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经典观后感集
《危机》是一部由英格玛·伯格曼执导,维克多·安德松 / 安娜-丽莎·鲍德 / 因加·朗格里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危机》精选点评:
●床,脸,脸,车轨。厚脸皮情人是所有关系变奏的节点,最后变成死结,死在剧院门口,扑向现实。
●伯格曼处女作,表现方式还是挺大胆前卫的,除此外并没有找到任何的为之一赞的地方。故事太弱,弱的都找不到到底转折的原因在哪里。
●处女作,好莱坞古典范式,评分显然不该这么低。
●平平静静
●最后英厄博公寓窗外的风景成为画面的背景,内莉和乌尔夫在窗前相见并和解,在许多相似的场景中,在逆光的窗前,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说着话,互相解释,互诉爱意或仇恨,仿佛内心的明晰依赖于外部的光线,由此找到通往别处的出口。
●处女作已能看出对虐恋刻画的犀利。
●1.庄重沉静的小镇和频频晃动的火车轨道,都是生命与情感。2.金钱和权力是老人自信甚至树立道德制高点的必需品,而年轻人又渴望新生活,养母的双重危机,但动摇不了母女情。3.把自己的精神生活寄托在别人身上最终都是悲剧,包容和坚强是真理。4.时间铸造爱,比起养女,养母更爱小镇的传统生活。
●Ingmar Bergman的长片处女作。
●伯格曼处女作,都说有一处轨道穿帮了,我怎么没有看出来呢,郁闷
●A-|因为写论文而对高潮部分进行了拉片,发现了之前没有察觉的亮点。美容院内的场景与隔壁剧院的声音的映衬精彩至极,不仅塑造了影像的三层空间,而且对该段落的整体主题氛围和角色的情绪起到了很大程度的升华。同时,如果仔细分析,每一次画面外传来的笑声都与女性角色的受挫相映,不得不让人质疑伯格曼对女性有着如斯特林堡般的蔑视。
《危机》观后感(一):kris
周末又看了一遍,感觉会不一样,打算隔断时间,在看一次。。
另外,我喜欢伯格曼。
但是说实话,剧情让我觉得有点。。。怎么说呢?社会写照吧。。
看的有点郁闷
《危机》观后感(二):再无教堂钟声
一个外省小城里,十八岁的内莉和她的养母英厄博平静地生活在一起。英厄博教授钢琴课,经常去基督教会,并在家中留宿了一位年轻的兽医乌尔夫。他爱着内莉。但是内莉的心思却在别处:为参加她的第一场舞会寻找合适的裙子。英厄博借钱给内莉买裙子,而内莉却写信求助她的生母燕尼住在斯德哥尔摩,并开有一间美容沙龙,她给内莉寄去一条奢华的裙子。伤心的英厄博同意让内莉穿着这条裙子去参加舞会。
舞会这天,燕尼带着她的情人杰克来了,他是一个失业了的演员,生活不稳定,但十分有吸引力,还常常会谈到自杀。气氛变得阴暗了…养母与想要回女儿的生母发生了争执。中年人在《蓝色多瑙河》乐曲声中跳着华尔兹,年轻人则跟着杰克跳爵士舞,他们之间也起了争执。企图诱惑内莉的杰克和乌尔夫打了起来。暴风雨来临,内莉在众人面前发作…她搬去燕尼家中居住,并在母亲的美容沙龙里工作。病重的英厄博去看她,失望之余独自乘火车离开。燕尼不小心撞见在床上的内莉和杰克。杰克在大街上自杀,内莉回到身体越来越差的英厄博身边,乌尔夫又来找她,二人和解。叙述者的声音响起,宣告他们即将结婚。
伯格曼受斯文斯克电影工厂委托拍摄了他的第一部电影,这一年他二十七岁,他很清楚该剧本的弱点。《危机》的意义在于它表现出了伯格曼未来作品的主题和场景。
伴随着钟楼和钟声,电影在河流、海洋、运河的场景中开始并结束。
