论甫一提出,就大受欢迎,得到了英国首相布莱尔、德国总理施罗德、美国总统克林顿等人的追捧,一时间成为了新的世界模式,但实践结果表明,这一理论虽然正确,但在现实中可操作空间非常小,教育和培训,老年人再就业等对改善社会状况的影响并不大,第三条道路的效果并不理想,确切说是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

  而根据作者的分析是,风险社会的论断固然正确,但他们对“风险”本身的分析不对,解决方法也不对头,现代社会确实是风险社会,但这种风险并不完全体现在工作和就业上,而在于“生活方式变贵”导致的“生存成本升高”的问题,人类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们所能享受到的产品越来越多,在这背后却是生活方式越来越贵,人类也越来越不堪重负,现代社会风险归根结底还是“生存风险”, “生存风险”属于经济学的研究范畴,这是擅长社会学研究的,“第三条道路”的提出者吉登斯等人所没能认识到的。

  而备受布莱尔、施罗德、克林顿等人推崇的“第三条道路”,在解决风险的思路也有问题,面对社会风险一般往往有两种解决思路,一种在增强人类的抗风险能力,一种是降低整个社会的风险,吉登斯的主张的显然是前一种,既增强人类的抗风险能力。但后一种,也就是从整体上降低社会风险更可行,也更容易形成行之有效的社会政策,这也是作者的理论与吉登斯的区别所在。

  要改善人类的生存风险,就必须通过经济的手段,降低民众的生存成本,这也是作者一直主张建设“低生存成本”社会的原因所在,“低生存成本社会”是一种新型的福利社会。传统福利社会强调的是保障和补助,而新福利社会则主张降低生存必须品的价格,最核心的措施就是“低物价”,当然不是所有的商品都实行低价,而只是对生存必须品,生存经济学将商品分为三类,分别是生存必须品,享受型商品和奢侈型商品,低生存成本社会就是利用税收等方法努力降低生存必须品的价格,而因此造成的财政损失则通过提高享受型商品和奢侈型商品的税收来弥补。 而低生存成本社会是通过税收等手段,直接作用于整个市场的价格体系,让价格来发挥作用,让市场自动完成,属于市场化的福利社会。

  新福利社会与传统福利社会比较,具有四大优势,首先,传统福利社会是行政化的,主要以公民的收入水平为考量,然后再根据收入的不同,进行行政性的分配,这需要大量的人来操作。效率低,黑幕多,公平难保证,中国的保障房之所以广受质疑道路就在这里,而新福利社会是市场化的,不干预市场,而且主要靠市场的力量完成。

  其次传统福利社会存在一定的社会伦理缺陷,容易遭到富人的反对,而新福利社会根本不用参考公民的收入水平,不直接针对任何社会阶层,只根据商品的消费性质进行调节,因此对所有公民都是公平的,可以避免社会伦理问题,不会激起富人的反对,这也是新福利社会第二个优点。

  新福利社会还有第三个优点就是更着眼于未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福利社会越来越难以维持,因为社会越发展,人类需要购买的商品越多,福利保障越来越五花八门,而且即使这样,也不可能面面兼顾。政府也越来越疲于应付。而新福利社会则不存在这些问题,而随着社会发展,新福利社会会越来越容易实行,因为社会越发展,生存必须品所占的比重越低,享受型产品和奢侈型产品所占的比重越高,所以调节起来越来越容易,而且调节成本会越来越低。

  新福利社会还有第四个优点,那就是公众受益更多,更直接,更细微,传统的福利社会,虽然称为“福利社会”,但主要存在于“生老病教”几个大方面,而对“衣食住行用”等直接关系生存的问题几乎没有照顾,而新福利社会完全相反,新福利社会主要是从“衣食住行用”等公民生活的细微之处,来降低生存成本,因此民众可以时刻受益。比如如果我们将粮食加工和流通环节,以及小规模餐饮企业的税收全部免掉,那人们以后在外面吃饭,价格就可以降低一半,如果我们将一定标准之内的非豪华住房的有关的税费全部免掉,房地产价格就可以降低一半,所以新福利社会的好处都是实实在在的,是所有人,大部分时刻都能享受到的,因此也能得到更多的支持。

  总之,人类发展到现在,模式更新已经是必然,我们相信市场,但又不能容忍贫富差距继续拉大,我们渴望福利社会,却又不想背负沉重的税务负担,而要破解这一难题就必须创新发展模式。同时大危机也就需要大变革。以市场化为基础的新福利社会形态,是继自由主义和福利主义之后的第三种模式,应该可以成为中国未来三十年的出路所在。

  《世界如此危机》读后感(九):新福利社会:一个让人耳目一新的主张

  新福利社会:一个让人耳目一新的主张

  ——评《世界如此危机》

  中国从来不缺乏高谈阔论,哗众取宠的知识分子,而缺乏的是对社会问题进行深究细研,然后提出切实可行主张的知识分子,而本书作者就是其中一位,作者在书中对世界现有的格局、世界现存的发展模式、世界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进行了一次庖丁解牛般的分析,并提出了全新的主张,作者将其主张的新福利社会模式,称为世界模式3.0.,既适合世界,也适用于中国。作者理论功底之扎实,新见解之多,认识之深刻是其他书很难企及的。

  德国为何这么强,北欧为什么这么富?

