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魔笛》经典观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魔笛》经典观后感有感

2020-02-18 22:08: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魔笛》经典观后感有感

  《魔笛》是一部由英格玛·伯格曼执导,约瑟夫·肖斯特林格 / 艾尔玛·乌里拉 / 哈坎·哈格郭德主演的一部歌舞 / 爱情 / 喜剧 / 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魔笛》精选点评

  ●8。托伯格曼福,听了这出莫扎特歌剧

  ●舞台上的布置人物站位对一般的歌剧有较大的不同,归根结底这是一部把场景设置在舞台上面的电影,和现场多机位拍摄直播一部歌剧还是有本质上的不同。前者的布置要基于镜头框和剪辑需要,而后者则是剪辑照顾舞台。这只是一部把内容压缩在舞台演出的即时性中的电影。不宜特殊对待

  ●1.当伯格曼遇见莫扎特,一如灵动寓于深沉。2.人脸特写轮切若注视灵魂。3.交织梦境现实、舞台与观众。4.镜框内的[沉默]式脸庞。5.观众席小女孩表情转变意寓着剧情转变。6.幕间休息时的后台情状:戏内的对立者在戏外闲叙。7.借黑色背景层层剥开人物内恐惧。8.热气球上的智慧之光与命运神力

  ●音乐动听。电影相较于舞台剧优势就是能让观众清晰观察演员每一个细腻的表情和直通心灵眼神(当然也是在导演主观引导下,观众会显得有些被动)。伯格曼用利用电影的这一优势对舞台剧不足进行补充,让观众在全方位欣赏舞台剧魅力同时也能通过导演的特写镜头直击角色内心的细腻情感

  ●摄影已经减弱了一些舞台感,但还是看不进去...

  ●伯格曼和莫扎特的跨时空合作,歌剧本身就比较缓慢,然而情节推进更慢。

  ●不就是把歌剧+幕后+观众拍下来了嘛~我我家又不是没干过……权当欣赏高雅艺术了……

  ●【7.8】 1.片头日出雕像背光,影像的跳切和音乐的跳进相结合,便预示着本片作为所谓的“舞台歌剧片”,仍然遵守着影视作品的相关法则。在影视和戏剧相比较的层面,前者(本片)可以使用正反打、圈定景框、后期配音(世界最难花腔女高音——夜后咏叹调,不拍放成背景音不就是蒙观众吗?)、拼贴镜头等技术手段,也可以设计景深(前景燃烧火焰、背景大队人马行进);不同于常见剧场电影,本片因为少全景多特写也更像是借助了舞台表演框架的剧情片。 2.序曲部分,拍摄观众的反应镜头,坐立不安昏昏欲睡目光游移、垂眉低头…(表达的不就是“Nobody's really watching it.”吗?)仅有几个眼神坚定思索状 仿佛全情投入,曲终,掌声如雷贯耳讽刺之意立即浮现。 3.剧情真的乏善可陈,笛萧和鸣,那不如让王子爱上勇士吧……

  ●请仔细看前十分钟!. 敢把这种完整室内舞台剧拍成电影而不至于砸招牌除了伯格曼老爷爷

  ●伯格曼,最会拍舞台剧的电影导演,最会拍电影的舞台剧导演;莫扎特的歌剧,歌优于剧,每一个唱段单拎出来都极具感染力,女声三重唱和清脆的铃铛与笛子十分美妙,剧情连在一起倒觉得比较一般,尤其对Papageno这个角色的处理手法显然不如莎剧。

  《魔笛》观后感(一)://

  伯格曼半歌剧式的魔笛 加入了观众和幕后的镜头 观众视角却由最具神性特征的小孩子来承载 某种谢林所论述的纯净性(Lauterkeit)中主体(人物特写和运镜)和客体(传统歌剧的直观形式)的绝对统一体 /无论主体和客体都不是存在者,但就两者具有的力量来看,它们又是存在者/ 伯格曼的电影都略带一点美好的不合理性,让人容易带入其中而又不至于着魔。 而拉斯冯提尔 与伯格曼其实是同一个本质 就像存在者与“非存在者” 一个积极的封闭性/一种积极地向着深处和隐蔽处回归的努力,亦即一种发挥着作用的力量/表现为 一个居于从属地位的“非存在者”(不绝对)的 收缩力量 成为了实存的核心 一个统治者 随之使自己成为一个实存者(das Existierende) 拉斯的女性瘾者和魔笛对比 其实是两个本质相同的悲剧 可拉斯制造了绝对的合理性 以至于无法引起同情感应心 但那是最直接的呈现 也是最真实的悲剧

  《魔笛》观后感(二):第一次歌剧

  鉴于第一次看歌剧,即使不正确或不懂装懂,这个第一的感受也许仍然很重要,多写一些,做些记录。

  不同的人物,唱腔和风格都能感受到明显不同,显然这是与人物性格挂钩的。特点最显著的是Papageno轻快明了的唱风和女妖高亢的唱腔。但Sarastro的声音和Tamino的声音和唱法,我觉得很接近,不易分辨。Sarastro扮相已经显老,唱腔不也该老一些吗!

