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蛇蛋》观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蛇蛋》观后感100字

2020-10-10 23:5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蛇蛋》观后感100字

  《蛇蛋》是一部由英格玛·伯格曼执导,大卫·卡拉丁 / 丽芙·乌曼 / 海因茨·贝能特主演的一部剧情 / 悬疑 / 惊悚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蛇蛋》精选点评

  ●都是伯格曼把这些人给惯的

  ●我楞是没懂..阿

  ●这些影片可能并没有什么建设性 但也是对人体的一种研究

  ●故事背景放在了二战前的德国,到处涌动着不安恐惧,那些血淋淋尸体就是伯格曼对恐惧最直白表现,让人想起了他之前的《豺狼时刻》,都不是很常规导演作品

  ●救尾!①摄于西德,伯格曼坦言失败,憾其偷窥主题表演不搭。②经典伯格曼式格律始于烛火摇曳教堂哀思。③恐惧就像蛇蛋,通过薄薄的蛋壳,你可以清楚看到那条成形了的蛇。④暗室黑白光影世界笼络成一巨网,藉由放大镜虚焦人性真象。⑤遗憾未能强化“蛇蛋”这核心意象,如处女泉或野草莓那样。

  ●伯格曼在想什么呢???

  ●【YVR-que】风格形式上很不伯格曼。能理解拍片前导演的兴奋,因为的确和以往不同,影片话题厚重也值得一拍。但结果不得不说是失败的(甚至自己承认了)。然,这种失败是相对而言的。如果只把简化理惊悚,那前面的铺垫细节和结尾三十分钟的真相大白还是值得吃惊的。可惜历史政治厚度被简化的说教和被解释了。太可惜了

  ●恶是一场孵化的过程

  ●终于发现Bergman也有不像样时候了。

  ●“我不该把我幻想中的城市叫做柏林”

  《蛇蛋》观后感(一):“恐惧就像鹅卵石上不断蒸发的水汽

  经济差,自杀。

  朋友发现,报案警察说“等你的钱用完了,我们就不管了。”

  “恐惧就像卵石上不断蒸发的水汽,甚至可以闻到那刺鼻的气味……感觉就像一阵痉挛”

  他活在某人自杀后死亡的恐惧中。

  而她去求神父帮主,神父说:“我们离上帝遥不可及,我们在呼吁寻求帮助,也许他并无法听到,所以我们必须互相帮助,互相给予上帝没有赐予原谅。我请求你原谅我的冷漠

  警察打砸烧,他被安排整理医学档案?走了出去,为了找感觉,他砸某店玻璃窗以被打。

  原来是有人在搞药物研究,研究某种药物塔纳欣的痛苦作用,汗。而自杀的那个人自愿去做的,为了一点报酬的钱。

  把人当作小白鼠,看他们行为疯癫而笑。

  “就像是毒蛇的蛋,通过薄薄的蛋壳,你可以清楚看到那条成形了的蛇”

  为纳粹服务,把人当什么?

  和库布里克某部电影有得一比。

  《蛇蛋》观后感(二):庞大凌乱——《蛇蛋》

  在伯格曼卷帙浩繁的电影中,《蛇蛋》是一部比较奇怪的:拍摄地在德国,语言是英语,男主角来自英国。最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是,这个片子没有打上太多老伯电影的烙印,人物没有立起来,环境和布景喧宾夺主。正处于黄金时期的伯格曼会拍出这么一部缺乏个人风格而且剧本散漫的电影着实让人感到奇怪。老伯在回忆录里面也坦然的承认《蛇

  蛋》是一部失败之作。当时就在影片剧本刚刚完成是,他受到逃税罪名的指控,几个月后他远走西德,在西德完成该片(《伯格曼论电影》里面有对这件事的详尽描述)。当时他的想法是“我幻想自己可以运用一个未成气候的情况,迫不及待的派遣自己的创造力前来救援,以为他是万能的...”