  德国是世界上最强的国家,而北欧是世界上最富,也是最自由的地区,作者在书中给出了分析。作者认为德国国富民强的根本原因在于在政治上奉行“社会国”原则,在经济上奉行“社会市场经济”,如果说,我们对社会市场经济还有所耳闻的话,对社会国原则,则是从没有听说过,在百度中搜索社会国一词,也仅能找到几个网页,而且是艰涩难懂的论文,而在德国社会国原则是德国宪法的最根本原则,德国的所有法律和司法解释都必须依据这一原则作出,可以说德国的社会国原则与美国的自由国原则,截然相对,而且更为先进,这也就是在全球经济危机时,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遭遇危机,而德国经济依然强劲的原因,原来德国实行的是完全不同的模式。

  而对于北欧,也与我们想象的不同,在我们眼里,北欧就是简单的福利国家,而且懒人很多,经过作者的介绍,北欧完全不是这样,北欧的立国原则是合作主义,核心是阶级合作,也就是资本与劳工两大阶层的合作,这种合作主义曾经在世界上风靡一时,被称为与共产主义、资本主义并列的三大世界体系,共产主义是劳工主导,而资本主义是资本主导,而合作主义则是资本和劳工合作,这种合作主义曾经在英国流行过,美国也流行过,甚至中国早在民国时期也广泛流行,比如英国的贝弗里奇改革就是合作主义的产物,美国的罗斯福新政也是合作主义的产物,但合作主义只有在北欧和德国保留住了,而且形成了一套从政治到经济到公司治理的完整的体系,比如在政治上,北欧的社会党长期执政,在经济上实行公共服务型政府和合作经济,比如在北欧和德国,根本没有那么多的房地产商,主要是合作建房,因此也不会有高房价,伦敦,纽约、巴黎、瑞士都吃透了高房价的苦,但从来没有听过德国柏林高房价,原因就在这里,而在公司治理上,北欧和德国也跟世界完全不同,他们的公司最高权力机构不是董事会,而是监事会,董事会要受制于监事会,重大决策必须监事会批准才行,比如吉利收购沃尔沃这样的政策,都是监事会定案的,而在美国等国家,董事会就可以决定一切,而北欧这些合作主义国家中,监事会就是资本和劳工共治的,劳工也有非常大的决定权,这些企业是非常民主的,北欧和德国的企业都是实行这样的制度,所有德国和北欧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地方。

  福利国家为何最自由,最有效率?

  另外作者还批评了在中国最常见的对福利社会的一系列污蔑,比如对福利社会只产生于福利国家,福利社会低效率,福利社会损害自由,福利国家已经失败,福利国家让政府负债,福利国家养懒汉等都进行了从事实到理论上的驳斥,经过作者对这些谎言的层层剥离,让我们看到福利国家是世界上效率最高的国家,也是就业率最高的国家,也是公认的最自由的国家,而且北欧和德国这些真正的高福利国家都没有欠债,反而是日本、美国、欧猪五国这些没什么福利的国家欠债最多,而之所以能这样,关键是因为福利国家实行免费教育,公民受教育程度高,科技创新能力强,因此出现了大量的世界级的企业,其次福利国家公民生活有保证,公民普遍道德素质较高,因此懒人、坏人极少,在世界上就业率最高,而且治安成本也非常低,总统都不需要保镖,第三由于公民素质高,自律性强,所以国家管理宽松,公民自由度非常高,第四,由于福利国家,政府对经济的介入比较多,因此经济稳定,内部几乎从没经济危机,受到外部经济危机的冲击也很小,可以非常从容的发展经济。

  其中最让人耳目一新的是作者以德国和北欧的案例说明,福利国家不是国家富裕的产物,而是贫困国家实行富裕的工具,这与我们以往的认识也完全不同,比如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德国是世界上最早通过立法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而当时的德国的资本主义才刚刚起步,德国还处于半封建社会,而德国却通过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迅速崛起。而德国不是个案,北欧建设福利国家也是这样的。北欧的资本主义发展非常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北欧还是个半农业社会,城市化才刚刚开始,到了上世纪60年代才进入高峰,而当时北欧率先建立高福利国家,为工人提高各种福利,这是这些措施让落后的北欧在二战之后迅速崛起,并成为了当今人类文明发展的标杆性地区。也就是落后国家建立福利社会,不仅不阻碍经济发展,反而会促进经济发展。

  新福利社会是什么,有何优势?