  那女妖是不是所谓的海豚音?女妖后来以坏人面目出现时,声调可说是嗷唠嗷唠的,叽嘹叽嘹的。

  apageno的笛声,与音乐融合的很巧妙。电影语言,大概叫背景音与人物对白的结合。后来有一段还带上了Tamino的魔笛声。

  apageno和Papagena的二人合唱,玄妙,曼美。但是Papageno和Pamina第一次见面时,也有一个合唱,我的理解是这俩货遁入爱河了,显然与剧情有出入。

  apageno这个人物,本身非常有趣。演员的长相和表演,都非常贴合人物。

  《魔笛》观后感(三):当伯格曼遇见莫扎特。

  电影结构:色彩鲜明,喻指明确。学到了,黑幕是最低级的一种告辞。群切人像,并且中间夹杂着诸神的面容,在引起观众比较的过程中,加深了“凝视的目光”的存在。观众的嘴唇、侧面的眼神,以及集中特写的小女孩也在预示着情节的变化,但更深层次上是喻指了歌剧之外的“我们”,歌剧之外我们“凝视的目光”。整部电影远景甚少,伯格曼用多次特写(close-up)来让观众体会细微的表情,以及更重要的,极力消除舞台的存在,让舞台从被观看的被观看地位,转变为被观看的地位。佩服。可他的野心是要穿透舞台,人物移步,景是真的随之而变。整个舞台的空间被他神奇地拓宽了。

  主题内容:打光既是圣洁也可能是伪装,区别只是谁的头顶一直都有聚光灯。自制、坚定、沉默、服从,这四个品质到底象征喻指了什么,我就不必多说了。滑稽剧的风格能被引入到这么高雅的歌剧之中,这也得托瑞典电视台的福了。(不然又是煎熬的两小时)。再论,字幕以提示牌的形式出现,这似乎又是在承认一种被观看的身份,它们知道自己正在电视屏幕上,播出着,被人观看着。最后,海伦是谁呢?或者说,存不存在海伦这个形象呢?(说的就是主题很迷)

  《魔笛》观后感(四):摘录几句唱词

  这一段唱的曲和词都很好: 这张脸有着非凡的美丽,温柔的优雅中透着神圣,我体内的感觉被唤醒,渴望幸福和沉醉。我无法明白这种渴望。这神秘的东西就是爱吗?

  一个受到爱的激励的人,会拥有一颗善良虔诚的心。爱会每天温暖着我们,爱是快乐的源泉。

  自制,坚定,沉默,服从。

  我的目标高尚,动机纯洁。

  蒙上他们的眼睛,这样他们的心才会纯净。

  “你愿意为智慧而战吗?”

  “不,谢谢!”

  你有足够的意志管好你的嘴吗?

  聪明人只相信他自己,有自己的主见。

  某魔抚摸着帕米娜唱到:温柔的月亮,多么洁净的光华,让我占有你吧。

  很符合心目中一位真正的王子的形象。

  《魔笛》观后感(五):是该长大的时候了

  说好是多云的天气的。

  忽然,

  太阳就出来了。

  我在窗台上放了一杯水。

  以前习惯从它后面去看这个潋滟的世界。

  现在,

  已经不会了。

  而我总是一次一次的试图找到一些证据。

  你偶尔的低语。

  我看伯格曼改编的莫扎特的歌剧,《魔笛》。

  一个人。

  怔怔地笑了出来。

  像一个小时候的童话故事。

  那时,你还在我身边。

  我是埋头看蚂蚁搬,可以看一整天的孩子。

  有人走过来拍拍我的肩膀。

  我可否就此听从你的安排。

  天真蓝啊。

  真的。

  有一天在操场,老师走过来说,

  如果有一台相机,

  就把你们拍下来好了。

  初夏,校园里的树开出花来。

  紫色的花,又大又丧气。

  没人喜欢它们的,它们自己也知道。

  开着开着就落了。

  可不可以就这样啊。

  就这样,

  一边作伴,一边长大。

  我买了很多昂贵的青色苹果。

  我也会学你一样。

  我会都给你。

  从光明的一边走到黑暗里,

  看到你模糊的脸。

  风猎猎地吹响树梢。

  你忽然说,老师提到你。

  那个作文写得很好的小孩子怎么不见了。

  我微微笑起来。

  我说,那天风好大的时候,

  我说,我竟然去放风筝,

  我说,它就这样不见了,

  我说,

  我没有说,有什么东西就这样不见了。

  是该长大的时候了。

  回头看到一栋大厦,灯火通明的样子。

  在夜色里面,像布满眼睛的怪人。

  排排延街的路灯忽然恍然大悟般的次第点亮。

  我终于可以在这个类似奇迹的瞬间,

  顺利的背出一段安徒生的句子,

  乔治把黄油面包分给小爱米莉吃,

  他很愿意把自己的心也分给她,

  只要能让她高兴。

  可是,他始终不知道她想要什么。

  安徒生的,这个故事是快乐的。

  我的也是。

  是真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