一边是,外省、自然、公园、湖泊、树木、简朴的生活,另一边是奢侈、俗世、充斥着不知姓名的人群的街道和街灯,二者之间是美学和情感的对立与游戏…影片中的母女关系引出了母性的问题。伴随着火车的声音和运动,英厄博的回忆制造出一种超印象的美,火车上的这一幕预示了《渴》、《爱的一课》和《沉默》中火车的出现。音乐成为不可或缺的元素:英厄博教授弹钢琴,而这个职业所带来的感性一定会感染内莉。语言之外所表现出来的内心世界使视野扩展到梦幻、激情、工作艺术…脸孔、化妆、面具、美容、镜子。表象的世界和影像的反射,真实和谎言:燕尼在她的美容沙龙里在镜子前向女儿承认,自己在妆容之下的真实面貌和没有扑粉的英厄博一样衰老。剧院和演出:杰克是一个失业了的演员…但是他却在日常生活中上演自己的戏剧。身为艺术家,他拒绝向社会习俗妥协,任由自己走向浪漫主义,并随心所欲地消遣取乐。他在大街上自杀,使他的死成为了一场在剧院之外的演出,剧院的霓虹闪烁,观众的说话声和笑声从里面传出来。观众席上的人们和街上的人群都是这场出乎意料的表演的观众。生活和戏剧以及真实和虚假之间的关系在这一幕中(美容沙龙、吃惊的情人、镜子、夜晚街道上的自杀)巧妙而精致地被表现出来。最后英厄博公寓窗外的风景成为画面的背景,内莉和乌尔夫在窗前相见并和解,在许多相似的场景中,在逆光的窗前,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说着话,互相解释,互诉爱意或仇恨,仿佛内心的明晰依赖于外部的光线,由此找到通往别处的出口。
在单纯的代沟问题、青年人的骚动和战后瑞典社会的图景之外,这部大团圆结局的情节剧包含了伯格曼所有的承诺。他的处女作真的是极好
《危机》观后感(三):一个传奇的诞生——《危机》
1945年在世界电影史上应该有它的一席之地,因为就在这一年,英格玛拍摄了他的第一部电影,从此宣布了一个天才的诞生
这一年,伯格曼26岁。
在评论这一部在艺术上几乎微不足道的电影以前,我们倒先不妨看看这个天才是怎么样一步步走向电影之路的,或许这对我们的启发会更大一点。
在《伯格曼论电影》里面,他回忆道:“1941年夏天,我逃到达勒卡利亚,让我远离生活中复杂的是非,令我放松心情。我这辈子头一次能一气呵成、不受干扰的写作,最后写完了十二个舞台剧本和一处歌剧剧本。。。
我把其中一个剧本带到斯德哥尔摩,交给时任学生剧院主管的Claes Hoogland。1941年秋天,我获得机会指导这出剧。。。
tina Bergman因此请我到Svensk电影公司一谈,觉得我有值得开发的戏剧才华。她给我一份合同,付酬让我为Svensk编剧部工作。”
于是,伯格曼就成为了当时瑞典最大的电影公司Svensk的一员。1944年,Svensk决定为二十五周年庆举行特别庆祝活动,要拍六部高品质电影。伯格曼的第一个电影剧本《折磨》是其中的一部,也是唯一一部卖座的。在第二年,他就获得了一个亲自指导的机会。
《危机》本身倒正如片名一样,甚至可以说是一个灾难。综观整部电影,最大的问题,毫无疑问,在于演员。几个主要演员无一例外都不能表现出专业的素质,饰演In-gebore的演员以前没在电影镜头表演过,因为怯场而处于半昏迷状态。至于Stig Olin饰演的Jack是一个很值得一提的角色,因为这是一个villain。在伯格曼的电影里正宗的villain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即使是在shame里面的Jan也是一个屈服于外在环境和心魔的loser。而这个villain还不是Hollywood意义上反英雄的那种类型,而是一个由于孤独而厌世玩世的恶棍。但是这么一个本应有着巨大发挥余地的角色却让人觉得莫名其妙,这里面除了有Olin自身功力未逮之外,伯格曼自己的烂剧本也是一个重要原因。Jack莫名其妙的自杀,莫名其妙的把母女二人玩弄于股掌,这里面毫无过渡转折而言,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
伯格曼的导演手法也是青涩无比,几个机位变化不大,构图上也没有下过多少功夫。淡入淡出的手法分明的就是好莱坞的二流手段。更让人发指的是,最有一处推摄影机的时候居然能清楚地看到轨道。
当然,最烂的部分莫过于电影的配乐。兴冲冲轰轰烈烈犹如过山车又像革命歌曲的音乐,恐怕Edwood在世也自叹不如了。
然而,有一些场面还是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比如说,这边厢老人们欣赏歌曲,那边厢小青年们伴着Jazz钢琴翩翩起舞。很有Hollywood黄金时代的气息。电影最后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