  于是就诞生了这部结构零散、基调灰暗的片子。老伯认为造成《蛇蛋》一败涂地的原因在于偷窥狂主题和表演者的故事完全不搭调。我部分认同他的总结。晚期伯格曼的影片里面鲜见社会崩溃造成人的道德意识败落的主题,更多的是来自于个人内心世界的塌陷,或来自信仰的崩塌,或来自爱人之间的互相伤害。以个体主义式的诘问去铺开法斯宾

  德式的变形记题材,确实有点力不从心的感觉。

  过分膨胀的自信碰上了不安、急促的创作环境,其后果就是一部庞大而凌的作品。部分延续了《沉默》的主题,但是一旦落到实处,出来的效果就是毛骨悚然而失却了神秘主义的色彩。结尾都是十分的有力,人体实验的黑默片让电影的主题得以挽救,但是这部电影最值得称道的地方在于其服装、布景等细节之处。黑白时代的伯格曼无暇顾及纯粹影像外的气场,进入彩色时代后,更确切的说,是《呼喊与细语》后,这些细节的刻画进一步为老伯的电影平添魅力。但是正如老伯自评所言:“如果你纯粹以电影艺术的观点来看《蛇蛋》,就会发现它具有完美的整体感。整部电影没有一刻是懈怠的,反而显得过度兴奋,就好象吞服了大量的类固醇一样。”

  《蛇蛋》观后感(三):噩耗将至

  《蛇蛋》被认为是伯格曼的一部“黑色电影”。相比伯格曼之前的作品,它呈现了很多独特的风格,创下了很多新鲜的“第一次”,尽管被普遍认为是失败之作,但也有人欣赏这次奇异的冒险。

  噩耗将至

  1977年,虽然伯格曼有做《夏天天堂》的制片,也有为《小夜曲》编剧,但就跟上一年一样,他只执导了一部电影,那就是《蛇蛋》,又名《噩耗》。

  电影主要讲述马戏团杂技演员亚伯·罗森伯格(大卫·卡拉丁饰)夜夜以酒消愁,亲兄弟兼拍档自杀身亡后,他去寻求曾经的弟妹曼妞拉·博格曼(丽芙·乌曼饰)帮忙,然而对方同样穷困潦倒。而后他在相识已久的汉斯·维吉斯教授(海因茨·贝能特饰)手下得到一份实验室的差事,未料对方竟然在从事活体实验,而曼妞拉最终走上绝路与此息息相关,亚伯兄弟的自杀同样如此。待亚伯向警方揭露后,罪魁祸首也自行了断了。

  《蛇蛋》这个标题,取自莎士比亚的《裘力斯·凯撒》(又名《英雄凯撒》)第一场第二幕。罗马政治勃鲁托斯有一段对白:“蝮蛇是在光天化日之下出现的,所以步行的人必须刻刻提防……为了怕他(凯撒)有这一天,必须早一点防备。既然我们反对他的理由,不是因为他现在有什么可以指责的地方,所以就得这样说:照他现在的地位,要是再扩大些权力,一定会引起这样这样的后患;我们应当把他当作一颗蛇蛋,与其让他孵出以后害人,不如趁他还在壳里的时候就把他杀死。”

  这段对白正好呼应了电影本身的隐喻,那就是希特勒这一逐渐走近的恶魔,将带来世界性的恐慌。就像是汉斯·维吉斯向亚伯·罗森伯格解释德国社会与政治即将到来的变化时说,“这就像是一个蛇蛋。通过这层薄膜,你能清晰地看到当中已然成行的爬行动物”。而亚伯无意中闯入的实验室,同样是这一层薄膜。

  一个从整体环境到个体的噩耗,始终在酝酿着。眼睁睁地看着它发育健全,却无能为力。这也是《蛇蛋》当中的角色正在经历的现状。如同亚伯·罗森伯格所说:“我从一个噩梦中醒来,却发现现实世界更加糟糕。”

  电影的背景,恰是1923年11月3日开始的一周,那段时间里,希特勒企图在慕尼黑发动法西斯未遂,史称“慕尼黑啤酒馆政变”。

  在半个世纪后,伯格曼打量起这段前纳粹时期的故事。而他的灵感,得益于弗里茨·朗的《M就是凶手》(1931)和约瑟夫·冯·斯登堡的《蓝天使》(1930)。后来,《蛇蛋》被视为对德国表现主义的致敬,虽然一般而言,德国表现主义电影都是黑白片,而伯格曼这些年拍的净是彩色片了。

  拍摄这部电影的时候,伯格曼因为税务案,已在焦虑、愤怒、羞愧、恐惧中,离开了瑞典。他一开始去了巴黎,但并不喜欢,于是又去了西德,还签下一份合约,即在那里拍摄这部英语剧情片。