  作者虽然在书中,肯定了德国和北欧的社会模式,也主张借鉴这些模式的一些特点,但作者的理想社会是新福利社会,是超越旧福利社会的,因为现在的福利社会也存在很多缺点,比如高税收,直接抬高了商品价格,提高了民众的生存成本,比如各种福利看似名目繁多 其实普通人能享受到的很少, 而且小项目多,大项目少,福利国家在真正解决民众实质性难题的大项目上却极其的吝啬,比如住房是大项目,但是几乎所有国家在住房上,都一致的吝啬,包含北欧国家。比如大学教育是大项目,但是真正做到大学免费的国家几乎没有几个。

  作者的新福利社会,在着眼于生活的,是旨在降低民众生存成本的,因为一切问题都可以归结为生存问题,也没有比生存更大的问题,人类发展到现在,也仍然没有解决生存问题,而作者的新福利社会是低生存成本社会,最核心的措施就是低物价,当然不是所有的商品都实行低价,而只是生存必须品,高连奎将商品分为三类,分别是生存必须品,享受型商品和奢侈型商品,低生存成本社会就是利用税收等方法努力降低生存必须品的价格,比如对生存必需品提供免税,国家提供免费的销售场地等,这样价格就至少可以降低一半,可以大大降低民众的生存成本,而国家在这方面的财政收入损失,可以通过提高享受型商品和奢侈型商品的税收来弥补,这样也不会造成财政上的额外负担。

  新福利社会具有四大优势,首先,这种针对具体商品的调节,不直接针对任何社会阶层,可以避免社会伦理问题,不会激起富人的反对,而传统福利社会难实行,关键就是精英的反对,实行起来非常难。其次以低生存成本社会为核心的新福利社会是以税收为主要调节手段,不干预市场,而且主要靠市场的力量完成,不搞以收入为考量的补贴,因此是市场化的福利社会,而传统的福利补贴制度,往往以收入为标准,行政性性极强,需要大量的人来操作。效率低,黑幕多,公平难保证。新福利社会还有第三个优点就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容易实行,因为社会越发展,生存必须品所占的比重越低,享受型产品和奢侈型产品所占的比重越高,所以用调节起来越来越容易,成本越来越低。而传统的福利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难以维持,因为社会越发展,人类需要购买的商品越多,福利保障越来越五花八门,而且即使这样,也不可能面面兼顾。政府也越来越难以应付。新福利社会还有第四个优点,那就是全民受益,而且时时刻刻可以受益,传统的福利社会,主要存在生老病教四大方面,而对衣食住行四大生存问题几乎没有照顾,而新福利社会完全相反,新福利社会主要是从衣食住行四大方面降低生存成本,因此民众可以时刻受益。比如如果我们将粮食加工和流通环节,以及小规模餐饮企业的税收全部免掉,那人们以后在外面吃饭,价格就可以降低一半,这是非常实在的措施。当然新福利社会也并不完全排斥,也从不指望传统福利社会的一些做法,而是互补的,是传统福利社会的重要补充。

  另外作者也分析了美国模式,提出中国人现在崇拜的美国模式,既不是”罗斯福模式“,也不是”里根模式“其实是“小布什模式”,美国也不是民富的国家,而是“两穷一富”,即政府和公众都很穷,富的只是少数富豪。作者也分析了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作者指出“第三条道路”的理论基础是社会风险,但现在人类面临的主要问题还不是社会风险,而是生存成本提高,生存风险就是最大的社会风险,因此吉登斯等人提出的加强教育和培训等主张,并不能解决实质问题。作者还用非常大的篇幅,详细介绍了世界主要国家现行的福利和社保制度,包好养老保险、教育、医疗、家庭福利,都非常的详细,读者可以参考,西方的福利也不是定型的,也一直是改革,也问题多多,英国在2008年还在完善养老金制度,美国至今还在为医改忙碌,这些中国可参考借鉴,但更多需要创新。

  中国进步的阻碍是什么?

  作者还分析了中国的情况,提出了高产阶级的概念,高产阶级主要包含高级知识分子、高级媒体人、高级律师、高级职业经理人等,这些人收入极高,年收入一半在几十万到几千万之间,是社会的精英,也是社会的隐形利益集团,在中国反对社会走向公平和走向社会福利的主要是这些人,他们人数少,但力量大,高级知识分子和高级媒体人可以控制舆论,高级律师可以影响立法,高级职业经理人通过资本,常见为广告的投放,可以影响舆论,他们怕社会的进步伤害到他们的既得利益,是中国最需要警惕的一个阶层。

  总之,作者在书中对世界格局的剖析是透彻的,这种透彻的分析直达了问题的本质,跟我们的常识完全不同,而作者的新福利社会主张是一种又是一种科学而又及时的主张,对当下的中国必将有所裨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