  之前伯格曼电影阵容的主要组成部分,基本上是瑞典人,或者说,斯堪的纳维亚人。而到了《蛇蛋》,阵容就很国际化了。不过,除了长期拍档的摄影师斯文·尼科维斯特,主演当中,还是有唯一的斯堪的纳维亚人丽芙·乌曼。她一直都是伯格曼最重要的御用演员之一,二人前后总共合作了十部作品,《蛇蛋》之后,还会有两部。而这次她的片酬,也是主演中最高的,其次才分别是大卫·卡拉丁和杰特·弗罗比。此外,她扮演的曼妞拉不仅姓氏是博格曼(Bergmann),与伯格曼(Bergman)近乎一样,在片头她还透露自己住在“Bergmanstrasse”,而那是“伯格曼街”的德语表达,可见博格曼对此人此角的重视。

  至于片中男主角,在选择上经历了不少坎坷。伯格曼先去美国找到达斯汀·霍夫曼,他仔细研究过剧本,也提出各种分析,只是当伯格曼再三催促,他觉得自己并非恰当人选,但离开前,表达跟伯格曼合作应该会很愉快。伯格曼只能转而寻求罗伯特·雷德福的加盟,可是对方对扮演表演马戏的犹太人并不自信。彼得·法尔克也不行,而那是因为合约谈不拢。好不容易,理查德·哈里斯答应下来,拍摄进度也由此延迟三个月,可惜身在慕尼黑的伯格曼却等来哈里斯染上肺炎的消息。而终于,伯格曼听到了大卫·卡拉丁的名字,其主演的《奔向光荣》(1976),也助了一把力。

  拍摄开始后,伯格曼看重大卫·卡拉丁的看法。比如,他曾打算用头呈现杀马过程,以此展现1923年德国人民在魏玛共和国通货膨胀危机中的绝望。但是大卫·卡拉丁提出异议,说是假如伯格曼如斯炮制,他将辞演。对此,伯格曼作出妥协,最终只在电影中呈现一具马尸,并让一位穷困潦倒的妇女向亚伯呈上它的内脏。

  与伯格曼以往的电影相比,《蛇蛋》在很多方面都很不一样。首先,这是伯格曼唯一一部由好莱坞投资却不在好莱坞拍摄的影片,也是他截至当前预算最高的一部电影,而且,光是阵容就空前庞大。其次,《蛇蛋》相较于伯格曼之前的电影,演员特写镜头用得少了,但中景镜头则用得更多。另外,《蛇蛋》是伯格曼唯二在西德拍摄的电影,另一部则是1980年的《傀儡生活》。再者,这部电影只用英语拍摄,这是伯格曼唯一一次的尝试。哪怕在1971年拍摄《接触》时,那也还是有部分瑞典语,而《婚姻生活》,也只是制作了英语译制版而已。《综艺》当年倒是犯过一个错误,误以为《蛇蛋》就是伯格曼的第一部英语片,事实上,《接触》才是,而《蛇蛋》是第一部不掺杂瑞典语的英语片。

  大卫·卡拉丁曾在2004年的纪录片《远离家园》(暂译)中透露,《蛇蛋》是伯格曼收入最高的欧洲电影。但更准确的时间段应该是在推出《芬妮与亚历山大》的1982年之前,这部为伯格曼赢下第56届奥斯卡最佳摄影、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服装设计和最佳外语片等多项大奖的电影在欧洲院线的表现更为亮眼。

  但不管怎样,《蛇蛋》在口碑上以及票房上,都还是失败了。伯格曼对这部电影,也做出同样的评价。之所以如此,“应归咎于我将那个城市命名为‘柏林’,并把时间定在20年代”,导致他“冒险闯入了一个没有人认得,连我自己也不认得的柏林”。在《伯格曼论电影》中,他说,“整部电影没有一刻是懒怠的,反而显得过度兴奋,就好像吞食了大量的类固醇一般。可惜它充沛的生命力只是一种表象,其中却包藏着失败。”

  不过,也恰有人喜欢这电影的陌生、混乱以及伯格曼自己认可的“布景、服装及角色分配上的苦心”。

  (连载于《看电影》)

  主要参考来源:

  《魔灯:伯格曼自传》

  《伯格曼论电影》

  《英格玛·伯格曼》

  Google、Wiki

  IMDb、豆瓣、时光等电影网站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